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的漢朝為什麼會有東漢和西漢的劃分?那個位置劃分的多呢!

漢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後出現的朝代, 在中國歷史上極其具有代表性, 扮演了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

漢朝分為西漢(前202年-9年)與東漢(25年-220年)兩個歷史時期, 合稱兩漢;亦有以東漢與西漢的首都代指, 合稱兩京。 西漢為漢高帝劉邦所建立, 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 建都洛陽。 其間有王莽短暫自立的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

西元九年, 王莽篡奪政權, 西漢結束。 25年, 劉秀稱帝, 建立東漢, 定都洛陽。 開創了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 萬國來朝。 漢朝時期, 許多人將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

其疆域鼎盛時期, 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 南至日南郡, 東至臨屯郡, 西至蔥嶺。 西漢平帝時期#(西元元年), 全國人口達6000萬左右。 [6]且文化的統一, 為中華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 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 華夏族因此逐漸被稱為“漢族”。 220年曹丕篡漢, 東漢滅亡。

(漢朝)

漢朝分為西漢(前202年十二月-西元8年十一月)、東漢(25年六月-220年十一月)。 漢高帝劉邦建立西漢, 定都長安, 又稱前漢; 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 定都洛陽自稱中漢, 又稱後漢; 漢昭烈帝劉備建立蜀漢, 定都成都, 自稱季漢, 又稱西蜀;西漢與東漢合稱兩漢。 漢朝是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 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得名。 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 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 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 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 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前209年, 秦末, 由於政令愈發嚴苛,

而最終爆發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的事件, 先秦六國諸侯舊貴族也借此時機紛紛複國。 西元前207年四月, 楚國貴族後代項羽在巨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 而劉邦則入關推翻秦朝廷。 其後, 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 並自行分封天下, 封自己為“西楚霸王”, 封劉邦為漢王。 之後兩股勢力開始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 劉邦在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佐下, 最終在垓下之戰中擊敗項羽, 於前202年正式稱帝, 立國號“漢”, 西漢建國。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 採用叔孫通的建議, 恢復禮法, 設三公和九卿, 任用蕭何為丞相, 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的黃老治術政策, 鼓勵生產, 輕徭薄賦。 在政治上, 則先分封功臣韓信、臧荼、彭越、英布等為王, 以及一些功臣為列侯。

稱帝之後, 異姓諸侯王勢力坐大, 因此漢初時劉邦對異姓王分別翦除, 改封劉氏宗親為王, 僅有長沙王吳臣因勢小不構成威脅, 且忠心於中央而得以保留。 劉邦在擊敗他最後一個對手英布後, 與功臣刑白馬立盟誓:“非劉氏而王者, 天下共擊之”, 史稱“白馬之誓”。 漢初政府官員基本上由大大小的功臣充任, 從而形成漢初“布衣卿相”的政治格局。

此時, 由於秦末以來動亂多年, 國力虛弱, 導致漢高祖劉邦在率領32萬大軍, 企圖收復秦末被匈奴佔據的河套地區時, 遭匈奴冒頓單于圍困于白登七天七夜, 劉邦被迫收買冒頓單于的妻子說服冒頓單于, 才成功突圍。 從此以後, 漢朝採用和親政策, 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和平。 據史料記載, 前後一共送去10位宗室之女,

即冒頓單于于前200年、前192年、前176年所收到的3位公主, 老上單于于前174年、前162年所收到的2位公主, 軍臣單于于前160年、前156年、前155年、前152年、前140年所收到的5位公主。

( 漢朝皇帝)

宣帝死後, 漢元帝劉奭即位, 西漢開始走向衰落。 元帝“柔仁好儒”, 對於社會秩序採取放縱態度, 經常下令大赦免,導致盜賊遍地,土地兼併日益嚴重,也致使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他死後,成帝劉驁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后、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趙氏姐妹曾是妓女,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嬪與他們的子女,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由於“酒色侵骨”,成帝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之中。由於成帝不理朝政,為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條件,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權力急遽膨脹。成帝死後,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劉欣即位,哀帝有“斷袖之癖”,終日與他寵信的董賢廝混相好,外戚王氏的權力一度受壓抑。此時國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元壽二年(前1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成為大司馬,並迎接中山王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劉衎已淪為王莽的傀儡。五年後,王莽毒死僅14歲的平帝,並迎立太子劉嬰即位,號“孺子”,自己擔任“假皇帝”,9年1月,王莽逼迫孺子嬰退位,廢為定安公,建立新朝,西漢結束。

