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日本人為什麼怕俄國人?看看二戰後60萬日軍戰俘的悲慘人生就懂了

1945年8月9日零時10分, 集結于蘇聯遠東邊境的150多萬蘇聯紅軍越過中蘇、中蒙邊境, 兵分四路, 從東、西、北三個方向進發, 向盤踞在中國東北等地的日本關東軍發動突然襲擊。

蘇聯紅軍借助2.6萬門大炮、5500輛坦克、5000架飛機的威力, 勢如破竹, 有“皇軍之花”之稱、曾經不可一世的關東軍頃刻間灰飛煙滅, 短短一個多星期的時間便有8萬多人被擊斃, 近60萬人成了俘虜。

“數量如此之多的俘虜如何處置?”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蘇聯紅軍將其作為戰利品之一分期分批地押入蘇聯境內, 多數安置到蘇聯的遠東和東西伯利亞地區, 少數安置到哈薩克地區以及頓河流域的坦波夫州等地。 從此, 他們開始了長達10年之久的悲慘人生, 超過15萬日軍戰俘葬身于異國他鄉。

蘇聯對日本發動突然襲擊, 並非毫無緣由。

1939年5月, 業已在“滿洲”站穩腳跟的日軍, 為了擴大勢力範圍揮軍北上, 嚴重侵犯了蘇聯的利益,

雙方於諾門罕發生了一場長達4個半月的激戰。 蘇聯以2.5萬人傷亡的代價, 方才頂住日軍的瘋狂進攻。 由於日軍戰鬥失利, 而蘇聯越來越多地受到納粹德國的威脅, 雙方於9月停火, 次年6月正式締結協議。

1945年8月, 歐洲戰事業已結束, 蘇聯終於騰出手來報日本一箭之仇。 對於很多蘇聯人而言, 1905年日俄戰爭戰敗, 被迫割地的恥辱記憶猶新, 所以對於日本可謂恨之入骨。 也正因為如此, 蘇聯打擊日軍毫不留情, 對待戰俘也毫不手軟。

蘇聯將日軍俘虜視作戰利品, 也有一定的客觀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蘇聯幾乎以一己之力與納粹德國展開長達4年的殊死搏殺, 付出了2700萬人的慘重代價, 致使戰後蘇聯勞動力嚴重短缺,

急需補充勞動人口。 對於這60萬日軍戰俘, 當時的蘇聯當局表示, 戰俘主要用來幹重體力活, 下礦井、砍木、弄建築、鋪公路等等, 算作是對戰爭期間蘇聯所受損失的一種抵償;同時規定, 只須供給最低程度的食宿條件, 蘇聯當局無須做太多投入。 蘇聯當局的這一態度決定了日軍戰俘的悲慘命運。

1945年11月初, 首批日本戰俘抵達西伯利亞戰俘營, 主要為關東軍中的各級軍官數千人, 此時西伯利亞已經進入一年之中最為難熬的寒冬, 日軍戰俘首先必須面對的考驗便是酷寒。 接收和管理日軍戰俘的各個勞改營將之安置在窩棚和臨時搭建的簡易房中, 顯而易見, 如此居住條件根本無法抵禦嚴寒的侵襲。

日軍戰俘難以適應西伯利亞的嚴寒氣候, 只能在冰天雪地裡任大自然肆意宰割。

▌第一個冬天就有55000名日本戰俘被凍死!

當時日軍戰俘經常一邊幹活一邊彼此招呼, 以防有人因為困乏睡著而被活活凍死。

有一個後來回到日本的戰俘回憶:當時他所在的戰俘營共有1500人,

一個冬天過去便有500多人死於嚴寒和疾病, 戰俘營的衛生條件十分惡劣, 一個月只能洗一次澡, 沒有足夠的水, 所以不能洗衣服、洗臉、刷牙。 身上長滿了蝨子, 每天睡覺前我們都在火爐邊兒捉蝨子, 一次能捉100至200只, 可那也捉不完。

