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300年前此人提了個建議,若實施,不僅臺灣收復,日本也將消失

翁施琅, 一位三百多年來爭議不斷的人物, 有人認為, 施琅成功蕩除臺灣割據政權, 將其納入中華行政版圖, 是一位了不起的愛國英雄;也有人認為, 施琅兩次投降清政權, 甘願為外族統治者賣命, 是“民族”敗類。 孰是孰非, 莫衷一是。 我們不妨拂去歷史的塵埃, 一起走入施琅的坎坷人生……

施琅降清後所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奉旨專征臺灣。 當時的臺灣被鄭氏割據政權所佔據, 鄭氏政權無力統一全國, 但又不甘心歸降清朝, 與大陸保持著軍事對峙, 給兩岸人民帶來很大的災難。

康熙平定三藩叛亂後, 為消滅鄭氏勢力, 寧海靖疆, 任命內大臣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 令其統領福建水師征台。 施琅充分發揮其軍事才能, 於六月二十二日經鏖戰一舉攻克澎湖。 接著他利用兵臨台島的有利態勢, 積極開展招撫, 促使鄭氏集團率眾降清, 臺灣本島不戰而下。

施琅入台後, 冷靜地處理國事和家仇的關係, 沒有誅殺一人, 而且刑牲奉幣祭告鄭成功廟, 肯定鄭成功開發臺灣的貢獻。

施琅收復臺灣後, 在清廷內部產生了一場對臺灣的棄留之爭。 許多大臣對臺灣的戰略地位缺乏認識, 竟然認為佔領了臺灣只能白白花錢。

當時連康熙帝也動搖了。 施琅卻堅決反對這一謬論, 在他的努力下1684年 4月臺灣第一次被納入中國版圖。

施琅還上書康熙, 表示:倭賊盤踞海外為禍, 自前明起已有百餘年, 今銳氣正盛, 可效元祖之事, 提中國之兵伐之, 永絕倭患, 安定東南。 因為施琅是為漢人, 得到了眾大臣的排擠, 結果可想而知。

這個計畫最終被否定, 康熙認為日本根本沒有能力與清朝一戰, 不足掛齒。 此後清朝就開始閉關鎖國, 直到後來被日本迎頭趕上, 甲午慘敗更是導致列強肆無忌憚的大舉入侵, 開啟了中國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

康熙三十五年, 施琅以76歲高齡, 病逝于福建水師提督任上。 “平臺千古, 複台千古;鄭氏一人, 施氏一人。

”康熙帝對施琅評價前後不一, 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兩種。 早期認為“粗魯武夫, 未嘗學問, 度量偏淺, 恃功驕縱”, 後期認為他“才略夙優”、“有謀”“善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