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更有效的抻筋拔骨練法

很多愛好武學的朋友, 多年來都在追求一種最佳的技擊勁力。 但是, 一直都靠打沙袋, 壓腿下腰來尋求筋骨的鍛煉, 豈不知, 這樣的練法與上乘的武學是背道而馳的。 真正的勁力, 是與肌肉橫斷面的半徑、收縮長度、作用時間密切相關的。 除此別無捷徑可求。

基本功

在生理解剖學中, 我們知道人體的運動跟骨骼和肌肉有密切的關係, 由肌肉收縮骨骼傳動, 通過關節而產生力。 也就是說, 骨骼是杠杆, 關節為樞紐, 肌肉是動力, 離開這三要素, 一切皆為空談。 所以說, 尋求拳術的勁力, 要以此為研究目標。 訓練靜態中關節的定位, 以下用圖分解剖析這一結構模式, 讓朋友們直觀地瞭解。 所謂關節定位, 就是人體八大關節在三維空間中相對固定, 由於關節的定位, 必帶動所附著的肌肉拉抻和骨骼挺拔, 在靜態中保持這一模式鍛煉, 從而是改變人的後天生理狀態,

恢復先天的本能。 仿四肢履地的訓練也是十分艱苦的, 開始訓練時間可以從10分鐘為起點, 每週加5分鐘。 當能堅持1小時, 結構模式不走樣, 不變形, 抬手即能感覺到肌肉含勁的狀態, 始為得法, 再深入尋求剛柔共濟、陰陽切換則水到渠成。 此結構模式在實戰中威力是驚人的。 指、掌、臂搖旋中將發出強大的勁力, 並且本身的結構模式亦是發力的狀態。 而自己僅感覺到肌肉拉抻、骨骼挺拔旋轉而已。

人體的運動由寰枕、脊骨、肩、肘、腕、髖、膝、踝八大關節組成。 八大關節三維空間中靜態相對定位、拉抻各自所附連的韌帶、肌肉。 圖1所示:脊骨由於後天勞作形成S形曲線, 由頸曲、胸曲、腰曲、骶曲組成。 而中華武術的原理就是通過特定的方法調整脊骨,

使之恢復先天狀態, 即所謂拔骨。 調整方法:向內曲的脊骨反相挺出(胸曲、骶曲)並且頸曲上拔, 骶曲正直下沉。 通過以上方法, 會發現脊骨近似呈一條直線, 請保持這種狀態一直到訓練結束。 在訓練中有意識地將胸曲向後凸出, 會有事半功倍的奇效。 另外, 寰枕關節(俗稱後脖子)要配合頸曲的上拔同骶骨下沉, 能有效鍛煉脊骨的彈性, 日後結合脊骨的伸縮、內轉驚抖起梢節, 能輕易地把進攻的對手重心挑、撞起, 配合步法就能輕鬆的把他擊出。

基本功

圖2所示:結構的外層肌肉在關節定位下均呈拉抻狀, 而內層肌肉相對放鬆, 形成一種剛柔互濟的陰陽對立狀態。 要點:訓練中, 兩肩墜沉、橫膈膜放鬆, 呼吸勻, 深、長, 保持到訓練結束。 結構三維空間位置:兩腳同肩寬, 雙手抱球狀, 胸部定位, 相隔一拳的距離, 十指撐開。 按照圖l方法先調整脊骨保持狀態定位, 上肢以肘為點定位, 夾角950左右, 下肢以膝為點定位, 夾角1300左右。 總的訓練方法就是, 全身的骨骼拉開, 各上肢大骨,

下肢大骨以及脊骨軸向外拉。 上肢骨:肘拉肩, 腕拉肘, 手指拉腕, 下肢骨:膝拉髖, 踝拉膝, 足趾拉踝。 要點:定位位置角度不變狀態下拉抻, 否則會失去訓練意義。

圖3所示:側方觀察脊骨同下肢骨似-Z形態, 訓練中固定這一狀態, 1.2.3.三個角用力, 那下肢骨同脊骨拉抻比較容易掌握, 即頂尖見力。 在拉抻時, 配合大腿根內轉, 兩膝內合, 但膝之間仿佛有彈簧狀合不攏, 腳尖猶犁地之意, 效果是剛中含柔, 彈性靈活, 一觸即發。

圖4所示:上肢骨是以肘尖見力, 松肩且外撐(肩由鎖骨、肩胛骨構成, 松肩外撐就是下降鎖骨和拓展肩胛骨)似抱一棵大樹, 但樹太粗, 硬抱;手指要撐繃, 環形拉抻。 要點:抱樹意念只是方法, 切莫追求。 胸、上臂、小臂、腕內側手指均要抱, 但肌肉要放鬆,結構模式是拉抻外側肌肉,而非內側,否則會失去陰陽切換之妙能。

圖示

圖示

圖5所示:側面訓練同正面方法一致,只是改變身體方向。位置定位:身體側轉45°,前後腳距離一腳半,前腳跟略起,腳尖猶如犁插進地下,後腳全腳著地。注意:以上拉抻訓練要落實到各個相關位置,並非搞放鬆的“意念戰”,掌握方法一般二周即有明顯的勁力感覺,渾身各部筋膜、柔韌均有變化,靈活異常,本能防護速度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要點:兩膝尖力點要強,否則下肢同身體的連通會斷勁。

圖6圖7所示:此二式為側面訓練的深入,腳距三腳長,其方法同上。圖7前腳尖方向外轉,進一步拉長下肢的肌肉,身體略呈弓狀,加大脊骨後凸,使之更有彈性,增強骨骼的抗壓性能。此結構模式訓練方法對拳擊和散打愛好者有較大説明,能提高反應速度、耐力、柔韌和爆發的勁力,實踐中要有意識地控制上肢、下肢肌肉鬆緊,多體會陰陽切換的變化,效果要比打沙袋、跑步、跳繩強得多。結構模式的訓練首先要定時、定量,養成習慣,有意練功,無意出功,無形無意中,勁力才增長迅速,只追求勁力去訓練,效果反而不會如意。

文/劉丈進

但肌肉要放鬆,結構模式是拉抻外側肌肉,而非內側,否則會失去陰陽切換之妙能。

圖示

圖示

圖5所示:側面訓練同正面方法一致,只是改變身體方向。位置定位:身體側轉45°,前後腳距離一腳半,前腳跟略起,腳尖猶如犁插進地下,後腳全腳著地。注意:以上拉抻訓練要落實到各個相關位置,並非搞放鬆的“意念戰”,掌握方法一般二周即有明顯的勁力感覺,渾身各部筋膜、柔韌均有變化,靈活異常,本能防護速度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要點:兩膝尖力點要強,否則下肢同身體的連通會斷勁。

圖6圖7所示:此二式為側面訓練的深入,腳距三腳長,其方法同上。圖7前腳尖方向外轉,進一步拉長下肢的肌肉,身體略呈弓狀,加大脊骨後凸,使之更有彈性,增強骨骼的抗壓性能。此結構模式訓練方法對拳擊和散打愛好者有較大説明,能提高反應速度、耐力、柔韌和爆發的勁力,實踐中要有意識地控制上肢、下肢肌肉鬆緊,多體會陰陽切換的變化,效果要比打沙袋、跑步、跳繩強得多。結構模式的訓練首先要定時、定量,養成習慣,有意練功,無意出功,無形無意中,勁力才增長迅速,只追求勁力去訓練,效果反而不會如意。

文/劉丈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