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成了別人的“小跟班”,我該怎麼辦?

近來,我看到身邊媽媽的朋友圈開始出現一篇《漂亮的孩子 請你離我家孩子遠一點》, 文章表達了一個媽媽對於孩子總是當“配角”的焦慮。 ⬇️

身邊朋友有兩個年齡相差幾個月的女兒, 兩個小姑娘都四歲多, 因為大人們關係很好, 所以孩子週末也常常玩在一起。 在觀察兩個孩子一起玩耍的過程中, 我能明顯感覺到一個女孩比較強勢大膽, 平時在幼稚園也是類似於“學霸”的人物, 特別招老師喜歡似乎有天生的領導天賦;

另一個女孩就稍顯存在感弱一些, 喜歡跟在“學霸”的後面, 聽她的指揮和引導, 似乎毫不在意自己“被領導”的地位,

兩人每週都能玩得不亦樂乎。 但是, 這樣的場景看在媽媽眼裡並不太和諧, 作為唯一一個沒有孩子的朋友, 我主動承擔起了“聽吐槽”的任務, 這個“小跟班”女孩的媽媽話裡話外還是對孩子受“學霸”指揮心有不甘。

各位有著同樣焦慮的媽媽看到這裡, 首先請記住, 不要急於干涉孩子“小跟班”的交友過程, 這明明就是人家根據自己性格設計的“社交之道”。

我的孩子為什麼會成“跟屁蟲”

“跟隨”是孩子在遊戲時普遍會採取的一種社交策略:心理學家艾普教授說:“如同水中的魚群群居群嬉一樣, 孩子們會時時參照身邊的人:互相觀察、互相模仿。 ”

和父母擔憂的恰恰相反, 孩子模仿和跟隨同伴的過程對自我建構和發展極為珍貴。 可以說, 這是孩子們的同伴交往過程中, 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遊戲規則。

模仿是和世界建立聯繫的途徑:對孩子來說, 模仿不僅是一種學習實踐的過程, 還是獲得他人認可、融入他人活動的一種途徑。 它是一種人際交往、人際依賴的心理安全需要, 可以讓孩子獲得一種群體歸屬感。

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 就有和其他人建立關係的能力, 這是天性。 他們可以回應人的聲音、始模仿周圍人的面部表情, 用自己模仿到的資訊和大人交流。

當孩子在模仿時, 他其實正在測試自己與周圍的人是什麼樣的關係:他如何做與他人相像,

他人又是如何與自己相像的。 當孩子把自己和其他人進行對比的時候, 任何事情都變成他可以進行模仿的機會了。

他為什麼這樣:這樣的孩子非常想融入到集體中去, 以至於願望熱切到他寧願無條件地迎合、取悅別人, 特別是碰到控制欲強的同伴時, 更是如此。 當自己的意見被排除在外時, 他也會悶悶不樂, 但是最終還是會聽從別人的話, 並照著他們說的去做。

當小跟班不是一件值得焦慮的壞事

模仿有利於孩子共情能力的發展:當人們模仿他人表情的同時, 理解他人的情感也就更容易了。 神經生理學者發現, 大腦具有使人擁有模仿能力的神經細胞——鏡像神經元。

它在觀察並模仿他人時, 變得活躍。 並且它讓大腦在模仿動作的同時, 還會設想他人大腦中的意圖。 鏡像神經元能讓人通過模仿, 推己及人, 從而更加理解他人。 例如, 通過對周圍人表情的模仿, 孩子學會了善解人意。

當然, 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 需要注意引導。不要簡單粗暴地把不同孩子的性格或者行為放在一起比較,尤其是像朋友圈文章中那樣把什麼樣的孩子是“小領導”什麼樣的孩子是“小跟班”和成績、外形這種成人化的東西掛鉤。

在6歲以前,孩子的社交關係更多是取決於不同孩子之間的性格,“小領導”和“小跟班”的差別只是孩子性格的差別,和外部因素關係不大。家長要更多要去看到孩子們的不同,描述出這樣的區分細節,幫孩子們找到自己的獨特之處。

他以後會一直當小跟班嗎?會對長大性格有影響嗎?

在我準備這篇微信的時候,採訪了身邊的媽媽們。我鄰桌的媽媽貢獻了她女兒“跟班逆襲”的案例:

現在4歲半的姍姍每次出現在辦公室裡都是“金句女王”的姿態,兼具乖巧和膽大,性格開朗,每次來都能跟我聊十塊錢兒的心裡話,比如她的新年願望是上太空之類的。

但是,“金句女王”也有當“小跟班”的“黑歷史”。媽媽跟我說,一年之前,她還是膽小瘦弱的幼稚園小班生一枚,自從結識了女同學周周以後,她果斷變成了“小跟班”,永遠跟在周周的身後,並且常常是一副“周周等等我”奔跑的姿態,而且跟著周周的腳步報了舞蹈班,換了幼稚園。

經過一年的時間,膽小的姍姍蛻變成了“金句女王”,以前的“領導者”也反而變成了她的“小跟班”。不過,這一切都不重要,因為她們成了1+1>2的姐妹組合,曾經合夥在幼稚園把一個高一頭的小男孩從秋千上趕走。

臺灣繪本大師曹俊彥先生曾出版過一本繪本《別學我》。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在模仿跟隨同伴過程中的發展——模仿,然後超越模仿。

每個孩子發展的速度和階段不同,對於孩子的父母來說,你完全不必焦慮孩子的模仿行為會阻礙他獨立性的建立和探索能力的發展。在幼稚園階段的“小跟班”模式只是一種孩子社交的暫時性狀態,更用不著上升對於長大成人後性格的影響。

孩子模仿跟隨的行為需要父母干涉嗎?

