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千年佞臣:北宋哪位奸臣被稱為曠世奇才?

千年佞臣:北宋哪位奸臣被稱為曠世奇才?

“千年佞臣”與“曠世奇才”這兩個一貶一褒的稱謂, 看起來好像是風牛馬不相及, 完全不搭界,

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可這樣兩個相差十萬八千里的稱謂卻偏偏落在了宋朝名臣, 被列入《宋史.佞臣傳》的丁謂身上, 這可真是耐人尋味。 一說到丁謂, 必然會聯繫到寇准, 因為寇准與丁謂的關係非同尋常, 寇准是丁謂的伯樂與恩人, 而丁謂卻成為寇准的對頭與構陷者。 宋真宗朝, 寇准為相時, 便經常稱讚說, 丁謂是個很有才幹的人。 一日, 寇准與另一宰相李沆議事, 丁謂來拜, 談了一會兒, 離開。 李沆叮囑, 像丁謂這人, 萬萬不可使得勢。 寇准一笑, 不以為然。 北宋魏泰在《東軒筆錄》中記載:“寇萊公始與丁晉公善(即指寇准與丁謂), 嘗以丁之才薦於李文靖公沆(李沆)屢矣, 而終未用。 一日, 萊公語文靖曰:‘比屢言丁謂之才, 而相公終不用,
豈其才不足用耶?抑鄙言不足聽耶?’文靖曰:‘如斯人者, 才則才矣, 顧其為人, 可使之在人上乎?’萊公曰:‘如謂者, 相公終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文靖笑曰:‘他日後悔, 當思吾言也。 ’晚年, 與寇權宏相軋, 交至傾奪, 竟有海康之禍, 始服文靖之識。 ”

丁謂, 字謂之, 號公言。 蘇州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生於宋太祖乾德四年(西元966年)。 年少時, 以才出名。 宋太宗淳化三年(西元992年), 初登進士甲科, 任了大理評事、饒州通判, 相當於副省長。 過一年, 就調回了中央, 以直史館、太子中允的身份到福建路去調研。 回來之後, 就福建路的茶鹽等重要問題寫了長篇報告, 引起了皇帝的重視, 當上了轉運使(相當於節度使), 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工部員外郎、三司鹽鐵副使。 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

召為右諫議大夫, 權三司使, 加樞密直學士。 後歷任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副宰相), 工、刑、兵三部尚書。 大中祥符九年(西元1016年)九月, 丁謂以參知政事身份任平江軍節度使, 衣錦歸裡。 離京時, 宋真宗特賜禦詩七言四韻和五言十韻, “尤為盛事”。 他同時兼任使持節蘇州諸軍事、蘇州刺史、蘇州管內觀察處置堤堰橋道等使, 又兼任知升州軍州事。 天禧初年(西元1017年), 以吏部尚書複參知政事。 不久, 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 兼任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玉清昭應宮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師。 前後共在相位七年。 乾興元年(西元1022年), 封為晉國公。 顯赫一時, 貴震天下。

丁謂機敏智謀更兼勤奮好學, 博聞強記, 凡天象占卜、書畫棋琴、詩詞音律,

無不通曉。 “書過目輒不忘”, 幾千字的文章, 他讀一遍便能背誦。 早年, 丁謂隨為官的父親丁顥在涇州(今屬甘肅省)生活。 父親同僚竇偁見丁謂聰明機靈, 頗有才氣, 稱讚道:“此兒將來必定做大官。 ”於是將女兒相許。 宋代著名文學家王禹偁曾在平江(今江蘇蘇州)擔任長洲縣令, 丁謂與好友孫何曾一同以文章拜謁, 王縣令看了文章大加讚賞, 認為“自唐韓愈、柳宗元之後, 二百年始有此作”。 王禹偁後來曾稱丁謂是“今之巨儒”, 詩似杜甫。 昆山龔穎平時很自負, 極少稱讚別人, 但對丁謂的文章卻給予很高評價, 認為可與唐代韓愈、柳宗元匹敵。

有一次真宗問道:“唐朝的酒價是多少?”丁謂脫口答道:“每鬥三百。 ”皇帝問他怎麼知曉的, 答道:“有杜甫詩為證,

‘速宜相就飲一鬥, 恰有三百青銅錢’。 ”一天, 真宗與貴妃一起賞花釣魚, 釣了半天,一條魚也沒釣到, 心裡很不高興。 大臣們不知如何為好, 丁謂笑盈盈地跑上去賦詩道:“鶯驚鳳輦穿花去, 魚畏龍顏上釣遲。 ”宋真宗見他如此聰明, 頓時十分開心, 賞詠再三。

實事求是地講, 丁謂為官尚算勤勉, 有較強的應對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也做過不少益事。

