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備從賣草鞋度日,他的什麼能力讓他最後成為蜀國集團的董事長?

每到夜色染濃, 華燈初上, 記得高中的時候, 非常喜歡聽聽單田芳老爺子的評書——《三國演義》。 每次我都深有感觸, 每每講到劉備故事時, 我就聽的格外認真, 一個董事長的魅力是何等重要。 如今網路中有諸多劉備與企業管理的吐槽, 令人耳目一新。 讓我內心不歸平靜, 因此陋作微語, 傾吐為快。

劉備賣草鞋

劉備, 蜀漢的開國皇帝, 相傳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 是真是假, 無從而知。 劉備少年喪父, 販鞋織草席糊口。 黃巾起義時, 劉備組織義兵, 隨政府軍剿除黃巾, 有功, 任安喜縣尉, 因鞭打督郵而棄官。 後諸侯割據, 劉備勢力弱小, 經常寄人籬下, 先後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人, 幾經波折, 卻仍無自己的地盤。 赤壁之戰之際, 劉備聯吳抗曹, 取得勝利, 從東吳處“借”到荊州, 迅速發展起來, 吞併益州, 佔領漢中, 建立蜀漢政。 後關羽戰死, 荊州被孫權奪取,

劉備於稱帝后伐吳, 被陸遜擊敗, 病逝於白帝城, 臨終托孤於諸葛亮。

“方今天下, 唯使君與操耳!”在曹操眼裡, 劉備與他才是, 當世英雄。 曹操有本事, 這一點無人有異議, 英雄還是奸雄, 他都不錯。 能被自傲的曹操, 認為與他齊頭並進, 可見劉備真的是, 不同凡響的人物!但劉備的過人之處, 究竟所在何處?三國中, 備仁義待人, 我看還是更高一籌。 劉備之大智若愚。

劉備

其一、入股創業。 “桃園三結義”是劉備的第一個轉捩點。 桃園三結義, 其實質是什麼?一般人只是認為他義氣。 我竊以為桃園三結義的關鍵, 不在於“義”, 而在於其他。 成大事者, 必然要有凝聚力的團隊。 團隊中的成員, 首先是要有忠心, 其次要有技術。 那麼關、張都符合這兩條, 因此劉備慧眼識珠, 立即鎖定, 結為兄弟。 後遇到了趙雲, 又結為四弟。 可見一個又孤單又無肋的劉備, 沒錢又沒權, 兄弟親戚又不多, 靠血緣關係, 無法凝聚力量, 也只有通過拜袍哥的方式來拉攏勢力了。 其實質, 個人資金不足, 無力獨立創業時, 採取入股的方式共同投資。

形成“撕肉帶皮”的聯繫。 劉備的英明就在於, 他不吃獨食的“共贏理念”, 才組建了他的民營企業的組織架構。

其二, 重禮招賢。 劉備的第二個轉捩點是“三顧茅廬”。 這裡說的“重禮”不是禮物, 表現上看是禮貌、禮儀, 核心是尊重人才的那顆心。

劉備第一次去時, 未到諸葛的村莊, 就在竹林下馬, 徒步到諸葛的家, 第二次, 天下大雪, 張飛以為大哥這次, 不會提前下馬了, 但是劉備又一次在村前下馬, 戰袍都被雪打濕了, 在雪地裡艱難行走, 到諸葛亮家仍未見其人, 連一口熱心茶都沒能喝上。 第三次, 劉備開春又去諸葛亮家, 這次仍是畢恭畢敬, 看到諸葛亮在床上入睡, 他不“敢”驚擾。 這個敢字, 實則敬重之意。 他竟然像目睹神仙一樣, 崇敬地站立於窗前3個多小時之久, 這是一種怎樣的胸懷和堅忍。 諸葛亮的內心完全被劉備, 禮賢下士的精神感動。 “士為知已者死”諸葛亮當然會義不容辭出山。 這就是劉備做為一個英名的董事長的巔峰魅力。

三顧茅廬

從而我們談到企業的招聘環節。現代企業四處找人才,譬如諸葛亮這樣的人才,有些領導即使是遇到,也不見得會用他。會用人才,才是一個董事長的魅力所在。人才是需要尊敬的,更是需要激勵的。

在現代HR管理中,經常到談到四大管理模組,“選、用、育、留。”即是:招人、用人、育人留人。其實不然,應該是反過來“留、用、育、選”。

首先要建立一套“留人”的制度和薪酬,才能讓人才對號入座,坐得靜心;其次是要“育人”的方案和文化,讓人才瞭解企業文化和理念,引導人才、培養人才,做好梯隊幹部儲備,以此激勵人才去主動做事;第三是要會“用人”,人才不是全才,有的是業務或技術高手,但他未必是管理的高手,因此,不可家長式教育來管理一個團隊,而那些具有管理能力的人,也未必是技術或業務核心。做為一個有領導力的CFO,必然要對手下的人才,做好測評與分析,按其優勢去分配工作。第四是要“選人”,以上的三個環節是一個規劃,沒有好的規劃,就沒有好的結果,因此,選人這一關經過規劃後,就可以目標明確,清晰可鑒。選人之前,這個人的職位說明書,必須是已經做好的,關鍵崗位選精品(有經驗、有能力的),非關鍵的崗位選璞玉(有潛力,待開發)。

