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張瑞敏:為何非要顛覆傳統?為何非要“人單合一”

文/ 張瑞敏

| 導讀 |

從顧客上升到互動使用者, 從互動使用者上升到終身用戶, 對應的是從產品上升到使用者交互, 用戶交互上升到生態價值, 從產品價值變成使用者交互價值、生態價值。

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是根據時代發展而產生的, 移動互聯網後面肯定是一個比互聯網經濟更大的規模經濟, 那就是物聯網。 如何做成一個真正的物聯網模式?我們的“人單合一”對物聯網方面的探索, 哈佛商學院等著名商學院專家學者普遍認為這是一個方向。

一、為何非要顛覆傳統模式

1 互聯網時代顛覆了工業時代

管理大師德魯克提出“互聯網消除距離”, 把泰勒、馬克思·韋伯和法約爾三位古典管理理論者的先驅理論都給顛覆掉了。 泰勒體現的就是流水線, 流水線的效率帶來的是大規模製造, 但是現在是要求大規模定制。 而馬克思·韋伯的科層制也會被顛覆, 因為互聯網的零距離帶來的是去中心化。 每個人都是中心, 以自我為中心, 可成為創客、小微。 法約爾的職能管理理論也會被顛覆。 去中心化之後就是去仲介化, 中層幹部沒有存在必要了。 前些年海爾去掉了一萬多名中層管理幹部, 讓他們要麼創業要麼離開。 當時我們很擔心, 外界質疑非常大, 但情況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壞, 現在海爾沒有中層管理部門, 沒有中層管理人員,

每個人都是中心。

2 平臺理論及雙邊市場

每個時代都有新的管理模式, 這是時代造成的。 當大規模製造變成平臺、雙邊或者多邊市場, 名牌不是核心, 而平臺成為核心。 世界上很多中國製造其實是代工。 工業化時代要麼是名牌, 要麼是名牌的代工企業。 但是現在, 要麼擁有平臺, 要麼被平臺擁有。 如果不擁有電商平臺只能夠在電商上面銷售。 所以, 在當下平臺是一種競爭力。

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讓·梯若爾提出平臺指導理論:互聯網時代應該是雙邊市場, 打開了阻礙市場效率的制度黑箱, 結果是非線性的雙邊市場或者多邊市場取代了線性單邊市場。 過去單邊市場就是企業和顧客, 企業製造後到代理商到商店再到用戶,

但是現在電商是雙邊市場, 一邊是所有的供應商, 另一邊是所有的客戶, 大家自己在上面交互, 從線性到非線性。

3 物聯網將顛覆平臺模式

物聯網是不同於互聯網的一個新模式。 與平臺模式最大的不同, 就是終身用戶時代, 也就是個性化定制和體驗反覆運算, 所以西方有理論說, 物聯網時代企業的競爭力是看擁有的終身用戶有多少。

梅特卡夫定律提出:網路價值等於使用者數量的平方的速度增長, 擁有使用者才可能有網路價值。 電商取代了傳統商業, 但屬於移動互聯網, 一般是不可以交互, 只是有顧客在上面與供應商在交易, 物聯網平臺一定是交互平臺, 所以電商一定被顛覆。

二、為什麼一定是“人單合一”

並不是說“人單合一”是唯一模式,

但一定符合這個方向, 因為“人”是員工, “單”不是狹義定單而是廣義的, 即用戶的需求。 “人單合一”把員工和用戶的需求連在一起, 由員工去創造用戶的價值。

1 企業組織的顛覆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在1937年寫的《企業的性質》一書中, 定義了企業為什麼要成為企業:因為要減少交易成本, 所以才要成立企業, 企業內部不可以交易。

“人單合一”模式最早受到專家質疑, 認為違反科斯定律, 因為科斯理論不允許企業內部有組織, 而海爾卻讓企業變成內部還有組織, 其實不是我顛覆科斯, 而是因為科斯定律在那一個時代是對的, 互聯網時代必須要變革。

量子管理學的提出者牛津大學左哈爾教授曾經到訪海爾兩次,

她認為21世紀一定是量子管理的時代, 恰好海爾符合。 量子管理認為, 社會不是原子構成的, 是由能量球構成的, 所有的能量球相互碰撞之後會產生一個新的能量, “量子糾纏”是指兩個量子之間不管距離多遠都是有關聯的。

比如不管怎麼照鏡子, 鏡子裡的你和實際的你永遠是一樣的, 這就是“人單合一”, 員工和用戶始終連在一起, 不管用戶有什麼需求員工一定創造, 不管離多遠兩者都有關聯。 傳統企業這兩者沒有關聯。

