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我國古代很多名人都出自山東省

山東省可謂是人傑地靈, 我國古代有很多知名人士出自這塊土地, 下面我們就盤點一下都有誰?

泛勝之:(生卒年不詳), 又作泛勝之, 大約生活在西元前1世紀的西漢末期。 泛水(今山東曹縣北)人, 著名古代農學家。 他所編著的《泛勝之書》, 總結了我國古代黃河流域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經驗, 記述了耕作原則和作物栽培技術, 對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 產生了深遠影響, 由此而聞名於世。

甘德:戰國時山東人, 戰國時期著名天文學家, 中國天文學的先驅之一。 生卒年不詳, 大約生活於西元前4世紀中期。 先秦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 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編制者和木衛三的最早發現者。 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歲星經》等。 後人把他與石申各自寫出的天文學著作結合起來, 稱為《甘石星經》, 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這些著作的內容多已失傳, 僅有部分文字為《唐開元占經》等典籍引錄,

從中可以窺知甘德在恒星區劃命名、行星觀測與研究等方面有所貢獻。

晏嬰:(西元前578年-西元前500年), 字仲, 諡平, 習慣上多稱平仲, 又稱晏子, 夷維人(今山東高密)。 春秋時齊國大夫。 西元前556年, 其父晏弱死後, 繼任齊卿, 歷任靈公、莊公、景公三世。

是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 以生活節儉, 謙恭下士著稱。 據說晏嬰身材不高, 其貌不揚。 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 晏嬰繼任為上大夫。

孔子:孔丘(西元前551——西元前479)(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 字仲尼。 排行老二, 漢族人, 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儒家學說的創始人。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學派創始人, 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孫武:(約西元前545年-西元前470年), 字長卿, 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 原廣饒屬於惠民地區,

所以一直關於惠民一說常有紛爭)人, 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尊稱兵聖。 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顏回:(西元前521年-西元前481年), 典故顏回好學記載, 顏回年二十九, 發盡白, 蚤死。 顏回, 尊稱顏子, 字子淵, 春秋末期魯國(山東曲阜)人。 十四歲拜孔子為師, 終生師事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孔子對顏回稱讚最多, 贊其好學、仁人。 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 自漢高帝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乙太牢, 歷代帝王封贈有加。

魯班:姓公輸, 名般。 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 魯國人(都城山東曲阜, 故里山東滕州), “般”和“班”同音, 古時通用, 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西元前507年), 卒于周貞定王二十五年(西元前444年)。 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 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 發明了木工工具、古代兵器、農業機具、仿生機械, 古木建築。

曾子:(前505年10月12日——前435年), 名參, 字子輿, 敢做敢為, 誠實守信, 為人三思而行, 謹小慎微。 生於東魯(山東嘉祥)。 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設和諧社會的豐富的思想道德源泉。編《論語》、著《大學》、寫《孝經》、著《曾子》,被後世尊奉為"宗聖",是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

左丘明:約西元前502年——約西元前422年,春秋末期魯國人(今山東蒼山人)。史學家。魯國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略早於孔子。雙目失明,故後人亦稱盲左、瞽的盲史官。記誦、講述有關古代歷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即為瞽之一。相傳曾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和《國語》。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

墨子:是戰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春秋末戰國初期魯國人,生卒年約為(西元前468—西元前390),名翟(春秋末戰國初期宋國(今山東滕州)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縣,一說山東省曹縣東北)人。後世把他和孫武並稱為"孫吳",《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

扁鵲:戰國時期醫學家,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西元前407),卒于赧王五年(前310)。扁鵲善於運用四診:望聞問切。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

孟子:(約西元前372年——約西元前289年),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王顧左右而言他》《寡人之于國也》。

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中期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蒙(山東東明)人。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

孫臏:(?-前316年),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漢族,山東鄄城人。生於戰國時期的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省的陽谷縣阿城鎮,鄄城縣北一帶)。

荀子:(約西元前313年——西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東方朔:(西元前154年-西元前93年),本姓張,字曼倩,西漢平原郡厭次縣(今山東省德州市陵縣)人。 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

