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教育,才是拯救冰花男孩們的唯一捷徑

最近朋友圈都在心疼一個小男孩, 他是雲南昭通的一名小學生, 被稱作“冰花”男孩。

雲南昭通, 身後的同學看著“冰花男孩”的造型大笑

天氣很冷, 孩子走了一個多小時才到學校, 頭髮都被冰霜染白。

小孩凍紅的雙手, 轉山包小學校長付恒供圖

他今年八歲, 是一名留守兒童。 那天期末考試, 他以為是晴天, 所以只穿了兩件衣服, 等到了教室, 同學提醒他才發現自己頭髮眉毛上全是冰霜。

“上學冷, 但並不辛苦。 ”這條上學的路, 他和姐姐倆人每天都要走。

後來的新聞採訪中, 記者問他想到外面看看嗎?

他說:“沒有, 我連鎮上都沒去過, 沒有走出過村裡。 我最想去北京, 我想去看看那裡的學生是怎麼讀書的。 ”

對無數個這樣的孩子來說, 應試教育, 或許是唯一可行的捷徑。

2007年12月, 馬吉鄉中心小學兄弟倆飛索過江上學。 / 視覺中國

2013年9月5日, 廣西藤縣, 幾名小學生乘竹筏渡過水庫去上學。 / 視覺中國

2016年5月14日, 四川涼山, 放學路上, 孩子們在攀爬藤梯。 / 視覺中國

1月8號晚, 韓寒發長文稱:“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 說明我在一項挑戰裡不能勝任, 只能退出, 這不值得學習。 ”曾經應試教育的“反叛者”, 認為不用參加應試教育也能成才的韓寒, 這一次承認了自己當年的錯誤。

曾經的他課上不聽講, 不記筆記, 被語文老師批評的時候, 就說:“我是班裡語文最好的。

”在博客中diss高考作文很蠢, 並慶倖沒有去上大學。 甚至聲稱即使是復旦邀請他去做老師, 還要看自己有沒有時間。

而今韓寒卻坦言, 聽到別人得意洋洋地說“韓寒, 我學你退學了。 ”他感到不理解。 他認為這是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 有什麼好學的呢?

很長時間內, 我們反對應試教育, 提倡素質教育。 甚至有人認為退學是成功的第一步。

2008年, 安徽省考生徐孟南, 在高考試卷上亂寫一通, 認為這很酷。 他找不到好工作, 10年後想要重新高考。

2010年, 陝西省考生張皎在高考時交白卷, 聲稱自己要成為中國的比爾·蓋茨, 要在10年內賺到1000萬。 後因偽造金融票證罪、信用卡詐騙罪被判入獄。

車和家CEO李想稱自己招聘的時候總有人留言, 說公司歧視學歷低的, “你李想不也沒上過大學嗎?”

而李想的回答是:“我如果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我才不創業呢。”

素質教育沒有真正減壓

目前越來越多的人提倡素質教育,“不能打罵孩子”,“給孩子減負”,“還孩子一個自由自在的童年”的呼聲越來越高。一些明星夫婦也公開表明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會逼孩子考高分,尊重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好。

2017年7月6日,黃多多在巴黎為某童裝品牌走秀。/ 視覺中國&鳳凰網

看見明星家一個個人見人愛的孩子,不少家長就把他們的育兒心經奉為圭臬,齊聲反對“死讀書”。

可是明星和普通家庭的起點不同,“星二代”童年時就可以走高級秀場,演電影,見各界名流。

普通人家的孩子就沒這麼幸運了,學歷的高低可能直接影響你的收入、朋友、工作環境。當這些重擔都壓在身上,普通人家的孩子不敢不好好考試。

應試教育有肉眼可見的競爭比拼,素質教育同樣有看不見的暗流湧動。

關係、眼界、出身、閱歷每一個都是比拼的標準。

一個在相對公平的應試教育中無法勝出的孩子,憑什麼相信他能在素質教育中脫穎而出?

