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我的一生屬於核潛艇,屬於祖國”

中國紀檢監察報 2018-01-15

黃旭華, 1926年生於廣東汕尾, 1949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 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譽所長。

他和同事一起開拓了我國的核潛艇研製領域, 是我國自行研製核潛艇的創始人之一。 他成功組織技術人員研究制定全艇主要配套設備專案、確定主要攻關課題;參與制定艇與動力、武備的協調方案, 協調處理艇上各系統之間以及系統與總體之間的協調匹配關係;主持多項重大技術攻關專案的研究;參與指揮水下發射運載火箭和極限深潛、水下全功率全航速以及大深度發射魚雷等大型試驗, 均獲得圓滿成功。

因其傑出的貢獻, 黃旭華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1996年兩次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988年榮立一等功;198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9年當選新中國成立60周年“十大海洋人物”;2013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稱號;2017年獲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

連日來, 中央主要新聞媒體多次提到一個年逾九旬的老人,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還為他做了連續報導。 2017年11月17日, 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 也是這位老人, 習近平總書記起身為他讓座。 這位一夜之間被“刷屏”的老人就是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譽所長黃旭華。 這位滿頭銀髮、笑容可掬的慈祥老者, 背後的故事卻震撼人心……

事業在一窮二白中起步, “騎驢找馬, 如果連驢也沒有, 邁開雙腿也得上路, 絕不等待”

1954年,

作為最先進的海軍裝備, 核潛艇在美國誕生。 3年後, 蘇聯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飽受戰火之苦的中國為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 1958年國防科委剛建立, 聶榮臻元帥就向中央呈報了研製導彈核潛艇的請示報告。 中央批准之後, 從各地抽調人員, 組建了一支29人的研究隊伍。 黃旭華便是其中之一。

1959年國慶, 赫魯雪夫訪華, 毛主席向他提出援助中國核潛艇研製的想法, 卻被赫魯雪夫傲慢地拒絕:“核潛艇技術複雜, 價格昂貴, 你們搞不了!”“不援助算了, 我們自己幹!”正是在這一年10月底, 毛主席說出了那句讓黃旭華那一代科研工作者心潮澎湃的一句話:“核潛艇, 一萬年也要搞出來!”就這樣, 中國的核潛艇事業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了。

剛開始,

黃旭華和同事們就遇到重重困難, 落後的科技水準和工業生產力倒在其次, 更大的困難是人才和專業知識的缺失, 沒有任何可供參考的技術資料, 大家都不知道核潛艇是個什麼樣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 黃旭華和同事們大海撈針一般從國外的報刊裡搜羅有關核潛艇的隻言片語。 零碎的資料經過分析整理後, 匯總成了一份美國核潛艇的總體佈局。 然而對這份資料的可信度卻沒人敢保證。

恰巧此時, 有人從國外帶回兩個美國“華盛頓”號導彈核潛艇的兒童玩具模型。 模型打開後, 裡面是密密麻麻的設備, 這讓黃旭華和同事們如獲至寶, 把模型拆了又裝、裝了又拆, 反復多次以後發現, 他們前期整理出的資料和美國核潛艇模型基本一致,

大家信心倍增。

研製核潛艇涉及大量的計算工作, 那時候沒有電腦, 只有算盤和計算尺。 為了計算結果準確無誤, 黃旭華和同事們每次計算都分兩組進行, 若是兩組計算結果不一致, 便要重來。 核潛艇上的大量資料就是這樣從算盤中撥出來的。

黃旭華的“土辦法”還不止於此。進行核潛艇的試潛和定重測試時,為了確保船體的重量和重心嚴格控制在設計方案內,黃旭華提出了用“秤”的辦法:在船口放一個磅秤,凡是拿進船的東西都一一過秤,做好登記;施工當中多餘的邊角料和管道電纜,凡是拿出船臺的,也都一一登記。幾年建造過程裡的“斤斤計較”,使得排水量達4000多噸的核潛艇在下水後的試潛、定重測試值和設計值完全吻合!

