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視頻看CES|讓汽車變成更好的出行工具,還是平庸的智慧手機?

車雲按:本文是《August看CES》系列的第二篇, 作者August 吳震皓是富豪汽車集團亞太區產品部副總裁。 在第一篇《汽車會和馬車一樣消失嗎?》中, August帶大家回顧了汽車行業的興衰, 並對未來汽車行業進行了思考。 在本文中, 他將繼續用輕鬆幽默的觀點, 帶大家開始2018 CES 的旅程。

老司機準備出發, 請系好安全帶。

2016年從瑞典回國之後, 我開始頻繁參加各種“高峰論壇”, 與各行業大咖、專家交流行業趨勢、消費者洞察以及對汽車廠商和相關企業的意義。 一開始幾乎每週都參加, 後來覺得這樣自己的工作都沒法幹了, 有熟悉的朋友也嘲笑我都快變成“會蟲”一條了。

於是我開始控制, 現在基本上每個月參加一次。

記得最近參加了在上海的TCC大會(Telematics China Community, 業內有名的車聯網生態圈), 在一個圓桌論壇環節上, 與某位來自國內知名IT企業的高管有一段有趣的互動:

(這個圓桌論壇的主題我已經忘了, 但這個不重要。 )

某知名IT企業高管:……當5G在汽車裡大量應用以後, 用戶在自動駕駛的汽車裡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服務。 比如說我的母親, 在上車之後可以選擇是自己開車還是讓汽車自動駕駛, 如果選擇自動駕駛, 還可以選個最近比較火的電影, 在接下來的一段旅程裡享受一下……

富豪未來自動駕駛概念艙C26

我:……我大膽的假設一下, 當您的母親上車選擇自動駕駛以後, 最希望享受的不是看一部電影, 而是能夠靠著座椅躺下, 睡一覺, 甚至讓坐椅給自己的背部和頸部進行按摩。 而按摩的部位和力度, 可以通過互聯您母親的健康資料而變得更加個性化, 就像她的私人理療師一樣……

某知名IT企業高管:對!我其實想說的也是這個……

汽車會變成另一個智慧手機螢幕?

這段對話, 反映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看待車聯網和數位化的思路。 第一種, 也是最主流的看法, 認為汽車內的螢幕、中控屏、數字儀錶盤、抬頭顯示幕、後座娛樂螢幕等等, 最終變成另一個智慧手機螢幕。 第二種, 也是我的思路, 在接下來展開。

第一種思路, 其實也是我最初的思路。 我在富豪汽車瑞典總部的一年多時間, 主要負責富豪汽車下一代車載資訊娛樂互聯系統的整體專案開發工作。 中間恰逢日內瓦車展, 於是我去車展的時候, 不關心車, 也沒拍車模(主要是因為沒有……), 卻把整個場子幾乎所有車的資訊娛樂系統都試了一遍或拍了照。

富豪SENSUS智慧車載互聯系統

一天走了近三萬步之後, 我得出一個結論:有的車雖然漂亮摩登, 但車內的資訊娛樂系統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的水準, 有點像我們當年用的Walkman隨身聽(暴露年齡了);另外一些車的系統, 逐漸有諾基亞的感覺了:螢幕大了亮了, 按鍵相對少了;富豪汽車SPA可擴展模組架構上的9英寸中控屏和特斯拉Model S上的17英寸大螢幕,

是全場“唯二”能讓我有使用iPhone感覺的系統。

當然, 富豪汽車和特斯拉的系統, 是很多廠商學習和追趕的標杆。 但富豪汽車和特斯拉學習和追趕的標杆, 是iPhone X嗎?

在今年CES的期間, 我重點留意了智慧終端機的新鮮事物, 除了來自中國主流廠商的智慧手機和終端, 我也關注了韓系大牌廠商的智慧家電的創新, 包括解析度超過肉眼極限的大螢幕電視, 以及大量運用基於人工智慧的語音交互系統在這些家電上的運用。

我在2018 CES現場和嘉賓講解汽車互聯趨勢

我逐漸意識到,由於產品生命週期的不同,手持智慧終端機的發展步伐,始終要領先于車內智慧終端機。汽車廠商和相應的軟硬體供應商,最多只能把車內的系統做成iPhone X-2或iPhoneX-1。

很多人會說,這已經很好啦,總比walkman的體驗要好。是的,但是你們覺得,消費者會為了一個2-3年前的iPhone水準的車內體驗,而支付超出幾個現在最新iPhone價格的溢價嗎?