丁謂凡事能動腦筋, 辦事都有謀略, 他的“一舉三得”巧造玉清昭應宮便是一例。 後人讚歎為“一舉而三役濟, 計省費以億萬計。 ”宋真宗朝, 由於皇城失火, 皇宮被焚, 大中祥符二年(西元1009年)四月, 宋真宗命丁謂重修玉清昭應皇宮。 工程規模宏大, 規制巨集麗, 建築分為二千六百一十區, 共計有三千六百餘楹。工程除了錢之外,還有三個難題:一是蓋皇宮要很多泥土,可是京城中空地很少,取土要到郊外去挖,路很遠,得花很多的勞力;二是修建皇宮還需要大批建築材料,都需要從外地運來,而汴河在郊外,離皇宮很遠,從碼頭運到皇宮還得找很多人搬運;三是工程上原有很多碎磚破瓦等垃圾清運出京城,同樣很費事。經過周密思考,丁謂制訂出科學施工方案:首先從施工現場向外挖了若干條大深溝,把挖出來的土作為施工需要的新土備用,以解決新土問題。第二步,從城外把汴水引入所挖的大溝中,利用木排及船隻運送木材石料,解決了木材石料的運輸問題。最後,等到材料運輸任務完成之後,再把溝中的水排掉,把工地上的垃圾填入溝內,使溝重新變為平地。這樣“一舉三得”,不僅節約了時間和經費,而且使工地秩序井然,使城內的交通和生活秩序不受施工太大的影響。工程原先估計要用二十五年時間完成,而丁謂徵集動用數萬工匠,嚴令日夜不得停歇,結果只用了七年時間便建成,深得皇帝讚賞。“丁謂造宮”成為工程理論的一個典型實例。

淳化年間(西元990-994年),峽路一帶少數民族因不堪壓迫,在邊境地區糾眾反抗,丁謂奉命前往處置。他以安撫團結為上,不動兵刃,妥善穩定了局勢,得到朝廷讚賞。川陝地區王均起兵叛亂,朝廷調集士兵抵禦,結果轉身為寇。這些人熟悉山川道路,攻佔州縣,掠奪男女,與官府為敵。丁謂奉命處置,他一到即命罷兵,冒險入溪洞會見其首領,曉諭朝廷安撫之意,並宣稱帶有皇帝詔書,一律赦免不殺;贈以錦袍、銀帛,使他們感激涕零,紛紛表示願意世代奉貢朝廷,並將誓言燒錄石柱豎在邊境上,西南地區從此得以安寧。丁謂採用以鹽換糧的辦法,解決了夔、萬諸州之軍餉,同時也減輕了邊民長途解送皇糧的勞苦。他又奏准黔南邊民養的馬,可以到市場上自由交換。他曾親自規劃經營建築夔州城寨,以增強邊防。真宗曾問丁謂,如何才能使邊防久遠安寧,少數民族不敢為非。丁謂回答說:“只要朝廷所派的官,不邀功生事,以安靜為勝,就能安寧無事。”

景德元年(西元1004年),宋遼發生戰爭。遼軍鐵騎南下,民心驚惶,黃河北邊的百姓紛紛搶渡黃河,每天要有幾千人避難渡河,而船夫邀利,不肯及時渡民過河。丁謂奉命處置,他從監獄中取出死囚數人,假冒船夫,斬首于河上。船夫見官員斬首殺人了,再不敢胡來。於是丁謂組織人員與船隻日夜擺渡,不到三天時間,使黃河北邊的百姓得以全部渡過黃河。緊接著,他又從難民中挑選少壯者,在數百里的黃河邊分成若干塊,均豎起旗幟,鳴金鼓,擊刁鬥,聲音百裡外都能聽到。遼人不瞭解內情,以為宋方已有防備,便撤退離去,從此“境內晏然”。

真宗天禧元年(西元1018年),丁謂任升州(今江蘇南京)知州時,城北後湖因多年得不到治理,變成了旱湖,前任將湖底佃租給百姓,共七十六頃,納五百餘貫稅賦。丁謂到任後,經過調查發現了諸多不妥,上疏請減免這部分稅賦,並請求派部隊組織開挖治理,退田還湖,蓄水種菱植蓮養魚,養活饑民,增加收入;如果遇上大旱年份則可以灌溉農田,一舉數得。

大中祥符年間,丁謂任平江軍節度使,後又兼任蘇州刺史,為家鄉也辦過好事,曾“為鄉里請於朝,特免丁錢”,老百姓十分感激,“鄉人至今德之,祠于萬壽寺”。

丁謂是宋朝著名的經濟專家。當時全國糧賦十分混亂,每年徵收數量不一,並隨意加碼,百姓苦不堪言。丁謂擔任三司使後,專門調查,制定相應政策,並奏議以咸平六年戶口和財賦收入為標準,此後每年按此資料徵收,並報朝廷備案,以利國計民生。朝廷准奏,下詔褒獎。任職期間,丁謂還組織編寫了不少反映宋初財政狀況,採取應對策略的專著,成為後人研究宋代經濟的重要文獻資料。

以上諸事,足以說明丁謂是個頗有心機和天賦的幹才。然而幹才如若心術不正,對國家、對社會的破壞性則更大。這便是曠世奇才丁謂被歸於千年佞臣的原因。

(全篇完)

