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1號學術|劉暢:《芳華》美學:“青春+”的視角(1)

劉 暢 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教授

《芳華》題影

青春起舞, 穿越時間。

芳華弄影, 觸摸心弦。

高岸深谷, 春秋幾變。

黑髮白髮, 青山依然。

兵農工學, 飄零輾轉。

榮辱浮沉, 天涯聚散。

青黃雜糅, 題影詠志。

一弦一柱, 總憶華年。

摘要:《芳華》, 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現象級”影片。 如果其成立, 那麼“現象級”的影片應該有與之相應的影評或研究。 這, 或許是提出“《芳華》美學”這一概念的意義。 “《芳華》美學”, 並非一個完成式的嚴謹的學術概念, 而是對於其審美特色的一種概括, 即這部影片的特殊性。 既然是特殊性, 肯定要有異於他人之處, 這也就是本文所謂“青春+”的涵義:即在一般意義上的青春片上再加上一些獨特的電影元素, 而這些獨特的元素合在一起, 就構成了青黃雜糅、五色斑駁、多層多元的“《芳華》美學”。 在此, 要指出的是:青春是《芳華》的底色, 而“青春+”則是《芳華》的特色, 這些“+”不是虛無縹緲的想像,也不是可有可無的噱頭及牽強附會,

而是基於特定時代生活、特定語境的豐厚積累, 可感可觸, 可歌可泣。 影片小說原作名為《你觸摸了我》, 借此語義, 也可以說《芳華》反過來以她自己獨特的方式“觸摸”了那個時代。 因而才會有這麼多的“青春+”, 從而有別于一般意義的青春片, 獲得社會反響與票房業績雙贏。 青黃雜糅, 五色《芳華》。 把這些“青春+”一一歸攏,梳理, 並加以分析, 是本文目的。

寫作本文時, 上網看到《芳華》的即時票房為1021.30萬, 累計票房已達10.42億。 《芳華》進入10億俱樂部, 不是遠景, 已成現實。 青春是《芳華》的底色, 而“青春+”則是《芳華》的特色, 這些“+”不是虛無縹緲的想像,也不是可有可無的噱頭, 及揠苗助長的牽強附會, 而是深深埋藏在那個時代的豐厚生活積累,

可感可觸, 可歌可泣。 下面試把這些“青春+”的元素一一從《芳華》中抽繹出來, 並略作分析。

青春 + 革命文藝。 或“青春 + 理想”, “青春 + 遠大目標”, “青春 + 宏大敘事”, 並且用藝術美輪美奐的形式呈現。 顯然, 這種“+”不是所有青春片都可以利用的資源, 而是屬於特定時代的特定人群和語境 —— 文革時期的文工團。 於是就有了《芳華》中幾乎無處不在的紅色符號及宏大敘事的視覺元素, 這是只屬於《芳華》的“青春+”。 從審美角度出發, 其特徵可以概括為“意識形態審美化”, 或“審美意識形態化”;紅旗、紅星、紅領章、紅飄帶、綠軍裝、領袖像、巨幅標語牌 …… 這些紅色元素幾乎滲透了影片的每個角落。 在此, 審美是感性的, 革命也是感性的。

而《沂蒙頌》、《草原女民兵》、《英雄讚歌》、《繡金匾》、快板書等革命文藝元素又穿插其中, 按照影片情節進展將其分成不同的時段, 而其演出背景又往往是巍峨雪山, 野戰部隊營地, 威武之師坦克駛過, 煙塵滾滾, 在此, “烽煙滾滾唱英雄, 四面青山側耳聽, 側耳聽 …… ”, 不只是狹小封閉空間的演出, 而是室外廣袤無垠荒野的展示, 充分體現出編導的良苦用心和嚴謹。 所以, 觀影, 總體上感覺革命英雄主義撲面而來, 頗有“天風浪浪, 海山蒼蒼。 真力彌滿, 萬象在旁”(《詩品•豪放》)之美。 從審美類型上看, 這種美屬於“雄偉”, 在它們面前, 由於客體物件的巨大雄偉, 而這種巨大和雄偉又導向一種理想主義的宏大敘事及社會歷史歸宿的必然, 於是, 欣賞者會在瞬間感覺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

