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了不起!海甯姑娘在澳大利亞做公益,還破了兩項世界紀錄……

2018-01-14 23:05 | 浙江新聞用戶端 | 通訊員 王月明

“人心處處都是暖的, 也許一次小小的幫助, 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乃至改變世界。 在幫助別人的同時, 也實現了自我價值的提升。 ”——蔣涵笑

今天的午後, 冬日暖暖的陽光灑在了海甯市南關廂歷史文化街區的石板上。

在人群中, 一位紮著馬尾辮、身穿紅色羽絨服的姑娘, 讓人不由得看向她。 人如其名, 蔣涵笑的臉上一直洋溢著淺淺的微笑。

今年19歲的蔣涵笑, 已經有四年半的留學經歷。 但更讓人矚目的, 是她參與和組織公益事業的那份愛心和善意。 她的愛心跨越太平洋, 在澳大利亞結出了花朵。 她的善良, 是全世界通用的“船票”。

攀登悉尼大橋 串起“世界最長信封”

她參與的公益事業刷新吉尼斯紀錄

2017年11月30日這一天讓蔣涵笑終身難忘。

這一天, 她和另一位海甯姑娘張妙鈺一起, 和其他358名來自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的志願者,

共同參與了“全球心連心”公益活動。 志願者們共同登上悉尼大橋, 打破了悉尼大橋單次攀登人數的最高紀錄。

當所有志願者攀登到大橋頂端, 大家解開了手腕上寫有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各色旗幟, 並將旗幟高高舉起。 在南太平洋的海風中, 志願者們向世界表達並傳遞了“保護地球”的宣言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蔣涵笑介紹, 悉尼大橋是世界上唯一允許遊客爬到拱橋頂端的大橋。 此前, 這一世界紀錄的創造者是美國的一個群眾性服務社團, 當時該社團邀請了340名攀登者共同登上悉尼大橋, 為小兒麻痹症患者募集資金。

其實, 蔣涵笑之前就爬過一次悉尼大橋, 3個多小時的攀爬過程讓她感到“挺累的”。

這次和大家一起堅持到了最後, 蔣涵笑感到很開心。 “在攀登的過程中, 大家相互鼓勵, 而且想到這是為了共同的公益事業, 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 ”

站在悉尼大橋上, 一句話一直迴響在蔣涵笑的腦子裡:“世界那麼大, 人那麼渺小, 只要萬眾一心, 一加一永遠大於二!”

△和志願者一起登上悉尼大橋。 (左一)

除了登橋之外, 蔣涵笑和夥伴們一起折疊的3621封信件組成“全世界最長的信封”, 這一壯舉也打破了世界吉尼斯紀錄。

他們折疊的每一封信裡都有一張祝福卡, 祝福卡的內容是從世界各地徵集過來的。 每張祝福卡都會用不同的語言寫下不同的話語。 這些信封組成了一條連續不斷的線條, 轉角之間相互“依偎”組成了一顆巨大的愛心, 向全世界傳遞愛意和祝福。

△全世界最長的信封。

△蔣涵笑和志願者一起疊信封。

事實上, 參與公益活動, 一直是蔣涵笑的熱情所在。 在澳大利亞,蔣涵笑每年都參與籌款活動,幫助當地土著人開展文化交流,為難民小學生上課。而在國內,她也在義工協會的支援下,組織了“愛心棉被、情暖涼山”活動,為偏遠地區的家庭送去了溫暖。

於是,當她聽說有這樣的志願活動時,便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參加這次活動覺得很自豪,因為這是一項由華人主導的活動,能夠讓更多的人聽到來自祖國的聲音。”

一個細節讓蔣涵笑印象十分深刻。當他們登上大橋時,一起參與活動的澳洲同學Ellie激動地哭了,還不停地追問蔣涵笑與其他人之間的對話內容。“在她渴望的眼神裡,我讀懂了什麼叫自豪。”

△在澳大利亞參與公益活動。

△給當地人辦運動會。

△在海寧參加公益活動。

公益與求學兩不誤

喜歡“折騰”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我喜歡折騰,折騰一些自己覺得值得的事情。”

初二結束時,蔣涵笑便離開海甯赴悉尼求學。因長期不在父母身邊生活,她的想法和做法都很獨立。

在悉尼求學的這段時間裡,課堂內的學習,課堂外的公益,讓這位海甯小姑娘成長得特別快。

△蔣涵笑在澳大利亞。

“不要以為在國外讀書很輕鬆,其實並不是那回事。”蔣涵笑笑著說,在悉尼的學校讀書期間,她感受到更多的是培養自製力、突出自主性,“不像國內要老師管著才行。”

