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荊州農業供給側改革改出農村種植業結構的大調整

近年來, 隨著農業種植過程中化肥和農藥大量使用, 導致農產品污染問題日益嚴重, 農田也不堪重負。 在當前秋冬農業生產中, 荊州市通過發展訂單農業、蝦稻連作, 以及適時的農田休田養田, 解決了人與土地、種植與產出的矛盾, 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 努力探索荊州農業的未來發展道路。

陳仕彪是監利縣程集鎮永豐村村民, 他承包種植的106畝中稻喜獲豐收, 雖然收割期遭遇連續低溫陰雨, 但糧食收成並未受到影響。 因為, 他將未幹的中稻都送到工廠裡烘乾了。

不僅是糧食收割後的烘乾, 陳仕彪將農田生產流程中所需要的服務全部交給合作社,

雖然增加了種植成本, 但好在標準化、機械化生產, 自己少操心。

為陳仕彪提供這些社會化服務的, 是監利縣金草帽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 作為一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其以集中流轉的3260畝土地為核心, 帶動320個像陳仕彪這樣的農戶土地入股7000畝, 進行託管服務, 推動農田規模生產。

金草帽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周祖清介紹, 合作社一頭連農戶, 一頭連企業、連市場, 通過機械化的普及利用, 統一生產流程與規範, 保證以糧食為主的農產品品質安全, 以適應新時代下農業轉型與發展。

周祖清介紹, 在秋冬農業生產中, 他們合作社的不少農田秋冬播被閒置, 或是種上綠肥,

或是種上油菜, 來年直接翻耕到地裡, 雖然短期看減少了農產品產量, 但長遠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監利縣農業局種植業副科長胡銀峰介紹, 監利縣作為全國產糧大縣, 全縣265萬畝耕地面積中, 10%的面積種植了綠肥等提高土壤活力的農作物。 與以往大力宣導秋冬播不同, 如今政府也更鼓勵農戶養地。

作為水稻種植大市的荊州, 2017年以特色水稻種植為抓手進行種植結構調整, 以再生稻為例, 從2016年的50萬畝, 增長到2017年的近八十萬畝;蝦稻種植面積也從2016年是170萬畝增至2017年的220萬畝, 並仍舊呈上漲的趨勢。 一系列種養結構的變化, 使得傳統的油菜、小麥種植不再受到農民的青睞。 如今, 荊州各縣市區也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探索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 (記者劉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