小編為您介紹一下漢朝為什麼會有東漢和西漢的劃分? 那個位置劃分的多呢!秦末年,項羽、劉邦擁立楚懷王與秦朝抗爭。經過幾年的征戰,劉項軍奪取天下,項羽廢懷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于王侯數十人,其中劉邦被封為漢王,都南鄭。但劉邦並不甘心居於項羽之下,在謀士張良、蕭何,大將軍韓信等人的幫助下,於西元前二零二年擊敗項羽,登臨帝位,國號漢,定都長安,是為漢高帝。 高祖在位七年間,為了削弱異姓王侯的勢力,先後剝奪韓信、英布、彭越等大將的兵權與封號,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同時制定一系列的“與民休息”的政治方針,鞏固了自己的統治,為強大的漢朝盛世奠定基礎。 前一五九年,高祖薨,傳位惠帝劉盈,但此時政權實際已掌握在漢高皇后呂雉的手中。 呂後前後共掌權十六年,是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女統治者之一。前一八三年,劉恒即位,是為文帝,他與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劉啟都繼續執行高祖所制定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方針,減輕人民賦稅,使漢帝國經濟蓬勃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大大增強,史家稱這一階段為“文景之治”。 通過“文景之治”,漢朝國力逐漸強大起來。前141年,景帝卒,其子武帝劉徹即位。劉徹也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曾使衛青、霍去病擊敗匈奴,擴大了西漢王朝的統治範圍,保障了漢朝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但多年的征戰使國力下降,於是武帝于晚年停止征戰,轉而大力發展農業,使西漢的經濟繼續向前發展。 武帝之子昭帝繼承其父的方針,繼續實行無為政治,發展經濟,使西漢極盛時期達到了頂點。 經過昭帝、宣帝(前73—前48 年在位)兩代三十八年的“與民休息”的政策的執行,西漢王朝的國力增強,但與此同時地方勢力也隨之增強,嚴重的影響了漢帝國的統治,自元帝(前48—前32年在位)起,至成帝(前32—前8年在位)、哀帝(前6—西元1年在位)、平帝(1—6年在位)在位年間,皇帝對政權的統治力量已大不如前。 及至劉嬰即位,朝權已盡落于外戚王莽之手。西元八年,王莽篡奪皇位,改國號為新,至此西漢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結束。

( 東漢和西漢的劃分 )

西漢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強盛的一個帝國之一,統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農業發展上,歷代一直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故而漢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較穩定。在武帝年間,大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武帝採納之,自此,儒教、儒學形成了漢朝以後中國歷朝歷代一貫遵從的治國方略。 由於政治經濟的穩定,使得手工業、商業、人文藝術以及自然科學都得到長足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紡織為主的西漢手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以紡織為例,西漢已有接近成型的繡花機器,足以見得當時生產已有一部分脫離了單純的手工勞作,使得生產率提高。手工業的發展促使商業繁榮起來,以長安為中心形成了許多商業城市,並通過絲綢之路開闢了與西亞諸國的外交與商貿等諸方面的交流。 在漢朝的人文藝術領域,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大史學家——司馬遷。他乙太史令之職,完成了我國第一部通史《史記》,這部著作被後人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另外,漢朝的藝術水準也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從近年來漢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來,其做工之精細,工藝之考究,並不亞於今日。如四川廣漢出土的執鋤陶俑及廣州出土的漢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細,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西漢自高祖劉邦創建以來,歷經十四代二百三十餘年(其中包括王莽的新朝),使中國一度成為強盛、富饒的大帝國。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中興。 王莽的新王朝是一個短命政權,取而代之的是劉姓王族的劉秀建立的東漢王朝,劉秀建都洛陽,故史學家稱之為東漢王朝,追稱劉邦在西安建立的王朝為西漢王朝。 王莽的改革是偉大的措施。但他失敗了,連他的王朝和生命也一起喪失。 劉秀在昆陽之戰顯示了自己的勇敢和機智,再壯大自己的勢力。於西元25年稱帝,建立東漢政權。經十幾年的努力,中國又被他統一。東漢是西漢的延續。 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了中華帝國的第一個專制集權國家,較之西漢,東漢的政權要專制得多,光武帝對此改革了治國方略,權力集中予尚書台,使皇帝的個人專制獨裁起到重要作用,但一旦皇帝昏庸或幼弱無能時,尚書台就成為掌握它的大臣們的權柄的依據,皇權成為他們手中的玩物。不幸的是,東漢的歷史自光武帝之後正是如此。由於幼主即位,出現母后臨朝,權歸女主的嚴重局面,外戚以"決尚書台"的名義,操縱國政,從而破壞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下皇帝與中央政府之間的權力制約。外戚專政,必有宦官之禍。東漢皇統屢絕,外蕃入侵,母后與天子多無骨肉之親,所以多憑外戚專政。及至天子年壯,欲收回大權,必然和外戚發生衝突,於是天子引宦官密謀除掉外戚。外戚,宦官明爭暗鬥,此起彼伏。

