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汝州有個奇怪的村名叫“半紮”,是粵晉古道上一顆明珠

在汝州市城南17公里處的伏牛山淺山丘陵區, 有個鮮為人知的村子叫半紮。 而在明清時期, 半紮可是粵晉古道上一顆閃亮的明珠。 古時半紮鎮為汝州名鎮, 與臨汝鎮、大營鎮齊名。

張振營 | 文

吃不完的大營飯, 住不完的半紮店

“住不完的半紮店”是人們給予半紮最給力的讚譽。

半紮所在的地區, 過去方圓數公里荒無人煙, 土匪劫道, 虎狼出沒。 之所以能夠興盛一時, 是因為得益于一條古商道——粵晉古道。

明朝建立後, 商業經濟一度快速發展。 形成了貫通中國東南與西北的一條大商道, 這條商道東起廣州, 途經漢口、賒店、南陽、大營等地, 經過半紮, 再到臨汝鎮、洛陽, 然後經山西, 最終至青海。

這條商道被史學家們稱之謂“粵晉古道”。 南方的的絲綢、布匹、大米、茶葉等, 青海的食鹽、皮貨、冬蟲夏草等都是通過這條古商道流通的。

平頂山市西部的大營鎮、汝州半紮和臨汝鎮是古道上的三個重要節點。

大營以東為平原地區, 而進入大營一直到臨汝鎮的50公里路程因處在丘陵地區, 又有幾條河流, 不僅路不好走, 而且極不安全, 因而就需要有合適的落腳點。 大營盛產瓷器、煤炭等, 也是客商的貨源地。

半紮沒有資源優勢,

但有地理優勢。 大營到半紮約25公里, 客商早上從大營出發, 走到半紮時已過午時, 再往前走是臨汝鎮, 基本也是25公里, 繼續走就要趕夜路, 因而, 在半紮住下成了客商的不二選擇。

隨著商隊的停留, 半紮村上的飯館、旅店應運而生。 村裡的耄耋老人還清楚地記得小時候由駱駝組成的商隊從半紮經過時駝鈴叮叮鐺鐺的情景。

半紮, 當初只有幾戶人居住時還沒有名字, 正因為商隊經過時是大營到臨汝之間一半的路程, 客商要在這裡住紮, 才有了半紮這個名字。

“吃不完的大營飯, 住不完的半紮店”是說大營和半紮的繁盛。 據村裡的石碑記載, 乾隆年間, 當時山西“八大興”的生意也做到了半紮, 為半紮留下了不少文化遺產, 也就在那個時期, 半紮店成為半紮鎮。

村南有條萬泉河, 村裡媳婦不用推磨

半紮村南的萬泉河, 溝深岸高, 河水清冽。 因為河床為石灰岩, 兩岸泉水成群, 競相從岩縫中湧出, 因而這條河就被叫做萬泉河。

泉水中最有名的當數東湧泉和西湧泉。

東湧泉在烏龍橋下的萬泉河南岸,

泉水從岸上的石縫裡溢到石質河床上, 人們就在石床上鑿一坑方便汲水。 久而久之, 石坑越來越深, 就像一口井, 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水是從石床上湧出的。

西湧泉在南寨門外的萬泉河南岸, 由一個帶龍頭的青石槽把泉水控制著從龍嘴裡流出。 龍頭精工細雕,從長長的鬍鬚和頭部稀疏的毛髮看像一個老龍王。由於取水人多,龍嘴下頜被水桶磨掉了,上頜也被鉤擔上的鐵鍊磨成一道深溝。

現在家家裝上了自來水,來取水的人不多了。但一些老年人還堅持取泉水泡茶,說這泉水甘甜爽口。據幾個在泉水前取水的村民說,這水會治“惡害眼”,還能清熱去火治喉疾。

在龍頭泉西邊的河岸上,我見到了好幾節斷裂的石水槽,這是過去水磨上用的引水槽。

萬泉河經過半紮村3公里的河段水位落差有10多米,聰明的半紮人利用水的落差在河邊安裝了12盤水磨,用水做動力磨面、軋油、彈花。

半紮的媳婦們不用推磨,附近村裡的姑娘爭著往半紮嫁。後來,隨著電力的廣泛應用,水磨退出了歷史舞臺。村裡最後一盤水磨樊家磨,在1987年才停止運轉。

村東萬泉河上有座雙孔石拱橋,橋面由平整的大石板鋪成,上面有兩道深深的車轍溝印,那是累年經月鐵軲轤車輾壓的㾗跡。橋長約30米,寬約10米,橋兩側有石欄,但已不完整。

