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古代八大主食:有些你想都想不到!

雖說中華美食源遠流長, 但你真的以為你跟老祖宗吃的一樣?考古學家一定會告訴你, 老祖宗的錦衣玉食, 足以讓你大吃一驚!這些古代的主食,

都曾經為中國人廣泛食用。 不過以今天人的眼光, 未免覺得有些匪夷所思。

狗尾巴草籽

若是將中國古代糧食的重要性排名, 那麼粟這種作物的排名絕不會迭出前三。

粟是中國人第一種馴化成功的重要作物, 其野生種即為中國地區廣泛分佈的狗尾草。

今天有些史書裡將粟和黍並列。 其實兩者並不完全相同。 粟的種子帶有一層硬殼, 脫殼之後稱作小米, 而黍的種子煮熟後有粘性, 在今天通常稱為黃米。

因為粟有一層硬殼保護, 所以能夠長期儲存, 對於生產力低下的原始中國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元朝《農書》記載:五穀之中, 唯粟耐陳。

粟的硬殼可以防黴變蟲蛀和腐敗, 有利於長年儲藏。 今天的考古發掘中經常會發現先秦乃至石器時代所儲存的粟。

黍的優點在於極強的耐旱性, 在水源不足的地區容易成活。 黍的成長期只有兩三個月,

適合氣候寒冷、植物生長期短的山西和西北等地種植。 黍米煮熟之後粘性很大, 山西著名美食黃糕就是黍磨粉製成。 黍又是先秦時代中國北方最好的釀酒材料。 《詩經》就反復提到過用黍釀酒的例子。 孔子則曰:黍可為酒。

芋頭

薯和芋等植物的塊根,

在今天只是作為蔬菜食用。 但它們的確是中國最早的主食, 沒有之一。

在中國先民成功馴化狗尾草為粟、成功馴化野生稻穀之前, 就已經學會了種植塊根類植物作為主食食用了。 近代的臺灣原住民, 在沒有接觸漢人以前, 就以種植芋頭為生。 大者有七八斤重, 食用的時候將芋頭埋入灰燼裡煨熟, 然後聚集全社分而食之。

在中國各地還保持原始生活狀態的部落裡, 依靠塊根植物生活的例子屢見不鮮。 塊根類植物作為農作物好處很多, 如種植簡單, 烹製方便, 含有較多的澱粉可以提供能量等。 缺點則是中國本土的塊根植物含水較多, 儲存困難。

大豆

在史前時代,大豆主要種植在我國東北地區。隨著人類的不斷選育培養,大豆裡的油性成分不斷增加。到了戰國時代,被古人稱之為“菽”的大豆開始取代黍,稱為和粟並列的重要作物。在諸子百家的作品,只要談到農業,幾乎都會提到菽粟的存在。

《墨子》中提到:耕稼樹藝聚菽粟。

《荀子》裡提到:工商不耕田而聚菽粟。

在戰國時代,菽粟就是糧食的代名詞。

大麻子

沒錯!今天的違禁品,在古代卻大有用處。其實大麻屬下的大麻一共有四個變種,其中兩個變種毒性很高,而另兩個變種毒性較低。中國人所廣泛種植和利用的是後兩個變種。

大麻也是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人們用它的纖維紡麻織布,所紡而成的麻布是古代普通百姓的主要衣料來源。

而將大麻子作為糧食食用,則是中國人獨有的創造之一。在《齊民要術》中甚至專門編有《種麻》,明確區分了種植用麻和食用麻。可見中國人已經實現了大麻品種的專用化培育。

大麥和小麥

野生的大麥和小麥是否是從中亞傳入,目前沒有明確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雙麥的大規模種植和加工技術和中亞有一定的聯繫。所以,大麥和小麥直到漢代才在北方大部分地區普遍種植。

麥的優勢在於它與粟和黍的生長週期不同,在粟和黍等糧食青黃不接的時候提供救命口糧。漢代生產技術的發展解決了種麥必須的灌溉和磨粉難題,這就是的小麥的種植迅速鋪開。不過在漢朝麵食依舊只是豪門專享,普通人只能以脫殼後的大麥煮熟而成的麥飯為食。

雕胡米

雕胡米,就是今天我們所喜愛的蔬菜茭白的種子。今天我們食用茭白肥大的嫩莖,古人則食用雕胡米。相比稻米,雕胡米含有更多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在口感上遠勝過粟、稻米和豆類。但雕胡米的缺點也很明顯,單位畝產只有幾十斤,根本無法作為主要糧食作物大規模推廣。唐宋以後,雕胡米逐漸從中國人的食譜上消失了。

稻米

今天,大米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主食。但在唐宋以前,稻米並不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稻米的崛起可以看作是中華文明從西北的黃河地區向東南的長江地區逐漸轉移的過程。隨著稻米在中國人主食中比重的上升,經濟重心逐步從乾旱的黃土高原向濕潤的長江中下游地區轉移。

