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愛活動的寶貝可能更聰明!你發現你家寶寶的這些習慣了嗎?

很多小朋友在家、幼稚園、車上總是到處亂跑, 完全不受控, 常常令跟在後面的家長身心疲憊。 用老一輩的說法, 小朋友“屁股是尖的”, 根本坐不住。

有位深受其擾的媽媽來問我, “怎麼讓我家小魔王乖乖坐好?”其實除非過動兒, 這問題不難回答。 目前過動小朋友的比率約占7%到8%, 可見九成以上的小朋友只是天性好動。

我更想瞭解的是, 為什麼一定要寶貝規矩坐好?

認為小朋友故意搗蛋?

不坐定就無法開展接下來的學習?

希望寶貝別給你惹麻煩?

擔心影響到旁人?

還是想讓寶貝學習教養, 不然ta沒坐好就像是我們沒教好?

發現了嗎, 我們在意的不僅是 “坐定” 這個問題, 也許還有很多心理包袱和莫名的焦慮, 這才容易導致反應過激。

但你知道嗎, 好動的小朋友也許能量更大, 創造力更強!這可不是我隨便說說, 科學人員有研究過的。

「隨著身動, 大腦也在飛速運轉」

小朋友在4、5歲以前, 注意力是由外界刺激主導的。 窗外飛的一隻鳥, 地上爬的一隻螞蟻, 都能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他們好奇心一起, 會到處跑來跑去。

因此, 好動正是小朋友求知若渴的表現, 也是引發學習原動力的源泉。 遊戲能促進寶寶生理、情緒、認知、智慧與社會行為的發展。

到了4、5、6歲, 小朋友才能把注意力轉變為內在導向, 也就是開始自己選擇想要的資訊, 對衝動的控制能力也加強了。

姐姐快4歲了, 明顯感覺她專心聽故事、玩遊戲的時間比小時候拉長了幾倍。

爸爸媽媽可以心裡先留個底, 看大一點會不會好很多。 如果還是坐不住, 我們就要想下是不是本身活動不好玩。 他們擁有無窮的想像力和好奇心, 只要一無聊, 就會想辦法找樂子。 要他們久坐不動, 簡直就是酷刑。

“我特別羡慕別人家親子共讀, 可是我家兒子好像不愛看書。 他一直想吃書, 吃不到就亂跑。 ”

吃書、亂跑, 都是在探索書本和周圍。 大多數小朋友都偏向以肢體活動的方式學習。 親身去體驗, 更利於他們吸收知識。 不必執著於姿態, 歪坐翹腳, 玩玩具扯襪子, 其實他們都在聽。

有臨床經驗說明, 讓0~6歲學齡前孩子多活動, 到了學齡時,

他們更能穩定地學習。

「動一動, 集中力提升12%」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曾經有項研究, 他們把一個班小學生的桌椅統統換了, 矮椅子改成高腳椅。 期望讓胖小孩別老坐著, 改善肥胖問題。 果不其然, 小朋友上課時一下站一下坐著, 不知不覺瘦了下來。

經過一年的追蹤, 除了減重之外, 竟然還有個額外收穫——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孩子們上課的專注時間, 竟然增加了12%!當他們保持高度專注力時, 他們會積極地發問, 回答或回答。 這樣熱烈的上課氣氛, 讓老師和學生皆大歡喜。

很多人以為專心就是在椅子上坐正擺好, 目光集中。 其實不然。 很多人在專心思考時, 也會不自覺的抖腳, 轉筆。 這樣的小動作會讓大腦的血液供應比較充足, 類似“喚醒”大腦,

集中注意, 促進認知思考能力。

所以當姐姐騎著小車子在屋子轉一圈再做一會兒手工作業, 我都當她在用心忙她的。

「電力飽滿, 也許是種超常天資」

這裡有一個真實故事。 美國有個8歲的小女孩叫 Gillian 。 她在教室常常坐不住, 老師請媽媽來學校, 建議她媽媽帶去看下醫生。

醫生一邊跟媽媽談, 一邊觀察 Gillian。 Gillian 把手按在膝蓋上, 看起來很緊張。 醫生對她說, “ Gillian, 你在這等一下好嗎, 我跟你媽媽去外面說會兒話。 ”