更狠的問題是,如果我已經有了最新的iPhone,車內的體驗好壞與我有啥關係?

我幾年前在朋友圈裡寫過:“未來有一天,你的車駛入北京東三環後,進入自動駕駛模式,而你可以帶上VR眼鏡,連上6G,和另外一輛在北四環上自動駕駛的車裡的同事玩極品飛車……(那個年代的王者榮耀……)。”

OEM廠商們,你們到時候還會玩嗎?

就像我在前面的文章裡說到,汽車的首要功能還是一個交通工具,而不是一個智慧終端機。因此想把汽車變成智慧終端機的思路,就和想玩智慧手錶、智慧電視、智慧冰箱的思路一樣,最終會面臨很大的挑戰。

第二種汽車智慧互聯的思路:讓汽車變成更好的汽車

這也促使我開始換成現在的第二種思路:互聯化和數位化,最終會讓汽車變成一輛更好的汽車,而不是一部平庸的智慧手機。

更好的汽車,不僅僅是指更好的發動機、底盤懸掛還有外觀內飾,當然也不僅僅是讓資訊娛樂系統接近智慧手機的體驗,也包括讓汽車更智慧。這裡我暫時不展開討論自動駕駛的部分,而是專注于車聯網和數位化。

全球首個汽車微信小程式——我的富豪

首先,車聯網,不僅僅是車的資訊娛樂系統的互聯網化,而應該是整輛車的聯網以及隨後帶來的智慧。想像一個場景,當某個用戶從一輛車換到另一輛車之後,可以通過登陸網路同步資訊,保留她(他)最喜歡的座椅的設置,甚至可以根據車型的不同來調整座椅的相對位置,乃至於反光鏡的位置,來確保用戶始終獲得最適合本人的駕乘感受。

此外,未來的混合動力汽車,也可以從導航系統裡瞭解到目前以及短期內的路段屬於高速還是低速路段,從而調整駕駛模式,使整個駕駛旅程油(電)耗更低。這些技術,其實比做一個更大更光滑的螢幕要更有意義。

是不是更難?不一定!

其次,汽車可以和用戶的手機形成各種層面的互動。舉個例子,富豪汽車早在2014年就推出的“快遞到車”業務,讓用戶在網上購物之後,把汽車的控制權(我們稱之為“數位鑰匙”)在合理的時間段內暫時分享給快遞公司,從而讓汽車起到半個保安的作用。換個角度,未來的手機,甚至可以取代汽車鑰匙的功能,這樣汽車也可以像單車一樣被輕易的共用和使用了。

富豪“數位鑰匙”業務

當然,未來的車內娛樂資訊系統必然也要持續的升級,從而努力趕上智慧手機的體驗水準。這也是為什麼富豪汽車要與穀歌合作,把谷歌的原生態安卓作業系統引入下一代的新車型。未來的車內相關軟體,必須是可以全方位來被遠端升級的,業內稱為Over-The-Air update,這樣才能實現快速高頻的性能升級乃至打“補丁”,但相應的車內外網路安全將會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否則被黑(互聯網的行話叫“變磚”)的後果不堪設想。

至於硬體嘛,在此我大膽的預測一下:未來純粹硬體層面的升級,有兩種可能:和車內其他體系集成的越緊密,越容易形成“夠用就行”的水準,畢竟一旦推出,就很難替換;如果能夠設計成像換輪胎一般的隨插即用,或者,用一句時髦的英語行話來說是BYOD - Bring Your Own Device,那麼就有可能有機會把相對較新的機會帶入車內。走哪一條路,取決於OEM對待資訊娛樂系統的態度了。

最後,以上提到的場景,顯然不僅僅需要硬體和軟體,也需要服務。這些服務,和今天那些基於呼叫中心的服務可能不是一個概念。那些“傳統”的車聯網服務商,業內稱之為TSP(Telematics Service Provider),也會面臨進一步的轉型。部分OEM們有可能會選擇自己來提供相應的服務,而阿裡、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也可能考慮進入相關領域,從而讓車聯網和數位化的產業鏈條,變得更加複雜和動態。

最後,我用做“會蟲”時經常說的一句話來小結一下:

“汽車聯網不是問題,問題是汽車聯網之後要幹什麼?”

你們說呢?

我在2018 CES現場和嘉賓講解汽車互聯趨勢

我逐漸意識到,由於產品生命週期的不同,手持智慧終端機的發展步伐,始終要領先于車內智慧終端機。汽車廠商和相應的軟硬體供應商,最多只能把車內的系統做成iPhone X-2或iPhoneX-1。

很多人會說,這已經很好啦,總比walkman的體驗要好。是的,但是你們覺得,消費者會為了一個2-3年前的iPhone水準的車內體驗,而支付超出幾個現在最新iPhone價格的溢價嗎?