鄭玄:中國東漢末年經學大師。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人。博古通今、古文經學﹑精于天文曆算。生於東漢順帝永建二年(127年),卒于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鄭玄的家世本來比較顯赫。其遠祖名叫鄭國,字子徒,是孔子的弟子,其後世封為朐山侯。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王羲之歷任秘書郞、甯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他的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劉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 )人。漢魯恭王劉餘之後 ,東漢末年名士,漢末群雄之一。他身長八尺餘,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於世,與七位賢士同號為"八俊"。為大將軍何進辟為掾,出任北軍中候。後代王睿為荊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為輔。李傕等入長安,劉表遣使奉貢。李傕任命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以為己援。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經劉備表薦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為其所殺。

徐幹:(170年-217年),字偉長,漢末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詩、辭賦、政論著稱。代表作:《中論》《答劉楨》《玄猿賦》。其著作《中論》,對歷代統治者和文學者影響深遠。

禰衡 :(173~198) 漢末辭賦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東臨邑)人。少有才辯,性格剛毅傲慢,好侮慢權貴。因拒絕曹操召見,操懷忿,因其有才名,不欲殺之,罰作鼓史,禰衡則當眾裸身擊鼓,反辱曹操。曹操怒,欲借人手殺之,因遣送與荊州牧劉表。仍不合,又被劉表轉送與江夏太守黃祖。後因冒犯黃祖,終被殺。

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漢族,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經弘諮推薦,為東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得到孫權的深深信賴,稱為"神交",並努力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係。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王粲:(177 -——217)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少年便負才名,深得著名詩人蔡邕的賞識。17歲因避戰亂,到荊州依附劉表,曆15年未受重用。劉表死,歸依曹操,被任命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轉遷軍謀祭酒,官至魏國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隨軍征吳,翌年於途中病故。

仲長統:(179——220年),字公理,山陽郡高平(今山東省鄒城市西南部)人。東漢末年哲學家、政論家 。他性情豪放,直言不諱,時人稱之為“狂生”。漢獻帝時,經荀推舉任尚書郎,一度參曹操軍事。獻帝遜位之年,統卒,時年四十一歲。據《後漢書》載,統著有《昌言》三十四篇,十余萬言,但這部著作,早已散失不全,他提出:“人事為本天道為末”的觀點。指出天道意昧著日月星辰的運行,四時代序的自然規律,這與吉凶妖祥毫無關係。國家的興亡和社會的治亂都取決於“人事”,而不在於天道,天道並沒有什麼神秘意義。其所著《昌言》三十四篇,今僅有《理亂篇》、《損益篇》、《法誡篇》等片斷存在《後漢書》本傳中。此外,《群書治要》、《意林》、《齊民要術》等書中也保存一些零散文字。此外《述志》詩二首,也保存在《後漢書》本傳中。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王叔和:晉代醫學家。名熙,以字行,高平(今屬山東)人。性格沉靜,博好經方,且綱悉修身養性之術,尤擅長於脈學之理。著有《脈經》,總結漢以前有關脈學之成就,系現存我國最早脈學專書,書中總結脈象24種,又論述三部九候,寸口脈等,對古代的文明古國脈學影響甚大。另對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一書進行整理,該書因戰亂而散佚零亂,幾至失傳。王氏重新加以編次,或謂仲景《傷寒雜病論》析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始于王氏。

淳於意:(約前205—?),西漢初齊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姓淳於,名意。淳于意曾任齊太倉令,精醫道,辨證審脈,治病多驗。曾從公孫光學醫,並從公乘陽慶學黃帝、扁鵲脈書。後因故獲罪當刑,其女緹縈上書文帝,願以身代,得免。《史記》記載了他的二十五例醫案,稱為“診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病史記錄。

左思:(約250——305),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另外,其《詠史詩》、《嬌女詩》也很有名。其詩文語言質樸凝練。後人輯有《左太沖集》。