南京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南外)是整個江蘇省家長擠破頭想進的地方。在2017年江蘇省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擬錄取名單中,共有173名保送生,其中南外和南外仙林分校就占了165名。

擬保送名額南外占了135位 /江蘇省教育考試院

曾在南外讀書的網友分享說,初中基本3點多就放學了,學校還有各種各樣的藝術活動,這樣的學校應該稱得上是“素質教育”了。南外的同學家境都比較殷實,普通家庭的孩子很難進入南外的主流圈。

2015年高考,南京外國學校共有482名學生(含擴招生和借讀生),保送166人,出國295人,最終21名學生參加高考。

無需高考,直接出國需要花費多少錢,從平時的社會新聞中,我們也能窺見一二。

而在南外以外的地方,對那些必須要參加高考的學生來說,卻流行著這樣一種現象:素質教育越流行,補課的孩子越多。

事實上,學校減負並不能真正達到目的,反而給了外邊的補課班可乘之機。

可見素質教育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和生存問題,反而給寒門子弟增加了更多的壓力。

素質教育寒門更難逆襲

去年,《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一文刷爆朋友圈,一位女士是企業的高管,月薪3萬,女兒讀小學五年級。

暑假女兒去美國遊學,10天花費2萬元,為照顧女兒請的阿姨,5000元;鋼琴課,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這幾項加起來就要35000元了……

可見,要在素質教育中取勝,不僅要努力,還需要財力。

你能想像一個農村家庭的孩子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學鋼琴”嗎?她的母親該是怎樣尷尬又拮据地搓搓手說,“寶寶,我們家買不起。”

2013年5月14日,青島,孩子們對從沒演奏過的鋼琴很喜歡。/ 視覺中國

素質教育的成本是巨大的,僅設備一項就讓許多家庭望而卻步,就算家長花大價錢買了設備,請老師的費用也不是小數目。

當一些普通階層家長認為課堂上講講世界各國風土人情就是素質教育時,財力寬鬆的家長已經帶孩子到國外去真聽真看真感覺了。

作家西坡在文章中描繪過這樣一個場景“人家的孩子放學進補習班,週末上興趣班,暑假出國遊學,我放學去希望的田野上,週末去希望的田野上,暑假還去希望的田野上。田野雖好,不考種地啊。”

連續兩周,爺爺每天都用木盤將孫女送到學校,放學時再將她們接回家。/ 視覺中國

2011年6月14日,雲南省祿勸中村小學,半路上喝水的小學生。/ ?視覺中國

最後他總結,農村孩子應試都拼不過城裡的孩子,拼“素質”那是找死。

如果普通的父母蹦著高去讓孩子接受素質教育,孩子往往會背負過多的期望與壓力,這與當初給孩子減負的初衷自相矛盾。

小時候鄰居家的孩子一時興起要一架鋼琴,他爸爸覺得自己家孩子有音樂天賦,節衣縮食給他買了。

可後來小孩子並沒有在這方面展現出什麼特長。每次練琴的時候,我都能在家裡聽到他父親的咒駡聲:“老子花這麼多錢給你買的鋼琴,你就彈成這樣子?”

對於有些家庭來說,買鋼琴的錢只不過是添了一件閒置傢俱,對有些家庭來說則是一筆鉅款。

當教育變得個性化、素質化,教育水準之間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一個看書上的畫報,一個看眼前的實景;一個是苦逼地自學,一個是私教陪讀齊上陣。讓教育資源天壤之別的兩個孩子去面對同一場考試,結果可想而知。

素質教育還要考驗家長的素質

戴韻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16歲考入北大,僅18個月就讀完美國加州大學的博士。

