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關寧兵有多能打?王在晉和袁崇煥分別在寧錦大戰前後作了不同評價

明清戰爭初期, 努爾哈赤先取瀋陽、遼陽, 再取廣寧, 因考慮到女真人口少, 尚不足以消化遼西, 遂棄廣寧不要, 搶掠一番, 興盡而還。

於是就有了孫承宗修築“關寧防線”, 從山海關前八裡鋪一直修到錦州的“四十七城堡”、數百座“台”, “收復”失地數百里的“壯舉”。

不過, 柳河戰敗, 孫承宗的牛皮吹破, 灰溜溜下臺。

也因為孫承宗對柳河東岸耀州城的挑釁, 打破了明清雙方之間暫時的平衡;另外, 孫承宗大興土木修建起來的寧遠堅城更引起了努爾哈赤的警覺。

天啟六年正月, 努爾哈赤起傾國之兵, 氣勢洶洶地撲向寧遠。

接替孫承宗出任遼東經略的高第要求坐據甯遠的袁崇煥把錦州、右屯一帶屯種的軍民、錢糧安全轉移入城。

袁崇煥滿不以為然地說:“兵法有進無退, 錦、右一帶既安設兵將、藏卸糧料、部署廳官, 安有不守而撤之?萬萬無是理。 ”又說:“兵若後撤則示敵以弱,

非但後金輕視中國, 西邊的蒙古人也會看不起中國, 之前柳河失敗, 就因為你和孫承宗之流貪功者自己送死, 我若執行了你的命令, 則錦、右動搖, 寧前震驚, 關門失障, 這是人幹的事嗎?”

袁崇煥還有恃無恐地說“今只擇能守之人分守大淩河、右屯, 更令一員猛將守錦州, 三城屹立, 死守不移, 且守且前, 恢復必可。 ”

然而, 當努爾哈赤終於來了, 袁崇煥所說的在錦、右一帶安設的兵將一哄而散, 軍民呼天喊地, 四處奔亡, 出現了“委棄米粟十余萬, 而死亡載途, 哭聲震野, 民怨而軍益不振”的慘像。

沒奈何, 袁崇煥硬起頭皮應戰, 召集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 參將祖大壽、何可綱等, “刺血為書, 激以忠義”, 決心與城共存亡, 血戰到底。

現在, 很多人都把袁崇煥奉為傑出的軍事家。

其實, 袁崇煥除了膽子忒大之外, 軍事上的見解很簡單:憑堅城, 用大炮。

在冷兵器時代, 對城池內外的攻防雙方來說, 攻方屬主動方, 機動靈活, 操控戰爭的主動權;守方屬於被動防守, 一旦被圍困成孤城, 心理就得承受巨大的壓力。

而在實際的交戰過程中, 攻方卻是處於絕對的劣勢, 只要守城方縮入城池憑城堅守不出, 即令孫吳白韓再生, 也只能望城空歎。 守方高據城頭, 當縮頭烏龜, 好整以待, 推倒對方架起的雲梯、截斷對方挖穿的城道, 足可以以一敵十。

所以, 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 只有守城名將、野戰名將, 沒有攻城名將。

君不見, 以足智多謀著稱的諸葛武侯遇上了深壕壁壘司馬懿, 最終只得哀歎“悠悠蒼天, 曷此其極!”

平時人們所說的“攻城必克”、“摧城拔寨”, 多是以大軍壓境, 兵威恫嚇, 逼使守城主將出逃或出降, 或施詭計誘引守軍以在城外殲滅。 遇上了意志堅決、油鹽不進的守將, 那就只有圍困一途, 圍到城中彈盡糧絕, 意志崩潰為止。

所以說, 唐太宗李世民僅用三千五百騎兵就能打垮竇建德十萬大軍, 但要取堅城洛陽, 只能採用圍困斷糧的笨辦法逼迫王世充出城投降。

袁崇煥顯然屬於“意志堅決、油鹽不進”那一類守將, 努爾哈赤猛攻了三天, 最終還是灰溜溜地撤軍了。

撤軍的原因, 《滿文老檔》的記載是“時因城牆凍, 掘之未墮, 是以班師。 ”