華嶠:(?——293年),字叔駿,平原高唐(今山東高唐縣固河鎮大華村)人,西晉學者、史學家,他改作《東觀漢記》為《漢後書》,時稱"有遷固之規,實錄之風"。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王羲之第七子。東晉書法家,存世墨蹟有行書《鴨頭丸貼》,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何承天:(370——447),東海郯人(今山東臨沂市蘭陵縣長城鎮人 ) ,南朝宋著名的思想家和天文學家和音樂家。

鮑照:(414年-466年),字明遠,東海郡人(今屬山東臨沂市蘭陵縣長城鎮),中國南朝宋傑出的文學家、詩人。鮑照與顏延之、謝靈運同為宋元嘉時代的著名詩人,合稱"元嘉三大家",其詩歌注意描寫山水,講究對仗和辭藻。世稱"元嘉體",現有《鮑參軍集》傳世。

劉勰:(約西元465——520),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漢族,生於京口(今鎮江),祖籍山東莒縣(今山東省莒縣)東莞鎮大沈莊(大沈劉莊)。劉勰雖任多種官職,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

崔鴻:(478-525),字彥鸞,齊州清河(今山東臨清市東)人,北魏著名史學家。祖上曾徙居青州之時水(今山東淄博市臨淄一帶)、東清河鄃(今山東德州夏津縣)和南平原貝丘(今山東德州平原縣恩城)。崔靈延之孫,崔敬友之子,鴻出身於書香世家。鴻"少好讀書,博綜經史"(《北史》本傳,下引同)仕魏,曆官尚書兵部郎中,司徒長史,孝明帝時詔以本官緝修國史。孝昌初年(525年),拜給事黃門侍郎,尋加散騎常侍、齊州大中正。卒贈鎮東將軍,度支尚書、青州刺史。

賈思勰:中國北朝北魏農學家,生於北魏齊郡益都縣(今山東省壽光市西南,而非青州市,出身儒學家族,官至高陽太守(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一帶)。賈思勰精通農業科學,在復興由於戰亂而荒廢的華北農業時,將旱地農業技術體系化,於北魏末年寫成《齊民要術》一書。該著作由耕田、穀物、蔬菜、果樹、樹木、畜產、釀造、調味、調理、外國物產等各章構成,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農業百科全書。

房玄齡:(579——648年),名喬,字玄齡。唐代齊州臨淄(今山東濟南)人,唐朝初年名相。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貞觀十一年(656年)封梁國公;貞觀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

秦瓊:(?——638) 唐初名將。字叔寶,齊州曆城(今濟南)人。 初為隋將來護兒"帳內",後從張須陀鎮壓盧明月、李密等起義軍。須陀死,率兵歸裴仁基,後又降李密,任帳內驃騎。至李密敗,歸王世充。最後降唐,任兵馬總管。不久授秦王右三統軍,隨李世民擊敗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起義軍,封翼國公。參與"玄武門之變",官至左武衛大將軍。638年卒,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改封胡國公。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顏師古五世從孫 、顏杲卿從弟,唐代名臣,傑出的書法家。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創"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又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劉晏:(718年、715年或725年 -780年),字士安。曹州南華(今山東菏澤市東明縣) 人。唐代著名經濟改革家、理財家,信奉道家。幼年才華橫溢,號稱神童,名噪京師,《三字經》有"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之語。歷任吏部尚書、同平章事、領度支、鑄錢、鹽鐵等使,封彭城縣開國伯 。實施了一系列的財政改革措施,為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建中元年(780年)遭讒害,被敕自盡,年六十五。後追贈鄭州刺史,加贈司徒。《全唐文》 、《全唐詩》 錄有其作品。

李成:(919~967)五代及北宋畫家。字咸熙,唐宗室後裔。原籍長安(今陝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曾任蘇州刺史,于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今山東昌樂),故又稱李成為李營丘。他博學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詩酒書畫,後醉死陳州(今河南淮陽)客舍。