黃旭華把這樣的科研方法叫做“騎驢找馬”。“驢沒有馬跑得快,但是在沒有馬的情況下,那就先騎驢,再邊走邊找,創造條件,如果連驢也沒有,那就邁開雙腿也得上路,絕不等待。”

1970年12月26日,毛主席77歲生日這天,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在沒有任何説明的情況下,我國僅僅用了10年就走過了國外幾十年才走完的路。當那個凝結著研製人員無數心血的龐然大物穩穩浮上水面的時候,身為總設計師的黃旭華熱淚長流。

花甲癡翁險探“龍宮”,“不僅要對艇負責,更要對艇上170名乘試人員負責”

核潛艇只有深深地、靜靜地隱蔽在海洋中,才能對敵人產生真正的威懾,形成戰鬥力。而戰鬥力的關鍵在於極限深潛試驗。

“深潛試驗風險性極大。”黃旭華介紹說,一張撲克牌大小的鋼板,要承受一噸多海水的壓力,一百多米的艇體,任何一個鋼板不合格、一條焊縫有問題、一個閥門封閉不足,都可能導致艇毀人亡。1963年,美國的王牌核潛艇“長尾鯊號”在深潛試驗時,不到200米就沉了,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

因此,1988年初,在只有常規潛艇下潛經驗的中國,當第一代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將在南海做深潛試驗時,參試艇隊隊員們的思想開始出現波動。個別人還給家裡寫信,交代未了之事。隊員們愛唱當時流行的一首歌《血染的風采》,“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也許我的眼睛,再不能睜開……”歌聲響起,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氣氛便在隊伍中彌漫開來。

為了穩定隊員們的情緒,黃旭華去找他們座談,“這首歌很好聽,我也喜歡唱。但是這次我們要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去把實驗資料成功拿回來。”接著,時年62歲的黃旭華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我跟你們一道下去!”這句話,無疑給隊員們打了一針強心劑,也讓他成了世界上首位親自參加極限深潛試驗的總師。

等待的那一天終於到了,潛艇按照預定程式慢慢下沉。接近極限深度時,受到海水強大壓力的艇身發出“哢嗒”“哢嗒”的聲音。黃旭華鎮定自若,瞭解資料後,指揮繼續下潛。當深度儀的指標指向極限深度時,確認一切正常之後,潛艇開始上浮。浮到100米的安全深度時,忽然間,艇艙騷動起來,大家歡呼、擁抱、熱淚縱橫。平日不太寫詩的黃旭華此時豪情萬丈,即興揮毫一首: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我們的設計留有足夠的安全係數,實驗過程按照規定的程式慢慢下降,10米、5米、2米、1米,絕不蠻幹。因此安全是有保證的。”黃旭華說,“然而同時我也很擔心,要是有超出我認識範圍以外的潛在危險怎麼辦?於是我決定跟大家一起下去,一來可以穩定人心、鼓舞士氣,更重要的是,若發生緊急情況,我能協助他們處理。我是總師,我不僅要對這艘艇負責,更要對艇上170名乘試人員的生命安全負責。”

在完成第一代核潛艇300米深潛試驗和水下運載火箭發射試驗後,黃旭華把接力棒交到第二代核潛艇研製人員手中。此後20多年裡,他給年輕一代當“啦啦隊”,關鍵時刻給他們“撐腰”,還扮演“場外指導”,“不做教練員,只在做大試驗出問題時,幫他們看看。”

在今天的核潛艇總體研究所,93歲高齡的黃旭華照常每天來上班。無論何時,當有人問及“您的夢想是什麼”,黃旭華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還是核潛艇。”

一腔熱血盡付祖國核潛艇事業,回顧平生只兩字“無悔”

從1958年至今,沒有一天離開過核潛艇事業,這是黃旭華最自豪的事。然而對於家人,他卻總是“缺席”。

剛接到任務時,領導給黃旭華提出要求,“時時刻刻嚴守國家機密,不能洩露工作單位和任務;一輩子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進入這個領域就準備幹一輩子,就算犯錯誤了,也只能留在單位裡打掃衛生。”黃旭華毫不猶豫答應了。

從此,相伴黃旭華的便是長達30年隱姓埋名的日子。其間,父親病重,他因工作原因不能床前侍疾;父親去世,他也沒能送最後一程。父親直到去世也只知道他的三兒子

黃旭華的“土辦法”還不止於此。進行核潛艇的試潛和定重測試時,為了確保船體的重量和重心嚴格控制在設計方案內,黃旭華提出了用“秤”的辦法:在船口放一個磅秤,凡是拿進船的東西都一一過秤,做好登記;施工當中多餘的邊角料和管道電纜,凡是拿出船臺的,也都一一登記。幾年建造過程裡的“斤斤計較”,使得排水量達4000多噸的核潛艇在下水後的試潛、定重測試值和設計值完全吻合!

