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軍情告急,此將寫了一首離合詩,主帥一看怒道,砍了!結果神逆轉

在中國古代, 有一種很特別的詩體, 叫“離合詩”。

嚴羽《滄浪詩話·詩體》記載:“離合, 字相析事成文, 孔融‘漁父屈節’之詩意也。 ”離合詩指用拆字法寫成的詩,

是一種古老的文字遊戲, 相傳為孔融所創。

離合詩以“離合”的手法, 隱入與自身或題意有關的若干個。 離合詩具體來說就是詩為主, 離合為輔。 每首離合詩的吟詠都有一個主題, 可以和所離合的詞語意思相同, 也可以另詠他事。 離合詩也有作於古書的題詞或序, 用來暗示作者的姓名, 具有“啞謎味”。

古代有一部奇書叫《越絕書》, 是由採錄傳聞異說撰寫而成, 但作者卻是個謎, 有人說是子貢, 也有人說是伍子胥。 到了明朝時, 著名才子楊用修對《越絕書》的後序作了仔細推敲, 發現作者已將自己的姓名、籍貫製成隱語置於其中。 此後序為:

以去為姓, 得衣乃成。

厥名有米, 覆之以庚。

禹來東往, 死葬其鄉。

不直自斥, 托類自明。

文屬詞定, 自於邦賢。

以口為姓, 承之以天。

楚相屈原, 與之同名。

楊用修的解釋是:“去得衣, 乃袁字。 米覆庚, 乃康字。 禹葬會稽, 是會稽人袁康也。 其‘不直自斥, 托類自明’, 厥旨書昭然, 欲後人知也。 ‘文屬詞定, 自於邦賢’, 言共著非康一人也。 以口承天, 吳字;屈原同名, 平字;與康同著此書者, 乃吳平也。 ”

於是他最終推斷《越絕書》的作者是袁康和吳平。

最早對“離合詩”進行理論總結則要到明代徐師曾的《文體明辨》了, 他在“離合詩”的序說中稱離合詩有“四體”:第一, 離一字偏旁為兩句, 而四句湊合為一字;第二, 離一字偏旁為兩句, 而六句湊合為一字;第三, 離一字偏旁於一句之首尾, 而首尾相續為一字;第四, 不離偏旁, 但以一物二字離於一句之首尾, 而首尾相續為一物。 如陸龜蒙《鳴蜩早》:“閑來倚杖柴門口, 鳥下深枝啄晚蟲。 周步一池銷半日, 十年聽此鬢如蓬。 ”首尾相續即為詩題,

如“口”和“鳥”合為“鳴”。

這裡來看一段有關離合詩的歷史趣事:

西元667年, 唐高宗派朝中的王牌之將李勣為“征東大元帥”, 率大軍討伐高麗。 因為兵強馬壯, 草糧充足, 征東軍很快在主帥李勣的帶領下攻下了高麗的西部咽喉之地新城, 隨後唐軍一股作氣, 連克高麗十六座城縣。就在陸軍取得大捷時,水軍卻遭遇到了大麻煩,水軍總管郭待封雄心勃勃,目標直指高麗的都城平壤。然而,在行軍途中,負責後勤補給的馮師本將軍的糧草軍團因為遇到了大的風浪,結果上演“船破、糧毀、輜失”三部曲後,郭待封陷入了進退兩難的艱難局面。繼續前進,軍隊缺衣少糧,搬師回朝,便是無功而返。為此,郭待封決定自救,他決定向主帥李勣報告軍情,請求增援。但考慮此時已經孤軍深入高麗之地,怕軍信被敵人截獲,於是寫了一首離合詩給李勣。

“老大粗”李勣一看,怒髮衝冠:“現在是什麼時候了,還有心思作這些風花雪夜的詩賦,我定要砍了他的人頭,以正軍法。”好在關鍵時刻,行軍管記、通事舍人元萬頃以洞若觀火的態勢破解了詩詞之意,李勣於是趕緊派軍給郭待封送去糧草軍械,解了郭待封之困。

可惜這首離合詩的具體內容並沒有留下來,現在也就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謎,誠為可惜也。

連克高麗十六座城縣。就在陸軍取得大捷時,水軍卻遭遇到了大麻煩,水軍總管郭待封雄心勃勃,目標直指高麗的都城平壤。然而,在行軍途中,負責後勤補給的馮師本將軍的糧草軍團因為遇到了大的風浪,結果上演“船破、糧毀、輜失”三部曲後,郭待封陷入了進退兩難的艱難局面。繼續前進,軍隊缺衣少糧,搬師回朝,便是無功而返。為此,郭待封決定自救,他決定向主帥李勣報告軍情,請求增援。但考慮此時已經孤軍深入高麗之地,怕軍信被敵人截獲,於是寫了一首離合詩給李勣。

“老大粗”李勣一看,怒髮衝冠:“現在是什麼時候了,還有心思作這些風花雪夜的詩賦,我定要砍了他的人頭,以正軍法。”好在關鍵時刻,行軍管記、通事舍人元萬頃以洞若觀火的態勢破解了詩詞之意,李勣於是趕緊派軍給郭待封送去糧草軍械,解了郭待封之困。

可惜這首離合詩的具體內容並沒有留下來,現在也就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謎,誠為可惜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