努爾哈赤撤軍之前, 血屠了覺華島, 將島上的糧食、房屋、船隻付之一炬。

可以說, 甯遠之戰, 袁崇煥雖然守城成功, 並取得了“捷功奴夷首級二百六十九顆, 活夷一名, 降夷十七名”的戰績, 但明軍損失巨大。

饒是如此,明廷考慮到到連年來在和後金的對峙上都是節節敗退,現在寧遠有幸不失,為了鼓勵遼東將士的士氣,將這場戰鬥定性為一場大捷。袁崇煥先升為都察院右僉都禦史,接著又加遼東巡撫、兵部右侍郎,子孫世蔭錦衣千戶。

如果這算一場大捷,則軍功章裡應該有東江鎮總兵毛文龍的一半。

因為,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的突然撤軍,其實是擔心毛文龍從東江偷襲自己的老巢瀋陽。

民間傳說,袁崇煥此戰炮轟努爾哈赤,致使努爾哈赤重傷不愈,於八個月後死亡。

實際上,在這八個月中,努爾哈赤大部分時間都活蹦亂跳。期間曾準備繞過義州、寧遠長驅直攻山海關,還曾打算西征蒙古喀爾喀部。

努爾哈赤患背疽死去後,繼承汗位的是他的第八子皇太極。

袁崇煥以弔唁之機,向皇太極和議。

其實,袁崇煥並無資格決定對後金的議或和,他這麼做,不過是想趁雙方和談之機修建甯遠之戰毀壞的城牆以及各項防禦工事,有可能的話,再發幾萬民工到錦州打造一座拱護寧遠的堅城。

而皇太極也想借議和之機穩住寧遠一線的明軍,以放手剿滅腹背之患的毛文龍。

在虛情假意的你來我往和談中,雙方基本都達到了自己的目標。

皇太極發八旗精銳長襲東江,重創毛文龍,打趴朝鮮。袁崇煥則抓緊時機,手腳麻利地修築起錦州、大小淩河三城。

毛文龍主力被後金殲殺得奄奄一息之際,曾頻頻通過朝廷向袁崇煥呼救。

袁崇煥坐視不顧,強詞奪理說:“錦州三城若成,有進無退,全遼即在目中。”又說“三城成,戰守又在關門四百裡外”。

雖說他最終也派出了一支由數千人的軍隊水陸並進到了三岔河,卻是出工不出力,匆匆走過場,就收兵回營了。

明南京兵部尚書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慨歎道:“遼撫援鮮,佈置極其可觀。乃官兵望河而止,此真為紙上之兵也。遼兵果可用耶?”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袁崇煥訓練的遼後敢戰、能戰,故尊之為“關寧鐵騎”,但王在晉一語以斥之,視為魚腩部隊。

皇太極攻打朝鮮、毛文龍的目的已經達到,再無後顧之憂,興師西來,準備通過圍困錦州,圍城打援,最大可能地消滅明朝軍隊的有生力量。

袁崇煥在豪砸銀子修挖城池時,有人問,這些都是孤城,如果後金派大軍圍困,該如何應對?

袁崇煥大手一揮,昂然答道:“逐步而前,更迭進取。戰則一城援一城;守則一節頂一節。步步活掉,處處堅牢。守關與複地不得分作兩截功夫。”

但是,話是說得好聽。皇太極大軍如風雷而至,“明之大淩河及小淩河駐兵,棄城遁走”,逃得乾乾淨淨。

即袁崇煥以犧牲東江和朝鮮為代價所修築起來“三城”,眨眼間就丟失了“兩城”。

錦州城內守將來不及撤退,被後金兵四面合圍。

錦州城內主要負責人有平遼總兵趙率教、副總兵左輔、副總兵朱梅,以及鎮守太監紀用。這些人相顧失色,相商之下,決定遣官往皇太極大營議和,拖延時間,以待援兵。

皇太極只接受投降,不接受議和,派遣使者到城下說降。

趙率教站立城上,對城下的後金使者說:“城可攻,不可說也!”

