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秦觀作了一首詞,宰相看了七個字,就斷言他將不久人世

北宋末年, 元祐黨人流配至嶺南的計有三十二人, 秦觀就是其中之一。 北宋末年的嶺南, 除桂林、廣州等人口繁眾地區外, “多曠土, 茅菅茂盛, 蓄藏瘴毒。 ”。 《通真子-瘴氣論》載:“嶺南瘴, 猶如嶺北傷寒。 從仲春迄仲夏, 行青草瘴;季夏迄孟冬, 行黃茅瘴。 ”南宋詩人楊萬里曾有《瘴霧》詩道:“午時猶未識金烏, 對面看人一似無。 臘月黃茅猶爾許, 不知八月卻何如?”

章惇、曾布把政治異己發配往嶺南, 就是欲置之死地的。 蘇軾在惠州有“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妨常作嶺南人”之句, 不過是苦中作樂罷了。 徽宗即位, 蘇軾遇赦北歸過大庚嶺,

道遇一老翁, 題詩于壁道:“問翁大庚嶺頭住, 曾見南遷幾個回?”

被貶往嶺南, 等於是判了死刑, 基本是有去無回。


曾布畫像

蘇軾雖然僥倖回到中原, 但畢竟因在嶺南染上的瘴毒發作而逝於常州。

受蘇軾的拖累, 秦觀從風光無限的汴梁城一路貶謫, 最終到了煙瘴遍地的嶺南,

他的心情糟糕到了無以復加, 寫下了一闕《千秋歲》:

水邊沙外, 城郭春寒退。 花影亂, 鶯聲碎。 飄零疏酒盞, 離別寬衣帶。 人不見, 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 鵷鷺同飛蓋。 攜手處, 今誰在?日邊清夢斷, 鏡裡朱顏改。 春去也, 飛紅萬點愁如海。

從帝鄉到嶺南, 秦觀心底的失落可想而知。 眼中見到的暮春景象, 更加增加了他的無奈與悲哀。 “花影亂, 鶯聲碎”的時節, 飄零在異鄉的秦觀只好獨自飲酒排遣心中難言的寂寞。 衣頻寬並非是為伊人憔悴, 而是因心底的鬱悶所導致。

“疏酒盞”並非疏遠了酒杯, 而是因獨酌無相親。 “日暮碧雲合, 佳人殊未來”, “人不見”的人, 並非實指某人, 而是懷念從前交遊的故舊。 身處逆境的秦觀無法隨遇而安,

而是念念不忘記從前“鵷鷺同飛蓋”的輝煌瞬間。 (注:據秦觀《淮海集》卷九-《西城宴集》詩二首記載, 元祐七年三月, “詔賜館閣官花酒, 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瓊林苑, 又會于國夫人園, 會者二十有六人。 ”)


一臉愁苦的秦觀

不久前還坐著車, 在汴梁城內道上意氣風發地縱馬馳騁。

不料轉眼間朝堂發生巨變, 從前種種竟如幻像般變的只堪回味。

人如果只是活在從前的回憶中, 那麼註定是痛苦的。 “日邊清夢斷, 鏡裡朱顏改”, 日邊、意指汴梁城, 秦觀身在貶地, 仍癡想著回到京師。 “鏡裡朱顏改”只有徒喚奈何, 好景不常“春去也”, 更令秦觀感慨年華易逝。

“飛紅萬點愁如海”, 更是寫出了秦觀愁到極致的寂寥與哀歎。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境由心生, 同樣是暮春景象, 在不同人的眼中就會有不同的感受。 秦觀命運多舛, 與他的性格及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關係。 秦觀詞中多沉沉暮氣, 正是困為他性格中的弱點所致。 心態決定命運, 積極進取的人喜歡展望未來, 悲觀頹廢的人喜歡回味從前。


愁腸百結的秦觀

據野史記載, 秦觀這首詞傳至汴梁, 宰相曾布斷定:“秦七必不久於世, 豈有愁如海而可存乎?”

秦觀做此詞時, 年不足五十。 蘇軾讀了他的這首《千秋歲》, 曾和詞一首:

島邊天外, 未老身先退。 珠淚濺, 丹衷碎。 聲搖蒼玉佩, 色重黃金帶。 一萬里,斜陽正與長安對。 道遠誰雲會?罪大天能蓋。君命重,臣節在。新恩猶可覬,舊學終難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於海。

見秦觀悲觀失落,蘇軾勸他心胸開闊一些,只當是“乘桴且恁浮於海”好了。蘇軾不知道,他的這種超脫樂觀秦觀根本學不來。


超然灑脫的蘇軾

秦觀的一些詞,在後人眼中看來不只是暮氣沉沉,甚至是有點鬼氣森森了。

果然,不久哲宗駕崩,徽宗繼位,詔複秦觀為宣德郎。秦觀走到藤州,心情愉悅出遊光華亭。走的口乾舌燥,“索水欲飲,水至,笑視之而卒。”

一萬里,斜陽正與長安對。 道遠誰雲會?罪大天能蓋。君命重,臣節在。新恩猶可覬,舊學終難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於海。

見秦觀悲觀失落,蘇軾勸他心胸開闊一些,只當是“乘桴且恁浮於海”好了。蘇軾不知道,他的這種超脫樂觀秦觀根本學不來。


超然灑脫的蘇軾

秦觀的一些詞,在後人眼中看來不只是暮氣沉沉,甚至是有點鬼氣森森了。

果然,不久哲宗駕崩,徽宗繼位,詔複秦觀為宣德郎。秦觀走到藤州,心情愉悅出遊光華亭。走的口乾舌燥,“索水欲飲,水至,笑視之而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