就像上面說的,孩子的模仿是他們的必經階段,有很多好處,但是如果出現了下面這些情形就要注意了:

小心“壞”模仿:

孩子的模仿沒有篩選資訊的能力,沒有明確的道德規範。他們的模仿以興趣為出發點,不專門模仿好的行為,也不專門模仿壞的行為,感到什麼新奇好玩就模仿什麼。因此,需要父母做好引導。對孩子已有的不良模仿行為,或者存在安全隱患的行為,積極加以引導。

不要變成盲目跟風和攀比:

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呢?若孩子想要一個跟同伴一模一樣的玩具,父母可以考量家庭經濟可承受範圍,去適當滿足孩子,只要開銷是你完全可承受的。

保證是“領導力”而不是“霸道”:

當形成“跟班”和“被跟”的關係,兩個孩子的友誼已經很穩固了,其實不存在欺負和被欺負的關係。但是,在交往之初,家長可以仔細觀察兩人的相處模式,並且和孩子多交流,確認對方沒有超出于“領導力”“強勢”的“霸道”。

擴展閱讀:

賈乃亮深夜發文丨如果不是因為孩子,你還會嫁給現在的老公嗎?

請不要把孩子的玩具送人!希望廣大父母都謹記!

20個錯誤,傷害了寶寶的視力,現在發現還不晚

猛戳【瞭解更多】,你想要的全都有!

▼▼▼

需要注意引導。不要簡單粗暴地把不同孩子的性格或者行為放在一起比較,尤其是像朋友圈文章中那樣把什麼樣的孩子是“小領導”什麼樣的孩子是“小跟班”和成績、外形這種成人化的東西掛鉤。

在6歲以前,孩子的社交關係更多是取決於不同孩子之間的性格,“小領導”和“小跟班”的差別只是孩子性格的差別,和外部因素關係不大。家長要更多要去看到孩子們的不同,描述出這樣的區分細節,幫孩子們找到自己的獨特之處。

他以後會一直當小跟班嗎?會對長大性格有影響嗎?

在我準備這篇微信的時候,採訪了身邊的媽媽們。我鄰桌的媽媽貢獻了她女兒“跟班逆襲”的案例:

現在4歲半的姍姍每次出現在辦公室裡都是“金句女王”的姿態,兼具乖巧和膽大,性格開朗,每次來都能跟我聊十塊錢兒的心裡話,比如她的新年願望是上太空之類的。

但是,“金句女王”也有當“小跟班”的“黑歷史”。媽媽跟我說,一年之前,她還是膽小瘦弱的幼稚園小班生一枚,自從結識了女同學周周以後,她果斷變成了“小跟班”,永遠跟在周周的身後,並且常常是一副“周周等等我”奔跑的姿態,而且跟著周周的腳步報了舞蹈班,換了幼稚園。

經過一年的時間,膽小的姍姍蛻變成了“金句女王”,以前的“領導者”也反而變成了她的“小跟班”。不過,這一切都不重要,因為她們成了1+1>2的姐妹組合,曾經合夥在幼稚園把一個高一頭的小男孩從秋千上趕走。

臺灣繪本大師曹俊彥先生曾出版過一本繪本《別學我》。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在模仿跟隨同伴過程中的發展——模仿,然後超越模仿。

每個孩子發展的速度和階段不同,對於孩子的父母來說,你完全不必焦慮孩子的模仿行為會阻礙他獨立性的建立和探索能力的發展。在幼稚園階段的“小跟班”模式只是一種孩子社交的暫時性狀態,更用不著上升對於長大成人後性格的影響。

孩子模仿跟隨的行為需要父母干涉嗎?

就像上面說的,孩子的模仿是他們的必經階段,有很多好處,但是如果出現了下面這些情形就要注意了:

小心“壞”模仿:

孩子的模仿沒有篩選資訊的能力,沒有明確的道德規範。他們的模仿以興趣為出發點,不專門模仿好的行為,也不專門模仿壞的行為,感到什麼新奇好玩就模仿什麼。因此,需要父母做好引導。對孩子已有的不良模仿行為,或者存在安全隱患的行為,積極加以引導。

不要變成盲目跟風和攀比:

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呢?若孩子想要一個跟同伴一模一樣的玩具,父母可以考量家庭經濟可承受範圍,去適當滿足孩子,只要開銷是你完全可承受的。

保證是“領導力”而不是“霸道”:

當形成“跟班”和“被跟”的關係,兩個孩子的友誼已經很穩固了,其實不存在欺負和被欺負的關係。但是,在交往之初,家長可以仔細觀察兩人的相處模式,並且和孩子多交流,確認對方沒有超出于“領導力”“強勢”的“霸道”。

擴展閱讀:

賈乃亮深夜發文丨如果不是因為孩子,你還會嫁給現在的老公嗎?

請不要把孩子的玩具送人!希望廣大父母都謹記!

20個錯誤,傷害了寶寶的視力,現在發現還不晚

猛戳【瞭解更多】,你想要的全都有!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