她說自己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博士學習,要歸功於從小的積累。

戴韻父母採用了良好的引導方法,他們不逼迫戴韻學習,而是鼓勵她自己制定目標,之後再由父母來幫助檢查。

父母會為戴韻準備讀物,書櫃裡的書,會隨著她的年齡悄悄發生變化。從《男生賈裡女生賈梅》到《神秘島》再到《圍城》,父母的良苦用心為戴韻打下了堅實的語言文字基礎。

去年北京市的狀元也說:“現在的狀元都是家裡又好又厲害這種,我父母都是外交官,從小就給我營造出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甚至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

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在新生入學報到當天接受媒體採訪。/ 視覺中國

這段話被很多人詬病,被解讀為他瞧不起農村人。話雖紮心,可它反映出的事實卻不得不承認。

生在書香門第的孩子,自然而然比別人接觸到更多知識;生在官宦之家的,那從小就耳濡目染人情世故;生在工人之家的,常見的便是日復一日的工作;如果生在農民之家,那目之所及之處便是農田和春種秋收的身影。

原生家庭帶給一個人的印記一輩子都無法抹去,有些明星被群嘲土或醜,你可以不喜歡,卻沒資格說他low。

沒人能決定自己出生在豪門還是寒門,寒門子弟可以窮,但不能脆弱到不敢承認出身所帶來的差別。

寒門子弟最可悲的,就是生在寒門,還長了一顆玻璃心。

而應該像萊婭公主的那句話,“Take your broken heart. Make it into art.”。帶上你破碎的心,把它變成藝術。

應試教育是唯一捷徑

“你李想不也沒上過大學嗎?”

而李想的回答是:“我如果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我才不創業呢。”

素質教育沒有真正減壓

目前越來越多的人提倡素質教育,“不能打罵孩子”,“給孩子減負”,“還孩子一個自由自在的童年”的呼聲越來越高。一些明星夫婦也公開表明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會逼孩子考高分,尊重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好。

2017年7月6日,黃多多在巴黎為某童裝品牌走秀。/ 視覺中國&鳳凰網

看見明星家一個個人見人愛的孩子,不少家長就把他們的育兒心經奉為圭臬,齊聲反對“死讀書”。

可是明星和普通家庭的起點不同,“星二代”童年時就可以走高級秀場,演電影,見各界名流。

普通人家的孩子就沒這麼幸運了,學歷的高低可能直接影響你的收入、朋友、工作環境。當這些重擔都壓在身上,普通人家的孩子不敢不好好考試。

應試教育有肉眼可見的競爭比拼,素質教育同樣有看不見的暗流湧動。

關係、眼界、出身、閱歷每一個都是比拼的標準。

一個在相對公平的應試教育中無法勝出的孩子,憑什麼相信他能在素質教育中脫穎而出?

南京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南外)是整個江蘇省家長擠破頭想進的地方。在2017年江蘇省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擬錄取名單中,共有173名保送生,其中南外和南外仙林分校就占了165名。

擬保送名額南外占了135位 /江蘇省教育考試院

曾在南外讀書的網友分享說,初中基本3點多就放學了,學校還有各種各樣的藝術活動,這樣的學校應該稱得上是“素質教育”了。南外的同學家境都比較殷實,普通家庭的孩子很難進入南外的主流圈。

2015年高考,南京外國學校共有482名學生(含擴招生和借讀生),保送166人,出國295人,最終21名學生參加高考。

無需高考,直接出國需要花費多少錢,從平時的社會新聞中,我們也能窺見一二。

而在南外以外的地方,對那些必須要參加高考的學生來說,卻流行著這樣一種現象:素質教育越流行,補課的孩子越多。

事實上,學校減負並不能真正達到目的,反而給了外邊的補課班可乘之機。

可見素質教育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和生存問題,反而給寒門子弟增加了更多的壓力。

素質教育寒門更難逆襲

去年,《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一文刷爆朋友圈,一位女士是企業的高管,月薪3萬,女兒讀小學五年級。

暑假女兒去美國遊學,10天花費2萬元,為照顧女兒請的阿姨,5000元;鋼琴課,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這幾項加起來就要35000元了……

