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改革開放40周年紀丨電商黑馬唯品會的沉浮

改革開放的第四個10年, 是向中國夢邁進的10年。 金融危機、房地產、電子商務、綠色經濟、供給側改革、互聯網、O2O、“雙創”、實體經濟、產業創新、消費升級、新零售等成為10年來社會發展的關鍵字。

在這10年間, 中國的互聯網產業突飛猛進, 電子商務迅速發展起來, 阿裡、京東等綜合型電商進入快速上升期, 作為垂直電商的典型案例, 唯品會也異軍突起, 成為電商界最大的黑馬。

根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12年電子商務核心資料包告, 當年唯品會在B2C電商平臺交易規模中所占市場份額為1.4%, 落後于蘇甯易購、騰訊B2C、亞馬遜中國、當當網等平臺, 但這已經是一個大的突破, 因為在2011年以前的資料中, 唯品會因為市場份額過低, 只被歸在“其他”一類;到了2016年, 其市場份額上升到3.7%, 成為繼天貓(57.7%)、京東(25.4%)之後市場份額排名第三的B2C電商平臺, 而排名第4-10的電商平臺分別為:蘇甯易購、國美線上、當當網、亞馬遜中國、1號店、聚美優品、拼多多。

眾所周知, 在電商圈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唯品會創始人)沈亞是馬雲最想見的電商人”;也有很多人說過, “能否請到沈亞, 是判斷一個電商活動規格的標準之一”, 可見其在業內的影響力。

誕生于廣州, 不到四年成功上市

唯品會的誕生地廣州, 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沈亞曾指出, 企業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廣州優良的創業氛圍。 事實上, 早在1978年底, 廣州就率先進行了價格“闖關”, 此後一路走向經濟體制改革的前沿, 再加上豐富的人文歷史底蘊、華南地區高等院校和人才的集中, 廣州的創新氛圍與日俱增, 在這片創新沃土上, 誕生了以網易、YY、微信為代表的眾多互聯網企業和產品。

2008年8月, 唯品會成立于廣州,

此時正逢北京奧運會舉辦, 這場盛會是對改革開放前30年成果的集中展示, 也是改革開放進入第四個10年的階段性事件;同年12月, 唯品會官網正式上線;2009年10月, “掌上唯品會”推出, 此時“手機APP”的概念還沒有普及;2010年10月和2011年5月, 唯品會先後獲得紅杉資本和DCM第一輪融資2000萬美元、第二輪融資5000萬美元。

經過3年多的發展, 2012年3月23日, 唯品會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上市, 當日唯品會公佈發行價6.5美元, 低於先前公佈的8.5至10.5美元的定價區間, 其後開盤報價5.99美元, 收盤時最終報價5.5美元, 更有傳言稱其資金鏈已極為緊張, 上市只為套現。 因此唯品會的上市歷程被稱為“流血上市”。

到了2014年, 唯品會的市值已經從最初的2億美元上升到100億美元以上, 獲得了“妖股”的稱號。 但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 唯品會開始跌落“神壇”, 市值一度徘徊在50億美元附近, 直到最近獲得騰訊和京東的投資後, 方才逐漸回升。

“特賣”模式異軍突起

1997年, 電商在中國誕生, 隨著2000年前後互聯網第一波浪潮的興起, 電商也開始進入快遞成長期。 這期間, 淘寶網、京東商城等綜合型電商崛起, 到了2006年, 淘寶、京東已成為電商領域的巨頭。

在這種形勢下, 誕生於2008年的唯品會四周已是強敵環視, 然而它竟成為一匹突然躍起的黑馬, 令對手始料不及。 在發展的初期, 唯品會曾嘗試以高端奢侈品切入, 後來發現銷量太低,這種模式並不適合中國國情;經過一番調整,唯品會開始向本土化方向靠近,從“奢侈品”轉向到中高檔大眾時尚品牌,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好服裝特賣的供應鏈上。

