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西首戰:明葡屯門之戰

關於屯門之戰, 很多史料都提到明軍從出兵到勝利花了近一年時間, 比如《東莞縣誌》:“是役也, 于正德辛已(1521年)出師, 嘉靖壬午(1522年)凱還”。

此戰明軍指揮者為廣東提刑按察司、海道副使汪鋐, 他能調動的兵力為廣東沿海衛所的部隊, 總計有數萬人。

而葡萄牙人的兵力, 《澳門史》和葡人回憶錄等資料曾記載:“但是一五一八年, 他的兄弟西門·特·安剌德(Simon de Andrade)率大船一艘和小船三隻到達聖約翰島”, 而在這之前, 西芒的哥哥在“1518年9月末, 費爾南多·伯列士·德·安德拉吉再率全隊啟航, 滿載榮譽和財貨進入麻六甲港”, 所以我們知道了葡萄牙人在屯門的兵力最多不過700-800人。

中西第一次武裝衝突的過程有多種說法, 綜合《廣東通志》、《東莞縣誌》、《明史》以及外國史料的論述, 可以看到這場理應明朝大軍輕而易舉勝利的戰役並不順利。

《廣東通志》記載:“檄海道副使汪鋐帥兵往逐, 其舶人輒鼓眾逆戰, 數發銃擊敗官軍。 尋有獻計者, 請乘其驕, 募善水人潛鑿其底, 遂沉溺, 有奮出者悉擒斬之, 餘皆遁去, 遺其銃械”。 該文指明了在交戰初期汪鋐遇到了敗仗, 還提出衝突後期派人潛水鑿沉敵船, 然後力戰退敵。 更重要的是記載了官軍獲得佛郎機銃的方式——即由敵方遺棄的。

《東西洋考》因而將衝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官軍力戰不能退敵, 第二階段派人潛水鑿沉敵船, 打敗了佛郎機。 瑞典人龍思泰《早期澳門史》中說:“一隊中國士兵圍攻這座堡壘。 如果不是一次對他極為有利的風暴非常及時地刮起, 西芒將會死於饑餓。 他利用這個時機, 帶著三艘船逃跑了(1521年)”。

概括中外多種說法, 我們知道汪鋐率領明軍擊潰葡萄牙人, 是經過多個回合反復戰鬥得來的。 一開始汪鋐並不知道西洋火器的威力, 葡萄牙人憑藉手中武器據險而戰, 使明軍在交戰初期戰敗。 之後汪鋐在劣勢裝備條件下, 依靠兵力雄厚和本土作戰優勢改速決戰為持久戰, 長期圍困將近一年以待敵疲。

之後, 明軍利用颱風或暴風雨的惡劣天氣, 在火銃威力不易發揮之際, 全線出擊打敗了對手。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代價大而收穫少的勝利, 西門的四隻船有三隻逃出了包圍。 明軍應該僅僅是佔領了空蕩蕩的屯門島而已。 當時的人已經認為:“不數年間, 遂啟佛朗機之釁。 副使汪鋐盡力剿捕, 僅能勝之”。 屯門之戰使明朝認識到蜈蚣船和佛郎機銃的威力, 在引進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同時也為後來的西草灣之戰取得勝利積累了戰爭經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