橋底有巨石支撐,橋中間有減緩水壓的石樑,橋頭有護堤,整座橋設計合理,修造堅固,裝飾美觀,為古道一景。

據橋頭的通古碑記載,此橋曾在明天啟元年(1621年)重修。雖重修時間距今將近400年,但如今還能通車使用,可見古人的匠心精神。

半紮只有半邊街

老房子都是歷史的見證

走在半紮街上,時不時會看到一些老房子。有的老房子就是過去的門店,依稀還能看到店號的字跡。

因為半紮是先有路沿河而行,後來又在路邊蓋房建店,所以半紮只有半邊街。

在東大街正中,可以看到一個類似城門的圓穹形門,上面是個閣樓,這是建于明代重修于道光八年的文昌閣。閣基用石條砌成四方平臺,台下留一門洞供行人通過。臺上建兩層四角閣樓,樓頂覆琉璃瓦,四角掛著風鈴,風過鈴響,清脆悅耳。

閣樓旁是保存完好的山陝會館。會館座北朝南,進入大院,可以看到北邊是卷棚和關公殿,南邊是木柱、石台的戲樓,東西是當年的客房。

據《直隸汝州全志》記載,會館起初是由在半紮開雜貨店的山西潞安人王複雲於1762年開始興建,後經其他客商捐款續建,才形成現在的規模。

山陝會館東鄰是“民權中心完全小學”舊址,是國民黨三十九軍副軍長戴民權,于1931年任國民黨陸軍第四十五師師長時,捐資3000大洋建的。

學校建成後,戴夫人劉素玲又捐增500土地用於學校開支,解放後這裡一度是蟒川鄉第三中學。

在半紮街中心,有一座保存完整的三進四合院,即是這位軍長的宅院,村裡人叫戴公館。

洪秀全的軍師給寨子取名

差點惹來殺身之禍

半紮村之所以能成為過往客商的落腳地,還有一個原因是這裡寨牆堅固,比較安全。

半紮村建在一個東西走向的小山嶺上,南北有兩條河,南河是萬泉河,北河是小北河,南北寨沿河修築,寨子呈不規則的橢圓形,兩條河成為天然的護城河。走在半紮老街上,路南靠河北斷斷續續的石牆就是過去的萬泉寨寨牆遺存。

萬泉寨築于清同治元年,于同治四年峻工。當時正值太平軍北上,清政府內外交困,無力保百姓,地方紳士就出面牽頭築寨自保。

萬泉寨周長4.5公里,牆厚約8米,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0.7公里。寨門上方有寨樓,城牆上方有5個炮樓。

寨有四門,北門因避諱家中女人易跟人私奔而未開;南門較小,主要是方便村民到河邊洗衣、提水;東西均有高大的拱形寨門供通行。

據村裡老人講,正築寨時,村裡來了個“南蠻子”,自稱趙監。因寫得一手好字,張縣老就請他給寨門題匾。趙監考察了周圍環境後,把寨子的西門叫“鴻獎”,東門叫“秀水”,南門叫“龍泉”,因石寨依河而建,寨名就叫“萬泉寨”。

同治五年秋,撚軍千余人駐守萬泉寨與清軍對抗。清軍攻佔半紮後,有人在門匾上看出了“洪(鴻)秀全(泉)萬歲(泉)”的諧音和寓意,於是清兵四處追捕趙監,並要求村裡拆除門匾。

而趙監在清軍攻寨前早已逃至夭夭。後來,在鄉坤們的周旋下,門匾才免於被毀,僅把南門的“龍泉”改為“龍吟”。

傳說趙監是洪秀全的軍師,天京陷落後向山西老家出逃至半紮,略施計謀,把對“天王”的忠誠表露出來而險遭殺身之禍。

作者簡介:張振營,男,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曾在《河南經濟日報》任記者,現供職於平頂山市政協。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龍頭精工細雕,從長長的鬍鬚和頭部稀疏的毛髮看像一個老龍王。由於取水人多,龍嘴下頜被水桶磨掉了,上頜也被鉤擔上的鐵鍊磨成一道深溝。