 張擇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漢族,琅邪東武(今中國山東諸城)人。北宋著名畫家。他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系世界名畫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描繪當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景象,真實生動,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傑出藝術成就的優秀風俗畫。經過近千年的漫長歲月,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曆城縣(今濟南市曆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 “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燕肅:(西元961--1040年),字穆之,一字仲穆,一署上穀。燕肅少孤貧,巧思過人,真宗大中祥符年間進士,官至龍圖閣直學士,人稱"燕龍圖"。學識淵博,精通天文物理,有指南車、記裡鼓、蓮花漏等儀器的創造發明,著有《海潮論》,繪製《海潮圖》以說明潮汐原理。工詩善畫,以詩入畫,意境高超,為文人畫的先驅者。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張養浩:(1270年——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生於元世祖至元七年(西元1270年),卒於元文宗天曆二年(西元1329年)。

李開先:(1502——1568) ,漢族,山東濟南章丘人。明代文學家、戲曲作家。字伯華,號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嘉靖八年(1529)進士,曆官戶部主事、吏部考功主事、員外郎、郎中,後升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少卿。二十年,目睹朝政腐敗,抨擊夏言內閣,被罷官。

馮惟敏:(1511——1578),字汝行,號海浮,又號石門,散曲作家,臨朐人。馮裕第三子。明代散曲、戲曲作家。著有詩文集《馮海浮集》、《石門集》,散曲集《海浮山堂詞稿》4卷,以及雜劇《不伏老》、《僧尼共犯》。

李攀龍:(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於鱗,號滄溟,山東濟南府曆城(今山東濟南)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繼"前七子"之後,與謝榛、王世貞等宣導文學復古運動,為"後七子"的領袖人物,被尊為"宗工巨匠"。主盟文壇二十餘年,其影響及于清初。長於七言近體,但後人也批評他的詩歌為"瞎唐詩"。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渚。

王士禛:(1634-1711),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清初著名詩人。清順治十四年(1657)進士,初官揚州推官,入為部曹,轉至翰林,任國史副總裁、刑部尚書。康熙四十三年(1704)罷官歸裡。工詩詞,論詩創神韻說。未仕時賦《秋柳》詩,嶄露頭角;官揚州五年,得江山之助,詩名大起。詩作甚豐,著有《帶經堂集》、《漁洋山人-精華錄》、《居易錄》、《池北偶談》等。故居位於火神廟西夾道。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蒲松齡19歲時參加縣府的考試,縣、府、道試均奪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東學政施閏章讚譽,"名藉藉諸生間"。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隨園詩話》所載為東堂),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 ,清初詩人、戲曲作家,繼承了儒家的思想傳統與學術,自幼即留意禮、樂、兵、農等學問,還考證過樂律,為以後的戲曲創作打下了音樂知識基礎。世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升並論,稱"南洪北孔"。

高鳳翰:(1683~1749)膠州大行高氏二股十一世,揚州八怪之一。清代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又名翰,字西園,號南村,又號南阜、雲阜,別號因地、因時、因病等40多個,晚因病風痹,用左手作書畫,又號尚左生。漢族,山東膠州三裡河村人。雍正初,以諸生薦得官,為歙縣縣丞,署績溪知縣,罷歸。性豪邁不羈,精藝術,畫山水花鳥俱工,工詩,尤嗜硯,藏硯千,皆自為銘詞手鐫之。有《硯史》,《南阜集》。

劉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于山東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起士、太原府知府、江甯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

我突然發現山東的名人太多了,大概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

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設和諧社會的豐富的思想道德源泉。編《論語》、著《大學》、寫《孝經》、著《曾子》,被後世尊奉為"宗聖",是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

左丘明:約西元前502年——約西元前422年,春秋末期魯國人(今山東蒼山人)。史學家。魯國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略早於孔子。雙目失明,故後人亦稱盲左、瞽的盲史官。記誦、講述有關古代歷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即為瞽之一。相傳曾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和《國語》。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

墨子:是戰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春秋末戰國初期魯國人,生卒年約為(西元前468—西元前390),名翟(春秋末戰國初期宋國(今山東滕州)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縣,一說山東省曹縣東北)人。後世把他和孫武並稱為"孫吳",《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