所謂“特賣”模式就是指在特定的時間段裡,以優惠的價格賣出商品。這種模式由來已久,傳統的商場促銷、尾貨甩賣,就是典型的“特賣”。從2013年1月開始,唯品會確立其品牌定位為“一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不同於淘寶、京東商城等綜合型電商,唯品會作為一家垂直電商,品類主要聚焦於服裝、鞋帽,並且以女性使用者為主要目標群體,在當時,這個市場還是一片藍海。

唯品會巧妙地採用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憑藉對細分品類的聚焦和對特賣模式的創新成功突圍。所謂“農村包圍城市”,主要是指當時一二線城市消費者的品牌意識較強,而三四線城市由於互聯網建設相對滯後,許多用戶對品牌的感知較弱。唯品會利用這個特點,在三四線城市對一些產品進行包裝和推廣,利用價格優勢搶佔市場,加強了唯品會在這些地區的知名度。

據說在唯品會成立初期,沈亞曾拒絕政府提供的創業支援資金,並一直保持著低調的姿態。“少說多做”是沈亞的信條,這也體現在唯品會的發展歷程中,初期沒有引起電商巨頭的注意,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中發展起來。

自建物流體系

物流是決定電商成敗的重要因素。早在2011年8月,唯品會就成立了華東、西南、華北物流中心;2013年12月9日,唯品會成立品駿控股有限公司(品駿快遞),開始面向國內外企業及個人提供物流配送一體化服務,主營業務包括快遞、運輸、落地配及普通貨運;2014年7月,唯品會正式宣佈自建物流,目前品駿快遞年投送包裹已超過4億件。

與唯品會一樣,品駿快遞也一直保持著低調的風格。作為其自建物流公司,品駿快遞採用了直營模式,覆蓋範圍更廣,涉及廣大農村和邊遠地區。截至2017年9月,唯品會倉儲總面積達到220萬平方米,前置倉總數增加至11個,98%的訂單由唯品會自營配送。據瞭解,目前唯品會參與做物流資訊系統的專職技術人員達到了400多名;2017年8月,唯品會又研製出智慧快遞無人車,向智慧物流方向發展。

不過在2017年5月,唯品會宣佈重組物流業務,對協力廠商商家開放物流,並將進一步擴大開放物流的比例。對於此次事件,業內將其視為對標京東物流的開始(2016年11月,京東物流全面開放物流服務),然而從唯品會自身的情況來看,在物流業務並未產生虧損的情況下開放物流服務,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擴大規模;更有分析人士預測,唯品會的物流業務將會出現大型的並購舉動,目標則是國內一些二三線快遞企業。

走下“神壇”謀求轉型

任何事物發展到頂端之後,都會面臨抛物線式的回落,正如其市值的盛極而衰,唯品會在業務發展上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瓶頸。2012-2013年,國內服裝產業面臨產能過剩,服裝品牌商紛飛因庫存壓力而清倉,受此影響,唯品會進入了營收的黃金增長期,從2012年第四季度開始,保持了10個季度100%的營收增長,隨著品牌商庫存壓力的緩解,整個市場也漸漸回復平淡,唯品會營收增速放緩在所難免,再加上天貓、京東等綜合型電商的競爭,唯品會面臨著不小的壓力。隨後唯品會採取了品類擴張策略,卻並沒有扭轉整個局面。

從2013年12月開始,唯品會重點推出了美妝、親子樂園以及居家生活等頻道,切入化妝品、母嬰、家居以及3C家電等領域,逐漸淡化了服裝領域的品牌定位。有分析指出,唯品會在品類上的擴張方向是正確的,但與阿裡、京東相比,以垂直電商模式興起的唯品會,在品類上並無優勢;另一方面,唯品會在服裝領域建立的品類管理、採購、供應鏈管理、物流配送等一整套體系,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難免遇到“陣痛”。

隨著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的結束,在消費升級、實體經濟復蘇的新趨勢下,傳統電商面臨轉型的趨勢,線上線下一體化、新零售先後成為新時期的關鍵字。進入2017年以來,面對供給側改革和消費升級下的挑戰和機遇,唯品會進行了多項調整,其中最受業界關注的有兩大動作:

