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胃不好,嘔吐只要通過下脘穴就可以治療

帝裔康穴位精解:

下脘:在人體的腹部, 肚臍上方5寸、4寸、2寸的地方有三個穴, 分別叫作上、中、下脘。 上、中、下是依據位置的高低來分的, 就好像桃園結義排名是按三兄弟的年齡似的。 最重要的是這個"脘"字, 脘指的是胃, 古人說"胃為太倉, 三皇五帝之廚府也"。 太倉是什麼呢?太倉是官名, 古時候有太倉令丞, 就是替皇帝管糧食的官。 中醫根據脾胃的作用, 也將其命名為倉廩之官, 也就是人體的後廚房。 上、中、下脘, 表示這幾個穴分別處於胃的上、中、下部。 上脘在胃的上部, 和賁門相對應, 賁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食管,

是食物進入胃的通道。 上脘穴在這個位置, 對於人們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飽或者其他原因而導致的胃脹、嘔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中脘穴在胃的中部, 佔據了胃的主體部分, 因此對於脾胃疾病的治療效果是最好的。 所以理所當然地成為脾胃病的常用穴。 現代研究也發現, 刺激中脘穴之後, 胃的蠕動會增強, 表現為幽門開放, 胃下緣輕度升高。 而且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能力, 使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增強。 下脘穴在胃的底下, 胃和小腸連接的轉彎處。 胃雖然是消化器官, 但它只對食物進行粗略的加工, 就好比我們榨果汁, 先要用刀將水果切成大塊, 再放到攪拌機當中。 胃就相當於這把刀, 只做一部分簡單的工作, 真正的消化過程是在小腸中完成的。

下脘穴位於食物從胃進入小腸的關口處。 對於食物在胃中下不去導致的腹脹、胃痛、嘔吐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而且, 因為它在胃的下部, 對於因為中氣不足導致的胃病、胃下垂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療效。

【解剖】在腹白線上, 深部為橫結腸;有腹壁上、下動、靜脈交界處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功效】健脾和胃, 降逆止嘔。

【主治】脘痛, 腹脹, 嘔吐, 呃逆, 食穀不化, 腸鳴, 泄瀉, 痞塊, 虛腫。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穴位準確位置】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 臍中上2寸。

免責聲明:此文章和文字均為帝裔康連鎖中心整理編撰,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發佈的人體穴位圖為帝裔康原創。 所提供的資訊僅供學習交流, 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諮詢當地醫院醫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