在缺乏攻城大炮的前提下,皇太極不願利用原始的雲梯來面對明軍的火炮,發書趙率教,激之出城野戰,書雲:“若爾果勇猛,何不出城決戰,乃如野獾入穴,藏匿首尾,狂嗥自得,以為莫能誰何!不知獵人鍬钁一加,如探囊中物耳。想爾聞有援兵之信,故出此矜誇之言。夫援兵之來,豈惟爾等知之,我亦聞之矣。我今駐軍於此,豈僅為圍此一城?正欲俟爾國救援兵眾齊集,我可聚而殲之,不煩再舉耳!今與爾約,爾出千人,我以十人敵之,我與爾憑軾而觀,孰勝孰負,須臾可決。爾若自審力不能支,則當棄城而去,城內人民,我悉縱還,不戮一人;不然,則悉出所有金幣、牲畜,餉我軍士,我即斂兵以退。”

皇太極此信,可以總結為一句話:你趙率教有本事就出城與我決戰!

趙率教的回答既無奈又狡猾,即:你皇太極有本事就攻進城來!

皇太極重於野戰,不願攻堅,收縮對錦州城的包圍,聚兵於城西二裡處結營,玩起了圍城打援的招數。

趙率教惶恐之下,迅速向袁崇煥呼救。

袁崇煥重在守城,不敢野戰,哪敢發兵救援?卻屢屢派人送書信給紀用、趙率教,書信中謊稱“調集水師援兵六七萬,將至山海關,薊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後所兵俱至寧遠。各處蒙古兵,已至台樓山”云云。

這些書信,有被後金兵截獲,有被趙率教收到。

書信中所寫,全是胡吹大氣的不實之詞,用意無非兩個:一、故意給後金兵截獲,希翼信中所說的兵馬數量可以將之嚇退;二、書信傳入了錦州,可以安定城中軍心。

皇太極並不為袁崇煥這些不著邊際的大話所動,留下一部分人馬圍住錦州,率大隊人馬西進“打草穀”。此時遼西走廊小麥成熟,大片大片的麥田成了後金的戰利品。

趙率教發覺袁崇煥在玩虛的,不由又急又氣,直接寫信向駐守在山海關的薊遼總督閻鳴泰求救。

袁崇煥被閻鳴泰催促得急了,不得不發長篇大論進行解釋,說:“賊奴圍錦州甚為嚴密,關寧精兵已被賊軍攔斷兩處,賊奴有累勝之勢,而我在積弱之餘,十年以來戰慄畏敵,如今僅能辦一‘守’字。責之赴戰,力所未能。而寧遠、松山、杏山、塔山四城為山海關之藩籬,如若寧遠有失,則山海關必定震盪,可謂天下安危所系,故臣不敢以四城之兵而遠救錦州。”

閻鳴泰看袁崇煥並不像事先說好的“戰則一城援一城;守則一節頂一節”,也來氣了,嚴斥他不應該置錦州生死於不顧。

袁崇煥心亂如麻,反復強調:“且寧遠四城,為山海藩籬,若寧遠不固,則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遠救。”隨後又腦洞大開,奇思妙想頻現,一會兒說“募死士二百人,令其直沖夷營,如楊素用寡法”,一會兒又說“募川浙死卒帶銃炮夜警其營”,一會兒又說派“師東出而抄其後”,一會兒又要遣蒙古部落“從北入援,無所不用其力”,並美其名曰:“發奇兵逼之”。

