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機器人末日論的樂觀主義者指南

編者按:隨著AI在近年來取得長足進步, 大眾愈發擔心自動化終將吞噬掉人類的就業機會, 引發機器人會帶來世界末日的論調。 對此QuartZ的一篇文章提出了樂觀的反駁。 其論點包括類似的情景歷史上曾多次出現, 但並沒有導致世界末日而是帶來了更大的繁榮;工作的自動化實際上會產生更多的相同工作;就像不久前雷軍提出那樣:“未來人工智慧會取代社會50%以上的工作崗位, 並創造新的工作機會。 ”但是《第二次機器時代提出, 》我們的樂觀主義必須審慎:“我們這一代人所繼承的變革世界的機會比任何人都要多。

這是值得樂觀的緣由, 但唯有我們審慎作出自己的選擇才行。 ”

你大概已經聽說過這個說法:機器就要搶走我們所有的飯碗了。

機器人會翻漢堡, 會在倉庫搬東西。 人工智慧處理保險索賠和基本的計賬, 管理投資組合, 進行法律調查, 連基本的HR任務都能幹。 面對這些機器人人類勞動力沒有一點希望——在這所謂的“自動化末日”到來之後, 只有擁有驚人能力的人以及那些機器人的所有者才可以倖存。

或者這至少是貌似可信且完全合理的理論之一。 但在你開始呼籲普遍基本收入和給自己挖掘掩體之前, 你可能還希望自己熟悉一下這個對立的理論:從長遠看, 我們的日子也許會一樣好過。

似曾相識

我們對機器人將搶走所有工作的現代恐懼與經典的劇本是契合的。

將近500年前, 伊莉莎白女王一世在拒絕一位英國發明家時也提到了同樣的恐懼, 這位發明家的名字叫做William Lee, 他申請了一台自動織布機的專利。 據有關此事件的一份檔案顯示, 女王告訴Lee說:“批准這樣一項發明會剝奪那些靠紡織獲得每天麵包的貧困婦女和沒有保障的年輕女性的工作, 導致她們挨餓, 對此我深感憂慮。 ”但是專利不獲通過最終並不能阻止工廠採用那些機器。

200年後, Lee的發明仍被誹謗為就業殺手, 在英國發生勒德運動期間也屬於被示威者摧毀的機器之列。 此後100多年之後, 儘管電腦已經取代了織布機成為最新的工作威脅, 但對技術對就業的影響的恐懼依舊。

一群知名度很高的經濟學家警告林登·詹森總統(第36任美國總統)說“自動控制革命”會導致大規模的失業。 詹森的勞工部長隨後發表評論說新機器“技能相當於高中文憑”(儘管當時和現在的機器在執行識別照片中的物件或者裝箱這樣的簡單任務時仍會遇到麻煩), 而經濟學家則擔心機器很快就會接管服務業的工作。 他們的建議:提供普遍基本收入, 也就是讓政府給每個人支付一筆低工資作為貧困的下限。

這一場景的現在版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這一次, 我們發出的是“機器人崛起”和“工作終結”的警告。 像Elon Musk這樣的思想領袖再度把普遍基本收入作為可能的回應質疑。

但是因為技術而導致的大規模失業此前從未出現過。

樂觀主義者因此提出, 為什麼這次就會不一樣呢?

工作的自動化會導致更多同樣工作的產生

儘管伊莉莎白女王一世拒絕Lee專利時擔心的是工作問題, 但紡織技術最後卻為紡織工人製造了更多的工作。 據《在實踐中學習:創新、工資和財富之間的真正聯繫》作者James Bessen, 到19世紀末的時候, 紡織工人的數量增加到了1830年時的4倍。

而且每個人製作的衣服數量比100年前多了100倍。 那麼為什麼還需要更多的紡織工人呢?

按照樂觀主義者的觀點, 工廠通過自動化節省勞動力花銷的工廠綿連一下兩種選擇:

降低價格, 這可以讓自己的產品更有吸引力並且創造出更多的需求, 從而可能導致工人需求的增加。

產生更多利潤或者支付更高的工資。

這可能會導致投資的增加或者消費的增加, 而這些也會導致更多的生產, 因此增加更多的就業。

Amazon為這一現象提供了一個更加現代的例子。 過去3年, 該公司把在倉庫工作的機器人數量從1400增加到了45000。 在此期間, 該公司招聘員工的比率並未發生變化。

Amazon的雇員數變化情況

樂觀主義者對這一趨勢的看法是,機器人幫助Amazon保持價格低廉,而這意味著大家會購買更多的東西,進而意味著該公司需要更多的人管理倉庫,即便每包裹所需的人小時變少了。Bruce Welty是一家年運輸電子商務訂單超過了10億美元的物流公司創始人,以及另一家名為Locus Robotics的銷售倉庫機器人的公司的創始人,他說後者對工作的威脅被過分渲染了——尤其是隨著電子商務為倉庫工人創造了更多需求的情況下。他的物流公司在倉庫方面還空缺著200個崗位。

