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研究週報|新老車企交戰,從CES 2018看汽車科技走勢

CES是全球電子消費市場一年一度的盛會, 其Slogan“The Global Stage for innovation”(全球創新舞臺), 吸引著全球追隨科技資訊和新奇體驗的消費者和媒體的目光。 汽車企業原本在大體已定的格局下反覆運算和科技引入都比較緩慢, 但隨著電氣化技術的應用, 像Tesla這樣科技型汽車公司的標杆豎立, 吸引一大批初創企業參與其中。

消費者喜歡的趨勢是不可逆的, 在手機和IT方面的智慧化進步, 也促使豪華車從老牌的典雅走出來, 邁向汽車科技, 聯網、資料收集、自動駕駛、人工智慧等電子資訊技術愈發受到消費者和廠商的重視, 全球的汽車廠商也逐漸開始參加到這場“科技的盛宴”之中。

如下圖所示, 在這場把傳統汽車變成智慧汽車的過程中有兩個大的技術分支:

自動駕駛技術:這是一個從元器件開始、覆蓋基礎設施和各種部件, 需要各種整合的過程, 在這場遊戲中整車企業也從原來的Killer整合者變為整個解決方案的一環, 在這個過程中, 不可逆的需要全員參與。 筆者一直以為, 整個過程是不以單個企業為轉移的個人出行交通體系變革。

汽車技術:在自動駕駛技術之外, 汽車廠家需要提升自己的產品力, 在消費者能看到的和不能看到的部分都得讓車輛更有科技感, 符合時代對於汽車的需求。

由於CES過於簡單暴力, 大家都看個新奇, 對於汽車科技反覆運算壓力也很大。

最早是通用汽車退出了2017年的CES, 然後今年奧迪和寶馬也退出了。 未來對於汽車廠家而言, 主流的未必需要一個個出來表現。

圖1 CES2018裡面的各個角色分解

整車企業自動駕駛技術下的出行轉變

我們首先說豐田, 這家日本汽車產業的龍頭,

宣佈要做多功能出行平臺, 從最賺錢的汽車公司轉型為移動出行公司, 競爭對手也將變為Google、蘋果和Facebook 等科技類巨頭。 移動出行, 在之前福特講講還是可以的, 豐田來這麼一出, 拿出一個很定制化的設計, 有非常大違和感——

根據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完成如載客、運輸甚至商品零售等各項功能

車身內部可以根據不同需求進行改造, 並通過開放平臺預約使用

圖2 豐田的純電動自動駕駛智慧出行平臺e-Palette

仔細看一下豐田e-Palette整個系統的構想, 這個是終極構想, 從這個平臺來看, 豐田提出了一個藍圖, 隨著經濟發展相對平穩, 通貨膨脹下汽車公司在未來並不能通過不斷壓低成本來賺取利潤, 在車價相對穩定的條件下, 這條路走不通。 未來的消費者並不需要一個自己的車來滿足各種不同的需求, 整個出行的場景會進一步細分, 年輕的消費者更喜歡用這種輕資產的服務來滿足不同條件下的需求。 以豐田移動服務平臺為藍本, 未來汽車公司在硬體層可以對於車體進行改造,

來適應多種人群的不同需求, 以上e-Palette的構想可能在未來30年實現, 但是這種演變的趨勢確實體現在當下的車輛的需求轉變上。

圖3 豐田的移動訴求

對比一下之前高調的特斯拉、福特、通用、奧迪、寶馬還有富豪, 在現有的車型設計上, 下達現實的L3、L4和L5並沒有實際的意義。 如下圖所示,所謂的SAE自動駕駛分級的時間點宣佈,更像是各自對於自己技術儲備和面向未來的能力展示,而非是技術自然的積累從而水到渠成。CEO和VP們雖然手握大量的資源,但終究很難改變,僅僅依靠手裡的單車智慧化發展,在缺乏足夠的工程置信度、社會基礎設施和應用實踐的情況下,更像是比誰口氣大。

圖4 各個OEM的自動駕駛計畫更像是軍備競賽

用戶想要的,和汽車企業短期內能給的,並不吻合,但是這種對於服務、對於車輛的態度的變化,需要深刻的傳遞給汽車企業的高層。漸變是可怕的,真的有一天,即使自動駕駛不來,年輕人不買車了嗎?

圖5 自動駕駛是可以想像的,但是從經濟上算帳算不過來

上屆CES大談軟體和出行服務的福特汽車,也開始正視這個現象,每年談出行服務又沒辦法達到,在CES講不下去啊。新任首席執行官吉姆·哈克特主要提的東西就是改造包括道路、信號燈在內的城市基礎設施,讓行人、自行車、汽車、城市互聯,宣佈將跟高通就5G通信技術於汽車領域的應用以及C-V2X技術商用開展合作,讓路上的人、車、基建互相“溝通”。 C-V2X被認為是下一代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中的重要一環,它使用5.9 GHz 頻段而不是蜂窩網路,避免網路擁阻產生的資料傳輸遲滯。

