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諸葛亮北伐促變 補天手的暗度陳倉

從228年春至234年冬, 諸葛亮在七年間先後帶蜀漢兵出漢中, 對曹魏發動了五次北伐戰爭。 第一次是建興六年(228年)春, 諸葛亮設疑兵于斜穀, 自己率大軍攻祁山。 失街亭後, 諸葛亮只好返回漢中。 同年冬, 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 攻打二十多天未攻下, 魏國援軍趕到, 不得已退兵。

第三次在建興七年(229年), 諸葛亮進攻奪取武都、陰平, 留兵據守後回師。 建興九年(231年), 蜀漢軍包圍祁山, 司馬懿迎擊, 諸葛亮準備決戰, 司馬懿拒守。 劉禪聽信謠言, 下旨退兵。 最後一次在建興十二年(234年), 諸葛亮率軍進抵五丈原, 與司馬懿僵持不下,

正欲屯田打持久戰, 因長期操勞積勞成疾, 心力交瘁病逝于五丈原。 (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兩朝開濟老臣心

諸葛亮五次北伐行為, 歷代以來見仁見智, 一種看法是打出旗號明正統以正視聽, 在《後出師表》中也有體現“漢賊不兩立, 王業不偏安……不伐賊王業亦亡,

惟坐而待亡, 孰與伐之”?屢次北伐, 既報答先帝劉備的“殊遇之恩”, 也是向全國昭示漢室有人繼承, 漢朝未亡。

一種認為是以攻代守。 三國的國力、人民、資源包括地理位置, 蜀漢都是最弱一個, 如果都靜下心來發展, 時間站在魏國方面, 蜀漢無勝算, 所以主動出兵, 消耗敵國並爭取促使對方內部生變來取得翻盤機會。

興複中原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認為“孔明起巴、蜀之地, 蹈一州之土, 方之大國, 其戰士人民, 蓋有九分之一也, 而以貢贄大吳, 抗對北敵, 至使耕戰有伍, 刑法整齊, 提步卒數萬, 長驅祁山, 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 ……若此人不亡, 終其志意, 連年運思, 刻日興謀, 則涼、雍不解甲, 中國不釋鞍, 勝負之勢, 亦已決矣”。 (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漁翁得利

其實還有第三個戰略目標, 即以打促變。 製造“可勝在敵, 不可勝在我”的態勢。 諸葛亮初出茅廬便作了戰略《隆中對》, 提出“待天下有變”則二路出兵。 若天下(曹魏)沒有變怎麼辦?那就用外力逼它生變。 人生苦短, 不能坐待對手自斃, 所以才有了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北伐。 可惜諸葛亮太讓對手忌憚, 面對他魏國不敢停下來玩自嗨, 諸葛一死, 曹魏從上到下全解放掉, 魏明帝曹睿前半生是以一個千古明君的形象出現的, 但是到了諸葛亮死後第二年, 明帝立馬有了昏君跡象, 開始大肆營造宮室,

派系傾軋, 高平陵之變隨後出現。 可見諸葛亮的存在讓敵國誠惶誠恐到何種地步!

牽一髮而動全身

可以說, 司馬家的掌權, 曹魏的變天, 蜀漢特別是諸葛亮功不可沒, 有了多年的以守代攻, 屢起邊釁, 在外力不懈的敲打下, 曹魏江山在不知不覺中易手, 這是北伐時完全可以預計到的結果,為什麼?與曹魏兵役制度實行世兵制有關,世兵制雖能保證兵源,卻使將領和士兵長期保持從屬關係,容易造成將領擁兵自重自成體系,威脅中央集權。長期戰爭加重了這一趨勢(可參考五代政權更迭),諸葛亮北伐,給曹魏造成壓力多大呢?“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 。“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孤臣心

本人懷疑,對於司馬家成為曹魏心腹大患,諸葛亮應是有所預感的,因為到第五次北伐時態勢已經很明顯了,雖然,這並不是諸葛亮的最終目標。唐朝李靖評價諸葛亮時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正奇兼善者如孫武、衛青、諸葛亮廖廖數人耳”。

這是北伐時完全可以預計到的結果,為什麼?與曹魏兵役制度實行世兵制有關,世兵制雖能保證兵源,卻使將領和士兵長期保持從屬關係,容易造成將領擁兵自重自成體系,威脅中央集權。長期戰爭加重了這一趨勢(可參考五代政權更迭),諸葛亮北伐,給曹魏造成壓力多大呢?“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 。“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孤臣心

本人懷疑,對於司馬家成為曹魏心腹大患,諸葛亮應是有所預感的,因為到第五次北伐時態勢已經很明顯了,雖然,這並不是諸葛亮的最終目標。唐朝李靖評價諸葛亮時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正奇兼善者如孫武、衛青、諸葛亮廖廖數人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