這些東西,不過說說而已,可操作性為零。

袁崇煥不肯動窩,閻鳴泰只好改令山海總兵滿桂帶領尤世祿、祖大壽等悍將,統兵一萬,馳援錦州。

袁崇煥於天啟六年升任遼東巡撫後,就把原寧遠城駐將之一的滿桂趕回了山海關,原因是滿桂在甯遠之戰中不肯龜縮在城中,而要乘城出戰。

滿桂不計前嫌,救人如救火,過連山,到笊籬山,同後金護衛運糧的偏師相遇。

雖說所遇只是後金護衛運糧的偏師,但戰鬥力也非常強,將明軍圍在笊籬山。

滿桂、尤世祿奮勇而前,拚力衝殺,終於突破包圍,奔入寧遠。

皇太極聽說明軍方面有人敢與後金兵野戰,便向西移師,往攻寧遠。

袁崇煥安排總兵孫祖壽、副將許定國率軍在甯遠城邊西面濠內側安營;再令滿桂、副將祖大壽、尤世威等率軍在甯遠城邊東面濠內側安營;自己坐鎮城頭,居高臨下,居中指揮。

以袁崇煥自己的話來說,那是“統轄各將,分派信地,相機戰守”。

皇太極自東而來,看見明軍果然敢在城外築營列兵相守,不由大喜過望,轉頭對大貝勒代善、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等人說:“昔皇考太祖攻甯遠,不克;今我攻錦州,又未克。似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其何以張我國威耶!”鼓勵貝勒阿濟格及諸將、侍衛、護軍等,向明軍馳疾進擊。

諸貝勒一齊呼喝,悍然沖車陣,攻步卒。

滿桂率軍迎戰,一時間,矢鏃紛飛,短兵相接,馬頸相交。

袁崇煥則親臨城堞指揮,“憑堞大呼”,激勵將士。

滿桂身中數箭,坐騎被創,尤世威的坐騎也被射傷;後金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及瓦克達俱受傷。兩軍士卒,各有死傷。

後金檔案對此戰的記載是:“瞬間攻破其(指明軍)營陣,而盡殺之。”

明太監監軍劉應坤的奏報則稱:“打死賊夷,約有數千,屍橫滿地”。

袁崇煥在奏報中無限傲嬌地稱:“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嘗敢與奴戰,合馬交鋒。今始一刀一槍拚命,不知有夷之兇狠驃悍。職複憑堞大呼,分路進追,諸軍忿恨此賊,一戰挫之,滿鎮(指滿桂)之力居多。”

王在晉不是說遼兵不堪用嗎?袁崇煥此語算得上對王在晉的回應。

這一場激戰發生在五月二十八日,第二天,後金兵就全部退回錦州了。

按照總兵趙率教的疏報,皇太極曾發兵攻錦州城,他們奮起抗擊,致使後金兵傷亡“不下二三千”。

鎮守太監紀用的奏報則是:“初四日,奴賊數萬,蜂擁以戰。我兵用火炮、火罐與矢石,打死奴賊數千,中傷數千,敗回賊營,大放悲聲。”

的確,皇太極是在六月初四日退兵的,不過,《滿文老檔》上的記載是:“初四日,攻錦城南隅。本欲卯刻進兵,辰刻攻城。因城壕深澗,時值酷暑,戰則難以聚拔。乃於巳刻退兵。”

《清太宗實錄》記載:“攻錦州城南隅,因城濠深闊,難以驟拔。時值溽暑,天氣炎蒸,上憫念士卒,乃引軍還。”

和努爾哈赤在寧遠的退兵相似(當時退兵的理由是“時因城牆凍,掘之未墮,是以班師”),酷暑云云,只是託辭,其真實原因,是劫後餘生的毛文龍盡出精銳襲擊昌城、遼陽。

皇太極退去,袁崇煥長舒一口氣,於六月初六日上《錦州報捷疏》稱:仰仗天威,我軍勝利退敵解圍,順利消除掉聖上所憂慮的事:准總兵官趙率教飛報前事,切照五月十一日,錦州四面被圍,大戰三次三捷;小戰二十五日,無日不戰,且每戰必克。六月初四日,敵人又增兵攻城,動用了西洋巨石炮、火炮、火彈與矢石,損傷城外士卒無算。但是,該夜五鼓,匆匆撤兵東行。敵人尚在小淩河紮營,留精兵收後。太府紀用與卑職發精兵防哨外。此役,若非仰仗皇上天威,司禮太監廟謨令內鎮紀用與卑職扼守錦州要地,安可以出奇制勝!如今果然解圍挫鋒,獲此奇捷,誠數十年未有之武功也!

