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國難當頭,探花郎投筆從戎,帶領一群百姓堅守孤城,挽救大唐王朝

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後, 叛軍一度勢如破竹, 連克長安、洛陽兩京, 眼看大唐王朝危在旦夕。 然而, 侵攻江淮的叛軍南路軍十多萬人, 卻在一座小小的睢陽城下, 被一個書生, 帶著一群剛放下鋤頭的鄉兵和百姓, 阻擊了整整兩年之久。

這個書生名叫張巡, 唐朝“安史之亂”時力抗叛軍, 堅守不屈的護國名臣。 他在睢陽的誓死堅守, 也使得安史叛軍難以攻入豐饒富裕、維繫唐朝中樞財賦的江淮地區, 為這場平叛戰事的最終勝利, 立下殊功。

張巡本是一個文官, 科考中高中第三名探花郎, 也曾於曲江宴上和一眾同年進士, 觀賞天光水色, 品嘗禦酒佳釀, 作詩賞文不亦快哉。 在國難臨頭之際, 他從戰爭中學會打仗, 竟能臨敵應變, 奇計無窮, 將自己的軍事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隨著睢陽軍捷報頻傳, 張巡也被朝廷從戰前真源縣令, 擢升為禦史中丞, 河南節度副使,

以激勵將士士氣。

張巡為人則推誠待人, 無所疑隱, 治軍則號令嚴明, 賞罰分明, 他熟悉自己見過的每個兵士, 以身作則, 和將士同甘共苦, 因而能如臂使指, 指揮如意, 無往不利。

每當戰事焦灼, 士卒欲退時, 張巡便身先士卒, 死戰不退, 激勵了將士們重新投入戰鬥, 奮勇破敵。 睢陽軍兩年征戰, 所需之器械、甲仗, 無不取自敵軍俘獲, 是古代版的「沒有槍炮, 敵人給我們造」。

整個睢陽保衛戰, 張巡指揮由鄉兵和百姓精壯組成的兵馬萬餘人, 多次以寡敵眾, 以少勝多, 兩年內大小戰四百餘次, 累計殲滅安史叛軍十二萬, 以如此奇跡戰績, 被譽為中國古代最出色的守城名將之一。 睢陽保衛戰也成為中國古代軍事史上城市機動防衛戰的經典之作,

張巡的許多守戰奇技, 都為後世名將效仿並心神往之。

張巡

——如果說文武全才的“小李探花”只是小說家虛構, 那麼智勇兼備、捨身報國的“小張探花”便是真實史實中的英才天縱, 國士無雙。

【巡初守睢陽時, 卒僅萬人, 城中居人亦且數萬, 巡一見問姓名,
其後無不識者。 前後大小戰凡四百餘, 殺賊卒十二萬人。 巡行兵不依古法敎戰陳, 令本將各以其意敎之。 人或問其故, 巡曰:「今與胡虜戰, 雲合鳥散, 變態不恒, 數步之間, 勢有同異。 臨機應猝, 在於呼吸之間, 而動詢大將, 事不相及, 非知兵之變者也。 故吾使兵識將意, 將識士情, 投之而往, 如手之使指。 兵將相習, 人自為戰, 不亦可乎!」】【自興兵, 器械、甲仗皆取之於敵, 未嘗自修。 每戰, 將士或退散, 巡立於戰所, 謂將士曰:「我不離此, 汝為我還決之。 」將士莫敢不還, 死戰, 卒破敵。 又推誠待人, 無所疑隱;臨敵應變, 出奇無窮;號令明, 賞罰信, 與眾共甘苦寒暑, 故下爭致死力。 】——《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

安史叛軍行徑殘暴, 其所經之處, 必將城內百姓衣物財產搜刮一空,

強迫精壯男子為苦力, 婦女皆被姦淫, 老弱病幼直接殺死, 挑在刀槊之上為取樂。 整個曾經何等繁華的河南中原地區, 變成了豺狼所號、人煙斷絕的無人區。 多少百姓逃奔睢陽遮蔽的江淮地區避難, 但求一時偷生。

因此, 睢陽堅守兩年, 牽制叛軍數十萬大軍的重大意義, 不但是為唐王朝力保東南半壁財賦之地, 更護佑了江淮以南千萬百姓不至於也落到睢陽這樣的地獄絕境。

張巡困守孤城不拋棄不放棄, 和將士們同呼吸共命運, 堅持到最後時刻, 不屈殉國, 論忠烈論人品皆無可挑剔, 配得起所有身後褒榮美譽, 後世一切讚美景仰。

張巡、許遠、南霽雲、雷萬春……他們並不是為某個王朝的統治者去殉死, 而是為了守護大多數人的家園不被侵害, 捍衛身後千萬百姓安寧生活,才在胡騎鐵蹄中,叛軍刀鋒下,竭盡所能想要力挽天傾。

如此一個英雄群體在生死絕境中,捍衛和守護中國古代史上最偉大昌隆的文明,共同譜就一曲浩氣長歌。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千古史詩《正氣歌》中將張巡和眾多華夏民族偉大英雄同列:

文天祥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秤,無數為張巡所保護的江淮百姓沒有忘記他的功勳,千百年來代代耳口相傳下去,張巡的祠堂始終立于睢陽(今河南商丘),安享著後人香火,作為當地最重要名勝,至今完好如新。不止是在當時戰火繽紛的睢陽、鄧州、河東(今山西芮城)、真源(今河南鹿邑)等地,甚至遠及福建莆田,江西鄱陽這些地方,都自發地建起了張王廟,精忠祠,對張巡的崇拜和祭祀一直延續至今。

睢陽張巡祠

鄱陽張王廟

這絕不是光憑那些鼓吹臣子愚忠的封建統治者所能做到的,他們曾經大力提倡而被後人廢棄的廟宇千年以來不知尚有多少,而正是千百年來萬眾人心所向的結果。

捍衛身後千萬百姓安寧生活,才在胡騎鐵蹄中,叛軍刀鋒下,竭盡所能想要力挽天傾。

如此一個英雄群體在生死絕境中,捍衛和守護中國古代史上最偉大昌隆的文明,共同譜就一曲浩氣長歌。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千古史詩《正氣歌》中將張巡和眾多華夏民族偉大英雄同列:

文天祥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秤,無數為張巡所保護的江淮百姓沒有忘記他的功勳,千百年來代代耳口相傳下去,張巡的祠堂始終立于睢陽(今河南商丘),安享著後人香火,作為當地最重要名勝,至今完好如新。不止是在當時戰火繽紛的睢陽、鄧州、河東(今山西芮城)、真源(今河南鹿邑)等地,甚至遠及福建莆田,江西鄱陽這些地方,都自發地建起了張王廟,精忠祠,對張巡的崇拜和祭祀一直延續至今。

睢陽張巡祠

鄱陽張王廟

這絕不是光憑那些鼓吹臣子愚忠的封建統治者所能做到的,他們曾經大力提倡而被後人廢棄的廟宇千年以來不知尚有多少,而正是千百年來萬眾人心所向的結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