少量現代研究也指出,在新技術與製造業甚至所有行業(尤其是採用電腦的公司)的就業增加之間往往存在著正相關。

自動化如何影響工資是另一個問題。比方說,倉庫工作以錢少活多著稱。自動化是讓他們變好還是變壞了呢?就織布機工人的情況而言,當他們的工作部分自動化之後其工資是漲了的。根據Bessen的說法,到了19世紀末,在著名的Lowell工廠幹活的紡織工人所掙時薪已經是1830年時的2倍多。這是因為圍繞著該新技能(操作機器)的勞動市場已被建立起來,而雇主需要為有技能的勞動力展開競爭。

這當然不是唯一的選項,但卻是樂觀主義者群體信奉的結果。自動化類似的積極結果:如果企業能用同樣數量的工人掙更多的錢的話,理論就可以付更多的錢給員工。如果商品價格下降的話,這些工人不加薪也能買更多的東西。

自動化幹掉了一些舊工作,同時也創造了一些新工作

隨著工業革命的終結,約一半的美國工人仍然從事農業方面的工作,而這些工作幾乎全部都要被機器取代。

農業就業人口占比已不到2%

如果其他情況照舊的話,農業方面的工作減少應該會導致大規模失業才對。但這一點並未發生。相反,隨著美國工人中的農業就業比例減少至不到20%,同期其他板塊的崗位卻在增長。增長的崗位既包括了工廠,也包括電腦、航空、長途貨車運輸等——這些職業在1900年的時候還是不可行的。

今天的樂觀主義者認為,最新的自動化技術一樣可以創造新的工作崗位。

至於是什麼樣的崗位他們也說不出來(樂觀主義的用處就在這裡)。過去25年間美國創造出來約1/3的新崗位在初期時並不存在(或者剛剛出現),所以預測未來25年會有哪些新崗位也只能靠猜。在一份有關人工智慧的報告中,奧巴馬政府認為自動化有可能在AI監督、新系統的維護修理以及類似無人車這樣的進展的基礎設施整改方面創造就業。不過報告作者指出,“預測未來工作增長極其困難,因為它依靠的是今天還沒有存在的技術。”

自動化未必就要淘汰人

2013年,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估計美國約一半的職業都有可能被自動化掉,這激起了公眾對機器人革命的恐懼。但3年之後,麥肯錫得出了一個非常不同的數字。在對830種職業進行分析後,該諮詢公司得出結論說只有5%的職業可以被完全自動化。

這兩項研究顯然觀點相悖。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評估了職業在10、20年內被完全自動化的可能性。但自動化更有可能替代部分而不是整份工作。Amazon在部署倉庫機器人的時候,目前並不是把所有的工人都替換掉,而是把從不同的貨架上面取貨這部分工作自動化掉。類似地,當我的同事利用人工智慧轉錄一次採訪時,,我媽並不會炒他魷魚;因為還有其他工作需要他去做。麥肯錫研究人員的模型並沒有試圖把工作分成“可替代”和“不可替代”,而是相反把它們放到一系列自動化可能性的範圍之內。

幾乎麥肯錫考察的每一個職業在某些方面都可以被自動化。該分析發現,即便是CEO這項工作內部也有25%的任務可以自動化。但很少有工作是可以完全自動化的。

麥肯錫的結論是,機器並不會取代所有的工作,而是相反,“更多的職業會發生改變而不是被自動化掉。”比方說,如果人工智慧可以更有效地得出結論的話,我們的CEO不會花時間去分析報告,而把空出來額時間更多地放在教育自己的團隊上面。

樂觀主義者理論的這一部分認為,如果人類沒有陷入到常規任務當中的話,他們就會去找更好的事情去做。紡織工人會學習操作機器的新工作。因為不需要對採訪筆錄進行整理,我的同事會寫更多的文章。因為不需要在貨架之間跑來跑去收集待打包的物品,倉庫工人每個人都可以打包更多的包裹。

Aaron Levie是企業軟體公司Box的CEO,也是一位自動化的樂觀主義者,他說:“我們看到在歷史上的任何時候發生了自動化,大家都不會突然就失去了創造力,而是想去做有趣的新事情。我們只是不想做太多重複、過時的工作。”他指出,這方面的潛在例子包括自動化的排程或者自動化調研服務。他說:“為什麼我們不能騰出那部分時間去做我們一直在做的下一組活動呢?我認為自動化做的事情就是讓世界運轉更快。”