毫無疑問,如《錦州報捷疏》所說,這應該是一場大捷。

可惜的是,戰後統計戰果,如同寧遠一樣,斬獲後金兵的首級仍然只有兩三百。

對此,袁崇煥的解釋是後金方面把後金兵的死屍焚燒殆盡了。

不管如何,朝廷還是把這場勝利定性為“甯錦大捷”,以鼓舞天下民心士氣。

甯遠、寧錦兩場“大捷”,也成為了袁崇煥的敢戰之名,並被後世奉為中國古代名將之一。

饒是如此,明廷考慮到到連年來在和後金的對峙上都是節節敗退,現在寧遠有幸不失,為了鼓勵遼東將士的士氣,將這場戰鬥定性為一場大捷。袁崇煥先升為都察院右僉都禦史,接著又加遼東巡撫、兵部右侍郎,子孫世蔭錦衣千戶。

如果這算一場大捷,則軍功章裡應該有東江鎮總兵毛文龍的一半。

因為,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的突然撤軍,其實是擔心毛文龍從東江偷襲自己的老巢瀋陽。

民間傳說,袁崇煥此戰炮轟努爾哈赤,致使努爾哈赤重傷不愈,於八個月後死亡。

實際上,在這八個月中,努爾哈赤大部分時間都活蹦亂跳。期間曾準備繞過義州、寧遠長驅直攻山海關,還曾打算西征蒙古喀爾喀部。

努爾哈赤患背疽死去後,繼承汗位的是他的第八子皇太極。

袁崇煥以弔唁之機,向皇太極和議。

其實,袁崇煥並無資格決定對後金的議或和,他這麼做,不過是想趁雙方和談之機修建甯遠之戰毀壞的城牆以及各項防禦工事,有可能的話,再發幾萬民工到錦州打造一座拱護寧遠的堅城。

而皇太極也想借議和之機穩住寧遠一線的明軍,以放手剿滅腹背之患的毛文龍。

在虛情假意的你來我往和談中,雙方基本都達到了自己的目標。

皇太極發八旗精銳長襲東江,重創毛文龍,打趴朝鮮。袁崇煥則抓緊時機,手腳麻利地修築起錦州、大小淩河三城。

毛文龍主力被後金殲殺得奄奄一息之際,曾頻頻通過朝廷向袁崇煥呼救。

袁崇煥坐視不顧,強詞奪理說:“錦州三城若成,有進無退,全遼即在目中。”又說“三城成,戰守又在關門四百裡外”。

雖說他最終也派出了一支由數千人的軍隊水陸並進到了三岔河,卻是出工不出力,匆匆走過場,就收兵回營了。

明南京兵部尚書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慨歎道:“遼撫援鮮,佈置極其可觀。乃官兵望河而止,此真為紙上之兵也。遼兵果可用耶?”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袁崇煥訓練的遼後敢戰、能戰,故尊之為“關寧鐵騎”,但王在晉一語以斥之,視為魚腩部隊。

皇太極攻打朝鮮、毛文龍的目的已經達到,再無後顧之憂,興師西來,準備通過圍困錦州,圍城打援,最大可能地消滅明朝軍隊的有生力量。

袁崇煥在豪砸銀子修挖城池時,有人問,這些都是孤城,如果後金派大軍圍困,該如何應對?

袁崇煥大手一揮,昂然答道:“逐步而前,更迭進取。戰則一城援一城;守則一節頂一節。步步活掉,處處堅牢。守關與複地不得分作兩截功夫。”

但是,話是說得好聽。皇太極大軍如風雷而至,“明之大淩河及小淩河駐兵,棄城遁走”,逃得乾乾淨淨。

即袁崇煥以犧牲東江和朝鮮為代價所修築起來“三城”,眨眼間就丟失了“兩城”。

錦州城內守將來不及撤退,被後金兵四面合圍。

錦州城內主要負責人有平遼總兵趙率教、副總兵左輔、副總兵朱梅,以及鎮守太監紀用。這些人相顧失色,相商之下,決定遣官往皇太極大營議和,拖延時間,以待援兵。

皇太極只接受投降,不接受議和,派遣使者到城下說降。

趙率教站立城上,對城下的後金使者說:“城可攻,不可說也!”