會不由自主地融入, 其具體生理和心理表徵是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暫態不知何者為我, 何者為物(王國維語), 而與審美客體融為一體, 自身也會成為那“雄偉”對象的一部分。 這種感覺, 幾乎貫穿觀影始終。 但是, 這又是一部以女性表演為主的影片, 即:這種英雄主義又是以女性的婀娜、柔美、優雅、颯爽為載體的, 故其審美效果可以概括為“陽剛之氣, 出以陰柔”, 或曰“豪放之美, 寄于婉約”。 在此, 大江東去,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與楊柳岸, 曉風殘月是雜糅交融的。 這種雜糅氣質在何小萍剛到文工團報導時就展示得淋漓盡致 —— 革命領袖像下, 女演員們正在排練, 在女分隊長頗具陽剛氣質的指導性、有節奏的口號聲中:“抬頭”“挺胸”“注意間距”“注意表情”“再柔美一點”……, 音樂響起,女兵列隊,魚貫而出,翩翩起舞,演出了一段長達5、6分鐘的歌舞,舞姿優美,身姿舒展,亦真亦幻,亦剛亦柔,自然把觀眾帶入一個唯美的藝術境界。在此,構成一種審美張力的畫面在於,在代表著意識形態最高權威的嚴肅神聖的偉人像下,盛開出一朵朵清新柔美的舞蹈之花,二者交相映襯,光影交加,此一片段,把《芳華》美學之剛柔兼濟的“意識形態審美化”詮釋得淋漓盡致。

宏觀結構上,是這樣。除此之外,在文工團這一特定語境下,《芳華》的“青春 +革命文藝”在構成影片血肉的細節上,也多有不俗表現。由於是在文工團,是文藝兵,所以藝術與生活,表演者與實際生活者的角色轉換自然,這又構成了本片的另一個特色 —— 日常生活審美化,或審美日常生活化,其實,這也是延安文藝的精髓。具體表現為,很多樂器的演奏會自然融入影片場景,一點也不覺得突兀,因為他們的生活就是如此。小號、雙簧管、笛子、手風琴、軍號、薩克斯管 …… 這些日常生活中只有在演出、音樂會上才有的樂器及其演奏,自然地,一個個,一段段,潤物細無聲般地融入影片情節,其不露痕跡,已達到渾然天成的地步。借用“植入性廣告”屬於,可稱為“植入性藝術細節”,而這些細節在影片的情節轉換、人物性格塑造及其發展上發揮了作用。如一幕:蕭穗子暗戀陳燦,她正在寫黑板報,郝淑雯正在穗子身邊練手風琴,聲韻鏗鏘,這時陳燦給穗子送來兩個番茄,穗子自然歡喜滿滿,這時郝淑雯深諳其中味道,於是手風琴聲轉為柔美,並面向穗子含情脈脈,穗子則面含羞澀咬著番茄 ……這些富於藝術元素的音畫片段穿插在《芳華》中,不僅像是潤滑油和減壓器,使人在影片一系列紛至遝來的矛盾衝突之中靈魂得以喘息,緊張得以緩解,張力得以釋放,壓抑得以稀釋,從而構成一種張弛有度、動靜相宜、剛柔並濟的節奏;還使得兩種矛盾的元素可以互相借力、昇華,而不是互相排斥、貶值,達成一種“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美學效果。