一季度,唯品會宣佈拆分金融業務和重組物流業務,這些業務獨立後,在擁有更強延展性的同時,也將實現相互協作,發揮更新的平臺價值;二季度,唯品會進行了品牌定位的升級,宣傳語從“一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轉變為“全球精品,正品特賣”,“特賣”得到了保留,不同的是強調了“正品”的屬性,這意味著唯品會在特賣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了商品的品質。

尤其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消費者不再像以往一樣只關注價格,而是會更多地考慮品質、服務,以及更多個性化的體驗,而“新零售”的提出,更是體現著現階段消費思潮的變化。

在科技創新方面,唯品會也取得了一些新進展,如建立自己的海內外研究院,其中海外研究院位於美國矽谷,專注於虛擬試衣與三維服裝建模、基於深度學習的商品圖像檢索、智慧穿戴設備、人工智慧自然語言處理等科技創新。

未來之路

就在剛剛過去的12月18日,一條重磅消息又讓唯品會獲得了公眾的關注:唯品會獲得騰訊和京東的8.63億美元投資,三方將在品牌聯盟合作、流量聯盟合作等方面尋求共贏合作。沈亞表示,“我們將聯合騰訊和京東,充分利用各方的優勢互補,形成一個深度共贏合作的戰略合作聯盟,更好地服務互聯網使用者和消費者。”事實上,早在2015年,就有傳言稱騰訊將戰略入股唯品會,時隔兩年,傳言終究成為了現實。

唯品會從創立到現在,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第四個10年,見證了電商蓬勃發展的關鍵10年。2018年將迎來改革開放的40周年紀念,在這歷史性的時刻,唯品會又將如何創新突破,走得更遠?我們拭目以待。

後來發現銷量太低,這種模式並不適合中國國情;經過一番調整,唯品會開始向本土化方向靠近,從“奢侈品”轉向到中高檔大眾時尚品牌,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好服裝特賣的供應鏈上。

所謂“特賣”模式就是指在特定的時間段裡,以優惠的價格賣出商品。這種模式由來已久,傳統的商場促銷、尾貨甩賣,就是典型的“特賣”。從2013年1月開始,唯品會確立其品牌定位為“一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不同於淘寶、京東商城等綜合型電商,唯品會作為一家垂直電商,品類主要聚焦於服裝、鞋帽,並且以女性使用者為主要目標群體,在當時,這個市場還是一片藍海。

唯品會巧妙地採用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憑藉對細分品類的聚焦和對特賣模式的創新成功突圍。所謂“農村包圍城市”,主要是指當時一二線城市消費者的品牌意識較強,而三四線城市由於互聯網建設相對滯後,許多用戶對品牌的感知較弱。唯品會利用這個特點,在三四線城市對一些產品進行包裝和推廣,利用價格優勢搶佔市場,加強了唯品會在這些地區的知名度。

據說在唯品會成立初期,沈亞曾拒絕政府提供的創業支援資金,並一直保持著低調的姿態。“少說多做”是沈亞的信條,這也體現在唯品會的發展歷程中,初期沒有引起電商巨頭的注意,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中發展起來。

自建物流體系

物流是決定電商成敗的重要因素。早在2011年8月,唯品會就成立了華東、西南、華北物流中心;2013年12月9日,唯品會成立品駿控股有限公司(品駿快遞),開始面向國內外企業及個人提供物流配送一體化服務,主營業務包括快遞、運輸、落地配及普通貨運;2014年7月,唯品會正式宣佈自建物流,目前品駿快遞年投送包裹已超過4億件。

與唯品會一樣,品駿快遞也一直保持著低調的風格。作為其自建物流公司,品駿快遞採用了直營模式,覆蓋範圍更廣,涉及廣大農村和邊遠地區。截至2017年9月,唯品會倉儲總面積達到220萬平方米,前置倉總數增加至11個,98%的訂單由唯品會自營配送。據瞭解,目前唯品會參與做物流資訊系統的專職技術人員達到了400多名;2017年8月,唯品會又研製出智慧快遞無人車,向智慧物流方向發展。