在缺乏攻城大炮的前提下,皇太極不願利用原始的雲梯來面對明軍的火炮,發書趙率教,激之出城野戰,書雲:“若爾果勇猛,何不出城決戰,乃如野獾入穴,藏匿首尾,狂嗥自得,以為莫能誰何!不知獵人鍬钁一加,如探囊中物耳。想爾聞有援兵之信,故出此矜誇之言。夫援兵之來,豈惟爾等知之,我亦聞之矣。我今駐軍於此,豈僅為圍此一城?正欲俟爾國救援兵眾齊集,我可聚而殲之,不煩再舉耳!今與爾約,爾出千人,我以十人敵之,我與爾憑軾而觀,孰勝孰負,須臾可決。爾若自審力不能支,則當棄城而去,城內人民,我悉縱還,不戮一人;不然,則悉出所有金幣、牲畜,餉我軍士,我即斂兵以退。”

皇太極此信,可以總結為一句話:你趙率教有本事就出城與我決戰!

趙率教的回答既無奈又狡猾,即:你皇太極有本事就攻進城來!

皇太極重於野戰,不願攻堅,收縮對錦州城的包圍,聚兵於城西二裡處結營,玩起了圍城打援的招數。

趙率教惶恐之下,迅速向袁崇煥呼救。

袁崇煥重在守城,不敢野戰,哪敢發兵救援?卻屢屢派人送書信給紀用、趙率教,書信中謊稱“調集水師援兵六七萬,將至山海關,薊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後所兵俱至寧遠。各處蒙古兵,已至台樓山”云云。

這些書信,有被後金兵截獲,有被趙率教收到。

書信中所寫,全是胡吹大氣的不實之詞,用意無非兩個:一、故意給後金兵截獲,希翼信中所說的兵馬數量可以將之嚇退;二、書信傳入了錦州,可以安定城中軍心。

皇太極並不為袁崇煥這些不著邊際的大話所動,留下一部分人馬圍住錦州,率大隊人馬西進“打草穀”。此時遼西走廊小麥成熟,大片大片的麥田成了後金的戰利品。

趙率教發覺袁崇煥在玩虛的,不由又急又氣,直接寫信向駐守在山海關的薊遼總督閻鳴泰求救。

袁崇煥被閻鳴泰催促得急了,不得不發長篇大論進行解釋,說:“賊奴圍錦州甚為嚴密,關寧精兵已被賊軍攔斷兩處,賊奴有累勝之勢,而我在積弱之餘,十年以來戰慄畏敵,如今僅能辦一‘守’字。責之赴戰,力所未能。而寧遠、松山、杏山、塔山四城為山海關之藩籬,如若寧遠有失,則山海關必定震盪,可謂天下安危所系,故臣不敢以四城之兵而遠救錦州。”

閻鳴泰看袁崇煥並不像事先說好的“戰則一城援一城;守則一節頂一節”,也來氣了,嚴斥他不應該置錦州生死於不顧。

袁崇煥心亂如麻,反復強調:“且寧遠四城,為山海藩籬,若寧遠不固,則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遠救。”隨後又腦洞大開,奇思妙想頻現,一會兒說“募死士二百人,令其直沖夷營,如楊素用寡法”,一會兒又說“募川浙死卒帶銃炮夜警其營”,一會兒又說派“師東出而抄其後”,一會兒又要遣蒙古部落“從北入援,無所不用其力”,並美其名曰:“發奇兵逼之”。

這些東西,不過說說而已,可操作性為零。

袁崇煥不肯動窩,閻鳴泰只好改令山海總兵滿桂帶領尤世祿、祖大壽等悍將,統兵一萬,馳援錦州。

袁崇煥於天啟六年升任遼東巡撫後,就把原寧遠城駐將之一的滿桂趕回了山海關,原因是滿桂在甯遠之戰中不肯龜縮在城中,而要乘城出戰。

滿桂不計前嫌,救人如救火,過連山,到笊籬山,同後金護衛運糧的偏師相遇。

雖說所遇只是後金護衛運糧的偏師,但戰鬥力也非常強,將明軍圍在笊籬山。

滿桂、尤世祿奮勇而前,拚力衝殺,終於突破包圍,奔入寧遠。

皇太極聽說明軍方面有人敢與後金兵野戰,便向西移師,往攻寧遠。

袁崇煥安排總兵孫祖壽、副將許定國率軍在甯遠城邊西面濠內側安營;再令滿桂、副將祖大壽、尤世威等率軍在甯遠城邊東面濠內側安營;自己坐鎮城頭,居高臨下,居中指揮。

以袁崇煥自己的話來說,那是“統轄各將,分派信地,相機戰守”。

皇太極自東而來,看見明軍果然敢在城外築營列兵相守,不由大喜過望,轉頭對大貝勒代善、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等人說:“昔皇考太祖攻甯遠,不克;今我攻錦州,又未克。似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其何以張我國威耶!”鼓勵貝勒阿濟格及諸將、侍衛、護軍等,向明軍馳疾進擊。

