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看廣告還是要注重療效,盤點那些“洗腦”一樣的“毒”藥品廣告

2017年12月, 一篇熱門網文《一年狂賣7.5億的洗腦神藥, 請放過中國老人》, 讓曾經紅極多年的眼藥品牌莎普愛思陷入了輿論漩渦。 文章質疑, 一些如“白內障, 看不清, 莎普愛思滴眼睛”、“模糊滴、重影滴、黑影滴”的廣告語, 幾乎成了許多老年人和兒女的洗腦神句, 與當年腦白金製造的效果如出一轍。

仔細一想, 除了莎普愛思, 各大衛視還有很多藥品類廣告輪番轟炸。 俗話說, “是藥三分毒”, 一般人對藥品的瞭解並不多, 如何避免誤導消費者?這些廣告究竟是否太過誇張?哪些廣告比較靠譜?

帶著這些問題, 我們來盤點一下那些耳熟能詳的藥品廣告。

“良心藥, 放心藥, 選修正藥, 管用的藥”

修正藥業的廣告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1997年, 藥廠推出新品“維U顛茄鋁膠囊”, 這就是一直是修正藥業的王牌產品“斯達舒”。 1999年, 修正藥業董事長修淶貴花300萬元在央視做了一年廣告, 那個著名的“四大叔”廣告, 讓人們記住了“斯達舒”。 後來, 又請了張豐毅、孫紅雷做廣告代言人。 此外, 有段時間, 董事長修淶貴自己也上電視做廣告, “良心藥、放心藥、管用的藥”廣告, 就是他自己上電視說的。

近年來, 修正藥業通過明星代言打造的“修正藥, 良心藥, 放心藥”似乎頗為見效, 這點通過其每年的業務收入就可見一斑。

然而, 2012年4月曝光的修正羚羊感冒膠囊牽涉到“毒膠囊”事件, 這家號稱做“良心藥”的藥企以及代言明星們則面臨著“良心”的拷問。 2015年10月, 成都市食藥監局公佈一批行政處罰案件, 其中修正藥業因為使用不合格藥包材遭到處罰。

可見, 經歷了這些負面新聞, 修正藥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品牌危機。 有媒體報導稱, 修正官網在“毒膠囊”事件期間頻遭受到駭客攻擊,

恢復之後口號已經從“良心藥, 放心藥, 管用的藥”改為“修元正本, 造福蒼生”。

悄然改換的口號背後, 暴露的是醫藥行業“重廣告輕品質”的普遍問題。 在不惜重金的廣告投入之外, 是修正藥業在產品品質上暴露出的問題。

很多人都吃過修正的藥, 比如“斯達舒”等常備胃藥, 說實話效果還是不錯的。 但無論怎麼說, 作為一個藥業品牌, 關係千萬人的健康, 它沒有做到自己承諾的“良心”, 就已經很難再贏回公眾的信任。

這兩年, 修正藥業似乎低調了許多, 穩紮穩打, 品牌形象略有恢復。 但需要明確的是, 事不過三, 如果再有類似的負面新聞, 修正的錯誤, 就再難“修正”。

“小葵花媽媽課堂開課啦”

相信很多人都對這句話,

以及說話那個魔性的童聲難以忘懷。

上市後的葵花藥業, 仍然延續著高廣告投入的風格。 葵花藥業最為被大眾所熟知的藥物是吳秀波代言的胃康靈和海清代言的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兩大產品。

“孩子咳嗽老不好, 多半是肺熱, 快用葵花牌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來自“小葵花媽媽課堂”的這句廣告語, 卻頻繁遭到兒科專家的質疑:“咳嗽不會咳出肺炎”。

有醫生表示:“小兒咳嗽病因多, 有感冒, 也有各種肺炎導致的咳嗽, 如大葉性肺炎, 如果聽了廣告, 自己買這種口服液喝, 延誤治療, 就會危及小兒性命。 電視臺播這種廣告, 真是要錢不要孩子的命啊!”

近年來, 葵花藥業在廣告方面的投入可謂一擲千金, 而頻頻曝光的品質問題卻給了葵花藥業一記響亮的耳光。

資料顯示, 在2007年第四季度湖北省藥品品質抽查時, 葵花藥業旗下的2批次牛黃消炎片曾被檢測出藥品性狀不合格;

2010年, 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2009年第二季度藥品品質公告不合格名單中, 葵花藥業的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赫然在列;

2012年8月, 國家食藥監局公佈了14個批次的不合格藥品, 其中葵花藥業占了3個批次;

……

細數起來, 問題還真是有點多。

“葵花藥業,咱老闆姓的好藥”,“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葵花”……葵花藥業將行銷重點從藥品品質轉換成狂打廣告戰,研發投入不多,廣告與銷售投入倒是瘋狂,不得不令人擔憂。

目前,兒童用藥的安全問題更多的被政府和家長重視。扛著企業責任感的旗幟忽悠家長,如何能讓“小葵花媽媽們”放心?!

