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他在抗戰中救助2600多名兒童,獲抗戰勝利勳章中唯一的非軍職人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重要進程, 給中國人民留下了慘痛的回憶。 在這場戰爭中, 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 灑熱血, 為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戰。 對這些英雄人物而言, 再多的文字都顯得蒼白。 在抗戰的大後方, 這些沒有直接上陣殺敵的先輩們, 依然值得我們銘記。

1945年10月10日, 政府公佈了《頒給勝利勳章條例》, 旨在表彰抗戰中建立功勳的有關人士, 不分官民。 首批授予“抗戰勝利勳章”的共98人, 包括閻錫山、馮玉祥、白崇禧、李濟深、朱德, 彭德懷, 葉劍英等著名將領。 在這98人中, 有97人是軍職人員, 其中最為特殊的就是燕重孑,

他是戰時兒童保育院直八院院長。

抗戰勝利勳章

關於燕重孑的資料不多, 我們只能從燕重孑的妻子周厚儀老人的回憶中去追尋關於他的事蹟。

1912年, 燕重孑出生于河南汝南縣, 1938年畢業於湖北灄口基督教神學院。 此時, 抗日戰爭已經全面爆發,

燕重孑當即參加了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6月, 日軍攻佔開封, 燕重孑從開封搶救第一批難童200餘人一路南下送到漢口, 期間經歷了怎樣的困難和危險我們無從想像, 周厚儀老人回憶說:“燕重孑比我偉大, 他從一開始便投入到搶救難童的工作中, 經受了種種困難, 但一直堅持不懈, 我佩服他!”

日軍佔領開封

早在燕重孑到達漢口之前的1938年3月10日, 中國各界民主人士和婦女界的一批著名人士集會漢口, 創建了中國戰時兒童保育總會, 由宋美齡任會長。 戰時兒童保育會在國內共有十二個分會, 四十五個保育院。 燕重孑到達漢口後, 隨著武漢淪陷, 燕重孑又率領難童們輾轉來到了重慶。 在兒童保育總會的安排下, 燕重孑到重慶萬縣任戰時兒童保育院直八院院長。 在那裡, 燕重孑結識了比他小9歲的周厚儀並組成家庭。

在戰時兒童保育會成立時, 周厚儀還是初中學生, 聽了保育會的動員講話後, 被深深打動, 報名加入其中。 後來隨保育會轉移到重慶, 來到燕重孑擔任院長的保育院工作。

在巫國驥的撮合下, 周厚儀與正直、穩重的保育院院長燕重孑走在了一起, 於1939年元月舉行了婚禮。 周厚儀老人回憶說:“燕重孑比我大9歲, 我那時還是個小姑娘, 對於情愛知之甚少, 只懂得他從此便是我的丈夫了, 我要好好地愛他。 從此, 保育院成了我的家。 ”

從1938年2月18日開始, 日軍對陪都重慶開始了長達五年半的輪番轟炸。 當時的萬縣沒有防空警報, 於是只得在當地最高的山上掛上紅球來預警。 如果山上掛上一個紅球, 則表示敵機已到重慶, 兩個紅球則表示敵機已到臨近區縣, 三個紅球則表示已到萬縣境內。 保育院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看紅球。 一旦發現有兩個紅球, 全體師生就逃往半山腰的防空洞避難。 周厚儀已記不清自己帶著孩子們躲了多少次空襲, “保育院在近8年的時間裡, 一共養育、培養了2600多名難童, 保育院裡沒有一個孩子在轟炸中受傷, 更沒有一個在轟炸中死亡。 ”周厚儀看了看牆上丈夫生前的照片, 動情地說。

從1938年到1945年接近8年的時間裡面,第八直屬保育院沒有一個孩子受傷,沒有一個孩子輟學。為了表彰他在抗戰中保育難童者做出的貢獻,向他授予“抗戰勝利勳章”,對燕重孑和周厚儀來說,這是最好的禮物,它所代表的精神意義讓周厚儀老人念念不忘。

抗戰勝利後,燕重孑任牧師,周厚儀則在家相夫教子。1992年,燕重孑無疾而終,安詳離世。

“我們相伴走過了55年。他的一生都過得很平淡,但我以他為榮!”周厚儀老人眼中閃動著淚花,卻又面含著笑意。

關於首批授予“抗戰勝利勳章”人數以及首批授予“抗戰勝利勳章”的人員中有多少非軍職人員有些爭議,本文中資料來源於百度百科,如有不實處,敬請諒解!

從1938年到1945年接近8年的時間裡面,第八直屬保育院沒有一個孩子受傷,沒有一個孩子輟學。為了表彰他在抗戰中保育難童者做出的貢獻,向他授予“抗戰勝利勳章”,對燕重孑和周厚儀來說,這是最好的禮物,它所代表的精神意義讓周厚儀老人念念不忘。

抗戰勝利後,燕重孑任牧師,周厚儀則在家相夫教子。1992年,燕重孑無疾而終,安詳離世。

“我們相伴走過了55年。他的一生都過得很平淡,但我以他為榮!”周厚儀老人眼中閃動著淚花,卻又面含著笑意。

關於首批授予“抗戰勝利勳章”人數以及首批授予“抗戰勝利勳章”的人員中有多少非軍職人員有些爭議,本文中資料來源於百度百科,如有不實處,敬請諒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