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蕪湖殷港走馬溝

2018.01.09

地點:走馬溝旁

人物:周茹英 1939年生 殷港居民

張坦寶 1952年生 殷港居民

十三連圩的聯合貫通是一件利國家、安人民的大好事。 這十三連圩周邊分支的溝渠, 老人們也說不清有多少條, 這大大小小的溝渠映畫著農家人們的日常生活。 生在殷港, 便與水相依而生, 繁衍生息。

走馬溝便是這樣一條流淌著農家人生活的溝渠。

走馬溝屬易太圩範圍, 一年四季, 南北向的水流如歲月般悄然無聲, 與青弋江水一同流淌。 走馬溝南通沙河口排灌站、北接陳垛排灌站, 全長約莫13公里, 溝寬平均25米, 底寬20多米, 水最深的地方有4米。 這13公里長度的走馬溝, 養育著流域面積內3萬多農民。

走馬溝流經殷港的一段約4公里長,走馬溝與殷港的故事, 在這溝渠裡、圩堤上牽連、彌散。

大約是1932年之前的時候, 走馬溝還沒有確切的名字。 它的前身只是一條自然作用下形成的小溝渠, 沿著易太圩直通到底, 一直延伸到沙河口。

住在溝旁的村民們在自家門前的渠旁搭建水石板, 就近淘米、洗菜、洗衣、灌溉。 水很清冽, 村民們挑著木桶, 擔水回家生火做飯。

江南水鄉自有它神奇的地方。 水裡面常常會生長出一些小魚小蝦, 小孩們會在夏天的時候拿舀子去捉它們, 兒時的樂趣由此而來。

住在殷港的居民們對這條溝渠是格外親切, 張坦寶老人記憶中的童年, 溝渠的清水流過自家門前, 悄無聲息。 寒冬臘月那會兒, 便是她最快樂的日子, 大自然饋予孩子們玩耍的好去處——淺溝上結的厚厚的冰,

踩在上頭, 哧溜哧溜的可以滑很遠。

民國二十年(1931年), 炮火不斷。 一個連的大部隊騎著馬從溝旁經過, 去往灣沚。 馬踏塵飛, 人來車往, 走馬溝由此得名。 以前的臘月, 氣溫很低, 冰面可以持續半個月。 到了冬天, 溝面結的冰可以走人馬, 冬天的部隊便從這冰面上踏過去。

周茹英老人家住在走馬溝邊, 今年79歲, 這名字由來的故事, 在她小時候聽爺爺長輩們偶爾說起。

2018.01.09

地點:走馬溝旁

人物:周茹英 1939年生 殷港居民

張坦寶 1952年生 殷港居民

60年代之前走馬溝的兩旁是荒地,大概只有3米左右寬,又窄又淺。1950年冬,建陳垛排灌站時,開通了自站口至永太蝦子溝將近2公里的新溝,其中蝦子溝至大潦有將近5公里長。當時機器設備很少,挖溝開渠全靠人力。經過3年的開挖,蝦子溝才挖通。1959年時,因建設沙河口站的需要,重新又開通一條新的溝渠,從沙河口排灌站直到鄧垛,總長有1.8公里。

1972年,走馬溝被再一次拓寬挖深,直到1973年才結束。1974年易太公社組成幹部、老農、水利專業人員組建了“規劃建設小組”,大家共同制定溝渠治理的方案,集合了民工,包括殷港在內的好幾個生產隊共兩萬四千多人實施這項溝渠治理工程。

逐漸地,農田開埂,莊稼作物需要灌溉的時候就開挖分支,慢慢地,開荒作田的人多了,同時在自然力量的侵蝕下,這走馬溝也就越來越深。

70年代時,正值周茹英40多歲。各生產隊收到鄉里下達的通知,村民們開始建設走馬溝。男女青壯年都要去挑泥,沒有車子,大家就肩挑手抬,一個生產隊挑一個多月,各生產隊輪流進行,前前後後總共挑了兩年。

溝渠的拓寬挖深方便了兩岸的村民們,有時也會遇上淤泥堵塞的問題。一旦出現河道水流緩慢,村民們就要自己清淤。90年代時,經濟發展了,機械也逐漸多了起來,溝渠清淤的活兒就由機械來完成。這機械清淤大大地節省了時間。走馬溝主幹溝的排灌與蓄水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現在路過走馬溝流經殷港的那段路,能看到村民家門前每隔一段都有一個排水管出口通向溝中,這是田地裡的排水出口,雨季時,這個口用來排出積水,防止莊稼淹毀。

溝兩旁的民房依次排列。堤岸上種著綠油油的蔬菜。周茹英老人說,政府明年準備在溝裡放上大缸,每隔一段放一個,缸內種上藕苗,美化水環境。兩岸堤上原本種植綠色蔬菜的地塊也將統一種上花草。殷港村民們安居在這溝旁,周邊環境日新月異的改善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村民。

村中人來來去去,有的人走了,去了他心裡嚮往的地方;也有的人守著,溝渠的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未停流。

60年代之前走馬溝的兩旁是荒地,大概只有3米左右寬,又窄又淺。1950年冬,建陳垛排灌站時,開通了自站口至永太蝦子溝將近2公里的新溝,其中蝦子溝至大潦有將近5公里長。當時機器設備很少,挖溝開渠全靠人力。經過3年的開挖,蝦子溝才挖通。1959年時,因建設沙河口站的需要,重新又開通一條新的溝渠,從沙河口排灌站直到鄧垛,總長有1.8公里。

1972年,走馬溝被再一次拓寬挖深,直到1973年才結束。1974年易太公社組成幹部、老農、水利專業人員組建了“規劃建設小組”,大家共同制定溝渠治理的方案,集合了民工,包括殷港在內的好幾個生產隊共兩萬四千多人實施這項溝渠治理工程。

逐漸地,農田開埂,莊稼作物需要灌溉的時候就開挖分支,慢慢地,開荒作田的人多了,同時在自然力量的侵蝕下,這走馬溝也就越來越深。

70年代時,正值周茹英40多歲。各生產隊收到鄉里下達的通知,村民們開始建設走馬溝。男女青壯年都要去挑泥,沒有車子,大家就肩挑手抬,一個生產隊挑一個多月,各生產隊輪流進行,前前後後總共挑了兩年。

溝渠的拓寬挖深方便了兩岸的村民們,有時也會遇上淤泥堵塞的問題。一旦出現河道水流緩慢,村民們就要自己清淤。90年代時,經濟發展了,機械也逐漸多了起來,溝渠清淤的活兒就由機械來完成。這機械清淤大大地節省了時間。走馬溝主幹溝的排灌與蓄水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現在路過走馬溝流經殷港的那段路,能看到村民家門前每隔一段都有一個排水管出口通向溝中,這是田地裡的排水出口,雨季時,這個口用來排出積水,防止莊稼淹毀。

溝兩旁的民房依次排列。堤岸上種著綠油油的蔬菜。周茹英老人說,政府明年準備在溝裡放上大缸,每隔一段放一個,缸內種上藕苗,美化水環境。兩岸堤上原本種植綠色蔬菜的地塊也將統一種上花草。殷港村民們安居在這溝旁,周邊環境日新月異的改善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村民。

村中人來來去去,有的人走了,去了他心裡嚮往的地方;也有的人守著,溝渠的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未停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