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你知道嗎?莆仙話才是真正的古語活化石

莆仙話, 即興化方言。 莆仙在宋代期間稱為興化軍, 元代期間稱為興化路, 明清期間稱為興化府, 莆田、仙遊兩縣以前屬於興化府, 故莆仙話又稱為興化話。 莆仙方言是閩方言五個次方言之一, 八音分明, 由進入莆仙的中原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相結合而形成, 主要分佈于中國福建南部沿海, 使用人口大致500萬, 是一個非常有地方特色的語言。 莆仙方言保存著較多的唐以前的中原古漢語, 因此也被喻為中古漢語的活化石。

古時候沒有紙, 就在竹片上書寫記事, 然後用繩子把一片片寫上字的竹片橫著聯起來, 就是古代的書本, 也叫冊。 雖然書簡早已被紙所取代, 但在今莆仙仍把書說成“冊”(白讀, 讀如“鑔”)。 如冊面(書刊的封面), 命冊(算命用的書), 古冊(古書), 看冊(看書)。 莆仙話裡還有一個詞“冊盒”, 指書包, 說明舊時書包是盒狀的。

點心店。 點心指正餐以前暫時充饑, 後來指飯前飯後的小食。 莆仙話食點心指兩頓正餐之間的小食, 也指到飲食店吃飯或吃小吃。 以前的飲食店在莆仙都叫點心店, 去“點心店”只是為了吃飽。 現在飲食店都改成了小吃店和其它名稱, 但我們如果是為了吃飽還是找那些小飲食店,

莆仙話中我們還稱之為“點心店”, 還說“食點心”。

花籃。 莆仙花籃是一個有提梁有蓋子的竹籃子, 整個花籃漆上紅色油。 並非用於裝花, 而是用於裝禮物。 莆仙話“提花籃”的意思就是送禮。 花籃並沒有絕跡, 但已經不多見了。 舊時親戚間送禮往往用花籃, 禮物上還要放上一張紅色剪紙或紅紙,

表示吉利。 “花籃廝(互相)提”意思是禮尚往來, 親戚之間互相送禮。 有時也用於表示“互相給對方好處”, 特別是指為了自己的利益用公物互相送禮。

莆仙話中“學堂”一詞迄今仍然在使用, 指現代意義上的學校, 即小學、中學,

也可泛指大學等學校。 莆仙諺語說:“學堂邊, 讀無書。 ”是說家在學校旁邊的學生, 可能讀不好書。 一節課, 今莆仙說成“一堂課”。 堂, 應是講堂的遺留。 有的老人仍把學校的課堂說成“講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