諸貝勒一齊呼喝,悍然沖車陣,攻步卒。

滿桂率軍迎戰,一時間,矢鏃紛飛,短兵相接,馬頸相交。

袁崇煥則親臨城堞指揮,“憑堞大呼”,激勵將士。

滿桂身中數箭,坐騎被創,尤世威的坐騎也被射傷;後金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及瓦克達俱受傷。兩軍士卒,各有死傷。

後金檔案對此戰的記載是:“瞬間攻破其(指明軍)營陣,而盡殺之。”

明太監監軍劉應坤的奏報則稱:“打死賊夷,約有數千,屍橫滿地”。

袁崇煥在奏報中無限傲嬌地稱:“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嘗敢與奴戰,合馬交鋒。今始一刀一槍拚命,不知有夷之兇狠驃悍。職複憑堞大呼,分路進追,諸軍忿恨此賊,一戰挫之,滿鎮(指滿桂)之力居多。”

王在晉不是說遼兵不堪用嗎?袁崇煥此語算得上對王在晉的回應。

這一場激戰發生在五月二十八日,第二天,後金兵就全部退回錦州了。

按照總兵趙率教的疏報,皇太極曾發兵攻錦州城,他們奮起抗擊,致使後金兵傷亡“不下二三千”。

鎮守太監紀用的奏報則是:“初四日,奴賊數萬,蜂擁以戰。我兵用火炮、火罐與矢石,打死奴賊數千,中傷數千,敗回賊營,大放悲聲。”

的確,皇太極是在六月初四日退兵的,不過,《滿文老檔》上的記載是:“初四日,攻錦城南隅。本欲卯刻進兵,辰刻攻城。因城壕深澗,時值酷暑,戰則難以聚拔。乃於巳刻退兵。”

《清太宗實錄》記載:“攻錦州城南隅,因城濠深闊,難以驟拔。時值溽暑,天氣炎蒸,上憫念士卒,乃引軍還。”

和努爾哈赤在寧遠的退兵相似(當時退兵的理由是“時因城牆凍,掘之未墮,是以班師”),酷暑云云,只是託辭,其真實原因,是劫後餘生的毛文龍盡出精銳襲擊昌城、遼陽。

皇太極退去,袁崇煥長舒一口氣,於六月初六日上《錦州報捷疏》稱:仰仗天威,我軍勝利退敵解圍,順利消除掉聖上所憂慮的事:准總兵官趙率教飛報前事,切照五月十一日,錦州四面被圍,大戰三次三捷;小戰二十五日,無日不戰,且每戰必克。六月初四日,敵人又增兵攻城,動用了西洋巨石炮、火炮、火彈與矢石,損傷城外士卒無算。但是,該夜五鼓,匆匆撤兵東行。敵人尚在小淩河紮營,留精兵收後。太府紀用與卑職發精兵防哨外。此役,若非仰仗皇上天威,司禮太監廟謨令內鎮紀用與卑職扼守錦州要地,安可以出奇制勝!如今果然解圍挫鋒,獲此奇捷,誠數十年未有之武功也!

毫無疑問,如《錦州報捷疏》所說,這應該是一場大捷。

可惜的是,戰後統計戰果,如同寧遠一樣,斬獲後金兵的首級仍然只有兩三百。

對此,袁崇煥的解釋是後金方面把後金兵的死屍焚燒殆盡了。

不管如何,朝廷還是把這場勝利定性為“甯錦大捷”,以鼓舞天下民心士氣。

甯遠、寧錦兩場“大捷”,也成為了袁崇煥的敢戰之名,並被後世奉為中國古代名將之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