青春 + 雷鋒。或“青春 + 倫理”,“青春 + 善良”。“雷鋒,我們的戰友,我們親愛的弟兄;雷鋒,我們的榜樣,我們青年的標兵 ……”,曾幾何時,雷鋒,青春,青春,雷鋒,如影隨形,是最具有時代特徵的政治倫理符號,影片也很好地運用了這一歷史資源。雷鋒,劉峰,劉峰就是“活雷鋒”,這是《芳華》中劉峰的角色定位,也是影片的另一個“青春 +”,也是《芳華》的獨特之處。之所以說它獨特,首先是因為雷鋒雖然是青年,但在青春片裡卻不好表現,容易弄巧成拙,一般的青春片難以借力,利用這一資源;此外,此雷鋒非彼雷鋒,劉峰命運的坎坷曲折自有其內在邏輯。這些,都構成了《芳華》“青春 + 雷鋒”的獨特之處。

這一“+”,頗引爭議,甚至不乏《<芳華>:一個社會的墮落,就是從表揚善良開始的》這樣的評論。從歷史性生活真實現實看,劉峰的做法再平常不過,也是筆者兵團生活經歷的真實場景:偉大出於平凡,偉大目標的實現,在於日常奉獻、利他的積累。平時的教育是這樣,我們的日常行為也是如此 ——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狠鬥私字一閃念。看《芳華》,憶青春,劉峰就在我們的回憶中,生活中:坐長途火車跑腿接人,幫戰友捎帶物件,食堂打餃子吃專挑破皮露餡的,還說“破皮的也得有人吃”;豬跑了,炊事員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找劉峰;自己做夢都想上大學,卻將唯一的名額機會讓給了戰友,當然不無一點“私心”;農村戰友結婚,自掏腰包買材料,花了幾個月時間給他打了一對沙發;何小萍被朱克嫌棄不肯合作跳舞,他帶著腰傷主動請纓…… 凡此種種,對我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而且,就像今天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樣,無私利人是最高領導層的提倡,是青年發展的方向。劉峰所為,確是那個時代青年面貌的真實寫照,符合歷史真實。但問題在於,這是不是人性的全部?或者說是不是劉峰生活世界的全部?顯然不是,因為劉峰也有欲望,也喜歡女孩子。這就為劉峰的悲劇埋下了伏筆,也涉及劉峰的雙重人格問題。《芳華》在這方面,進行了不無“殘酷”的挖掘和展示。

所謂雙重人格,就《芳華》中的劉峰而言,就是偉大目標、利他倫理與生活常識、利己欲望之間的矛盾,而他始終生活在前者之中。按照時代的要求和塑造,終極目標的實現,需要日常無私奉獻的積累,因而會自然排斥利己私欲。但人,劉峰們,畢竟不是生活在虛無縹緲的偉大目標之中,那是未來時態,總要面對現實,而對青年來說,現實問題之一,就是異性間的吸引與戀愛。而異性吸引進而戀愛,並有身體接觸,在那個時代,是被視為出軌和大逆不道的,尤其發生在劉峰身上。這也就是林丁丁始終難以接受的事實:“他是活雷鋒,他抱就不行 ……”雷鋒與私利,勢不兩立;劉峰與摟抱,水火不容 —— 這就是當年的一種二元對立的邏輯。使得林丁丁超級難受的,還不是身體被人觸摸,而是心理上的障礙:實在難以理解一個活雷鋒,怎能有如此行為。摟抱事件,舉重若輕,把劉峰們的另一重人格的面紗緩緩揭開,還原了一個正常的、符合常識和人性的人格。而這種“偶像”坍塌,當然會使得往日的崇拜者們深感不適乃至焦慮不安,用社會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是產生了強烈的“認知失調”。劉峰,《芳華》特定語境中的雷鋒,其雙重人格的緩慢揭示和展現,就構成了《芳華》中的另一組審美張力。這樣,“青春 + 雷鋒”,“青春 + 善良”,也就有了《芳華》獨有的衝突氣質和不確定命運,成功地把自己與他者鮮明地區別開來。

歡迎加入“1號社群”,

每日獲取《1號新聞》;

每月獲取《1號月刊》;

每季獲取《1號藍皮書》!