相比起北方主要種植的粟、豆和黍等作物,稻米的單位畝產量更高更穩定,以稻田為核心的南方農業潛力更為發達。隨著東晉、南宋等南方政權帶來的大量北方人口對江南田野的開發,江南地區逐漸成為天下賦稅之源。《新唐書》就明確提出,關中號稱沃野,所出不足以給京師.....轉漕東南之粟。這裡所說的粟,顯然是指代東南出產的優質稻米。

馬鈴薯、番薯和玉米

美洲糧食作物的引進,對於某些可耕地稀少的地區來說絕對是利好消息。這些適合鹽鹼地和山地的作物的確成為了首選。

隨著明清商品經濟對小農經濟的侵蝕,大量良田被用於果樹、棉花、煙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人們所需的口糧則改用高粱、玉米甚至馬鈴薯等雜糧提供。人們對於糧食產量的需求遠遠超過了對品質的追求。如福建的《霞浦縣誌》記載:在霞浦縣食米十之二,食署十之七八。

除了少數富人之外,明清的人口激增帶來的是中國飲食史上最大的衰退時期。用雜糧取代主食的趨勢,直到改革開放後引入西方農業技術和化肥生產設施才得以徹底扭轉。(全文完)

在史前時代,大豆主要種植在我國東北地區。隨著人類的不斷選育培養,大豆裡的油性成分不斷增加。到了戰國時代,被古人稱之為“菽”的大豆開始取代黍,稱為和粟並列的重要作物。在諸子百家的作品,只要談到農業,幾乎都會提到菽粟的存在。

《墨子》中提到:耕稼樹藝聚菽粟。

《荀子》裡提到:工商不耕田而聚菽粟。

在戰國時代,菽粟就是糧食的代名詞。

大麻子

沒錯!今天的違禁品,在古代卻大有用處。其實大麻屬下的大麻一共有四個變種,其中兩個變種毒性很高,而另兩個變種毒性較低。中國人所廣泛種植和利用的是後兩個變種。

大麻也是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人們用它的纖維紡麻織布,所紡而成的麻布是古代普通百姓的主要衣料來源。

而將大麻子作為糧食食用,則是中國人獨有的創造之一。在《齊民要術》中甚至專門編有《種麻》,明確區分了種植用麻和食用麻。可見中國人已經實現了大麻品種的專用化培育。

大麥和小麥

野生的大麥和小麥是否是從中亞傳入,目前沒有明確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雙麥的大規模種植和加工技術和中亞有一定的聯繫。所以,大麥和小麥直到漢代才在北方大部分地區普遍種植。

麥的優勢在於它與粟和黍的生長週期不同,在粟和黍等糧食青黃不接的時候提供救命口糧。漢代生產技術的發展解決了種麥必須的灌溉和磨粉難題,這就是的小麥的種植迅速鋪開。不過在漢朝麵食依舊只是豪門專享,普通人只能以脫殼後的大麥煮熟而成的麥飯為食。

雕胡米

雕胡米,就是今天我們所喜愛的蔬菜茭白的種子。今天我們食用茭白肥大的嫩莖,古人則食用雕胡米。相比稻米,雕胡米含有更多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在口感上遠勝過粟、稻米和豆類。但雕胡米的缺點也很明顯,單位畝產只有幾十斤,根本無法作為主要糧食作物大規模推廣。唐宋以後,雕胡米逐漸從中國人的食譜上消失了。

稻米

今天,大米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主食。但在唐宋以前,稻米並不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稻米的崛起可以看作是中華文明從西北的黃河地區向東南的長江地區逐漸轉移的過程。隨著稻米在中國人主食中比重的上升,經濟重心逐步從乾旱的黃土高原向濕潤的長江中下游地區轉移。

相比起北方主要種植的粟、豆和黍等作物,稻米的單位畝產量更高更穩定,以稻田為核心的南方農業潛力更為發達。隨著東晉、南宋等南方政權帶來的大量北方人口對江南田野的開發,江南地區逐漸成為天下賦稅之源。《新唐書》就明確提出,關中號稱沃野,所出不足以給京師.....轉漕東南之粟。這裡所說的粟,顯然是指代東南出產的優質稻米。

馬鈴薯、番薯和玉米

美洲糧食作物的引進,對於某些可耕地稀少的地區來說絕對是利好消息。這些適合鹽鹼地和山地的作物的確成為了首選。

隨著明清商品經濟對小農經濟的侵蝕,大量良田被用於果樹、棉花、煙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人們所需的口糧則改用高粱、玉米甚至馬鈴薯等雜糧提供。人們對於糧食產量的需求遠遠超過了對品質的追求。如福建的《霞浦縣誌》記載:在霞浦縣食米十之二,食署十之七八。

除了少數富人之外,明清的人口激增帶來的是中國飲食史上最大的衰退時期。用雜糧取代主食的趨勢,直到改革開放後引入西方農業技術和化肥生產設施才得以徹底扭轉。(全文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