( 西漢 )

東漢在外交上繼西漢後有很大的發展,一代明將班超長期駐守西域,努力經營終使西域五十余國皆向東漢稱臣並派出人質,年年來朝。班超派甘英出使古羅馬帝國,但被阿拉伯人所騙,只到達地中海岸。 其他答案(共2個回答) 西漢與東漢,究竟應當在歷史上視為兩個不同的帝國,或者看作一個整體的朝代, 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兩漢在西元前及西元後各歷時約兩百年,中間經過新莽的中斷15年,如果視為一 個朝代,則它連亙4個多世紀,為上承秦始皇下迄滿清兩千年來帝祚最長的一個朝代。 中國的人口,據稱經過王莽後有大量的損耗,可是後來經過東漢的休養生息,也漸 漸恢復原狀。官方的統計,常有訛漏,至漢亡...

西漢(前202年-9年)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與東漢合稱漢朝。前206年劉邦被西楚霸王分封為漢王,而後經過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取勝後,前202年最終統一天下稱帝,建國號為“漢”,定都長安。史稱西漢。項羽以“巴蜀漢中四十一縣”封劉邦,以治所在漢中稱“漢王”,稱帝后遂以封國名為王朝名。又劉邦都城長安位於劉秀所建漢王朝都城雒陽之西,為加以區別,故史稱“西漢”,有時又以都城與劉秀所建漢王朝的相對位置代稱為“西京”。而劉邦建立的漢王朝在劉秀所建漢王朝之前,因此歷史上又稱前者為“前漢”。

秦末天下大亂,因為秦國嚴苛的法律、沉重的勞役賦稅,人民普遍對秦政府不滿,陳勝、吳廣首先發動的農民起義席捲全國,隨即,全國的豪強地主和六國的舊貴族趁機割據地方,而劉邦和項羽也在這時登上歷史舞臺。項羽的叔父項梁是原楚國將領,利用時機起兵反秦,

( 楚懷王 )

他找到一個小孩,號稱是楚王的後代,立為楚懷王(後為楚義帝),以楚國的名義號召原楚地的人民支持其起兵。同時,身為沛縣泗水亭亭長的劉邦在沛這個地方起義,在途中遇上項梁,便加上其軍隊。 西元前206年10月,劉邦軍首先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但是,項羽在巨鹿之戰中,以勇冠三軍的神勇,一舉殲滅秦軍主力,成為了各路義軍事實上的統帥。巨鹿之戰後,項羽軍隨後也在12月進入咸陽,並很快掌握大權。他殺掉了秦王子嬰及楚義帝,自封為“西楚霸王”。憑藉自己強大的武力進行統治,分封諸侯。他將劉邦封在蜀地,且將劉邦的國號定為漢。不久,劉邦在自己的封地整頓軍隊對項羽進行進攻,前期處於弱勢和被動挨打的局面。不過,雖然劉邦的軍事才能不能與項羽相提並論,但劉邦善於用人,他重用蕭何、張良、陳平等謀士為他效力。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不被項羽重用的將領韓信,正是韓信出色的軍事才能使局面逆轉。在最後的垓下之戰中,劉邦打敗項羽,使項羽逃至烏江邊自刎而死。

前202年,劉邦稱帝,建國號漢。五月定都長安,西漢正式建立。

( 歷史悠久的 )