【入群方式】

1號小編——掃碼進群

推送列表

【頭條】《有話非要說》是如何成功引起客廳場景下的觀眾注意力的?

【二條】預見2018傳媒產業大趨勢之視頻網站篇|優酷副總裁鄭蔚:互聯網與電視誰都取代不了誰

【三條】收視跌破0.5,熱度低粘度差,內外受困的周播劇如何才能破局

【四條】1號學術|劉暢:《芳華》美學:“青春+”的視角(1)

【五條】1號招聘 | 傳媒1號 搜狐財經 中國交通廣播新媒體部 風直播 騰訊視頻 壹心娛樂

音樂響起,女兵列隊,魚貫而出,翩翩起舞,演出了一段長達5、6分鐘的歌舞,舞姿優美,身姿舒展,亦真亦幻,亦剛亦柔,自然把觀眾帶入一個唯美的藝術境界。在此,構成一種審美張力的畫面在於,在代表著意識形態最高權威的嚴肅神聖的偉人像下,盛開出一朵朵清新柔美的舞蹈之花,二者交相映襯,光影交加,此一片段,把《芳華》美學之剛柔兼濟的“意識形態審美化”詮釋得淋漓盡致。

宏觀結構上,是這樣。除此之外,在文工團這一特定語境下,《芳華》的“青春 +革命文藝”在構成影片血肉的細節上,也多有不俗表現。由於是在文工團,是文藝兵,所以藝術與生活,表演者與實際生活者的角色轉換自然,這又構成了本片的另一個特色 —— 日常生活審美化,或審美日常生活化,其實,這也是延安文藝的精髓。具體表現為,很多樂器的演奏會自然融入影片場景,一點也不覺得突兀,因為他們的生活就是如此。小號、雙簧管、笛子、手風琴、軍號、薩克斯管 …… 這些日常生活中只有在演出、音樂會上才有的樂器及其演奏,自然地,一個個,一段段,潤物細無聲般地融入影片情節,其不露痕跡,已達到渾然天成的地步。借用“植入性廣告”屬於,可稱為“植入性藝術細節”,而這些細節在影片的情節轉換、人物性格塑造及其發展上發揮了作用。如一幕:蕭穗子暗戀陳燦,她正在寫黑板報,郝淑雯正在穗子身邊練手風琴,聲韻鏗鏘,這時陳燦給穗子送來兩個番茄,穗子自然歡喜滿滿,這時郝淑雯深諳其中味道,於是手風琴聲轉為柔美,並面向穗子含情脈脈,穗子則面含羞澀咬著番茄 ……這些富於藝術元素的音畫片段穿插在《芳華》中,不僅像是潤滑油和減壓器,使人在影片一系列紛至遝來的矛盾衝突之中靈魂得以喘息,緊張得以緩解,張力得以釋放,壓抑得以稀釋,從而構成一種張弛有度、動靜相宜、剛柔並濟的節奏;還使得兩種矛盾的元素可以互相借力、昇華,而不是互相排斥、貶值,達成一種“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美學效果。

青春 + 雷鋒。或“青春 + 倫理”,“青春 + 善良”。“雷鋒,我們的戰友,我們親愛的弟兄;雷鋒,我們的榜樣,我們青年的標兵 ……”,曾幾何時,雷鋒,青春,青春,雷鋒,如影隨形,是最具有時代特徵的政治倫理符號,影片也很好地運用了這一歷史資源。雷鋒,劉峰,劉峰就是“活雷鋒”,這是《芳華》中劉峰的角色定位,也是影片的另一個“青春 +”,也是《芳華》的獨特之處。之所以說它獨特,首先是因為雷鋒雖然是青年,但在青春片裡卻不好表現,容易弄巧成拙,一般的青春片難以借力,利用這一資源;此外,此雷鋒非彼雷鋒,劉峰命運的坎坷曲折自有其內在邏輯。這些,都構成了《芳華》“青春 + 雷鋒”的獨特之處。