扁鵲:戰國時期醫學家,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西元前407),卒于赧王五年(前310)。扁鵲善於運用四診:望聞問切。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

孟子:(約西元前372年——約西元前289年),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王顧左右而言他》《寡人之于國也》。

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中期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蒙(山東東明)人。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

孫臏:(?-前316年),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漢族,山東鄄城人。生於戰國時期的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省的陽谷縣阿城鎮,鄄城縣北一帶)。

荀子:(約西元前313年——西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東方朔:(西元前154年-西元前93年),本姓張,字曼倩,西漢平原郡厭次縣(今山東省德州市陵縣)人。 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

鄭玄:中國東漢末年經學大師。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人。博古通今、古文經學﹑精于天文曆算。生於東漢順帝永建二年(127年),卒于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鄭玄的家世本來比較顯赫。其遠祖名叫鄭國,字子徒,是孔子的弟子,其後世封為朐山侯。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王羲之歷任秘書郞、甯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他的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劉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 )人。漢魯恭王劉餘之後 ,東漢末年名士,漢末群雄之一。他身長八尺餘,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於世,與七位賢士同號為"八俊"。為大將軍何進辟為掾,出任北軍中候。後代王睿為荊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為輔。李傕等入長安,劉表遣使奉貢。李傕任命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以為己援。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經劉備表薦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為其所殺。

徐幹:(170年-217年),字偉長,漢末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詩、辭賦、政論著稱。代表作:《中論》《答劉楨》《玄猿賦》。其著作《中論》,對歷代統治者和文學者影響深遠。

禰衡 :(173~198) 漢末辭賦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東臨邑)人。少有才辯,性格剛毅傲慢,好侮慢權貴。因拒絕曹操召見,操懷忿,因其有才名,不欲殺之,罰作鼓史,禰衡則當眾裸身擊鼓,反辱曹操。曹操怒,欲借人手殺之,因遣送與荊州牧劉表。仍不合,又被劉表轉送與江夏太守黃祖。後因冒犯黃祖,終被殺。

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漢族,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經弘諮推薦,為東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得到孫權的深深信賴,稱為"神交",並努力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係。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王粲:(177 -——217)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少年便負才名,深得著名詩人蔡邕的賞識。17歲因避戰亂,到荊州依附劉表,曆15年未受重用。劉表死,歸依曹操,被任命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轉遷軍謀祭酒,官至魏國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隨軍征吳,翌年於途中病故。

仲長統:(179——220年),字公理,山陽郡高平(今山東省鄒城市西南部)人。東漢末年哲學家、政論家 。他性情豪放,直言不諱,時人稱之為“狂生”。漢獻帝時,經荀推舉任尚書郎,一度參曹操軍事。獻帝遜位之年,統卒,時年四十一歲。據《後漢書》載,統著有《昌言》三十四篇,十余萬言,但這部著作,早已散失不全,他提出:“人事為本天道為末”的觀點。指出天道意昧著日月星辰的運行,四時代序的自然規律,這與吉凶妖祥毫無關係。國家的興亡和社會的治亂都取決於“人事”,而不在於天道,天道並沒有什麼神秘意義。其所著《昌言》三十四篇,今僅有《理亂篇》、《損益篇》、《法誡篇》等片斷存在《後漢書》本傳中。此外,《群書治要》、《意林》、《齊民要術》等書中也保存一些零散文字。此外《述志》詩二首,也保存在《後漢書》本傳中。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王叔和:晉代醫學家。名熙,以字行,高平(今屬山東)人。性格沉靜,博好經方,且綱悉修身養性之術,尤擅長於脈學之理。著有《脈經》,總結漢以前有關脈學之成就,系現存我國最早脈學專書,書中總結脈象24種,又論述三部九候,寸口脈等,對古代的文明古國脈學影響甚大。另對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一書進行整理,該書因戰亂而散佚零亂,幾至失傳。王氏重新加以編次,或謂仲景《傷寒雜病論》析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始于王氏。