其三,學會放權。三顧茅廬的根本是什麼?三顧茅廬的實質是形成了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如果把國家比作一個公司的話,蜀國的治理結構,完全不同于魏吳。劉備在蜀國的地位相當於公司的董事長,諸葛亮相當於CE0。劉備和諸葛亮兩人各管一攤。魏吳則截然不同,他們仍然是董事長、總裁、CEO一肩挑。

現代企業制度中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法人治理結構,董事會、經理班子、監事會三者分工不同,各司其職,互相制衡。董事會代表股東利益,負責制定企業戰略,CEO負責日常經營管理工作。監事會對董事會和CEO進行監督。

這是一個完美的管理體制。但執行如何呢,卻未知可否。在某些民營企業中,也有以上的職位,但是職責不清,書面上分得清,實質不分不清。董事長總是幹CEO的活,CEO有的還是做技術總臨,部門經理和員工不知到底聽誰的。董事長總是認為,手下的人還不行,還沒有到放權的時候,整天像監工一樣。總經理呢,忙得到處救火。正所謂:“一流的領導,員工願意為他工作;二流的領導,和員工一起幹;三流的領導是,員工不做,他自已做。

應該說,劉備是一個很稱職的董事長,他很好地履行了董事長的職能,他的擅長哭往往也是發自內心的,這種哭不是懦弱男兒,他是重情重義的哭。譬如趙雲救阿斗,他的哭中有對大將的愛惜,他的哭有對百姓的愧疚,他的哭有對失去夫人的衰痛。這種真摯的哭泣怎不叫人盪氣迴腸。他的這種“感情留人”,是曹操用重金也不能收留關羽的魅力所在。

劉備在白帝托孤

後劉備在白帝托孤時,也交待諸葛亮說:“幼子可扶則扶之,不可扶當取而代之。”諸葛亮則是智者千慮,忠心的思想讓他,失去了培養後備幹部的想法。這也難怪,是當時社會大環境造就了這種固步自封的局面,這一筆不能怨在誰的頭上。但劉備的超前管理意識,的確是讓現代人也歎為觀止。

三顧茅廬

從而我們談到企業的招聘環節。現代企業四處找人才,譬如諸葛亮這樣的人才,有些領導即使是遇到,也不見得會用他。會用人才,才是一個董事長的魅力所在。人才是需要尊敬的,更是需要激勵的。

在現代HR管理中,經常到談到四大管理模組,“選、用、育、留。”即是:招人、用人、育人留人。其實不然,應該是反過來“留、用、育、選”。

首先要建立一套“留人”的制度和薪酬,才能讓人才對號入座,坐得靜心;其次是要“育人”的方案和文化,讓人才瞭解企業文化和理念,引導人才、培養人才,做好梯隊幹部儲備,以此激勵人才去主動做事;第三是要會“用人”,人才不是全才,有的是業務或技術高手,但他未必是管理的高手,因此,不可家長式教育來管理一個團隊,而那些具有管理能力的人,也未必是技術或業務核心。做為一個有領導力的CFO,必然要對手下的人才,做好測評與分析,按其優勢去分配工作。第四是要“選人”,以上的三個環節是一個規劃,沒有好的規劃,就沒有好的結果,因此,選人這一關經過規劃後,就可以目標明確,清晰可鑒。選人之前,這個人的職位說明書,必須是已經做好的,關鍵崗位選精品(有經驗、有能力的),非關鍵的崗位選璞玉(有潛力,待開發)。

其三,學會放權。三顧茅廬的根本是什麼?三顧茅廬的實質是形成了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如果把國家比作一個公司的話,蜀國的治理結構,完全不同于魏吳。劉備在蜀國的地位相當於公司的董事長,諸葛亮相當於CE0。劉備和諸葛亮兩人各管一攤。魏吳則截然不同,他們仍然是董事長、總裁、CEO一肩挑。

現代企業制度中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法人治理結構,董事會、經理班子、監事會三者分工不同,各司其職,互相制衡。董事會代表股東利益,負責制定企業戰略,CEO負責日常經營管理工作。監事會對董事會和CEO進行監督。

這是一個完美的管理體制。但執行如何呢,卻未知可否。在某些民營企業中,也有以上的職位,但是職責不清,書面上分得清,實質不分不清。董事長總是幹CEO的活,CEO有的還是做技術總臨,部門經理和員工不知到底聽誰的。董事長總是認為,手下的人還不行,還沒有到放權的時候,整天像監工一樣。總經理呢,忙得到處救火。正所謂:“一流的領導,員工願意為他工作;二流的領導,和員工一起幹;三流的領導是,員工不做,他自已做。

應該說,劉備是一個很稱職的董事長,他很好地履行了董事長的職能,他的擅長哭往往也是發自內心的,這種哭不是懦弱男兒,他是重情重義的哭。譬如趙雲救阿斗,他的哭中有對大將的愛惜,他的哭有對百姓的愧疚,他的哭有對失去夫人的衰痛。這種真摯的哭泣怎不叫人盪氣迴腸。他的這種“感情留人”,是曹操用重金也不能收留關羽的魅力所在。

劉備在白帝托孤

後劉備在白帝托孤時,也交待諸葛亮說:“幼子可扶則扶之,不可扶當取而代之。”諸葛亮則是智者千慮,忠心的思想讓他,失去了培養後備幹部的想法。這也難怪,是當時社會大環境造就了這種固步自封的局面,這一筆不能怨在誰的頭上。但劉備的超前管理意識,的確是讓現代人也歎為觀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