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讀資治通鑒劄記506 古典仁政的經濟觀點,晁錯總結的最到位!

夫寒之於衣, 不待輕暖;〔師古曰:荀禦風霜, 不求美麗也。 〕饑之於食, 不待甘旨【按:從饑寒開始切入主題。 而饑寒就是人的生存需求,

是基本需求。 也是從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開始的。 這個切入點其實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這是我國歷史上記述比較清晰的又較早的經濟學論文。 而這篇論文的開頭就是從產品的使用價值切入。 而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也是從人首先要衣食住行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開始進入正題來闡述他們的偉大的唯物主義原理的。 貌似差之千里, 其實這其實與交換為主要經濟機制不同的經濟相態的相同點——從人的實際需求出發, 而不是從錢——經濟交換的價值出發。 如果我們看《資本論》就是從交換價值開始的, 是從商品開始的。 商品首先是為了交換而不是為了使用者自身的使用。 產品經濟——包括傳統的自然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
未來的共產主義經濟, 勞動者自身, 或者說是社會的主人自身即是經濟的出發點也是歸宿點。 產品是從實際需求開始生產的而最終為人來消費。 而商品經濟則是從商品出發, 但是商品本身是以交換為目的的, 因此, 在這個商品交換的迴圈中, 人就不是必然的環節而是或然的環節, 只要商品能交換, 那麼人們存在的必要性就不存在了。 換言之, 人們只要能掙錢, 其他人是不必我來管的。 與原文比, 缺了很重要的一句話:“民貧, 則奸邪生。 貧生於不足, 不足生於不農, 不農則不地著, 不地著則離鄉輕家, 民如鳥獸。 雖有高城深池, 嚴法重刑, 猶不能禁也。 ”這句話的厲害的地方就在於看到了農民離開土地所造成的社會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這個問題不是秦末戰爭的根源, 也就是說土地和人口的分離的問題是在漢初才被發現的, 而在前秦不是基本社會矛盾。 晁錯這個人確實是個非常厲害的人, 對社會問題觀察的還是極為深刻的。 也正是這個問題成為了歷代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

〔師古曰:旨, 美也。 〕饑寒至身, 不顧廉恥【按:這是饑寒, 也就是人的生存需求的重要性。 下面君臣父子的話就是具體的例子了。 】。 人情, 一日不再食則饑, 終歲不制衣則寒。 夫腹饑不得食, 膚寒不得衣, 雖慈父不能保其子, 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按:潛臺詞那不就是還要出陳勝吳廣嗎?】!明主知其然也, 故務民于農桑, 薄賦斂, 〔斂, 力贍翻。 〕廣畜積, 以實倉廩, 備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利也【按:這幾句話幾乎是古代中國傳統的政治建議和經濟建議。 就是仁政的基本內容了。 這裡也是晁錯提出的建議。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