經常下令大赦免,導致盜賊遍地,土地兼併日益嚴重,也致使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他死後,成帝劉驁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后、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趙氏姐妹曾是妓女,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嬪與他們的子女,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由於“酒色侵骨”,成帝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之中。由於成帝不理朝政,為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條件,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權力急遽膨脹。成帝死後,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劉欣即位,哀帝有“斷袖之癖”,終日與他寵信的董賢廝混相好,外戚王氏的權力一度受壓抑。此時國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元壽二年(前1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成為大司馬,並迎接中山王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劉衎已淪為王莽的傀儡。五年後,王莽毒死僅14歲的平帝,並迎立太子劉嬰即位,號“孺子”,自己擔任“假皇帝”,9年1月,王莽逼迫孺子嬰退位,廢為定安公,建立新朝,西漢結束。

小編為您介紹一下漢朝為什麼會有東漢和西漢的劃分? 那個位置劃分的多呢!秦末年,項羽、劉邦擁立楚懷王與秦朝抗爭。經過幾年的征戰,劉項軍奪取天下,項羽廢懷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于王侯數十人,其中劉邦被封為漢王,都南鄭。但劉邦並不甘心居於項羽之下,在謀士張良、蕭何,大將軍韓信等人的幫助下,於西元前二零二年擊敗項羽,登臨帝位,國號漢,定都長安,是為漢高帝。 高祖在位七年間,為了削弱異姓王侯的勢力,先後剝奪韓信、英布、彭越等大將的兵權與封號,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同時制定一系列的“與民休息”的政治方針,鞏固了自己的統治,為強大的漢朝盛世奠定基礎。 前一五九年,高祖薨,傳位惠帝劉盈,但此時政權實際已掌握在漢高皇后呂雉的手中。 呂後前後共掌權十六年,是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女統治者之一。前一八三年,劉恒即位,是為文帝,他與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劉啟都繼續執行高祖所制定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方針,減輕人民賦稅,使漢帝國經濟蓬勃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大大增強,史家稱這一階段為“文景之治”。 通過“文景之治”,漢朝國力逐漸強大起來。前141年,景帝卒,其子武帝劉徹即位。劉徹也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曾使衛青、霍去病擊敗匈奴,擴大了西漢王朝的統治範圍,保障了漢朝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但多年的征戰使國力下降,於是武帝于晚年停止征戰,轉而大力發展農業,使西漢的經濟繼續向前發展。 武帝之子昭帝繼承其父的方針,繼續實行無為政治,發展經濟,使西漢極盛時期達到了頂點。 經過昭帝、宣帝(前73—前48 年在位)兩代三十八年的“與民休息”的政策的執行,西漢王朝的國力增強,但與此同時地方勢力也隨之增強,嚴重的影響了漢帝國的統治,自元帝(前48—前32年在位)起,至成帝(前32—前8年在位)、哀帝(前6—西元1年在位)、平帝(1—6年在位)在位年間,皇帝對政權的統治力量已大不如前。 及至劉嬰即位,朝權已盡落于外戚王莽之手。西元八年,王莽篡奪皇位,改國號為新,至此西漢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結束。

( 東漢和西漢的劃分 )

西漢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強盛的一個帝國之一,統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農業發展上,歷代一直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故而漢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較穩定。在武帝年間,大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武帝採納之,自此,儒教、儒學形成了漢朝以後中國歷朝歷代一貫遵從的治國方略。 由於政治經濟的穩定,使得手工業、商業、人文藝術以及自然科學都得到長足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紡織為主的西漢手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以紡織為例,西漢已有接近成型的繡花機器,足以見得當時生產已有一部分脫離了單純的手工勞作,使得生產率提高。手工業的發展促使商業繁榮起來,以長安為中心形成了許多商業城市,並通過絲綢之路開闢了與西亞諸國的外交與商貿等諸方面的交流。 在漢朝的人文藝術領域,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大史學家——司馬遷。他乙太史令之職,完成了我國第一部通史《史記》,這部著作被後人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另外,漢朝的藝術水準也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從近年來漢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來,其做工之精細,工藝之考究,並不亞於今日。如四川廣漢出土的執鋤陶俑及廣州出土的漢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細,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西漢自高祖劉邦創建以來,歷經十四代二百三十餘年(其中包括王莽的新朝),使中國一度成為強盛、富饒的大帝國。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中興。 王莽的新王朝是一個短命政權,取而代之的是劉姓王族的劉秀建立的東漢王朝,劉秀建都洛陽,故史學家稱之為東漢王朝,追稱劉邦在西安建立的王朝為西漢王朝。 王莽的改革是偉大的措施。但他失敗了,連他的王朝和生命也一起喪失。 劉秀在昆陽之戰顯示了自己的勇敢和機智,再壯大自己的勢力。於西元25年稱帝,建立東漢政權。經十幾年的努力,中國又被他統一。東漢是西漢的延續。 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了中華帝國的第一個專制集權國家,較之西漢,東漢的政權要專制得多,光武帝對此改革了治國方略,權力集中予尚書台,使皇帝的個人專制獨裁起到重要作用,但一旦皇帝昏庸或幼弱無能時,尚書台就成為掌握它的大臣們的權柄的依據,皇權成為他們手中的玩物。不幸的是,東漢的歷史自光武帝之後正是如此。由於幼主即位,出現母后臨朝,權歸女主的嚴重局面,外戚以"決尚書台"的名義,操縱國政,從而破壞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下皇帝與中央政府之間的權力制約。外戚專政,必有宦官之禍。東漢皇統屢絕,外蕃入侵,母后與天子多無骨肉之親,所以多憑外戚專政。及至天子年壯,欲收回大權,必然和外戚發生衝突,於是天子引宦官密謀除掉外戚。外戚,宦官明爭暗鬥,此起彼伏。