在悉尼念高中時,語文、高數、英文、化學、西班牙語、美術和經濟學便是她的全部學科,而經濟學又是蔣涵笑比較喜歡的學科。在學校,蔣涵笑養成了好學和刻苦的習慣,高考前,每天早上七點便去圖書館排隊閱覽,中間用過簡單的午餐過後繼續紮進圖書館,直到晚上九點半才離開。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異國的高考中,蔣涵笑如願取得了好成績。澳洲國立大學、墨爾本大學、悉尼大學,這三所澳大利亞排名前三的大學,她都可以選擇。“我想學更多的先進理念,回國後可以發揮出彩。”蔣涵笑說。

“孩子的想法總是很奇特,她為了做一項公益事業,會打國際長途到這裡的單位,有時還是我去幫她聯繫。”蔣涵笑的媽媽說,這樣的“折騰”能讓孩子收穫很多,所以家人一直很支持。

這段時間,涵笑還在考慮一件事情,那就是讓身邊的小夥伴更多地參與到公益中來,尤其是發動組織海外的留學生,在假期裡多獻一份愛心。

蔣涵笑說,自己之所以如此熱愛公益,原因很簡單:也許只是孩子們臉上燦爛的、暖暖的笑容,或是一位老奶奶緊握著自己的手的那份肯定,還有那份“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內心的快樂和滿足。

在澳大利亞,蔣涵笑每年都參與籌款活動,幫助當地土著人開展文化交流,為難民小學生上課。而在國內,她也在義工協會的支援下,組織了“愛心棉被、情暖涼山”活動,為偏遠地區的家庭送去了溫暖。

於是,當她聽說有這樣的志願活動時,便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參加這次活動覺得很自豪,因為這是一項由華人主導的活動,能夠讓更多的人聽到來自祖國的聲音。”

一個細節讓蔣涵笑印象十分深刻。當他們登上大橋時,一起參與活動的澳洲同學Ellie激動地哭了,還不停地追問蔣涵笑與其他人之間的對話內容。“在她渴望的眼神裡,我讀懂了什麼叫自豪。”

△在澳大利亞參與公益活動。

△給當地人辦運動會。

△在海寧參加公益活動。

公益與求學兩不誤

喜歡“折騰”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我喜歡折騰,折騰一些自己覺得值得的事情。”

初二結束時,蔣涵笑便離開海甯赴悉尼求學。因長期不在父母身邊生活,她的想法和做法都很獨立。

在悉尼求學的這段時間裡,課堂內的學習,課堂外的公益,讓這位海甯小姑娘成長得特別快。

△蔣涵笑在澳大利亞。

“不要以為在國外讀書很輕鬆,其實並不是那回事。”蔣涵笑笑著說,在悉尼的學校讀書期間,她感受到更多的是培養自製力、突出自主性,“不像國內要老師管著才行。”

在悉尼念高中時,語文、高數、英文、化學、西班牙語、美術和經濟學便是她的全部學科,而經濟學又是蔣涵笑比較喜歡的學科。在學校,蔣涵笑養成了好學和刻苦的習慣,高考前,每天早上七點便去圖書館排隊閱覽,中間用過簡單的午餐過後繼續紮進圖書館,直到晚上九點半才離開。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異國的高考中,蔣涵笑如願取得了好成績。澳洲國立大學、墨爾本大學、悉尼大學,這三所澳大利亞排名前三的大學,她都可以選擇。“我想學更多的先進理念,回國後可以發揮出彩。”蔣涵笑說。

“孩子的想法總是很奇特,她為了做一項公益事業,會打國際長途到這裡的單位,有時還是我去幫她聯繫。”蔣涵笑的媽媽說,這樣的“折騰”能讓孩子收穫很多,所以家人一直很支持。

這段時間,涵笑還在考慮一件事情,那就是讓身邊的小夥伴更多地參與到公益中來,尤其是發動組織海外的留學生,在假期裡多獻一份愛心。

蔣涵笑說,自己之所以如此熱愛公益,原因很簡單:也許只是孩子們臉上燦爛的、暖暖的笑容,或是一位老奶奶緊握著自己的手的那份肯定,還有那份“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內心的快樂和滿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