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文化工作“永康模式”放大效應凸顯

2018-01-12 17:04 | 浙江新聞用戶端記者 吳璐璐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中提出“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時強調:“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 ”

早在2016年, 市文廣新局積極實施推進“五個百”惠民工程, 按照政府引導, 社會參與, 種為本, 送為補, 村自主的思路, 深入挖掘基層文藝人才的草根力量和創新精神。

2017年, 這一文化工作創新出的“永康模式”, 放大效應逐漸凸顯, 我市農村村民文化自覺性、參與度都空前高漲,

出現了百台“村晚”共舉辦、萬余“草根明星”爭相登臺的繁榮景象。

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葛慧君和副省長成岳沖對此作出重要批示:“永康的做法值得肯定。 永康的做法具有示範意義!”。

百台“村”晚掀匯演熱潮

“你出生在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來自一個貧困如洗的家庭, 一個人走幾十裡的山路, 砍柴、挑擔, 來維持著一家人的生計。 家裡雖然窘迫, 但你相信, 和睦友善, 勤奮努力的一家人一定能共渡難關……”

這是2017年12月23日晚, 象珠鎮象珠一村“村”晚舞臺上第12個節目詩朗誦《親愛的》裡的一段話。

舞臺上, 朗讀者——象珠鎮文化站文化員、象珠一村聯村幹部施活英聲情並茂, 字字句句透露著真情實感。 舞臺下, 聆聽者——來自象珠一村至象珠四村的2000多名觀眾凝神屏氣,

豎耳傾聽。 《親愛的》的詩詞劇本源於象珠一村一位村民的真實經歷, 情到深處時, 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就連省政協原副主席陳文韶都連連稱讚:“家鄉的變化令人欣喜, 村晚的表演非常精彩, 這在杭州也很少見。 ”

除了詩朗誦《親愛的》,

當晚還有15個村民自編自演的節目, 其中小品《一塊大石頭》和三句半《創美麗鄉村》深受觀眾喜愛。

小品《一塊大石頭》由村婦女主任呂七妹主演, 講述美麗鄉村建設中常見的村民亂堆亂放問題而引發的幽默故事。 劇情真實又接地氣, 表演通俗易懂, 觀眾在歡樂之餘又能有所感悟。

三句半《創美麗鄉村》的唱詞系村黨支部書記王平航原創, 經施活英和市文化館文化指導師應旗九泰反復修改。 它用永康話將象珠一村一年來發生的喜人變化唱出, 村民聽後, 自豪感油然而生, 昔日為創建美麗鄉村的艱辛付出歷歷在目。

鏡頭移到2017年12月21日晚的城西新區下謝村“村”晚。 “團結就是力量, 團結就是力量……”下謝村黨員幹部歌曲聯唱《團結就是力量》《歌頌祖國》,

拉開了晚會序幕, 宏亮的歌聲傾訴對祖國的熱愛, 台下觀眾聽得奮起激昂。

“這要感謝欣心藝術團的指導。 ”下謝村黨支部書記謝明豐說。 晚會共有20個節目, 全部由下謝村村民在文化指導師、文化藝術團隊的指導下, 歷經4個月編排完成。

參與表演的100多位村民很多都是第一次參加演出, 連續數月風雨無阻地排練, 給觀眾帶來婺劇、快板、架子鼓等表演精彩紛呈, 一點也不遜色專業表演團隊。 出色的表演讓700平方米的下謝村文化禮堂座無虛席。 男女老少, 目不轉睛地享受著這頓文化大餐。

……

2017年, 我市農村各地的文化活動此起彼狀, 與“五個百”文化惠民工程剛開始實施的2016年相比, 去年農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更勝一籌。

“2017年, 我市已舉辦文藝匯演的村莊已達80多個, 較去年新增20個, 參與人數超1.2萬人。 ” 一直聯絡跟蹤文化結對的市文廣新局文化藝術科科長陳有福介紹, 這得益于2016年文化指導師、文化藝術團隊與各個村莊相成幫扶、輔導對子, 開展文化培訓和輔導。如今,“種”文化效應逐漸顯現,那些深埋在群眾之中的生生不息的創造力被激發出來,成為農村舞臺的一抹亮色。

我市掀起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熱潮,離不開市文廣新局帶領百余文化指導師結對農村的幫助。過去的一年,“種”下的文化種子生根開花,惠及了更多的農村百姓。

