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人生經驗之人不一定急著上位

印象中, 曹操借了把寶刀去刺殺董卓, 事不成, 托以獻刀暫時蒙住董卓以脫身, 然後家也不回直接就跑路去了。 《三國志》上說, 刺董卓的實際另有其人, 名叫伍孚。 將伍事加在曹操身上, 無非加大戲劇衝突而已。

但曹操是為什麼事情要走呢。 真相倒也簡單。 是董卓賞識曹操, 請他來做驍騎校尉, 共商大計。 但曹操明白, 董卓成不了事情, 推脫不得, 那就趕緊跑人。 題外話, 這個所謂驍騎校尉的官職, 實際是董卓專為曹操設置, 權勢很大, 但也怎麼說呢, 也有點說明董卓這個人不講規矩。

中國很多時候, 總處於非常之局面。

所以如何抉擇前途, 如何選擇所謂名主都是很大的學問。 選擇不好, 前途談不上, 搞不好就身敗名裂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 說句不恰當的話, 但凡心裡有點逼數, 都會留有後路。 蔡文姬的爸爸蔡邕便是反例, 雖然董卓掌權時, 強召蔡邕為祭酒。 (起初稱疾不就, 董卓一威脅, 也就去了。 )三日之內, 歷任侍御史、治書禦史、尚書。 又遷侍中、左中郎將, 封高陽鄉侯。 董卓被誅殺後, 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歎而被下獄, 不久便死於獄中, 時年六十歲。

蔡邕畢竟是感歎舊領導而出事。 或許說他是不智, 但也不宜說他不仁。 忽然想到要換如今的環境, 早已定位為遺毒了, 再屁話囉嗦的, 不出事便出奇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