更狠的問題是,如果我已經有了最新的iPhone,車內的體驗好壞與我有啥關係?

我幾年前在朋友圈裡寫過:“未來有一天,你的車駛入北京東三環後,進入自動駕駛模式,而你可以帶上VR眼鏡,連上6G,和另外一輛在北四環上自動駕駛的車裡的同事玩極品飛車……(那個年代的王者榮耀……)。”

OEM廠商們,你們到時候還會玩嗎?

就像我在前面的文章裡說到,汽車的首要功能還是一個交通工具,而不是一個智慧終端機。因此想把汽車變成智慧終端機的思路,就和想玩智慧手錶、智慧電視、智慧冰箱的思路一樣,最終會面臨很大的挑戰。

第二種汽車智慧互聯的思路:讓汽車變成更好的汽車

這也促使我開始換成現在的第二種思路:互聯化和數位化,最終會讓汽車變成一輛更好的汽車,而不是一部平庸的智慧手機。

更好的汽車,不僅僅是指更好的發動機、底盤懸掛還有外觀內飾,當然也不僅僅是讓資訊娛樂系統接近智慧手機的體驗,也包括讓汽車更智慧。這裡我暫時不展開討論自動駕駛的部分,而是專注于車聯網和數位化。

全球首個汽車微信小程式——我的富豪

首先,車聯網,不僅僅是車的資訊娛樂系統的互聯網化,而應該是整輛車的聯網以及隨後帶來的智慧。想像一個場景,當某個用戶從一輛車換到另一輛車之後,可以通過登陸網路同步資訊,保留她(他)最喜歡的座椅的設置,甚至可以根據車型的不同來調整座椅的相對位置,乃至於反光鏡的位置,來確保用戶始終獲得最適合本人的駕乘感受。

此外,未來的混合動力汽車,也可以從導航系統裡瞭解到目前以及短期內的路段屬於高速還是低速路段,從而調整駕駛模式,使整個駕駛旅程油(電)耗更低。這些技術,其實比做一個更大更光滑的螢幕要更有意義。

是不是更難?不一定!

其次,汽車可以和用戶的手機形成各種層面的互動。舉個例子,富豪汽車早在2014年就推出的“快遞到車”業務,讓用戶在網上購物之後,把汽車的控制權(我們稱之為“數位鑰匙”)在合理的時間段內暫時分享給快遞公司,從而讓汽車起到半個保安的作用。換個角度,未來的手機,甚至可以取代汽車鑰匙的功能,這樣汽車也可以像單車一樣被輕易的共用和使用了。

富豪“數位鑰匙”業務

當然,未來的車內娛樂資訊系統必然也要持續的升級,從而努力趕上智慧手機的體驗水準。這也是為什麼富豪汽車要與穀歌合作,把谷歌的原生態安卓作業系統引入下一代的新車型。未來的車內相關軟體,必須是可以全方位來被遠端升級的,業內稱為Over-The-Air update,這樣才能實現快速高頻的性能升級乃至打“補丁”,但相應的車內外網路安全將會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否則被黑(互聯網的行話叫“變磚”)的後果不堪設想。

至於硬體嘛,在此我大膽的預測一下:未來純粹硬體層面的升級,有兩種可能:和車內其他體系集成的越緊密,越容易形成“夠用就行”的水準,畢竟一旦推出,就很難替換;如果能夠設計成像換輪胎一般的隨插即用,或者,用一句時髦的英語行話來說是BYOD - Bring Your Own Device,那麼就有可能有機會把相對較新的機會帶入車內。走哪一條路,取決於OEM對待資訊娛樂系統的態度了。

最後,以上提到的場景,顯然不僅僅需要硬體和軟體,也需要服務。這些服務,和今天那些基於呼叫中心的服務可能不是一個概念。那些“傳統”的車聯網服務商,業內稱之為TSP(Telematics Service Provider),也會面臨進一步的轉型。部分OEM們有可能會選擇自己來提供相應的服務,而阿裡、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也可能考慮進入相關領域,從而讓車聯網和數位化的產業鏈條,變得更加複雜和動態。

最後,我用做“會蟲”時經常說的一句話來小結一下:

“汽車聯網不是問題,問題是汽車聯網之後要幹什麼?”

你們說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