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皇帝建了個鏡殿,宰相一見立即逃跑,皇帝一問原因立刻下旨:拆了

劉仁軌(601—685年3月2日),字正則,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尉氏縣)。 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雖生在動盪年代,仍“恭謹好學”,“每行坐所在,輒書空地,由是博涉文史”。

武德初年,河南道安撫大使任瑰起草奏疏議論國事,劉仁軌看到那份草稿, 替他修改了幾句話。 任瑰對他的才學感到驚異, 按照朝廷的授官規定任命他為息州參軍。 後來改任陳倉縣尉。 剛任陳倉尉時,觀相人袁天罡對他說過:“你最終會位居宰相, 年紀近九十”。 後果真實現。

劉仁軌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出將入相型的人物, 大器晚成, 卻一鳴驚人, 足以媲美當年雄才大略的楚莊王,

因為他, 改寫了唐朝與日本的千年歷史。 今天的日本, 在元旦喝著屠蘇酒, 在上元節的踏歌慶祝, 在七夕遙望牛郎織女, 在重陽節登高賞菊, 這些都是唐朝傳過去的風俗, 在中國早已式微, 在日本依舊風行全國。 這一切, 都與千年之前的一場海戰息息相關, 那就是劉仁軌指揮的白江口戰役。

當時倭軍與唐軍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 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 分為左右兩隊, 將倭軍圍住, 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 士兵大亂。 最終, 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 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

他不僅武能定國, 文更能安邦。 唐高宗時曾經建有一座鏡殿, 那形制真的與凡爾賽宮鏡廳接近, 四壁上鑲滿了大鏡, 以致作為臣下的劉仁軌入殿以後, 不管看向哪一面牆, 都能看到皇帝的鏡像。 於是這位剛正大臣進諫說:“天無二日, 地無二王, 在這座殿裡卻是四壁都有陛下的影子, 仿佛好幾位天子來回晃蕩, 這不是好徵兆!”高宗聽從了他的意見, 立刻命人把嵌滿殿壁的鏡面一律剔除。

無論是哪一家史書,都認為劉仁軌身兼文武,可以和管仲、諸葛亮、王猛相比,乃是一位文可安邦,武可定國的一代雄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