這樣的世界會什麼樣的呢?Sodexo負責企業服務的CEO Sylvia Metayer給出了一個例子。她說自己所在的這家外包公司的建築維修力量已經開始在3個地方利用無人機來調查屋頂情況以滿足維護需求。在採用無人機之前,他們需要人爬上屋頂去查看情況,現在人可以呆在更安全的地面上。她說:“服務本身沒有改變,客戶還是需要有人來維護自己的屋頂。如果我們用無人機來做的話,那個之前要爬上屋頂的人就有更大的價值了,現在他可以跟客戶交流該幹什麼了。”

後臺辦公室的自動化也有例子。Blue Prism是一家説明客戶服務、會計等工作自動化的軟體公司,其CEO Alastair Bathgate說:“就我們在基層、在實際的商業運營看到的實際情況而言,我們幾乎看不到有崗位損失。”有一家銀行是他的客戶,該銀行訓練自動化軟體查看客戶的其他帳號存款是否能抵消當前帳號的支付來判斷客戶是否存在透支情況,然後做出反應。這個過程人是絕對做不了的,因為整個過程太單調乏味且代價高昂。另一家銀行則利用該軟體來讓客服代表引導信用卡被盜客戶到自動化系統,讓後者輸入資訊關閉帳號。那些客服代表現在做什麼呢?Bathgate說:“這讓他們可以接聽下一個電話。”減少的是等待接聽的時間,而不是人頭數。

我們也許需要自動化

隨著許多國家的出生率下降,工作人口的占比也會下降。為了保持今天的GDP,這些工人每個都要比今天的工人更有生產力,他們還將需要比過去更快的改進率。即便生產力繼續以過去50年相同的速度(電腦和互聯網成為主流工具的情況下)改進下去——這樣的改進幅度仍不足以維持GDP。自動化技術可能是該問題的答案。據麥肯錫的分析,自動化最多可以把全球生產力提高0.8到1.4個百分點——前提是人還得繼續工作。

成為自動化的樂觀主義者並不意味著就要忽視自動化導致的失業問題

工業革命最終導致的是普通工人生活水準的空前提高。

不過這在繁榮並不是馬上實現的。有一段時間勞動階級在工廠內部的生活是是悲慘的。這包括了工資低、可怕的工作條件以及童工等。

今天,在世界經濟論壇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進行期間,即便是樂觀主義者也預計會出現短期的勞動力替代、工資滯漲,以及對於一些工人來說會出現陣痛的問題。就拿一個行業來說吧,奧巴馬政府估計會有將近310萬人因無人車而失去工作。其他板塊可能會隨著這些工作的消失而創造出新的工作,但失去駕駛工作的人未必就具備新工作的技能。這可是件大事。

樂觀主義者與悲觀主義者的區別在於,他們傾向于認為經濟作為整體會從這一短期調整中恢復過來。

悲觀主義者認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從這次工業革命中,以上次工業革命相同的、令普通工人生活標準提高的方式受益。在過去20年的時間裡,生產力提高大部分的回報都跑到了企業主而不是工人身上。過去幾十年全球的不平等情況一直在惡化。

但自動化樂觀主義者認為,在技術發展以外還發生了很多事情,比如工會的衰落,勞動法的弱化,有利於富人的稅法,以及沒有跟上世界變化的教育政策——這些屬於政策問題,我們應該修訂政策而不是把問題歸咎於技術。

不過想無視一點並不容易。悲觀主義者指出,創新的節奏也是原因之一,他們認為這次技術的進展將比過去更加殘酷地影響到工作。阿斯彭研究所經濟學家Ethan Pollack對於自動化的態度介乎樂觀主義者與悲觀主義者之間,他說:“在過去出現顛覆的時候,經濟會調整然後工作在其他地方被創造出來。在不久的將來,如果每一次顛覆發生得都那麼快(注:指數增長定律)以至於永遠都無法恢復會怎樣?”

究竟誰對?

Tesla和SpaceX CEO Elon Musk最近在迪拜舉行的全球治理峰會上說:“機器人做得不如人好的工作會越來越少,”隨後他提出有必要設立普遍基本收入。不過即便談到了自動化技術對工作的威脅,他仍然講到了積極影響的一面。他說:“與自動化隨之而來的將是富足。幾乎一切東西都將變得非常便宜。”

樂觀主義陣營這邊對於自動化的影響往往也有著類似喜憂參半的感受。Box CEO Levie在Twitter上寫道:“AI似乎是反烏托邦,因為描述現有工作消失要比想像從未存在的行業出現容易。”他沒有否認自動化技術會導致部分工作過時——只是把焦點放在了前找出的長期的、宏大的機會上面。