現在家家裝上了自來水,來取水的人不多了。但一些老年人還堅持取泉水泡茶,說這泉水甘甜爽口。據幾個在泉水前取水的村民說,這水會治“惡害眼”,還能清熱去火治喉疾。

在龍頭泉西邊的河岸上,我見到了好幾節斷裂的石水槽,這是過去水磨上用的引水槽。

萬泉河經過半紮村3公里的河段水位落差有10多米,聰明的半紮人利用水的落差在河邊安裝了12盤水磨,用水做動力磨面、軋油、彈花。

半紮的媳婦們不用推磨,附近村裡的姑娘爭著往半紮嫁。後來,隨著電力的廣泛應用,水磨退出了歷史舞臺。村裡最後一盤水磨樊家磨,在1987年才停止運轉。

村東萬泉河上有座雙孔石拱橋,橋面由平整的大石板鋪成,上面有兩道深深的車轍溝印,那是累年經月鐵軲轤車輾壓的㾗跡。橋長約30米,寬約10米,橋兩側有石欄,但已不完整。

橋底有巨石支撐,橋中間有減緩水壓的石樑,橋頭有護堤,整座橋設計合理,修造堅固,裝飾美觀,為古道一景。

據橋頭的通古碑記載,此橋曾在明天啟元年(1621年)重修。雖重修時間距今將近400年,但如今還能通車使用,可見古人的匠心精神。

半紮只有半邊街

老房子都是歷史的見證

走在半紮街上,時不時會看到一些老房子。有的老房子就是過去的門店,依稀還能看到店號的字跡。

因為半紮是先有路沿河而行,後來又在路邊蓋房建店,所以半紮只有半邊街。

在東大街正中,可以看到一個類似城門的圓穹形門,上面是個閣樓,這是建于明代重修于道光八年的文昌閣。閣基用石條砌成四方平臺,台下留一門洞供行人通過。臺上建兩層四角閣樓,樓頂覆琉璃瓦,四角掛著風鈴,風過鈴響,清脆悅耳。

閣樓旁是保存完好的山陝會館。會館座北朝南,進入大院,可以看到北邊是卷棚和關公殿,南邊是木柱、石台的戲樓,東西是當年的客房。

據《直隸汝州全志》記載,會館起初是由在半紮開雜貨店的山西潞安人王複雲於1762年開始興建,後經其他客商捐款續建,才形成現在的規模。

山陝會館東鄰是“民權中心完全小學”舊址,是國民黨三十九軍副軍長戴民權,于1931年任國民黨陸軍第四十五師師長時,捐資3000大洋建的。

學校建成後,戴夫人劉素玲又捐增500土地用於學校開支,解放後這裡一度是蟒川鄉第三中學。

在半紮街中心,有一座保存完整的三進四合院,即是這位軍長的宅院,村裡人叫戴公館。

洪秀全的軍師給寨子取名

差點惹來殺身之禍

半紮村之所以能成為過往客商的落腳地,還有一個原因是這裡寨牆堅固,比較安全。

半紮村建在一個東西走向的小山嶺上,南北有兩條河,南河是萬泉河,北河是小北河,南北寨沿河修築,寨子呈不規則的橢圓形,兩條河成為天然的護城河。走在半紮老街上,路南靠河北斷斷續續的石牆就是過去的萬泉寨寨牆遺存。

萬泉寨築于清同治元年,于同治四年峻工。當時正值太平軍北上,清政府內外交困,無力保百姓,地方紳士就出面牽頭築寨自保。

萬泉寨周長4.5公里,牆厚約8米,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0.7公里。寨門上方有寨樓,城牆上方有5個炮樓。

寨有四門,北門因避諱家中女人易跟人私奔而未開;南門較小,主要是方便村民到河邊洗衣、提水;東西均有高大的拱形寨門供通行。

據村裡老人講,正築寨時,村裡來了個“南蠻子”,自稱趙監。因寫得一手好字,張縣老就請他給寨門題匾。趙監考察了周圍環境後,把寨子的西門叫“鴻獎”,東門叫“秀水”,南門叫“龍泉”,因石寨依河而建,寨名就叫“萬泉寨”。

同治五年秋,撚軍千余人駐守萬泉寨與清軍對抗。清軍攻佔半紮後,有人在門匾上看出了“洪(鴻)秀全(泉)萬歲(泉)”的諧音和寓意,於是清兵四處追捕趙監,並要求村裡拆除門匾。

而趙監在清軍攻寨前早已逃至夭夭。後來,在鄉坤們的周旋下,門匾才免於被毀,僅把南門的“龍泉”改為“龍吟”。

傳說趙監是洪秀全的軍師,天京陷落後向山西老家出逃至半紮,略施計謀,把對“天王”的忠誠表露出來而險遭殺身之禍。

作者簡介:張振營,男,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曾在《河南經濟日報》任記者,現供職於平頂山市政協。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