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帝國的餘暉:法蘭西的“五常”之謎

當今世界的國際體系中有一個迷之問題:為什麼法國會是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呢?

我們都知道, 聯合國是戰後秩序的重要安排, 要說美、俄、英, 那是三巨頭, 無話可說。 中國怎麼說也是二戰中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主力, 成為五常也是情理之中的。 而法國在二戰初期就被德國迅速擊潰, 在戰爭後期的反攻中也沒出多少力, 根本是個毫無存在感的國家, 怎麼就能進入聯合國核心呢?

答:

法國的“入常”是國際關係詭異演變的一次經典案例,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就可以看到, 世界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這麼涇渭分明,

條理清晰的, 這其中充滿著各種爾虞我詐和隨機應變。

法國在開戰後不久之後就被德國的“閃電戰”擊潰, 接下來還與德國單獨媾和, 成立了維希政府。 雖然現在的歷史書上都稱之為“偽政權”, 可在當時, 情況並不是這樣的。

*希特勒與維希政府的首腦貝當元帥

美國和英國沒有因為維希政府是個傀儡政權就斷絕和他們的關係, 而是繼續承認維希政府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合法政府。 相反, 戴高樂雖然在倫敦組建了“自由法國”運動, 但由於他本人只是個軍隊的低層將領, 人微言輕, 剛開始根本沒人搭理他。

而且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對戴高樂的個人印象不佳, 認為他為人高傲, 成不了大事。

更重要的是羅斯福總統當時正在推進一項重要的戰略, 即戰後要全方位的支持各個殖民地的獨立計畫(他認為舊時代的殖民現象和殖民體系是造成現狀的最重要原因, 《大西洋憲章》的主要意義和目的), 這些殖民地既包括軸心國的, 當然也包括英、法、荷的。

*羅斯福與邱吉爾在簽訂《大西洋憲章》的軍艦上合影

而法國因為在二戰中的表現, 遭到羅斯福和美國領導階層的普遍蔑視, 羅斯福甚至稱, 法國在戰後的國際秩序中只能擔當配角。

所以羅斯福計畫首先在法國的殖民地印度支那(即現在的越南、老撾、柬埔寨)推行他的“託管”計畫,

拿法國開刀, 而且這項行動也得到了蘇聯的支持。 (在另一邊, 為了保證他的計畫能順利實施, 羅斯福想讓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在戰後充當遏制殖民主義在亞洲太平洋地區死灰復燃的重要力量。 )

可是此時另一個巨頭英國開始介入。

邱吉爾知道羅斯福的計畫如果得到順利的實施, 那麼大英帝國將面臨肢解的危險, 甚至戰時羅斯福就向邱吉爾提出要讓印度自治的希望, 邱吉爾沒有回應。

而如果能保住法蘭西的殖民帝國, 扶住這第一塊的多米諾骨牌不倒下, 情況將會好很多。

為了避免與美國發生衝突, 邱吉爾從側面入手, 開始鼎力支持戴高樂和他的“自由法國”運動, 隨著時間的推進, 在英國的支持下,

一方面“自由法國”的軍事力量開始增強, 多次違背羅斯福的意願直接參與盟軍的軍事行動, 另一方通過宣傳在國內樹立起戴高樂抗敵英雄的旗幟, 其知名度和支持率都大幅攀升。

*艾森豪在解放巴黎的戰鬥後, 讓戴高樂的軍隊首先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 這讓羅斯福很是惱火。

羅斯福對於這樣的現狀當然不滿意,但是出於戰時同盟的考慮,沒有加以制止,更重要的是,隨著他生命的終結,美國政府在支持殖民地獨立這項計畫上不再這麼熱衷了。

他的繼任者杜魯門不是個國際經驗的老手,心中更沒有什麼必須要實現的願景。他現在面臨的迫切情況是,蘇聯在中東地區急速擴張,遏制蘇聯成為現實的重中之重。而一個強有力的法國將對抵制蘇聯的影響發揮重大作用。

所以,基本上法國能恢復“大國”的地位是英國一手扶持的,而又因為同盟國之間形勢的迅速變化,法國又重新得到了成為“大國”的機會。

但是法美之間也因為這段歷史留下了心結,戰後法國政府很多讓人看不懂的外交行為都與這段歷史有關。

以上從國際關係的角度說了一些問題,那麼從法國自身的角度來說,他們又為什麼一定要繼續殖民主義的罪惡事業,重返越南呢?