醫生走的時候, 打開收音機放起音樂。 那個房間有那種單向玻璃, 裡面看不見外面, 外面能看見裡面。 醫生對媽媽說, “我們在這兒觀察下你的女兒吧。 ”結果不到1分鐘, 小朋友坐不住了, 開始搖擺, 起身跳起舞來。

醫生說, “ Lynne 太太, 你女兒沒有問題,

她是跳舞的天才, 你帶她去上舞蹈學校吧。 ”媽媽聽了醫生的話。 Gillian 去了舞蹈學校, 像海豚找到大海, 每天和同學一起快樂地跳舞。 長大後她上了英國皇家芭蕾舞學校, 又進了英國皇家芭蕾舞團。 後來她為音樂劇編舞, 創作出了著名的 Cats(貓)和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歌劇魅影), 這兩部雙雙創下全球最賣座紀錄。

她就是 Gillian Lynne, 世界最著名最有錢的編舞家, 每年收入2億美金以上。 如果不是醫生懂她, 不是媽媽順其天性培養, 她的舞蹈天份差點就埋沒了。

這類的故事還有很多, 美國游泳名將 Phelps 就是確診的多動症。 有些小朋友天生能量大, 像是身上備有永久電池, 電力飽滿, 不怕用完。 仔細想想, 我們不就是需要很多“坐不住”的人才嗎?跳舞、運動、新聞.....都需要旺盛的活力。 你那坐不住的兒子,說不定是在等你發掘的未來之星!

「父母的行為,會影響旁人感受」

然而最讓爸爸媽媽有壓力的,還是在公共場所。“不能吵鬧,不能影響別人”的公共禮儀深入人心,小朋友亂跑怎麼好意思。

其實如果我們先對自己寬容,放下“孩子不坐好,好尷尬,我真是不稱職的父母”這樣的執念,耐心堅定地引導小朋友,旁人多半也能體諒:“小孩子嘛,難免的” , “媽媽真辛苦” 。

如果看護者只是一味責駡,“你再動試試看!”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甚至嚴厲地懲罰,旁人也會被感染得不愉快,心想 “真是不會教” 、 “小孩子真煩人” 。

有些念頭也許只是出於我們自己內心的迷思(比如旁人完全不能忍受小朋友)。把這種焦慮敲碎,告訴自己寶貝能表現得很好,只是需要我們的陪伴和説明。

「怎麼讓小朋友坐住」

那麼應該怎麼幫小朋友坐住呢?我看到有些早教專家提倡行為訓練……

我原想這也太誇張了吧。後來有次去參加一個親子閱讀活動,有一位爸爸帶著他2歲多的兒子,一進來就搬了張椅子讓兒子坐下。每當小男孩想站起來,他便大力地把他按回座位。十幾次之後,他兒子終於乖乖坐著直到下課。據說是其他遊戲小組的老師教他的。

小朋友的身體和思維都極活躍,這樣壓抑天性,怎麼能讓他愛上閱讀?

所以我建議在安全範圍內都可協商。當寶貝變成脫韁的小野馬,我們可以和他們一起盡可能探索這片草原。也要教寶貝識別哪些“動”會讓別人不高興,哪些不會影響到別人。

對於小朋友來說,“好不好玩”最重要。外出前我們可以準備小朋友最喜歡的安撫玩具,貼紙、畫畫本之類,提供寶貝需要的感官刺激。多多和他們互動,比如玩拍手,猜謎語,唱歌,讓寶貝不至於無聊。

在家讀繪本時,不妨試試看找出多樣的閱讀方法。說到有趣的情節就放大或壓低聲音,勾起寶貝的興致。

爸爸媽媽安排活動,最好是動靜交替。比如跳完舞後,洗個澡休息一下,再陪寶貝閱讀或下棋。

美國一個研究把200多位幼稚園以及低年級孩子分成兩半,一半在上學之前先去跑步、踢足球等等,運動30分鐘後再上學;另一半則安靜地繪畫,在桌上做手工,以此開啟一天。三個月後結果顯示,那些早晨大運動的孩子,專注力、情緒控制、過動症狀都比後一半的小朋友有明顯的改善。釋放了多餘的能量,小朋友自然如釋重負,變得沉穩了。