截至目前,“種”文化活動完成各類文化活動進文化禮堂301場,組織127位元文化指導師下鄉培訓,組織26個文藝團隊結對63個文化禮堂村,培育農村文藝帶頭人110名,培育農村文藝團隊106支。

文化藝術團隊心欣藝術團,成員來自社會各界,她們利用業餘時間,與各個結對村的村民打成一片,手把手教他們打腰鼓、洋鼓,排演小品、舞蹈等。藝術團成員把自己對生活、藝術的熱愛和理解融入文化結對中,與居民一起創作了《春曉》《永遠跟党走》《大海航行靠舵手》等節目。

“2017年的文化活動,參與的村民比往年多一倍。”城西新區下謝村黨支部書記謝明豐說,村裡打牌、搓麻將等活動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舞蹈、戲劇、樂器演奏等。

2017年10月,心欣藝術團與該村結對,指導村民開展文藝活動。50多位村民認真學習《鬧花台》,舞蹈課一節不落。讓人意外的是,聽說村裡計畫組織大型匯演後,唱歌的、搞樂器的、演小品的……各種各樣的文藝人才聚到一起,爭相吸收更多的村民壯大文藝隊伍。後來,報上來的節目竟有20多個,城西新區的“村晚之星”文藝晚會也收穫滿堂彩。

“利用民間的力量到農村去‘種’文化,實在是一個好舉措。”市戲曲協會秘書長趙群飛說,現在農村對文化的要求已不局限於某種形式,而是在精神、內涵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結對送去的精神食糧,正是老百姓需要的。

百件特色文化產品下基層

特色文化作為“五個百”文化惠民工程的補充部分,既要與時俱進,又要接地氣,讓群眾打心眼裡喜歡。

2017年,市文廣新局將新編歷史婺劇《清正胡公》、《陳亮上書》、永康醒感戲以及永康鼓詞展演、永康錫雕活態展示、藝術攝影走進文化禮堂、剪紙培訓、舞龍大賽、送講座、送展覽、文化走親、剿滅劣V類水、喜迎十九大等107件特色文化產品送到基層。

而這些文化活動中,當地的百姓成為主角,不僅攪活了農村的文化活水,而且猶如一顆顆遍佈全市文化的種子散播在了百姓的心中。

“永康模式”讓農村文化發生顛覆性變化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火如荼推行的當下,我市文化領域也發生了喜人變化。

昔日文化產品產量巨大,但精品供給不足,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升級的文化消費需求。“五個百”文化惠民工程,不僅是對農村文化的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更為實踐證明是效應凸顯、惠及百姓的“永康模式”。它直面群眾要求越來越高、品味越分越細的現實,讓群眾自主挑選甚至創作喜愛的文化產品,淘汰落後的文娛方式,適應了文化需求越發多樣的趨勢。

自“五個百”文化惠民工程實施以來,我市農村文化發生了顛覆性、根本性、喜劇性的變化。如“村晚”不愁沒人看,群眾文化熱情節節高漲,處處是舞臺,處處是觀眾;不愁沒人演,除了文化送下鄉,更是群眾演給群眾看,市民村民從“我是觀眾”變身“我是主角”,大批草根明星、文藝團隊、文藝帶頭人湧現;不愁沒人助,各村爭著辦,村民爭著演。各鄉鎮大力支持,主動參與。

一場場“村晚”,既讓個人資源得到發揮,又讓社會資源得到利用,政府資源發揮出最大效應。而村民全程參與,鄉村文化不斷繁榮,鄉風文明不斷提升。

市長朱志傑在全市十大民生工作徵求意見會上指出:“什麼是民生?“五個百”文化惠民工程這樣的工作就是民生,才是大民生。老百姓從中得到獲得感!”