答:

首先,法蘭西殖民帝國的遺毒。

法國在龐大的殖民體系中僅次於英國,在全世界有廣闊的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對於維持帝國的運轉有重要作用,眾所周知,一戰時法國調動了大量的殖民地人力物力支持歐洲大陸的作戰,雖然二戰時還沒來得及調動就輸了,但這不能說殖民地就不重要了。

*法蘭西帝國(藍色)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拿印度支那(越南、老撾、柬埔寨)來說,法國政府和私人公司在那裡有巨量的利益。像米其林就在南部有很大的橡膠種植園,另外還有其他公司的鋁土礦、錳礦等等,這些都不是他們想輕易放棄的。

第二是因為戰後領袖戴高樂個人的原因。法國被德國擊敗後,貝當元帥組織了維希政府,但是這個政府居然都得到了英美的承認,反觀在倫敦的戴高樂,無人問津。

戴高樂知道,要達到自己的目的,爭取各個海外殖民地的支持成為了關鍵,開始時雖然沒有多少支持他的力量,但是隨著戰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法國殖民地投入到戴高樂的旗下。

*邱吉爾是戴高樂最大的支持者

也就是說到了後期,支持戴高樂的力量很大一部分來自殖民地,那戰後他是不可能支持放棄殖民地的計畫的。

第三,法國國內彌漫著失敗的情緒,擔心法國就此淪為二流國家,社會輿論普遍認為只有依靠奪回殖民地才有機會重振法蘭西的強國地位,就像薩特所說:這五年間,我們已經染上了可怕的自卑情結,而要擺脫這種情結,就應該強有力的捍衛這個殖民帝國。

這讓羅斯福很是惱火。

羅斯福對於這樣的現狀當然不滿意,但是出於戰時同盟的考慮,沒有加以制止,更重要的是,隨著他生命的終結,美國政府在支持殖民地獨立這項計畫上不再這麼熱衷了。

他的繼任者杜魯門不是個國際經驗的老手,心中更沒有什麼必須要實現的願景。他現在面臨的迫切情況是,蘇聯在中東地區急速擴張,遏制蘇聯成為現實的重中之重。而一個強有力的法國將對抵制蘇聯的影響發揮重大作用。

所以,基本上法國能恢復“大國”的地位是英國一手扶持的,而又因為同盟國之間形勢的迅速變化,法國又重新得到了成為“大國”的機會。

但是法美之間也因為這段歷史留下了心結,戰後法國政府很多讓人看不懂的外交行為都與這段歷史有關。

以上從國際關係的角度說了一些問題,那麼從法國自身的角度來說,他們又為什麼一定要繼續殖民主義的罪惡事業,重返越南呢?

答:

首先,法蘭西殖民帝國的遺毒。

法國在龐大的殖民體系中僅次於英國,在全世界有廣闊的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對於維持帝國的運轉有重要作用,眾所周知,一戰時法國調動了大量的殖民地人力物力支持歐洲大陸的作戰,雖然二戰時還沒來得及調動就輸了,但這不能說殖民地就不重要了。

*法蘭西帝國(藍色)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拿印度支那(越南、老撾、柬埔寨)來說,法國政府和私人公司在那裡有巨量的利益。像米其林就在南部有很大的橡膠種植園,另外還有其他公司的鋁土礦、錳礦等等,這些都不是他們想輕易放棄的。

第二是因為戰後領袖戴高樂個人的原因。法國被德國擊敗後,貝當元帥組織了維希政府,但是這個政府居然都得到了英美的承認,反觀在倫敦的戴高樂,無人問津。

戴高樂知道,要達到自己的目的,爭取各個海外殖民地的支持成為了關鍵,開始時雖然沒有多少支持他的力量,但是隨著戰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法國殖民地投入到戴高樂的旗下。

*邱吉爾是戴高樂最大的支持者

也就是說到了後期,支持戴高樂的力量很大一部分來自殖民地,那戰後他是不可能支持放棄殖民地的計畫的。

第三,法國國內彌漫著失敗的情緒,擔心法國就此淪為二流國家,社會輿論普遍認為只有依靠奪回殖民地才有機會重振法蘭西的強國地位,就像薩特所說:這五年間,我們已經染上了可怕的自卑情結,而要擺脫這種情結,就應該強有力的捍衛這個殖民帝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