我們把中層的管理層都去掉之後, 海爾變成一個創業的平臺。 企業的科層有10層甚至更多, 通用汽車管理層14層, 企業越大層級越多, 層級多互相之間就不通;企業越大, 官僚主義越嚴重。 海爾沒有層級,完全變成平臺。

2 人的定位的顛覆

我們希望員工做的是“自主人”,是對“經濟人”和“社會人”假設的發展,“自主人”可以自主創造自己的價值,正如德魯克所說,讓每個人成為自己的CEO,體現自身價值。

海爾只有三種人:平臺主、小微主和創客。第一種人是平臺主。就是你在這一領域裡能夠創造一個什麼樣的平臺,比如說冰箱平臺主,是搭建一個全球的冰箱的平臺,平臺上有創業團隊,基本上類似于承擔為創業團隊服務的任務;第二種人是小微主。

我們現在大概分了兩千多個小微,我們規定每個小微組織不超過八個人。小微可以自創業,即創客,我們稱之為三自:自創業、自組織、自驅動。比如小帥影院就是自創業。沒人批准、沒有資金、沒有設備,必須自己去找。他們先找的資源,技術資源找到了美國矽谷,關鍵件找的是美國的德州儀器,製造放在武漢光穀組裝。我們叫做“世界是我的人力資源部”“世界是我的研發部”。

對於創客,所有資本和人力都應該社會化。海爾是不給小微創業項目提供資金的,要自己吸引風投,如果沒有風投看好項目,沒有人投資,就必須解散。小帥最後做起來了,已經引入B輪,成員自己也跟投了。目前,小帥已經在國內該領域佔據了很大的比例。

3 薪酬的顛覆

薪酬一定是企業的驅動力。企業到底往哪裡走,怎樣走,薪酬起決定性的作用。我們也曾經引進美國KPI考核方式,那一套東西真的非常複雜,現在我們企業薪酬考核完全用不同於KPI的機制。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特提出的不完全契約理論,出現了委託代理理論分支,但是仍然沒有解決企業邊界的決定性因素這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只有橫軸,沒有縱軸,沒有和用戶連在一起讓用戶進入邊界裡面。

而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企業無邊界,如果你把企業還當成邊界,就不可以。“人單合一”恰恰是完全契約理論。小帥影院所有人的控制權和收入權一致。引入風投之後,員工也可以跟投,獲得了2%的股份。

三、 “人單合一”為什麼一定會在物聯網時代暢通無阻

1 關於範式的轉換

“人單合一”是物聯網範式,是對於互聯網範式的顛覆。範式顛覆一定是世界觀的改變。如果世界觀沒有改變,不可能改變一個範式。顧客通約性就是說不能把兩個範式之間的內容互相比較,是不可比的。互聯網是1對N,物聯網是N對1,即所有的解決方案都為這一個用戶提供。

我們探求的商業模式首先是互聯工廠,我們的COSMO平臺已經成為德國工業4.0和美國的先進製造業之外的第三種模式。最大不同在於,德國是智慧製造,海爾是互聯平臺,跟用戶連在一起,是完全滿足用戶需求的。

物聯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體驗經濟、共用經濟。我們做三店合一,線上、線下加社區微店,組建一個觸點網路。為什麼現今很多智慧產品遲遲不能引爆?因為還是兩元關係,物聯網應建立三元關係,要加上用戶相互之間的關係,他們相互討論這個產品,但目前在電商平臺上仍是兩元關係。

2 “人單合一”的普適性、社會性

企業不是要出產品而是要出創客。出產品,組織再大也有倒臺的一天,如果出創客,總會不斷的創造新的東西。另外,創業一定不是爭第一,而是爭唯一。

典型的是柯達,全世界第一,膠捲被顛覆掉;手機領域諾基亞顛覆摩托羅拉,蘋果顛覆諾基亞。因為諾基亞是通訊工具,蘋果手機是網路節點,這是最大不同,曾經第一,但瞬間沒有了。現在不是大到不能倒,而是大了容易倒。

海爾的模式可以通用,普世價值是可以國際化的。我們兼併很多企業,包括日本三洋白色家電、紐西蘭斐雪派克以及GE家電。所有兼併企業都沒有派人去,只讓他們接受“人單合一”模式。

在企業內部我們過去常用的就是美國杜邦公司做的杜邦模型,一是以顧客為中心,二是內部自我迴圈。我們做的一個是比率乘數,一個叫做價值乘數。這兩者之間相輔相成。

這裡有一個互動使用者和互動使用者價值的對應關係。互動使用者,即產品買過去不是一次性的,還提出了要求,再滿足體驗,就是定制化,不斷有定制化,就會產生互動使用者價值,然後就是終身用戶和生態價值,終身用戶就在生態裡。