因此在他看來, “地獄”也不足以形容西伯利亞寒冬的殘酷。

▌除了嚴寒, 雪上加霜的是食物嚴重短缺。

當時,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 蘇聯幾成一片廢墟, 物質資源本就嚴重缺乏。 別說蘇聯民眾, 即便蘇聯軍隊缺衣少食的也不在少數, 遠在西伯利亞看守日軍戰俘的蘇聯勞改營管理人員及軍隊官兵更是時常為衣食之需焦頭爛額, 又如何肯將寶貴資源給予視為戰利品的日軍戰俘!蘇聯當局此前表示只為日軍戰俘提供最低程度的食宿條件, 這也是原因之一。長時間的食物匱乏,導致日軍戰俘出現嚴重的營養不良,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此外,日軍戰俘在勞改營管理人員的驅使下,不得不從事極為繁重的勞作,與當年日軍驅使中國百姓作為苦力的狀況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極易生病倒下,毋庸置疑會加速生命的消亡。

更加令日軍戰俘膽戰心驚的是,蘇聯紅軍的屠刀如達摩克利斯之劍一般懸在天空,隨時都可能落下。遇到不服從管束或者偷懶的日軍戰俘,蘇聯紅軍通常採用極為簡單的處理方式--處決!一位倖存的日軍戰俘回憶,他所在的戰俘營共有400名日軍戰俘,一次做完苦力回到戰俘營中,蘇軍隨機點出250名戰俘,當場射殺!究其原因,僅僅因為糧食不足,該戰俘營僅能維持150名戰俘的生存之需!由於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地帶根本挖不開,屍體只能丟于荒野之中,任其被野獸吃掉。

數年之後,日蘇就日軍戰俘問題展開談判,倖存下來的日軍戰俘陸陸續續離開西伯利亞,回到日本本土。直到1956年,最後一名日本戰俘才離開西伯利亞。最終,約45萬日均戰俘得以回國,15萬人先後死在了蘇聯戰俘營中。時至今日,當年的日軍戰俘問題仍是日俄兩國之間難以繞開的問題。而日本對於前蘇聯以及如今的俄羅斯始終心存忌憚,不得不說與當初日軍戰俘受到的殘忍“教訓”有直接的關係。日本戰俘被虐待、屠殺留下的心理陰影至今無法消除。

蘇軍元帥朱可夫曾說過“像日本這樣的民族,你如何能保證他們以後不再發起戰爭?首先要做的就是讓他們從肉體上感遭到疼痛”。

當然,聯想到日本于二戰期間給亞洲各國帶去的深重災難以及日軍眾多慘無人道的野獸行徑,蘇聯給予的這番“教訓”似乎只是罪有應得。

這也是原因之一。長時間的食物匱乏,導致日軍戰俘出現嚴重的營養不良,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此外,日軍戰俘在勞改營管理人員的驅使下,不得不從事極為繁重的勞作,與當年日軍驅使中國百姓作為苦力的狀況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極易生病倒下,毋庸置疑會加速生命的消亡。

更加令日軍戰俘膽戰心驚的是,蘇聯紅軍的屠刀如達摩克利斯之劍一般懸在天空,隨時都可能落下。遇到不服從管束或者偷懶的日軍戰俘,蘇聯紅軍通常採用極為簡單的處理方式--處決!一位倖存的日軍戰俘回憶,他所在的戰俘營共有400名日軍戰俘,一次做完苦力回到戰俘營中,蘇軍隨機點出250名戰俘,當場射殺!究其原因,僅僅因為糧食不足,該戰俘營僅能維持150名戰俘的生存之需!由於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地帶根本挖不開,屍體只能丟于荒野之中,任其被野獸吃掉。

數年之後,日蘇就日軍戰俘問題展開談判,倖存下來的日軍戰俘陸陸續續離開西伯利亞,回到日本本土。直到1956年,最後一名日本戰俘才離開西伯利亞。最終,約45萬日均戰俘得以回國,15萬人先後死在了蘇聯戰俘營中。時至今日,當年的日軍戰俘問題仍是日俄兩國之間難以繞開的問題。而日本對於前蘇聯以及如今的俄羅斯始終心存忌憚,不得不說與當初日軍戰俘受到的殘忍“教訓”有直接的關係。日本戰俘被虐待、屠殺留下的心理陰影至今無法消除。

蘇軍元帥朱可夫曾說過“像日本這樣的民族,你如何能保證他們以後不再發起戰爭?首先要做的就是讓他們從肉體上感遭到疼痛”。

當然,聯想到日本于二戰期間給亞洲各國帶去的深重災難以及日軍眾多慘無人道的野獸行徑,蘇聯給予的這番“教訓”似乎只是罪有應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