這一“+”,頗引爭議,甚至不乏《<芳華>:一個社會的墮落,就是從表揚善良開始的》這樣的評論。從歷史性生活真實現實看,劉峰的做法再平常不過,也是筆者兵團生活經歷的真實場景:偉大出於平凡,偉大目標的實現,在於日常奉獻、利他的積累。平時的教育是這樣,我們的日常行為也是如此 ——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狠鬥私字一閃念。看《芳華》,憶青春,劉峰就在我們的回憶中,生活中:坐長途火車跑腿接人,幫戰友捎帶物件,食堂打餃子吃專挑破皮露餡的,還說“破皮的也得有人吃”;豬跑了,炊事員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找劉峰;自己做夢都想上大學,卻將唯一的名額機會讓給了戰友,當然不無一點“私心”;農村戰友結婚,自掏腰包買材料,花了幾個月時間給他打了一對沙發;何小萍被朱克嫌棄不肯合作跳舞,他帶著腰傷主動請纓…… 凡此種種,對我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而且,就像今天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樣,無私利人是最高領導層的提倡,是青年發展的方向。劉峰所為,確是那個時代青年面貌的真實寫照,符合歷史真實。但問題在於,這是不是人性的全部?或者說是不是劉峰生活世界的全部?顯然不是,因為劉峰也有欲望,也喜歡女孩子。這就為劉峰的悲劇埋下了伏筆,也涉及劉峰的雙重人格問題。《芳華》在這方面,進行了不無“殘酷”的挖掘和展示。

所謂雙重人格,就《芳華》中的劉峰而言,就是偉大目標、利他倫理與生活常識、利己欲望之間的矛盾,而他始終生活在前者之中。按照時代的要求和塑造,終極目標的實現,需要日常無私奉獻的積累,因而會自然排斥利己私欲。但人,劉峰們,畢竟不是生活在虛無縹緲的偉大目標之中,那是未來時態,總要面對現實,而對青年來說,現實問題之一,就是異性間的吸引與戀愛。而異性吸引進而戀愛,並有身體接觸,在那個時代,是被視為出軌和大逆不道的,尤其發生在劉峰身上。這也就是林丁丁始終難以接受的事實:“他是活雷鋒,他抱就不行 ……”雷鋒與私利,勢不兩立;劉峰與摟抱,水火不容 —— 這就是當年的一種二元對立的邏輯。使得林丁丁超級難受的,還不是身體被人觸摸,而是心理上的障礙:實在難以理解一個活雷鋒,怎能有如此行為。摟抱事件,舉重若輕,把劉峰們的另一重人格的面紗緩緩揭開,還原了一個正常的、符合常識和人性的人格。而這種“偶像”坍塌,當然會使得往日的崇拜者們深感不適乃至焦慮不安,用社會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是產生了強烈的“認知失調”。劉峰,《芳華》特定語境中的雷鋒,其雙重人格的緩慢揭示和展現,就構成了《芳華》中的另一組審美張力。這樣,“青春 + 雷鋒”,“青春 + 善良”,也就有了《芳華》獨有的衝突氣質和不確定命運,成功地把自己與他者鮮明地區別開來。

歡迎加入“1號社群”,

每日獲取《1號新聞》;

每月獲取《1號月刊》;

每季獲取《1號藍皮書》!

【入群方式】

1號小編——掃碼進群

推送列表

【頭條】《有話非要說》是如何成功引起客廳場景下的觀眾注意力的?

【二條】預見2018傳媒產業大趨勢之視頻網站篇|優酷副總裁鄭蔚:互聯網與電視誰都取代不了誰

【三條】收視跌破0.5,熱度低粘度差,內外受困的周播劇如何才能破局

【四條】1號學術|劉暢:《芳華》美學:“青春+”的視角(1)

【五條】1號招聘 | 傳媒1號 搜狐財經 中國交通廣播新媒體部 風直播 騰訊視頻 壹心娛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