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國雖小,卻讓隋唐兩朝數次出征,它的不幸實則中原王朝之大幸!

歷史細節總是引人深思, 許多事情看似巧合, 實則並不是天意安排, 而是謀事在人罷了, 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莫過於隋唐兩朝三征高句麗。

翻開歷史, 高句麗是個短命的國家, 從誕生到覆滅僅僅存在了705年, 而在它短暫的生命裡, 差不多長達四百年的時間, 與中原王朝之間剪不斷理還亂, 中原王朝對它數度舉兵——西元246年, 魏國派毋丘儉東征;西元612年至614年, 隋煬帝三次東征;西元644年,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 西元655年, 唐高宗進攻高句麗, 西元666年, 唐高宗再度進攻高句麗, 兩年後西元668年高句麗這個國家自此不再存在於世。

可以說, 高句麗和中原王朝, 從漢到唐牽扯了百年, 從表面上來看, 似乎是中原王朝對這個地處東北亞地區的國家一直咬著不放, 但事實上, 中原王朝對高句麗發動戰爭, 並不是師出無名, 如果不是因為高句麗從未放棄與中原政權的對抗與較量, 屢次挑釁, 也不會有中原王朝數度舉兵東征——東漢末年, 中原戰亂, 高句麗趁機發展, 之後先與魏合作攻遼東, 後背信棄義偷襲曹魏政權遼東西部地區, 因這侵寇之仇, 才有了魏國派毋丘儉東征, 高句麗危遭滅頂之災, 之後四十餘年不敢再向遼東擴張,

迫不得已向魏、晉納表稱臣;隋朝建立後, 在中原處於南北朝混亂的割據狀態時, 默默在朝鮮半島再一次強盛起的高句麗, 對隋朝的臣屬要求總是陽奉陰違, 並於598年攻打遼西, 這才有了後來隋煬帝從西元612開始, 三次東征;之後到了唐朝, 經過隋煬帝重創的高句麗故技重施, 表面安分, 實則蠢蠢欲動, 而唐太宗面對這樣的高句麗, 毫不客氣御駕親征, 高句麗自此進入了亡國倒計時, 唐朝兩代帝王, 花費十餘年於西元668年徹底消滅這個國家。

中原王朝對高句麗的東征戰爭, 從西元246年毋丘儉征討開始到西元668年結束, 四百多年才換來勝利, 而這勝利背後, 是無數男兒客死他鄉, 甚至隋朝因此而亡, 而且中原王朝似乎也沒有討到好處, 那麼, 這場持久戰究竟打的值不值得呢?答案是肯定的。 雖然中原王朝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可是卻消滅了一個重大隱患, 它的意義用唐太宗的話來說, 就在於“今天下大定, 唯遼東未賓, 後嗣因士馬盛強, 謀臣導以征討, 喪亂方始, 朕故自取之,

不遺後世憂也。

自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 為什麼隋唐兩朝都要東征高句麗了, 這不是巧合, 而是必然。 自高句麗迅速發展開始, 每逢中原動盪不安, 它必趁火打劫, 說句不好聽的, 就是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中原強它就示弱, 可這示弱並不代表它安安分分, 反而是想伺機而動,高句麗不是綿羊,它是披著羊皮的狼,馴服不了它,唯一的辦法就是打敗它,哪怕這過程艱辛。打敗高句麗,不僅僅穩固了中原政權,更重要的是,這保護了中原文明,試想如果在五代十國那個混亂的割據時代,強大的高句麗趁虛而入,中華文明難道不會因為它的入侵而被斷送嗎?

高句麗的名字,最終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之中,這或許是它的不幸,卻是整個中原之幸,隋唐兩朝三征高句麗的背後,不是巧合,而是帝王具有相同令人佩服戰略眼光,討伐雖然堅辛,卻功在千秋。

反而是想伺機而動,高句麗不是綿羊,它是披著羊皮的狼,馴服不了它,唯一的辦法就是打敗它,哪怕這過程艱辛。打敗高句麗,不僅僅穩固了中原政權,更重要的是,這保護了中原文明,試想如果在五代十國那個混亂的割據時代,強大的高句麗趁虛而入,中華文明難道不會因為它的入侵而被斷送嗎?

高句麗的名字,最終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之中,這或許是它的不幸,卻是整個中原之幸,隋唐兩朝三征高句麗的背後,不是巧合,而是帝王具有相同令人佩服戰略眼光,討伐雖然堅辛,卻功在千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