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日本超音速“航母殺手”:航母命中一發卻能繼續戰鬥

近日, 據日本防衛省稱, 日本第一款國產超音速反艦導彈"ASM-3"已經完成了研製工作, 並將在2019財年開始量產。 據悉, 該彈從2003年起開始研發, 截至17年7月已經完成了十五發的試射工作, 資料的分析和改進在17年年底完成。

圖為攜帶ASM-3超音速反艦導彈進行試驗的日本F-2A戰鬥機。 該彈使用衝壓發動機, 這就意味著ASM-3的末端速度不會低於2.5倍音速, 而防衛省公佈的資料為3倍音速以上, 也基本符合相關預期。 自研發初期開始, ASM-3超音速反艦導彈就圍繞著日本航空自衛隊唯一的對地機型F-2A/B進行開發, 意圖是要使這款能掛載4枚亞音速反艦導彈時能進行3G超載機動的的戰鬥機能適應新時代需求, 用防衛省的話說就是"強化抑止力"。

所以, 防衛省在意圖引入LRASM隱形反艦導彈之前, 就已經著手開發ASM-3超音速反艦導彈, 並為此投資了近400億日元(約合22億人民幣)。 在巨額的資金投入下, ASM-3的性能還是相對不錯的。 在擁有不劣於自衛隊現役90式和88式反艦導彈(約200公里)的射程前提下, 自身僅重約900千克, 可以由F-2戰鬥機攜帶2-4發, 進行成規模的對艦飽和打擊。

圖為TRDI對ASM-3的開發描述。 乍一看該彈800千克的彈重並無問題, 和法國的ASMP以及俄羅斯的KH-31、中國的鷹擊-91基本相仿, 但ASMP的用途是搭載熱核彈頭進行長程核威懾, 而後兩者的主業是反輻射導彈, 用幾十或上百千克出頭的戰鬥部也能摧毀敵軍雷達, 並不用在意戰鬥部的威力問題。 而據防衛省公開數據稱, ASM-3的戰鬥部重量僅有不到200千克。 而這也是ASM-3作為一款反艦導彈而言,

最大的不足。

圖為退役後轉為"標的艦"(靶船)的日本海上自衛隊驅逐艦"白根"號。 據信, 這張照片攝於17年中旬, 也就是ASM-3對白根號驅逐艦的實彈打靶之後, 圖中托舉住白根號艏艉部的拖船, 以及側面打的"補丁"清晰可見。 通過這些證據可以猜測出,

進行實彈打靶的ASM-3精准命中了白根號驅逐艦的水線上下位置。 但白根號驅逐艦充其量只是部分艙室進水, 最終並沒有沉沒。 這也就意味著, 即使ASM-3能夠突破中國航母艦隊的層層防空網, 單發該彈也無法對航母等大型核心艦艇, 甚至是大型驅逐艦造成致命打擊。 倘若損管工作得力, 鋼結構的主力艦艇甚至不會因水線被命中一發ASM-3而退出戰鬥。

圖為F-18E掛載的LRASM長射程反艦導彈。該彈為了大當量彈頭和隱身性能以及長射程,完全放棄了超音速突防。

在下一代反艦導彈的研製開發上,中美兩國取得了驚人的一致——加大戰鬥部重量。為此,美國的LRASM和中國的鷹擊-12雖各有不同,但總歸是在同一個框架下各自取捨,沒有放棄這個大原則,前者的戰鬥部重達400千克,而後者的戰鬥部則與美制"戰斧"導彈在同一水準,約為454千克左右。在戰時,這種反艦導彈命中水線部位後便能一次性摧毀3-5個甚至更多的艙室,並令周圍船體的結構發生大規模變形,消防等管路被摧毀,易燃液體和氣體暴露在火場當中。在這種情況下,再好的損管也只能望洋興嘆。由此可見,日本閉門造車開發反艦導彈的結果並不理想,而達不到對"假想敵國"航母戰鬥群造成威懾的效果。(利刃評論員)

更多軍情解讀,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irenjunshi

圖為F-18E掛載的LRASM長射程反艦導彈。該彈為了大當量彈頭和隱身性能以及長射程,完全放棄了超音速突防。

在下一代反艦導彈的研製開發上,中美兩國取得了驚人的一致——加大戰鬥部重量。為此,美國的LRASM和中國的鷹擊-12雖各有不同,但總歸是在同一個框架下各自取捨,沒有放棄這個大原則,前者的戰鬥部重達400千克,而後者的戰鬥部則與美制"戰斧"導彈在同一水準,約為454千克左右。在戰時,這種反艦導彈命中水線部位後便能一次性摧毀3-5個甚至更多的艙室,並令周圍船體的結構發生大規模變形,消防等管路被摧毀,易燃液體和氣體暴露在火場當中。在這種情況下,再好的損管也只能望洋興嘆。由此可見,日本閉門造車開發反艦導彈的結果並不理想,而達不到對"假想敵國"航母戰鬥群造成威懾的效果。(利刃評論員)

更多軍情解讀,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irenjunshi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