可見,要在素質教育中取勝,不僅要努力,還需要財力。

你能想像一個農村家庭的孩子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學鋼琴”嗎?她的母親該是怎樣尷尬又拮据地搓搓手說,“寶寶,我們家買不起。”

2013年5月14日,青島,孩子們對從沒演奏過的鋼琴很喜歡。/ 視覺中國

素質教育的成本是巨大的,僅設備一項就讓許多家庭望而卻步,就算家長花大價錢買了設備,請老師的費用也不是小數目。

當一些普通階層家長認為課堂上講講世界各國風土人情就是素質教育時,財力寬鬆的家長已經帶孩子到國外去真聽真看真感覺了。

作家西坡在文章中描繪過這樣一個場景“人家的孩子放學進補習班,週末上興趣班,暑假出國遊學,我放學去希望的田野上,週末去希望的田野上,暑假還去希望的田野上。田野雖好,不考種地啊。”

連續兩周,爺爺每天都用木盤將孫女送到學校,放學時再將她們接回家。/ 視覺中國

2011年6月14日,雲南省祿勸中村小學,半路上喝水的小學生。/ ?視覺中國

最後他總結,農村孩子應試都拼不過城裡的孩子,拼“素質”那是找死。

如果普通的父母蹦著高去讓孩子接受素質教育,孩子往往會背負過多的期望與壓力,這與當初給孩子減負的初衷自相矛盾。

小時候鄰居家的孩子一時興起要一架鋼琴,他爸爸覺得自己家孩子有音樂天賦,節衣縮食給他買了。

可後來小孩子並沒有在這方面展現出什麼特長。每次練琴的時候,我都能在家裡聽到他父親的咒駡聲:“老子花這麼多錢給你買的鋼琴,你就彈成這樣子?”

對於有些家庭來說,買鋼琴的錢只不過是添了一件閒置傢俱,對有些家庭來說則是一筆鉅款。

當教育變得個性化、素質化,教育水準之間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一個看書上的畫報,一個看眼前的實景;一個是苦逼地自學,一個是私教陪讀齊上陣。讓教育資源天壤之別的兩個孩子去面對同一場考試,結果可想而知。

素質教育還要考驗家長的素質

戴韻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16歲考入北大,僅18個月就讀完美國加州大學的博士。

她說自己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博士學習,要歸功於從小的積累。

戴韻父母採用了良好的引導方法,他們不逼迫戴韻學習,而是鼓勵她自己制定目標,之後再由父母來幫助檢查。

父母會為戴韻準備讀物,書櫃裡的書,會隨著她的年齡悄悄發生變化。從《男生賈裡女生賈梅》到《神秘島》再到《圍城》,父母的良苦用心為戴韻打下了堅實的語言文字基礎。

去年北京市的狀元也說:“現在的狀元都是家裡又好又厲害這種,我父母都是外交官,從小就給我營造出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甚至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

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在新生入學報到當天接受媒體採訪。/ 視覺中國

這段話被很多人詬病,被解讀為他瞧不起農村人。話雖紮心,可它反映出的事實卻不得不承認。

生在書香門第的孩子,自然而然比別人接觸到更多知識;生在官宦之家的,那從小就耳濡目染人情世故;生在工人之家的,常見的便是日復一日的工作;如果生在農民之家,那目之所及之處便是農田和春種秋收的身影。

原生家庭帶給一個人的印記一輩子都無法抹去,有些明星被群嘲土或醜,你可以不喜歡,卻沒資格說他low。

沒人能決定自己出生在豪門還是寒門,寒門子弟可以窮,但不能脆弱到不敢承認出身所帶來的差別。

寒門子弟最可悲的,就是生在寒門,還長了一顆玻璃心。

而應該像萊婭公主的那句話,“Take your broken heart. Make it into art.”。帶上你破碎的心,把它變成藝術。

應試教育是唯一捷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