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業,行走在創新求變的“春天裡”

武進農業在變。

這個“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產業, 在互聯網時代正發生變革。 生產效率更高了, 智慧化、資訊化讓花農坐在辦公室就能種植花卉;銷售方式更活了, 農民“觸電”, 可把農產品銷售到世界各地。

轉變, 源自於科技, 但對於農業發展而言, 創新求變還在繼續。

 技術在變 現代農業日益“高大上”

儘管戶外寒風凜冽, 但祝莊園藝有限公司的大棚內暖意融融。 鳳梨、紅掌、蘭花、彩色馬蹄蓮、仙客來、長壽花等花卉盡情綻放, 絲毫沒有受到寒潮的影響。

“我們的智慧溫室大棚功能齊全, 可以自動調溫、調風, 頂棚的兩層全自動薄膜可以遮陽,

濕度和澆灌都能遠端控制。 ”公司總經理李曉敏告訴記者, 通過科技的力量, 可以隨時瞭解、控制盆花生長情況, 顛覆了傳統自然條件下植物的生長週期。

享受科技紅利的還有金種子農業專業服務合作社。 社長黃玉祥介紹, “利用遙控飛機給小麥噴灑農藥, 效率比人工作業至少提高5倍, 人工成本只有原來的一半。 ”在嘉澤鎮躍進村, 村裡引進了懶人園藝有限公司, 通過帶動農民“觸電”, 全村各類綠植銷售形勢火爆, 全年達到4000萬元。

在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 利用智慧化、資訊化“武裝”現代農業是發展大勢。 “此舉大大改變了武進農業生產方式, 提升了綜合發展效率。 ”區農業局局長諸東海直言,

推進科技興農, 對於加快農業產業轉型、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個新品種的推廣、一項新技術的應用、一套新機具的使用, 都會對農業產生積極影響。

 方式待變 規模經營瓶頸需化解

“去年夏天, 我們的陽光玫瑰葡萄每箱賣到160元, 依舊供不應求。 ”說這話的是科豐葡萄專業合作社社長陸燕良。 “在科豐, 通過採用避雨設施規模栽培、果園噴霧機等, 實現了葡萄生產高效率、高品質。 ”

相較于科豐的生意火爆, 合作社內一些散戶卻門庭冷落, 一箱葡萄50元也無人問津。 差異緣何如此明顯?“表面看是品質原因, 實則是科技帶來的變化。 ”區農業局科教科科長周明告訴記者, 資訊化時代下, 必須著力破解農業科技推廣“最後一公里”難題。

然而, 推廣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尷尬。 “有的農戶認為沒必要花成本投入, 有的乾脆不接受,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區農業創新的進程。 ”

當下, 農村勞動人口已普遍呈老齡化趨勢。 在農村勞動力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大背景下, “明天誰耕田”的農業之問亟待解答。

“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的方式顯然是方向。 這既有利於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更可以提高土地產出效率、勞動力效率。 ”採訪中, 相關農業人士認為, 受制於土地要素制約, 當前我區適度規模經營化程度還不高, 希望政府進一步整治低效用地, 盤活發展空間。

模式轉變 “一地三用”引領新方向

推動農業創新, 歸根結底要放大土地價值, 提升農民收入。

“對於創新, 我們不僅要利用農業科學技術, 實現狹義概念上的創新, 更要推動農業發展模式變革, 讓土地也能產‘黃金’。 ”周明說。

模式創新, 方向在哪裡?區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指出, 針對農業用地生態作用不明顯問題, 要探索優化生態農業生產體系, 通過土地流轉、產業培育、財政補貼等多種途徑, 引導農業用地“一地三用”, 同步發揮生產、生態、景觀三大功能, 為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改善鄉村環境提供有力支撐。

在禮嘉鎮萬頃良田, “一地三用”的功效已初步實現。 這裡集聚了水稻、畜禽等傳統農業, 保證了生產功能。 同時, 片區內通過建立畜禽糞汙集中處理中心, 將秸稈資源、糞便資源等進行全量化收集、資源化處理,

達到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嬉樂灣生態農業示範園、薰衣草莊園等具有景觀旅遊功效, ‘一地三用’讓農業效益大大提升。 ”周明透露, 今年我區還將打造一個兼具生產、生態、景觀於一體的水稻基地。

 採訪手記

創新, 是撬動農業發展、增強農業內生活力最重要的杠杆。 在當前互聯網時代, 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 讓武進農業駛入了發展“快車道”。 然而, 當前我區農業發展仍然面臨品質不高、效率不高等多重問題, 推動農業創新求變不僅要從技術入手, 更要在發展方式、發展動能、發展模式等多方面推進。 只有把創新、變革貫穿於農業發展的每一個環節, “希望的田野”才會不斷收穫“滿意的春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