比如一個烤箱賣出之後,客戶關心的不是烤箱而是烤箱烤出來的食品,最後形成烤箱圈,結果又把很多賣雞蛋的、賣麵粉的人都吸引進來了,變成一個生態價值圈,這就從顧客上升到互動使用者,從互動使用者上升到終身使用者,對應是從產品上升到使用者交互,用戶交互上升到生態價值,從產品價值變成使用者交互價值,變成生態價值。

並購GE家電時,他們恰恰是有顧客沒有用戶,現在GE也開始做小微。他們接受這一點其實很難,第一,125年來一直是線性管理,顛覆很難;第二有工會。但他們覺得“人單合一”一定行,是因為這個本質是把人放在第一位,讓人發揮自己的能力,人人平等。

這種模式我們比喻為沙拉,蔬菜相當於各國文化,但是沙拉醬是統一的,就是“人單合一”。因為“人單合一”真正是解放人的能力,真正的發揮人的價值。

“人單合一”的社會化也是一樣的。上海的一家醫院,原來也是虧損了,然後用我們的模式開始管理,很短的時間內變化了。“人單合一”到醫院就是“醫患合一”,這個醫院現在在行業裡各項指標名列前茅。

3 從損益表到共贏增值表

過去海爾使用損益表,即收入減成本費用等於利潤,現在我們變成共贏增值表,把用戶資源放在裡面,不但有硬體收入還有生態收入。我們和損益表的發明者——美國的管理會計協會聯繫,想要做共贏增值表,目前由海爾、美國管理會計協會和清華大學三家共同推進,希望將來這可以變成檢驗物聯網是否更優化的一個試金石。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提到工人有兩個時間:一個叫必要勞動時間,一個叫剩餘勞動時間。

必要勞動時間是創造必要價值,那就是他的工資。

剩餘勞動時間是創造資本家的價值。第三卷說將來企業是由工人親自掌管的合作性企業,這一個合作性企業和原來最大不同是消除了資本和勞動力的對立,並且使初始工人變成自己的資本家。這也就是我們的“人單合一”,海爾小微符合馬克思這一理論。■

本文根據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在“海爾集團人單合一管理創新經驗推廣交流現場會”上的演講摘編整理,標題為編輯所加,未經本人審閱。

海爾沒有層級,完全變成平臺。

2 人的定位的顛覆

我們希望員工做的是“自主人”,是對“經濟人”和“社會人”假設的發展,“自主人”可以自主創造自己的價值,正如德魯克所說,讓每個人成為自己的CEO,體現自身價值。

海爾只有三種人:平臺主、小微主和創客。第一種人是平臺主。就是你在這一領域裡能夠創造一個什麼樣的平臺,比如說冰箱平臺主,是搭建一個全球的冰箱的平臺,平臺上有創業團隊,基本上類似于承擔為創業團隊服務的任務;第二種人是小微主。

我們現在大概分了兩千多個小微,我們規定每個小微組織不超過八個人。小微可以自創業,即創客,我們稱之為三自:自創業、自組織、自驅動。比如小帥影院就是自創業。沒人批准、沒有資金、沒有設備,必須自己去找。他們先找的資源,技術資源找到了美國矽谷,關鍵件找的是美國的德州儀器,製造放在武漢光穀組裝。我們叫做“世界是我的人力資源部”“世界是我的研發部”。

對於創客,所有資本和人力都應該社會化。海爾是不給小微創業項目提供資金的,要自己吸引風投,如果沒有風投看好項目,沒有人投資,就必須解散。小帥最後做起來了,已經引入B輪,成員自己也跟投了。目前,小帥已經在國內該領域佔據了很大的比例。

3 薪酬的顛覆

薪酬一定是企業的驅動力。企業到底往哪裡走,怎樣走,薪酬起決定性的作用。我們也曾經引進美國KPI考核方式,那一套東西真的非常複雜,現在我們企業薪酬考核完全用不同於KPI的機制。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特提出的不完全契約理論,出現了委託代理理論分支,但是仍然沒有解決企業邊界的決定性因素這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只有橫軸,沒有縱軸,沒有和用戶連在一起讓用戶進入邊界裡面。

而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企業無邊界,如果你把企業還當成邊界,就不可以。“人單合一”恰恰是完全契約理論。小帥影院所有人的控制權和收入權一致。引入風投之後,員工也可以跟投,獲得了2%的股份。