這讓市文廣新局局長丁月中備受鼓舞。他表示,從“五個百”文化惠民工程的推進中,我們看到了以老百姓為主角的巨大的草根力量和創新精神。2018年,永康文化工作將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開展“村村結對”“鎮鎮走親”的新模式,讓已“種”的種子發芽成長,讓長成的文化幼苗成為大樹,從而影響更多村莊和人群。

開展文化培訓和輔導。如今,“種”文化效應逐漸顯現,那些深埋在群眾之中的生生不息的創造力被激發出來,成為農村舞臺的一抹亮色。

我市掀起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熱潮,離不開市文廣新局帶領百余文化指導師結對農村的幫助。過去的一年,“種”下的文化種子生根開花,惠及了更多的農村百姓。

截至目前,“種”文化活動完成各類文化活動進文化禮堂301場,組織127位元文化指導師下鄉培訓,組織26個文藝團隊結對63個文化禮堂村,培育農村文藝帶頭人110名,培育農村文藝團隊106支。

文化藝術團隊心欣藝術團,成員來自社會各界,她們利用業餘時間,與各個結對村的村民打成一片,手把手教他們打腰鼓、洋鼓,排演小品、舞蹈等。藝術團成員把自己對生活、藝術的熱愛和理解融入文化結對中,與居民一起創作了《春曉》《永遠跟党走》《大海航行靠舵手》等節目。

“2017年的文化活動,參與的村民比往年多一倍。”城西新區下謝村黨支部書記謝明豐說,村裡打牌、搓麻將等活動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舞蹈、戲劇、樂器演奏等。

2017年10月,心欣藝術團與該村結對,指導村民開展文藝活動。50多位村民認真學習《鬧花台》,舞蹈課一節不落。讓人意外的是,聽說村裡計畫組織大型匯演後,唱歌的、搞樂器的、演小品的……各種各樣的文藝人才聚到一起,爭相吸收更多的村民壯大文藝隊伍。後來,報上來的節目竟有20多個,城西新區的“村晚之星”文藝晚會也收穫滿堂彩。

“利用民間的力量到農村去‘種’文化,實在是一個好舉措。”市戲曲協會秘書長趙群飛說,現在農村對文化的要求已不局限於某種形式,而是在精神、內涵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結對送去的精神食糧,正是老百姓需要的。

百件特色文化產品下基層

特色文化作為“五個百”文化惠民工程的補充部分,既要與時俱進,又要接地氣,讓群眾打心眼裡喜歡。

2017年,市文廣新局將新編歷史婺劇《清正胡公》、《陳亮上書》、永康醒感戲以及永康鼓詞展演、永康錫雕活態展示、藝術攝影走進文化禮堂、剪紙培訓、舞龍大賽、送講座、送展覽、文化走親、剿滅劣V類水、喜迎十九大等107件特色文化產品送到基層。

而這些文化活動中,當地的百姓成為主角,不僅攪活了農村的文化活水,而且猶如一顆顆遍佈全市文化的種子散播在了百姓的心中。

“永康模式”讓農村文化發生顛覆性變化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火如荼推行的當下,我市文化領域也發生了喜人變化。

昔日文化產品產量巨大,但精品供給不足,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升級的文化消費需求。“五個百”文化惠民工程,不僅是對農村文化的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更為實踐證明是效應凸顯、惠及百姓的“永康模式”。它直面群眾要求越來越高、品味越分越細的現實,讓群眾自主挑選甚至創作喜愛的文化產品,淘汰落後的文娛方式,適應了文化需求越發多樣的趨勢。

自“五個百”文化惠民工程實施以來,我市農村文化發生了顛覆性、根本性、喜劇性的變化。如“村晚”不愁沒人看,群眾文化熱情節節高漲,處處是舞臺,處處是觀眾;不愁沒人演,除了文化送下鄉,更是群眾演給群眾看,市民村民從“我是觀眾”變身“我是主角”,大批草根明星、文藝團隊、文藝帶頭人湧現;不愁沒人助,各村爭著辦,村民爭著演。各鄉鎮大力支持,主動參與。

一場場“村晚”,既讓個人資源得到發揮,又讓社會資源得到利用,政府資源發揮出最大效應。而村民全程參與,鄉村文化不斷繁榮,鄉風文明不斷提升。

市長朱志傑在全市十大民生工作徵求意見會上指出:“什麼是民生?“五個百”文化惠民工程這樣的工作就是民生,才是大民生。老百姓從中得到獲得感!”

這讓市文廣新局局長丁月中備受鼓舞。他表示,從“五個百”文化惠民工程的推進中,我們看到了以老百姓為主角的巨大的草根力量和創新精神。2018年,永康文化工作將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開展“村村結對”“鎮鎮走親”的新模式,讓已“種”的種子發芽成長,讓長成的文化幼苗成為大樹,從而影響更多村莊和人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