另外,我們平時可以有意地訓練他們的控制能力。

比如玩 “123木頭人” 、 “紅綠燈” 的遊戲,讓他在放縱自我的時候有覺知力,能對自己喊停。相當於讓大腦不斷練習 “踩油門” 、 “刹車” 的動作。

或者設置簡單好玩的控制動作,用擊鼓聲提醒寶貝站起來,口哨聲制止喧嘩或危險動作。

再有,不一定每次寶貝呼喊吵鬧,媽媽就要立刻滿足要求。冷靜地告訴寶貝,“媽媽在做飯,再等一下。”一次次練習,寶貝會慢慢理解急躁解決不了問題,練習情緒穩定地等待。

你那坐不住的兒子,說不定是在等你發掘的未來之星!

「父母的行為,會影響旁人感受」

然而最讓爸爸媽媽有壓力的,還是在公共場所。“不能吵鬧,不能影響別人”的公共禮儀深入人心,小朋友亂跑怎麼好意思。

其實如果我們先對自己寬容,放下“孩子不坐好,好尷尬,我真是不稱職的父母”這樣的執念,耐心堅定地引導小朋友,旁人多半也能體諒:“小孩子嘛,難免的” , “媽媽真辛苦” 。

如果看護者只是一味責駡,“你再動試試看!”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甚至嚴厲地懲罰,旁人也會被感染得不愉快,心想 “真是不會教” 、 “小孩子真煩人” 。

有些念頭也許只是出於我們自己內心的迷思(比如旁人完全不能忍受小朋友)。把這種焦慮敲碎,告訴自己寶貝能表現得很好,只是需要我們的陪伴和説明。

「怎麼讓小朋友坐住」

那麼應該怎麼幫小朋友坐住呢?我看到有些早教專家提倡行為訓練……

我原想這也太誇張了吧。後來有次去參加一個親子閱讀活動,有一位爸爸帶著他2歲多的兒子,一進來就搬了張椅子讓兒子坐下。每當小男孩想站起來,他便大力地把他按回座位。十幾次之後,他兒子終於乖乖坐著直到下課。據說是其他遊戲小組的老師教他的。

小朋友的身體和思維都極活躍,這樣壓抑天性,怎麼能讓他愛上閱讀?

所以我建議在安全範圍內都可協商。當寶貝變成脫韁的小野馬,我們可以和他們一起盡可能探索這片草原。也要教寶貝識別哪些“動”會讓別人不高興,哪些不會影響到別人。

對於小朋友來說,“好不好玩”最重要。外出前我們可以準備小朋友最喜歡的安撫玩具,貼紙、畫畫本之類,提供寶貝需要的感官刺激。多多和他們互動,比如玩拍手,猜謎語,唱歌,讓寶貝不至於無聊。

在家讀繪本時,不妨試試看找出多樣的閱讀方法。說到有趣的情節就放大或壓低聲音,勾起寶貝的興致。

爸爸媽媽安排活動,最好是動靜交替。比如跳完舞後,洗個澡休息一下,再陪寶貝閱讀或下棋。

美國一個研究把200多位幼稚園以及低年級孩子分成兩半,一半在上學之前先去跑步、踢足球等等,運動30分鐘後再上學;另一半則安靜地繪畫,在桌上做手工,以此開啟一天。三個月後結果顯示,那些早晨大運動的孩子,專注力、情緒控制、過動症狀都比後一半的小朋友有明顯的改善。釋放了多餘的能量,小朋友自然如釋重負,變得沉穩了。

另外,我們平時可以有意地訓練他們的控制能力。

比如玩 “123木頭人” 、 “紅綠燈” 的遊戲,讓他在放縱自我的時候有覺知力,能對自己喊停。相當於讓大腦不斷練習 “踩油門” 、 “刹車” 的動作。

或者設置簡單好玩的控制動作,用擊鼓聲提醒寶貝站起來,口哨聲制止喧嘩或危險動作。

再有,不一定每次寶貝呼喊吵鬧,媽媽就要立刻滿足要求。冷靜地告訴寶貝,“媽媽在做飯,再等一下。”一次次練習,寶貝會慢慢理解急躁解決不了問題,練習情緒穩定地等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