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蔡元培——進京為一書生,可抵十萬雄師

1868年1月11日, “學界泰斗”蔡元培出生, 自17歲起, 蔡元培一路中舉人、取進士、點翰林、授編修, 才華出眾, 聲望素高, 且擔任過中國教育會會長。 作為晚清翰林, 蔡元培臨於激進與保守之境, 處於傳統與現代之中, 畢生徘徊於讀書與救國之間。

做了翰林院編修的蔡元培, 在之後的幾年當中, 逐漸接觸新學西學, 並對維新派有所瞭解, 但是維新變法的失敗和清政府的腐敗使蔡元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04年, 蔡元培促成浙江陶成章、徐錫麟兩派革命黨合作, 被推為光復會會長。 蔡元培還曾以女學為暗殺基地, 圖謀從暗殺入手, 進行反清革命, 但隨著幾次暗殺行動的失敗, 蔡元培意識到此舉並不能真正救國。

於是他重新操持起三年前教育救國的舊業, 心懷遊學歐洲之念, 1907年, 蔡元培通過孫寶琦的弟弟孫寶瑄介紹, 登門拜訪孫寶琦, 請求在使館任一職員, 以便留學。 1908-1911年,

蔡元培入萊比錫大學。 1911年10月, 蔡元培從報紙上知道了武昌起義的消息, 給孫中山寫信, 商議為革命軍購炮之事。 11月, 陳其美髮電報給蔡元培, 促其歸國。 12月29日, 蔡元培在南京出席臨時大總統選舉會議, 公推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後來孫中山被選為總統,

任命蔡元培為教育總長, 蔡元培力辭不成。 1912年2月8日, 蔡元培發表《對於新教育之意見》一文, 此後一個月間, 蔡元培奉孫中山之命, 擔任迎袁專使赴京交涉。 而蔡元培擬訂的新教育方針, 在袁世凱竊位以後, 也成了一紙空文, 他打算辭去教育總長一職, 未獲批准。

1916年8月, 蔡元培收到北洋政府教育總長范源廉的電報, 敦請他出任北京大學校長, 蔡元培自認做大學校長不是做官, 於是決定前往。 1916年12月26日, 蔡元培被正式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 同日, 就到前門外一家旅館訪陳獨秀, 力邀其進北大, 並聘其為文科學長。 1月9日, 北大開學, 蔡向全校作《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由此開始, 蔡元培在北大開始了一系列改革, 開創了所謂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蔡元培在成功營救被捕學生後, 于5月9日辭職出京, 教育界紛紛挽留蔡元培, 辜鴻銘也贊成挽留校長。 蔡元培回京後, 北京軍閥與安福系開秘密會議, 籌對付之策。 內務總長、司法總長、京師員警總監發言激烈, 謂“不可視蔡元培進京為一書生,

當視為十萬雄師, 吾人不可以不以全副武裝對付”。 可見當時蔡元培影響之大與矛盾激化之程度。

1923年1月, 為反對教育總長彭允彝, 蔡元培辭職離京, 再赴歐洲。 1926年春, 蔡元培返國, 留在南方參加北伐事業, 7月8日, 辭去北京大學校長職務。 20年代末30年代初, 國民黨內部紛爭不已, 作為國民黨元老的蔡元培奔走多方, 積極尋求和平解決政治糾紛的方案, 蔡的政治活動在此時期異常活躍。

抗戰爆發初期,蔡元培與厲麟似、胡愈之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聯合組織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積極組織發動文化界人士及民眾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抗戰前十年間,民國學術研究在蔡元培的經營下,迎來了近代以來的黃金時代,其培養人才、學術救國的夙願得以稍稍實現。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國內各主要黨派和團體以及要人名流紛紛致電弔唁。周總理寫挽聯雲:“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抗戰爆發初期,蔡元培與厲麟似、胡愈之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聯合組織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積極組織發動文化界人士及民眾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抗戰前十年間,民國學術研究在蔡元培的經營下,迎來了近代以來的黃金時代,其培養人才、學術救國的夙願得以稍稍實現。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國內各主要黨派和團體以及要人名流紛紛致電弔唁。周總理寫挽聯雲:“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