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罷官閒居,辛棄疾的憤懣都藏在這首《生查子》中

被罷官之後閒居在帶湖的辛棄疾, 壓抑著很多激憤和焦灼, 無法歸於平靜, 曾經在職期間, 他積極努力籌備與著手恢復中原的大計, 但是卻難以得到成功 他遭到主和派的排擠、打擊和嫉恨, 最終無奈之間被朝廷罷職閒居。 複仕理想不能實現, 報國壯志一籌莫展, “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台”他百感交集, 但是儘管隨時都有可能被小人陷害, 可是辛棄疾卻能夠始終懷著一份赤誠的愛國之心。 但是他卻不能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愁緒, “剪不斷, 理還亂”的愁苦凝結於心, 一片熾熱的愛國熱情彙聚於情,

而他只有在自己的筆觸裡得到抒發與救贖。 其實那些沉默的痛苦積澱在文字裡面, 其實也是作者思緒的厚度。

辛棄疾常常在自己的對於理想的尋找中,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有時他會將自己幻化進入大自然中去, 將自己的精神徜徉在美妙的自然風物之中,

與自己的那種落寞的情感相互交融, 表現出一種看似輕鬆閒適實則充滿無奈的情緒。

辛棄疾為了排遣內心的愁緒, 來雨岩之地遊覽, 感受到的是一種久違的清新的感覺, 是拋開了官場的污濁之氣的別樣的感覺。

溪邊照影行,

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雲, 人在行雲裡。

高歌誰和余, 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 一曲桃花水。

——宋 辛棄疾 《生查子》

“照影行”, 作者緊鄰著小溪行走, 自己的影子投入到其中, 讓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這裡開篇寫自己的行蹤。 一句“天在清溪底”表現作者自己的想像,

覺得湛藍的天空仿佛都在水中似的, 給人一種清純的感覺。 “天上有行雲, 人在行雲裡”更是有著一種奇妙的想像, 讓人聯想起的是他曾經寫過的“我看青山多嫵媚, 料知青山應如是”奇幻的想像, 讓人突然覺得呈現在面前的是溪、人、雲三者交相輝映形成的世界, 無言之中其中摻雜著濃重的愁緒以及淒涼的感覺。 在這裡讀者能夠感受到的是一種清爽寥廓的境界, 這和以往在官場的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完全不是一種境界之中的, 我們能夠從中感受到作者的獨特心理, 這種心理正是由於在當時的他的獨特經歷帶來的。

“高歌誰和余, 空谷清音起”來到這個清爽的世界, 作者想要放聲高呼, 來釋放自己的壓力, 這裡作者對自己的所有壓力想要進行徹底釋放掉, 拋開了很多的羈絆, 不再眷戀那“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 在這裡作者作者知道沒有人會回應自己, 這種疑問更增加了那種惆悵的情緒與孤獨的質感。 空谷足音給人深刻的印象, 這裡作者的孤寂與寂寞已經深深進入自己的內心裡無法排解得開。

這裡的清溪、藍天、行雲、山谷等都是那麼富於活躍的氣息,那麼清新怡人,可是反襯出作者如此得愁緒滿盈,無法排解開。這首意境清新明朗,語言自然而又沉鬱,因為這裡的景愈美,愈可反襯出詞人的不平志氣與憤懣之情。這種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十分巧妙,生動鮮明,令人印象深刻。最後一句化用蘇軾《夜泛西湖五絕》:“湖光非鬼亦非仙,風恬浪靜光滿川。”,毫無斧鑿痕跡,如同是作者自己的真摯感情流露,從這裡我們仿佛能夠感受到作者的憤懣壓抑著,最後的釋放,但是這種釋放沒有爆發而是化成清新的文字凝于文箋之上。


這裡的清溪、藍天、行雲、山谷等都是那麼富於活躍的氣息,那麼清新怡人,可是反襯出作者如此得愁緒滿盈,無法排解開。這首意境清新明朗,語言自然而又沉鬱,因為這裡的景愈美,愈可反襯出詞人的不平志氣與憤懣之情。這種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十分巧妙,生動鮮明,令人印象深刻。最後一句化用蘇軾《夜泛西湖五絕》:“湖光非鬼亦非仙,風恬浪靜光滿川。”,毫無斧鑿痕跡,如同是作者自己的真摯感情流露,從這裡我們仿佛能夠感受到作者的憤懣壓抑著,最後的釋放,但是這種釋放沒有爆發而是化成清新的文字凝于文箋之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