帝國政界往事·西元1127年大宋實錄 ¥29.7 購買

共計有三千六百餘楹。工程除了錢之外,還有三個難題:一是蓋皇宮要很多泥土,可是京城中空地很少,取土要到郊外去挖,路很遠,得花很多的勞力;二是修建皇宮還需要大批建築材料,都需要從外地運來,而汴河在郊外,離皇宮很遠,從碼頭運到皇宮還得找很多人搬運;三是工程上原有很多碎磚破瓦等垃圾清運出京城,同樣很費事。經過周密思考,丁謂制訂出科學施工方案:首先從施工現場向外挖了若干條大深溝,把挖出來的土作為施工需要的新土備用,以解決新土問題。第二步,從城外把汴水引入所挖的大溝中,利用木排及船隻運送木材石料,解決了木材石料的運輸問題。最後,等到材料運輸任務完成之後,再把溝中的水排掉,把工地上的垃圾填入溝內,使溝重新變為平地。這樣“一舉三得”,不僅節約了時間和經費,而且使工地秩序井然,使城內的交通和生活秩序不受施工太大的影響。工程原先估計要用二十五年時間完成,而丁謂徵集動用數萬工匠,嚴令日夜不得停歇,結果只用了七年時間便建成,深得皇帝讚賞。“丁謂造宮”成為工程理論的一個典型實例。

淳化年間(西元990-994年),峽路一帶少數民族因不堪壓迫,在邊境地區糾眾反抗,丁謂奉命前往處置。他以安撫團結為上,不動兵刃,妥善穩定了局勢,得到朝廷讚賞。川陝地區王均起兵叛亂,朝廷調集士兵抵禦,結果轉身為寇。這些人熟悉山川道路,攻佔州縣,掠奪男女,與官府為敵。丁謂奉命處置,他一到即命罷兵,冒險入溪洞會見其首領,曉諭朝廷安撫之意,並宣稱帶有皇帝詔書,一律赦免不殺;贈以錦袍、銀帛,使他們感激涕零,紛紛表示願意世代奉貢朝廷,並將誓言燒錄石柱豎在邊境上,西南地區從此得以安寧。丁謂採用以鹽換糧的辦法,解決了夔、萬諸州之軍餉,同時也減輕了邊民長途解送皇糧的勞苦。他又奏准黔南邊民養的馬,可以到市場上自由交換。他曾親自規劃經營建築夔州城寨,以增強邊防。真宗曾問丁謂,如何才能使邊防久遠安寧,少數民族不敢為非。丁謂回答說:“只要朝廷所派的官,不邀功生事,以安靜為勝,就能安寧無事。”

景德元年(西元1004年),宋遼發生戰爭。遼軍鐵騎南下,民心驚惶,黃河北邊的百姓紛紛搶渡黃河,每天要有幾千人避難渡河,而船夫邀利,不肯及時渡民過河。丁謂奉命處置,他從監獄中取出死囚數人,假冒船夫,斬首于河上。船夫見官員斬首殺人了,再不敢胡來。於是丁謂組織人員與船隻日夜擺渡,不到三天時間,使黃河北邊的百姓得以全部渡過黃河。緊接著,他又從難民中挑選少壯者,在數百里的黃河邊分成若干塊,均豎起旗幟,鳴金鼓,擊刁鬥,聲音百裡外都能聽到。遼人不瞭解內情,以為宋方已有防備,便撤退離去,從此“境內晏然”。

真宗天禧元年(西元1018年),丁謂任升州(今江蘇南京)知州時,城北後湖因多年得不到治理,變成了旱湖,前任將湖底佃租給百姓,共七十六頃,納五百餘貫稅賦。丁謂到任後,經過調查發現了諸多不妥,上疏請減免這部分稅賦,並請求派部隊組織開挖治理,退田還湖,蓄水種菱植蓮養魚,養活饑民,增加收入;如果遇上大旱年份則可以灌溉農田,一舉數得。

大中祥符年間,丁謂任平江軍節度使,後又兼任蘇州刺史,為家鄉也辦過好事,曾“為鄉里請於朝,特免丁錢”,老百姓十分感激,“鄉人至今德之,祠于萬壽寺”。

丁謂是宋朝著名的經濟專家。當時全國糧賦十分混亂,每年徵收數量不一,並隨意加碼,百姓苦不堪言。丁謂擔任三司使後,專門調查,制定相應政策,並奏議以咸平六年戶口和財賦收入為標準,此後每年按此資料徵收,並報朝廷備案,以利國計民生。朝廷准奏,下詔褒獎。任職期間,丁謂還組織編寫了不少反映宋初財政狀況,採取應對策略的專著,成為後人研究宋代經濟的重要文獻資料。

以上諸事,足以說明丁謂是個頗有心機和天賦的幹才。然而幹才如若心術不正,對國家、對社會的破壞性則更大。這便是曠世奇才丁謂被歸於千年佞臣的原因。

(全篇完)

帝國政界往事·西元1127年大宋實錄 ¥29.7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