( 西漢 )

東漢在外交上繼西漢後有很大的發展,一代明將班超長期駐守西域,努力經營終使西域五十余國皆向東漢稱臣並派出人質,年年來朝。班超派甘英出使古羅馬帝國,但被阿拉伯人所騙,只到達地中海岸。 其他答案(共2個回答) 西漢與東漢,究竟應當在歷史上視為兩個不同的帝國,或者看作一個整體的朝代, 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兩漢在西元前及西元後各歷時約兩百年,中間經過新莽的中斷15年,如果視為一 個朝代,則它連亙4個多世紀,為上承秦始皇下迄滿清兩千年來帝祚最長的一個朝代。 中國的人口,據稱經過王莽後有大量的損耗,可是後來經過東漢的休養生息,也漸 漸恢復原狀。官方的統計,常有訛漏,至漢亡...

西漢(前202年-9年)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與東漢合稱漢朝。前206年劉邦被西楚霸王分封為漢王,而後經過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取勝後,前202年最終統一天下稱帝,建國號為“漢”,定都長安。史稱西漢。項羽以“巴蜀漢中四十一縣”封劉邦,以治所在漢中稱“漢王”,稱帝后遂以封國名為王朝名。又劉邦都城長安位於劉秀所建漢王朝都城雒陽之西,為加以區別,故史稱“西漢”,有時又以都城與劉秀所建漢王朝的相對位置代稱為“西京”。而劉邦建立的漢王朝在劉秀所建漢王朝之前,因此歷史上又稱前者為“前漢”。

秦末天下大亂,因為秦國嚴苛的法律、沉重的勞役賦稅,人民普遍對秦政府不滿,陳勝、吳廣首先發動的農民起義席捲全國,隨即,全國的豪強地主和六國的舊貴族趁機割據地方,而劉邦和項羽也在這時登上歷史舞臺。項羽的叔父項梁是原楚國將領,利用時機起兵反秦,

( 楚懷王 )

他找到一個小孩,號稱是楚王的後代,立為楚懷王(後為楚義帝),以楚國的名義號召原楚地的人民支持其起兵。同時,身為沛縣泗水亭亭長的劉邦在沛這個地方起義,在途中遇上項梁,便加上其軍隊。 西元前206年10月,劉邦軍首先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但是,項羽在巨鹿之戰中,以勇冠三軍的神勇,一舉殲滅秦軍主力,成為了各路義軍事實上的統帥。巨鹿之戰後,項羽軍隨後也在12月進入咸陽,並很快掌握大權。他殺掉了秦王子嬰及楚義帝,自封為“西楚霸王”。憑藉自己強大的武力進行統治,分封諸侯。他將劉邦封在蜀地,且將劉邦的國號定為漢。不久,劉邦在自己的封地整頓軍隊對項羽進行進攻,前期處於弱勢和被動挨打的局面。不過,雖然劉邦的軍事才能不能與項羽相提並論,但劉邦善於用人,他重用蕭何、張良、陳平等謀士為他效力。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不被項羽重用的將領韓信,正是韓信出色的軍事才能使局面逆轉。在最後的垓下之戰中,劉邦打敗項羽,使項羽逃至烏江邊自刎而死。

前202年,劉邦稱帝,建國號漢。五月定都長安,西漢正式建立。

( 歷史悠久的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