黃旭華把這樣的科研方法叫做“騎驢找馬”。“驢沒有馬跑得快,但是在沒有馬的情況下,那就先騎驢,再邊走邊找,創造條件,如果連驢也沒有,那就邁開雙腿也得上路,絕不等待。”

1970年12月26日,毛主席77歲生日這天,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在沒有任何説明的情況下,我國僅僅用了10年就走過了國外幾十年才走完的路。當那個凝結著研製人員無數心血的龐然大物穩穩浮上水面的時候,身為總設計師的黃旭華熱淚長流。

花甲癡翁險探“龍宮”,“不僅要對艇負責,更要對艇上170名乘試人員負責”

核潛艇只有深深地、靜靜地隱蔽在海洋中,才能對敵人產生真正的威懾,形成戰鬥力。而戰鬥力的關鍵在於極限深潛試驗。

“深潛試驗風險性極大。”黃旭華介紹說,一張撲克牌大小的鋼板,要承受一噸多海水的壓力,一百多米的艇體,任何一個鋼板不合格、一條焊縫有問題、一個閥門封閉不足,都可能導致艇毀人亡。1963年,美國的王牌核潛艇“長尾鯊號”在深潛試驗時,不到200米就沉了,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

因此,1988年初,在只有常規潛艇下潛經驗的中國,當第一代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將在南海做深潛試驗時,參試艇隊隊員們的思想開始出現波動。個別人還給家裡寫信,交代未了之事。隊員們愛唱當時流行的一首歌《血染的風采》,“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也許我的眼睛,再不能睜開……”歌聲響起,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氣氛便在隊伍中彌漫開來。

為了穩定隊員們的情緒,黃旭華去找他們座談,“這首歌很好聽,我也喜歡唱。但是這次我們要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去把實驗資料成功拿回來。”接著,時年62歲的黃旭華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我跟你們一道下去!”這句話,無疑給隊員們打了一針強心劑,也讓他成了世界上首位親自參加極限深潛試驗的總師。

等待的那一天終於到了,潛艇按照預定程式慢慢下沉。接近極限深度時,受到海水強大壓力的艇身發出“哢嗒”“哢嗒”的聲音。黃旭華鎮定自若,瞭解資料後,指揮繼續下潛。當深度儀的指標指向極限深度時,確認一切正常之後,潛艇開始上浮。浮到100米的安全深度時,忽然間,艇艙騷動起來,大家歡呼、擁抱、熱淚縱橫。平日不太寫詩的黃旭華此時豪情萬丈,即興揮毫一首: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我們的設計留有足夠的安全係數,實驗過程按照規定的程式慢慢下降,10米、5米、2米、1米,絕不蠻幹。因此安全是有保證的。”黃旭華說,“然而同時我也很擔心,要是有超出我認識範圍以外的潛在危險怎麼辦?於是我決定跟大家一起下去,一來可以穩定人心、鼓舞士氣,更重要的是,若發生緊急情況,我能協助他們處理。我是總師,我不僅要對這艘艇負責,更要對艇上170名乘試人員的生命安全負責。”

在完成第一代核潛艇300米深潛試驗和水下運載火箭發射試驗後,黃旭華把接力棒交到第二代核潛艇研製人員手中。此後20多年裡,他給年輕一代當“啦啦隊”,關鍵時刻給他們“撐腰”,還扮演“場外指導”,“不做教練員,只在做大試驗出問題時,幫他們看看。”

在今天的核潛艇總體研究所,93歲高齡的黃旭華照常每天來上班。無論何時,當有人問及“您的夢想是什麼”,黃旭華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還是核潛艇。”

一腔熱血盡付祖國核潛艇事業,回顧平生只兩字“無悔”

從1958年至今,沒有一天離開過核潛艇事業,這是黃旭華最自豪的事。然而對於家人,他卻總是“缺席”。

剛接到任務時,領導給黃旭華提出要求,“時時刻刻嚴守國家機密,不能洩露工作單位和任務;一輩子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進入這個領域就準備幹一輩子,就算犯錯誤了,也只能留在單位裡打掃衛生。”黃旭華毫不猶豫答應了。

從此,相伴黃旭華的便是長達30年隱姓埋名的日子。其間,父親病重,他因工作原因不能床前侍疾;父親去世,他也沒能送最後一程。父親直到去世也只知道他的三兒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