不過在2017年5月,唯品會宣佈重組物流業務,對協力廠商商家開放物流,並將進一步擴大開放物流的比例。對於此次事件,業內將其視為對標京東物流的開始(2016年11月,京東物流全面開放物流服務),然而從唯品會自身的情況來看,在物流業務並未產生虧損的情況下開放物流服務,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擴大規模;更有分析人士預測,唯品會的物流業務將會出現大型的並購舉動,目標則是國內一些二三線快遞企業。

走下“神壇”謀求轉型

任何事物發展到頂端之後,都會面臨抛物線式的回落,正如其市值的盛極而衰,唯品會在業務發展上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瓶頸。2012-2013年,國內服裝產業面臨產能過剩,服裝品牌商紛飛因庫存壓力而清倉,受此影響,唯品會進入了營收的黃金增長期,從2012年第四季度開始,保持了10個季度100%的營收增長,隨著品牌商庫存壓力的緩解,整個市場也漸漸回復平淡,唯品會營收增速放緩在所難免,再加上天貓、京東等綜合型電商的競爭,唯品會面臨著不小的壓力。隨後唯品會採取了品類擴張策略,卻並沒有扭轉整個局面。

從2013年12月開始,唯品會重點推出了美妝、親子樂園以及居家生活等頻道,切入化妝品、母嬰、家居以及3C家電等領域,逐漸淡化了服裝領域的品牌定位。有分析指出,唯品會在品類上的擴張方向是正確的,但與阿裡、京東相比,以垂直電商模式興起的唯品會,在品類上並無優勢;另一方面,唯品會在服裝領域建立的品類管理、採購、供應鏈管理、物流配送等一整套體系,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難免遇到“陣痛”。

隨著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的結束,在消費升級、實體經濟復蘇的新趨勢下,傳統電商面臨轉型的趨勢,線上線下一體化、新零售先後成為新時期的關鍵字。進入2017年以來,面對供給側改革和消費升級下的挑戰和機遇,唯品會進行了多項調整,其中最受業界關注的有兩大動作:

一季度,唯品會宣佈拆分金融業務和重組物流業務,這些業務獨立後,在擁有更強延展性的同時,也將實現相互協作,發揮更新的平臺價值;二季度,唯品會進行了品牌定位的升級,宣傳語從“一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轉變為“全球精品,正品特賣”,“特賣”得到了保留,不同的是強調了“正品”的屬性,這意味著唯品會在特賣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了商品的品質。

尤其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消費者不再像以往一樣只關注價格,而是會更多地考慮品質、服務,以及更多個性化的體驗,而“新零售”的提出,更是體現著現階段消費思潮的變化。

在科技創新方面,唯品會也取得了一些新進展,如建立自己的海內外研究院,其中海外研究院位於美國矽谷,專注於虛擬試衣與三維服裝建模、基於深度學習的商品圖像檢索、智慧穿戴設備、人工智慧自然語言處理等科技創新。

未來之路

就在剛剛過去的12月18日,一條重磅消息又讓唯品會獲得了公眾的關注:唯品會獲得騰訊和京東的8.63億美元投資,三方將在品牌聯盟合作、流量聯盟合作等方面尋求共贏合作。沈亞表示,“我們將聯合騰訊和京東,充分利用各方的優勢互補,形成一個深度共贏合作的戰略合作聯盟,更好地服務互聯網使用者和消費者。”事實上,早在2015年,就有傳言稱騰訊將戰略入股唯品會,時隔兩年,傳言終究成為了現實。

唯品會從創立到現在,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第四個10年,見證了電商蓬勃發展的關鍵10年。2018年將迎來改革開放的40周年紀念,在這歷史性的時刻,唯品會又將如何創新突破,走得更遠?我們拭目以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