淳於意:(約前205—?),西漢初齊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姓淳於,名意。淳于意曾任齊太倉令,精醫道,辨證審脈,治病多驗。曾從公孫光學醫,並從公乘陽慶學黃帝、扁鵲脈書。後因故獲罪當刑,其女緹縈上書文帝,願以身代,得免。《史記》記載了他的二十五例醫案,稱為“診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病史記錄。

左思:(約250——305),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另外,其《詠史詩》、《嬌女詩》也很有名。其詩文語言質樸凝練。後人輯有《左太沖集》。

華嶠:(?——293年),字叔駿,平原高唐(今山東高唐縣固河鎮大華村)人,西晉學者、史學家,他改作《東觀漢記》為《漢後書》,時稱"有遷固之規,實錄之風"。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王羲之第七子。東晉書法家,存世墨蹟有行書《鴨頭丸貼》,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何承天:(370——447),東海郯人(今山東臨沂市蘭陵縣長城鎮人 ) ,南朝宋著名的思想家和天文學家和音樂家。

鮑照:(414年-466年),字明遠,東海郡人(今屬山東臨沂市蘭陵縣長城鎮),中國南朝宋傑出的文學家、詩人。鮑照與顏延之、謝靈運同為宋元嘉時代的著名詩人,合稱"元嘉三大家",其詩歌注意描寫山水,講究對仗和辭藻。世稱"元嘉體",現有《鮑參軍集》傳世。

劉勰:(約西元465——520),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漢族,生於京口(今鎮江),祖籍山東莒縣(今山東省莒縣)東莞鎮大沈莊(大沈劉莊)。劉勰雖任多種官職,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

崔鴻:(478-525),字彥鸞,齊州清河(今山東臨清市東)人,北魏著名史學家。祖上曾徙居青州之時水(今山東淄博市臨淄一帶)、東清河鄃(今山東德州夏津縣)和南平原貝丘(今山東德州平原縣恩城)。崔靈延之孫,崔敬友之子,鴻出身於書香世家。鴻"少好讀書,博綜經史"(《北史》本傳,下引同)仕魏,曆官尚書兵部郎中,司徒長史,孝明帝時詔以本官緝修國史。孝昌初年(525年),拜給事黃門侍郎,尋加散騎常侍、齊州大中正。卒贈鎮東將軍,度支尚書、青州刺史。

賈思勰:中國北朝北魏農學家,生於北魏齊郡益都縣(今山東省壽光市西南,而非青州市,出身儒學家族,官至高陽太守(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一帶)。賈思勰精通農業科學,在復興由於戰亂而荒廢的華北農業時,將旱地農業技術體系化,於北魏末年寫成《齊民要術》一書。該著作由耕田、穀物、蔬菜、果樹、樹木、畜產、釀造、調味、調理、外國物產等各章構成,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農業百科全書。

房玄齡:(579——648年),名喬,字玄齡。唐代齊州臨淄(今山東濟南)人,唐朝初年名相。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貞觀十一年(656年)封梁國公;貞觀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

秦瓊:(?——638) 唐初名將。字叔寶,齊州曆城(今濟南)人。 初為隋將來護兒"帳內",後從張須陀鎮壓盧明月、李密等起義軍。須陀死,率兵歸裴仁基,後又降李密,任帳內驃騎。至李密敗,歸王世充。最後降唐,任兵馬總管。不久授秦王右三統軍,隨李世民擊敗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起義軍,封翼國公。參與"玄武門之變",官至左武衛大將軍。638年卒,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改封胡國公。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顏師古五世從孫 、顏杲卿從弟,唐代名臣,傑出的書法家。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創"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又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劉晏:(718年、715年或725年 -780年),字士安。曹州南華(今山東菏澤市東明縣) 人。唐代著名經濟改革家、理財家,信奉道家。幼年才華橫溢,號稱神童,名噪京師,《三字經》有"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之語。歷任吏部尚書、同平章事、領度支、鑄錢、鹽鐵等使,封彭城縣開國伯 。實施了一系列的財政改革措施,為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建中元年(780年)遭讒害,被敕自盡,年六十五。後追贈鄭州刺史,加贈司徒。《全唐文》 、《全唐詩》 錄有其作品。

