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盛世,如您所願:緬懷人民的周總理!

天灰濛濛的, 又陰又冷。

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

路那樣長, 人那樣多,

向東望不見頭, 向西望不見尾。

人們臂上都纏著黑紗, 胸前都佩著白花,

眼睛都望著周總理的靈車將要開來的方向......

《十裡長街送總理》

這樣大的國家, 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對世界有所貢獻, 經濟上不能有較快的發展, 那我們就對不住世界人民, 也對不住我們的祖宗。

1957年, 建軍三十周年之際, 人民海軍舉行了第一次海上閱兵。

周總理身穿中山裝, 登上檢閱艦。

閱兵式後, 總理揮毫寫下: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同志們, 希望你們為建立一支更加強大的足以保衛遠東和世界和平的海軍而奮鬥不息!”

時光流轉一甲子,

紀念建軍90周年,

朱日和聯合訓練基地沙場點兵,

“敢於打敗一切來犯之敵”!

首艘國產航母掛滿紅旗下水,

蛟龍入海,

見證著中國奇跡。

中國海軍護衛艦隊的戰士們,

在廣袤海洋間,

捍衛著世界和平。

1972年2月21日, 美國總統尼克森的空軍一號專機, 降落在北京首都機場。 尼克森總統激動地說:“總理先生,

我感到很榮幸, 終於來到你們偉大的國家。 ”周恩來總理說:“總統先生, 非常歡迎你到我們的國家訪問, 你把手伸過了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 我們有25年沒有交往了!”

尼克森訪華時, 曾隨身帶一個“黑匣子”。 周總理一眼就看上了, 而聽到工作人員說“天上現在還沒有我們中國的通信衛星”時,

總理沉默了。

這件事, 就此掛在了他心上。

直到1974年5月19日, 總理寫了生命中最後一個批示, 督促有關部門作出我國衛星通信工程規劃。 11天后, 他病重住院, 此後再沒回到他那張寬大的辦公桌前。

9年後,

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

“東方紅二號”橫空出世。

從無到有,

一發不可收拾,

中國航太讓世界矚目:

衛星通信進入“高通量時代”,

量子通信領航全球,

北斗衛星全球組網……

當我們有能力

一次次幫助別國將通信衛星送向天際時,

一定會有人想起,

那只讓總理掛念的“黑匣子”。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自主創新的號角之下,

中國智造、新四大發明湧出國門,

越來越多屬於我們自己的“黑匣子”,

正讓世界抬頭仰望。

“心願”已許,“承諾”未竟。

1973年6月9日,總理來到他闊別了25年的延安。走下飛機,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又回到家裡來了!”

當知道延安群眾的生活還很困難時,他流下了眼淚。

總理問:“延安能不能三年變面貌、五年糧食翻一番?”

臨走時,他留給了延安人民最後一句話:“延安建設好了,我再來!”

彼時,

延安人口130萬,

農民人均糧食不足250公斤,

人均年收入不到50元。

今日,

延安人口225余萬,

人均可支配收入21122元,

到2018年將現整體脫貧。

回望43年前的報告,

那裡有總理對民生經濟的記掛:

“在我們這樣一個近八億人口的國家,保證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

“這十年中,我們成功地進行了氫彈試驗,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

歷史如座標,

我們一路前行。

回首往昔,

才知道已經走出了多遠。

如今,我們的近14億國民,

吃穿早已基本保證,

小康社會兩年後全面建成。

如今,我們的前沿科技不勝枚舉:

“慧眼”衛星遨遊太空,

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

量子電腦研製成功,

復興號賓士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

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

我們的發展更強勁,步履更堅實!

如果能時空對話,

我們多想告訴總理:

2020年

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

今後30多年的美好藍圖已然繪就。

共和國的千千萬萬個地方,

就像延安一樣,

糧食翻了一番又一番,

面貌變了一輪又一輪。

當年送別的十裡長街,

如今已是十裡繁榮。

這盛世,

可否如您所願!

山河猶在,國泰民安。

“東方紅二號”橫空出世。

從無到有,

一發不可收拾,

中國航太讓世界矚目:

衛星通信進入“高通量時代”,

量子通信領航全球,

北斗衛星全球組網……

當我們有能力

一次次幫助別國將通信衛星送向天際時,

一定會有人想起,

那只讓總理掛念的“黑匣子”。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自主創新的號角之下,

中國智造、新四大發明湧出國門,

越來越多屬於我們自己的“黑匣子”,

正讓世界抬頭仰望。

“心願”已許,“承諾”未竟。

1973年6月9日,總理來到他闊別了25年的延安。走下飛機,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又回到家裡來了!”

當知道延安群眾的生活還很困難時,他流下了眼淚。

總理問:“延安能不能三年變面貌、五年糧食翻一番?”

臨走時,他留給了延安人民最後一句話:“延安建設好了,我再來!”

彼時,

延安人口130萬,

農民人均糧食不足250公斤,

人均年收入不到50元。

今日,

延安人口225余萬,

人均可支配收入21122元,

到2018年將現整體脫貧。

回望43年前的報告,

那裡有總理對民生經濟的記掛:

“在我們這樣一個近八億人口的國家,保證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

“這十年中,我們成功地進行了氫彈試驗,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

歷史如座標,

我們一路前行。

回首往昔,

才知道已經走出了多遠。

如今,我們的近14億國民,

吃穿早已基本保證,

小康社會兩年後全面建成。

如今,我們的前沿科技不勝枚舉:

“慧眼”衛星遨遊太空,

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

量子電腦研製成功,

復興號賓士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

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

我們的發展更強勁,步履更堅實!

如果能時空對話,

我們多想告訴總理:

2020年

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

今後30多年的美好藍圖已然繪就。

共和國的千千萬萬個地方,

就像延安一樣,

糧食翻了一番又一番,

面貌變了一輪又一輪。

當年送別的十裡長街,

如今已是十裡繁榮。

這盛世,

可否如您所願!

山河猶在,國泰民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