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你每年隨著海鮮吃掉的還有10000多塊塑膠!享美味 or 賠性命 ?

海鮮以其高蛋白低脂肪受到廣泛的喜愛。 但隨著人類生活的侵入, 海洋環境現狀越來越堪憂。 今後“吃海鮮”恐怕很難再是美味與營養兼得的美事了。

你每年吃的不是海鮮 是塑膠

日前, 澳洲的科學家爆出一則驚人的科研結果:人類每年隨著各類海鮮吃下的還有10000多塊塑膠!

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 你一定覺得那些所謂的專家在危言聳聽。 那麼, 接下來我們一起聽聽專家們的解釋:

這些被我們吃進身體的“塑膠”是非常微小的顆粒, 微小到肉眼不可見, 但是, 它們的確是存在的, 其實它們就是人類製造的各種海洋垃圾。 研究人員針對廢塑膠對諸如牡蠣丶青口貝等澳洲常見的濾食性海洋生物的影響發現, 平均青口貝含有大約90個塑膠顆粒, 而六個牡蠣含有大約50個顆粒。 這意味著這意味著每週食用兩份青口貝和生蠔的的人, 每年會吞下11000塊微小的塑膠纖維!如果還在同時食用其他海洋生物, 這個數值還會變得更大。

經過了一層層的生物迴圈, 最終人類製造的垃圾又進入了自己的嘴裡, 這算不算是自食苦果?

“奪命”的蟹鉗

加州一位白人在買海鮮回家處理的時候, 不小心被割傷了手指,

但這位白人起初並沒有在意。 但隨後傷口處及手指竟然出現了麻痹和腫脹的感染現象。 24小時過後白人拖著腫脹的手臂前去就醫的時候, 一切都晚了。 最終, 這位白人在受傷的第四天因敗血症不幸病逝。

導致這次“海鮮殺人”事件的是一種名叫海洋弧菌的生物, 簡單來說就是海洋中的一種細菌。 由於海洋環境越來越惡劣, 細菌的繁衍及變異程度越發明顯。 遇上免疫系統不夠強大的傷者, 這種海洋弧菌便很可能帶來致命的後果。

痛風與海鮮

除了以上因惡劣海洋環境而產生的“毒海鮮”之外, 還有一類人與海鮮的關係比較緊張, 那就是痛風患者。 但是, 是否痛風與海鮮就是絕對絕緣的呢?答案是否定的。 海鮮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

是人體不飽和脂肪酸的主要來源, 後者可能對心血管系統具有保護作用, 而痛風患者又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人群。 因此, 痛風患者不應一概而論地忌食海鮮, 而應根據不同海鮮嘌呤含量而定, 忌食嘌呤含量高的海鮮, 而適當進食低/中嘌呤類的海鮮。

嘌呤含量較高的海鮮:鯖魚丶鳳尾魚丶沙丁魚丶魚卵丶小蝦丶貝殼類丶淡菜等。

嘌呤含量中等的海鮮:鯉魚丶鱈魚丶大比目魚丶鱸魚丶梭魚丶鰻魚及鱔魚等。

嘌呤含量較低的海鮮:青魚丶鯡魚丶鮭魚丶鰣魚丶金槍魚丶白魚丶龍蝦丶蟹丶牡蠣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