李成:(919~967)五代及北宋畫家。字咸熙,唐宗室後裔。原籍長安(今陝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曾任蘇州刺史,于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今山東昌樂),故又稱李成為李營丘。他博學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詩酒書畫,後醉死陳州(今河南淮陽)客舍。

 張擇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漢族,琅邪東武(今中國山東諸城)人。北宋著名畫家。他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系世界名畫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描繪當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景象,真實生動,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傑出藝術成就的優秀風俗畫。經過近千年的漫長歲月,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曆城縣(今濟南市曆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 “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燕肅:(西元961--1040年),字穆之,一字仲穆,一署上穀。燕肅少孤貧,巧思過人,真宗大中祥符年間進士,官至龍圖閣直學士,人稱"燕龍圖"。學識淵博,精通天文物理,有指南車、記裡鼓、蓮花漏等儀器的創造發明,著有《海潮論》,繪製《海潮圖》以說明潮汐原理。工詩善畫,以詩入畫,意境高超,為文人畫的先驅者。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張養浩:(1270年——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生於元世祖至元七年(西元1270年),卒於元文宗天曆二年(西元1329年)。

李開先:(1502——1568) ,漢族,山東濟南章丘人。明代文學家、戲曲作家。字伯華,號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嘉靖八年(1529)進士,曆官戶部主事、吏部考功主事、員外郎、郎中,後升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少卿。二十年,目睹朝政腐敗,抨擊夏言內閣,被罷官。

馮惟敏:(1511——1578),字汝行,號海浮,又號石門,散曲作家,臨朐人。馮裕第三子。明代散曲、戲曲作家。著有詩文集《馮海浮集》、《石門集》,散曲集《海浮山堂詞稿》4卷,以及雜劇《不伏老》、《僧尼共犯》。

李攀龍:(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於鱗,號滄溟,山東濟南府曆城(今山東濟南)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繼"前七子"之後,與謝榛、王世貞等宣導文學復古運動,為"後七子"的領袖人物,被尊為"宗工巨匠"。主盟文壇二十餘年,其影響及于清初。長於七言近體,但後人也批評他的詩歌為"瞎唐詩"。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渚。

王士禛:(1634-1711),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清初著名詩人。清順治十四年(1657)進士,初官揚州推官,入為部曹,轉至翰林,任國史副總裁、刑部尚書。康熙四十三年(1704)罷官歸裡。工詩詞,論詩創神韻說。未仕時賦《秋柳》詩,嶄露頭角;官揚州五年,得江山之助,詩名大起。詩作甚豐,著有《帶經堂集》、《漁洋山人-精華錄》、《居易錄》、《池北偶談》等。故居位於火神廟西夾道。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蒲松齡19歲時參加縣府的考試,縣、府、道試均奪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東學政施閏章讚譽,"名藉藉諸生間"。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隨園詩話》所載為東堂),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 ,清初詩人、戲曲作家,繼承了儒家的思想傳統與學術,自幼即留意禮、樂、兵、農等學問,還考證過樂律,為以後的戲曲創作打下了音樂知識基礎。世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升並論,稱"南洪北孔"。

高鳳翰:(1683~1749)膠州大行高氏二股十一世,揚州八怪之一。清代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又名翰,字西園,號南村,又號南阜、雲阜,別號因地、因時、因病等40多個,晚因病風痹,用左手作書畫,又號尚左生。漢族,山東膠州三裡河村人。雍正初,以諸生薦得官,為歙縣縣丞,署績溪知縣,罷歸。性豪邁不羈,精藝術,畫山水花鳥俱工,工詩,尤嗜硯,藏硯千,皆自為銘詞手鐫之。有《硯史》,《南阜集》。

劉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于山東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起士、太原府知府、江甯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

我突然發現山東的名人太多了,大概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