“消炎止痛治潰瘍,快噴桂林西瓜霜”

2017年,是桂林三金建企50周年。只要有桂林西瓜霜、三金片在,桂林三金就會有講不完的故事。

早在清代就有西瓜霜制霜工藝,而1967年分配到桂林中藥廠的三金集團創始人鄒節明可謂藝高人膽大,在1976-1985年間,向醫藥科技難題——改良傳統制霜工藝發起挑戰,使西瓜霜化身為一粒粉色小藥片,去往大江南北。

吃粉色小藥片長大的“80後”們或許不知道,西瓜霜潤喉片最高銷量為全國每年每人平均4片。

鄒節明研發新藥不僅關注古方藥,還顯示出對民族土方藥的情有獨鍾。1971年投產的新藥“三金片”就是他在走訪桂林民間藥市中受偶然所見的啟發而追溯開發的一個新藥。

“酒香還怕巷子深”,市面上療效好的產品打不開銷路也比比皆是。三金對於西瓜霜含片、三金片的廣告投入,也是絲毫不手軟,塑造了一個較為健康的品牌形象。

近年來,三金收購了一些國內外藥企,手法上多是將三金品牌植入,再借助品牌影響力和三金原有的資源優勢,迅速把並購企業的新產品做強做大,佔領市場。而品牌運作模式,更類似於“輕資產運營、低成本擴張”戰略,或許是今後一段時間三金成長的一個重要發力點。

畢竟,“知天命”後的三金,對於鄒氏“藥二代”來說,恐怕很難光抱著“三金片”、“ 西瓜霜”過下一個50年呀!

神藥不神

除以上提到的,九芝堂、江中、康美、天士力等等,還有很多我們常在電視廣告中見到的藥業品牌。當然,這些已經算是靠譜的大品牌,出了問題還有地方討說法。

而除了洗腦式簡短廣告語形式的廣告外,許多醫藥廣告製作成養生節目的形式,以專家與患者交流的形式推銷藥品。這些才是最可怕的。

曹清華、鴻茅藥酒、中華神醋、硒芝膠囊……各種各樣的“神藥”對廣大中老年患者具有極大的誘惑力。銷量可以“吹”出來,藥效卻“吹”不出來。

其實早在2007年,《藥品廣告審查發佈標準》就已開始施行。為了控制濫用藥品的現象,國家規定處方藥不得在大人媒體作廣告宣傳也就是為了人民群眾的安全。而非處方藥雖然可以在大人媒體作廣告宣傳,但其內容必須按批准的內容進行。

對藥品廣告的限制一是為了安全,二是為了避免群眾上當。

在巨大商業利益的驅動下,想要讓虛假醫藥廣告徹底消失,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方面,公眾健康知識和科學素養亟待普及和提高,另一方面,醫藥廣告監管需要建立可持續的機制。不過,值得欣慰的是,每一次的媒體曝光和輿論風暴,對各方來說都是經驗教訓,都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一步。

圖文來源於網路,一波說編輯整理

“葵花藥業,咱老闆姓的好藥”,“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葵花”……葵花藥業將行銷重點從藥品品質轉換成狂打廣告戰,研發投入不多,廣告與銷售投入倒是瘋狂,不得不令人擔憂。

目前,兒童用藥的安全問題更多的被政府和家長重視。扛著企業責任感的旗幟忽悠家長,如何能讓“小葵花媽媽們”放心?!

“消炎止痛治潰瘍,快噴桂林西瓜霜”

2017年,是桂林三金建企50周年。只要有桂林西瓜霜、三金片在,桂林三金就會有講不完的故事。

早在清代就有西瓜霜制霜工藝,而1967年分配到桂林中藥廠的三金集團創始人鄒節明可謂藝高人膽大,在1976-1985年間,向醫藥科技難題——改良傳統制霜工藝發起挑戰,使西瓜霜化身為一粒粉色小藥片,去往大江南北。

吃粉色小藥片長大的“80後”們或許不知道,西瓜霜潤喉片最高銷量為全國每年每人平均4片。

鄒節明研發新藥不僅關注古方藥,還顯示出對民族土方藥的情有獨鍾。1971年投產的新藥“三金片”就是他在走訪桂林民間藥市中受偶然所見的啟發而追溯開發的一個新藥。

“酒香還怕巷子深”,市面上療效好的產品打不開銷路也比比皆是。三金對於西瓜霜含片、三金片的廣告投入,也是絲毫不手軟,塑造了一個較為健康的品牌形象。

近年來,三金收購了一些國內外藥企,手法上多是將三金品牌植入,再借助品牌影響力和三金原有的資源優勢,迅速把並購企業的新產品做強做大,佔領市場。而品牌運作模式,更類似於“輕資產運營、低成本擴張”戰略,或許是今後一段時間三金成長的一個重要發力點。

畢竟,“知天命”後的三金,對於鄒氏“藥二代”來說,恐怕很難光抱著“三金片”、“ 西瓜霜”過下一個50年呀!

神藥不神

除以上提到的,九芝堂、江中、康美、天士力等等,還有很多我們常在電視廣告中見到的藥業品牌。當然,這些已經算是靠譜的大品牌,出了問題還有地方討說法。

而除了洗腦式簡短廣告語形式的廣告外,許多醫藥廣告製作成養生節目的形式,以專家與患者交流的形式推銷藥品。這些才是最可怕的。

曹清華、鴻茅藥酒、中華神醋、硒芝膠囊……各種各樣的“神藥”對廣大中老年患者具有極大的誘惑力。銷量可以“吹”出來,藥效卻“吹”不出來。

其實早在2007年,《藥品廣告審查發佈標準》就已開始施行。為了控制濫用藥品的現象,國家規定處方藥不得在大人媒體作廣告宣傳也就是為了人民群眾的安全。而非處方藥雖然可以在大人媒體作廣告宣傳,但其內容必須按批准的內容進行。

對藥品廣告的限制一是為了安全,二是為了避免群眾上當。

在巨大商業利益的驅動下,想要讓虛假醫藥廣告徹底消失,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方面,公眾健康知識和科學素養亟待普及和提高,另一方面,醫藥廣告監管需要建立可持續的機制。不過,值得欣慰的是,每一次的媒體曝光和輿論風暴,對各方來說都是經驗教訓,都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一步。

圖文來源於網路,一波說編輯整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