三、 “人單合一”為什麼一定會在物聯網時代暢通無阻

1 關於範式的轉換

“人單合一”是物聯網範式,是對於互聯網範式的顛覆。範式顛覆一定是世界觀的改變。如果世界觀沒有改變,不可能改變一個範式。顧客通約性就是說不能把兩個範式之間的內容互相比較,是不可比的。互聯網是1對N,物聯網是N對1,即所有的解決方案都為這一個用戶提供。

我們探求的商業模式首先是互聯工廠,我們的COSMO平臺已經成為德國工業4.0和美國的先進製造業之外的第三種模式。最大不同在於,德國是智慧製造,海爾是互聯平臺,跟用戶連在一起,是完全滿足用戶需求的。

物聯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體驗經濟、共用經濟。我們做三店合一,線上、線下加社區微店,組建一個觸點網路。為什麼現今很多智慧產品遲遲不能引爆?因為還是兩元關係,物聯網應建立三元關係,要加上用戶相互之間的關係,他們相互討論這個產品,但目前在電商平臺上仍是兩元關係。

2 “人單合一”的普適性、社會性

企業不是要出產品而是要出創客。出產品,組織再大也有倒臺的一天,如果出創客,總會不斷的創造新的東西。另外,創業一定不是爭第一,而是爭唯一。

典型的是柯達,全世界第一,膠捲被顛覆掉;手機領域諾基亞顛覆摩托羅拉,蘋果顛覆諾基亞。因為諾基亞是通訊工具,蘋果手機是網路節點,這是最大不同,曾經第一,但瞬間沒有了。現在不是大到不能倒,而是大了容易倒。

海爾的模式可以通用,普世價值是可以國際化的。我們兼併很多企業,包括日本三洋白色家電、紐西蘭斐雪派克以及GE家電。所有兼併企業都沒有派人去,只讓他們接受“人單合一”模式。

在企業內部我們過去常用的就是美國杜邦公司做的杜邦模型,一是以顧客為中心,二是內部自我迴圈。我們做的一個是比率乘數,一個叫做價值乘數。這兩者之間相輔相成。

這裡有一個互動使用者和互動使用者價值的對應關係。互動使用者,即產品買過去不是一次性的,還提出了要求,再滿足體驗,就是定制化,不斷有定制化,就會產生互動使用者價值,然後就是終身用戶和生態價值,終身用戶就在生態裡。

比如一個烤箱賣出之後,客戶關心的不是烤箱而是烤箱烤出來的食品,最後形成烤箱圈,結果又把很多賣雞蛋的、賣麵粉的人都吸引進來了,變成一個生態價值圈,這就從顧客上升到互動使用者,從互動使用者上升到終身使用者,對應是從產品上升到使用者交互,用戶交互上升到生態價值,從產品價值變成使用者交互價值,變成生態價值。

並購GE家電時,他們恰恰是有顧客沒有用戶,現在GE也開始做小微。他們接受這一點其實很難,第一,125年來一直是線性管理,顛覆很難;第二有工會。但他們覺得“人單合一”一定行,是因為這個本質是把人放在第一位,讓人發揮自己的能力,人人平等。

這種模式我們比喻為沙拉,蔬菜相當於各國文化,但是沙拉醬是統一的,就是“人單合一”。因為“人單合一”真正是解放人的能力,真正的發揮人的價值。

“人單合一”的社會化也是一樣的。上海的一家醫院,原來也是虧損了,然後用我們的模式開始管理,很短的時間內變化了。“人單合一”到醫院就是“醫患合一”,這個醫院現在在行業裡各項指標名列前茅。

3 從損益表到共贏增值表

過去海爾使用損益表,即收入減成本費用等於利潤,現在我們變成共贏增值表,把用戶資源放在裡面,不但有硬體收入還有生態收入。我們和損益表的發明者——美國的管理會計協會聯繫,想要做共贏增值表,目前由海爾、美國管理會計協會和清華大學三家共同推進,希望將來這可以變成檢驗物聯網是否更優化的一個試金石。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提到工人有兩個時間:一個叫必要勞動時間,一個叫剩餘勞動時間。

必要勞動時間是創造必要價值,那就是他的工資。

剩餘勞動時間是創造資本家的價值。第三卷說將來企業是由工人親自掌管的合作性企業,這一個合作性企業和原來最大不同是消除了資本和勞動力的對立,並且使初始工人變成自己的資本家。這也就是我們的“人單合一”,海爾小微符合馬克思這一理論。■

本文根據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在“海爾集團人單合一管理創新經驗推廣交流現場會”上的演講摘編整理,標題為編輯所加,未經本人審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