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通讀《古文觀止》第三篇「曹劌論戰」

自學《古文觀止》第三篇

【曹劌論戰】 選自《左傳》

原文:

十年春, 齊師伐我。 公將戰。 曹劌請見。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 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

未能遠謀。 ”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 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徧, 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 雖不能察, 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 戰則請從。 ”(徧 同:遍)

公與之乘, 戰於長勺。 公將鼓之。 劌曰:“未可。 ”齊人三鼓。 劌曰:“可矣。 ”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 劌曰:“未可。 ”下視其轍, 登軾而望之, 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 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 勇氣也。 一鼓作氣, 再而衰, 三而竭。 彼竭我盈, 故克之, 夫大國, 難測也, 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 望其旗靡, 故逐之。 ”

譯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 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 魯莊公將要迎戰。 曹劌請求莊公接見。 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 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

不能深謀遠慮。 ”於是進宮廷去見莊公。

曹劌問莊公:“您憑什麼跟齊國打仗?”莊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 我不敢獨自佔有, 一定拿來分給別人。 ”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 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 ”莊公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 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 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 ”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 神是不會保佑您的。 ”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 雖然不能件件都瞭解得清楚, 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 ”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 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 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去。 ”

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 在長勺和齊軍作戰。 莊公(一上陣)就要擊鼓進軍, 曹劌說:“(現在)不行。 ”齊軍擂過三通戰鼓後,

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啦。 ”齊軍大敗。 莊公正要下令追擊, 曹劌說:“還不行。 ”(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 又登上車前橫木望齊軍(的隊形), (這才)說:“可以追擊了。 ”於是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以後, 魯莊公詢問取勝的原因。 曹劌答道:“打仗, 要靠勇氣。 頭通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 二通鼓時勇氣減弱, 到三通鼓時勇氣已經枯竭了。 敵方的勇氣已經枯竭而我方的勇氣正盛, 所以打敗了他們。 (齊是)大國, 難以摸清(它的情況), 怕的是有埋伏, 我發現他們的車印混亂, 軍旗也倒下了, 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 ”

〖所得〗

1.此文是成語“一鼓作氣”的出處。

意思是: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 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 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2.這就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長勺之戰”。 3.以弱勝強的戰例還有: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

4.通過對話的形式、對比的寫法突出了曹劌政治上的深謀遠慮, 軍事上的卓越才能。 從“問戰”——“備戰”——“參戰”——“論戰”, 全文始終貫穿一個“論”字。 一場有名的戰爭卻通過人物的對話來表現,

蘊含的戰略思想很有指導意義。 如:第二段中三問三答得出的結論, 取信於民才是戰爭勝利的法寶。 第四段更是告訴莊公戰場上還須知己知彼, 後發制人。

5. “曹劌論戰”這個題目是《古文觀止》的編者後來加上去的, 很有道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