圖6 自動駕駛口號再想還是需要在一步步上推進,先把V2V搞定

汽車裡面的大螢幕和外面的賣萌顯示

最後談談給用戶傳遞的東西。

大屏:隨著消費者對於手機和螢幕的概念性需求的增長,傳統和新興企業都在捕捉這個技術需求。消費者需要的,我們都要給啊。比如Byton拜騰,在車內配備多塊顯示幕,最引人注目的是傳統中控台被一塊長 125 釐米、高 25 釐米的共用全面屏取代,方向盤位置還配備了駕駛員觸控式螢幕

圖7 Byton的螢幕

起亞展示了最新的概念中控台,使用了一塊曲面液晶屏和一塊近似於iPad的螢幕來實現中控台的所有功能。中控臺上方的曲面液晶屏從駕駛位一直貫穿至副駕駛位。而豪華車也是大螢幕,傳統車企們中低端都得適應這個需求,就看各品牌能不能撐起這個成本了。

圖8 KIA和賓士的螢幕

人臉解鎖車門:這個也是新奇的概念,和Iphone X想法差不多的東西,Byton的概念車採用鑲嵌在 B 柱上的臉部識別攝像頭可識別駕駛員資訊。

圖9 刷臉交互

車輛外部燈光顯示和交互:現在車輛都要開始賣萌,內部軟體組合控制的內容視覺化地呈現在外觀內飾的設計當中。這個又和內部的系統完整的整合了,利用車輛前、後部的 LED 燈帶和發光 LOGO 組合成獨特的智慧表情,在不同的使用場景下(如不同的電量狀態、車輛解鎖以及行進期間),開啟不同的顯示模式,與使用者和行人進行“對話”。

圖10 車的表面都是燈光效果

小結:

CES對於整車企業更多的還是一個展示的地方,等能講的講完了,很多的廠家也就不來了。你方唱罷我登臺,但具體落地有哪些,我們明天來看看核心的零部件的技術展示。

如下圖所示,所謂的SAE自動駕駛分級的時間點宣佈,更像是各自對於自己技術儲備和面向未來的能力展示,而非是技術自然的積累從而水到渠成。CEO和VP們雖然手握大量的資源,但終究很難改變,僅僅依靠手裡的單車智慧化發展,在缺乏足夠的工程置信度、社會基礎設施和應用實踐的情況下,更像是比誰口氣大。

圖4 各個OEM的自動駕駛計畫更像是軍備競賽

用戶想要的,和汽車企業短期內能給的,並不吻合,但是這種對於服務、對於車輛的態度的變化,需要深刻的傳遞給汽車企業的高層。漸變是可怕的,真的有一天,即使自動駕駛不來,年輕人不買車了嗎?

圖5 自動駕駛是可以想像的,但是從經濟上算帳算不過來

上屆CES大談軟體和出行服務的福特汽車,也開始正視這個現象,每年談出行服務又沒辦法達到,在CES講不下去啊。新任首席執行官吉姆·哈克特主要提的東西就是改造包括道路、信號燈在內的城市基礎設施,讓行人、自行車、汽車、城市互聯,宣佈將跟高通就5G通信技術於汽車領域的應用以及C-V2X技術商用開展合作,讓路上的人、車、基建互相“溝通”。 C-V2X被認為是下一代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中的重要一環,它使用5.9 GHz 頻段而不是蜂窩網路,避免網路擁阻產生的資料傳輸遲滯。

圖6 自動駕駛口號再想還是需要在一步步上推進,先把V2V搞定

汽車裡面的大螢幕和外面的賣萌顯示

最後談談給用戶傳遞的東西。

大屏:隨著消費者對於手機和螢幕的概念性需求的增長,傳統和新興企業都在捕捉這個技術需求。消費者需要的,我們都要給啊。比如Byton拜騰,在車內配備多塊顯示幕,最引人注目的是傳統中控台被一塊長 125 釐米、高 25 釐米的共用全面屏取代,方向盤位置還配備了駕駛員觸控式螢幕

圖7 Byton的螢幕

起亞展示了最新的概念中控台,使用了一塊曲面液晶屏和一塊近似於iPad的螢幕來實現中控台的所有功能。中控臺上方的曲面液晶屏從駕駛位一直貫穿至副駕駛位。而豪華車也是大螢幕,傳統車企們中低端都得適應這個需求,就看各品牌能不能撐起這個成本了。

圖8 KIA和賓士的螢幕

人臉解鎖車門:這個也是新奇的概念,和Iphone X想法差不多的東西,Byton的概念車採用鑲嵌在 B 柱上的臉部識別攝像頭可識別駕駛員資訊。

圖9 刷臉交互

車輛外部燈光顯示和交互:現在車輛都要開始賣萌,內部軟體組合控制的內容視覺化地呈現在外觀內飾的設計當中。這個又和內部的系統完整的整合了,利用車輛前、後部的 LED 燈帶和發光 LOGO 組合成獨特的智慧表情,在不同的使用場景下(如不同的電量狀態、車輛解鎖以及行進期間),開啟不同的顯示模式,與使用者和行人進行“對話”。

圖10 車的表面都是燈光效果

小結:

CES對於整車企業更多的還是一個展示的地方,等能講的講完了,很多的廠家也就不來了。你方唱罷我登臺,但具體落地有哪些,我們明天來看看核心的零部件的技術展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