雙方通常都同意應該採取手段來減少自動化對工作替代的影響,比如為失業人員績效技能改造的教育計畫。只是有一方對此後發生的事情觀點更加黑暗一點罷了。

那麼究竟誰的看法正確呢?如果可以史為鑒的話,都對。

1930年代,經濟學家凱恩斯杜撰了一個非常出名的詞“技術性失業”。不那麼出名的是他當時提出的一個觀點。它的觀點不是說迫近的技術註定會導致社會發生曠日持久的大規模失業,而是認為對新技術的反應既不應該是認為世界末日就要到來,也不應該拒絕承認世界已經發生改變。他在《我們子孫後代的經濟可能性》一文中是這麼說的:

普遍性的世界性大蕭條、在一個充滿貧困的世界裡產生的異常巨大規模的失業、我們曾犯下的災難性錯誤,所有這些都使我們失去了洞察力,對於在表面現象下正在發生的一切視而不見,對於事物發展趨勢的真實解釋置若罔聞。悲觀主義有兩種相反的論調:一種是革命者的悲觀主義,他們認為事態已惡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只有進行激烈的變革才有一線生機;另一種則是反動分子的悲觀主義,他們認為我們的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平衡已是如此岌岌可危,因此不能再冒險進行任何嘗試。

奧巴馬政府在一份有關自動化將如何影響工作的報告中建議,要通過投資教育對自動化做出回應,為因自動化技術被取代的司機等工人建立培訓計畫,並且強化社會保障體系。蓋茨建議我們應該像對人的收入納稅那樣對機器人生產力納稅,以便為再培訓計畫以及人類適合的工作如照看等提供資金。其他人則建議提供工資補貼以及提供直接政府就業計畫。這些建議的解決方案跟1964年詹森總統提出的那些並沒有太大的不同,當時的提案裡面就包括有“建設我們的教育體系的大規模計畫”以及“對稅收結構的重大調整”。

即便如此,此後至今在讓國家對自動化取代工作表現得更有彈性方面的進展寥寥。大學教育的成本越來越高。對建立一個有效、機會公平的再培訓計畫,作為社會,美國並沒有表現出堅定的承諾。不公平還在加重。特朗普當局迄今為止關注的是防止企業把崗位外包給海外而不是修復自動化對經濟的影響。這種方案是不夠的。

2014年MIT的Erik Brynjolfsson以及Andrew McAfee出版了一本討論自動化對經濟影響的書,書名叫做《第二次機器時代》。他們在書中認為:“我們這一代人所繼承的變革世界的機會比任何人都要多。這是值得樂觀的緣由,但唯有我們審慎作出自己的選擇才行。”

Amazon的雇員數變化情況

樂觀主義者對這一趨勢的看法是,機器人幫助Amazon保持價格低廉,而這意味著大家會購買更多的東西,進而意味著該公司需要更多的人管理倉庫,即便每包裹所需的人小時變少了。Bruce Welty是一家年運輸電子商務訂單超過了10億美元的物流公司創始人,以及另一家名為Locus Robotics的銷售倉庫機器人的公司的創始人,他說後者對工作的威脅被過分渲染了——尤其是隨著電子商務為倉庫工人創造了更多需求的情況下。他的物流公司在倉庫方面還空缺著200個崗位。

少量現代研究也指出,在新技術與製造業甚至所有行業(尤其是採用電腦的公司)的就業增加之間往往存在著正相關。

自動化如何影響工資是另一個問題。比方說,倉庫工作以錢少活多著稱。自動化是讓他們變好還是變壞了呢?就織布機工人的情況而言,當他們的工作部分自動化之後其工資是漲了的。根據Bessen的說法,到了19世紀末,在著名的Lowell工廠幹活的紡織工人所掙時薪已經是1830年時的2倍多。這是因為圍繞著該新技能(操作機器)的勞動市場已被建立起來,而雇主需要為有技能的勞動力展開競爭。

這當然不是唯一的選項,但卻是樂觀主義者群體信奉的結果。自動化類似的積極結果:如果企業能用同樣數量的工人掙更多的錢的話,理論就可以付更多的錢給員工。如果商品價格下降的話,這些工人不加薪也能買更多的東西。

自動化幹掉了一些舊工作,同時也創造了一些新工作

隨著工業革命的終結,約一半的美國工人仍然從事農業方面的工作,而這些工作幾乎全部都要被機器取代。

農業就業人口占比已不到2%

如果其他情況照舊的話,農業方面的工作減少應該會導致大規模失業才對。但這一點並未發生。相反,隨著美國工人中的農業就業比例減少至不到20%,同期其他板塊的崗位卻在增長。增長的崗位既包括了工廠,也包括電腦、航空、長途貨車運輸等——這些職業在1900年的時候還是不可行的。

今天的樂觀主義者認為,最新的自動化技術一樣可以創造新的工作崗位。

至於是什麼樣的崗位他們也說不出來(樂觀主義的用處就在這裡)。過去25年間美國創造出來約1/3的新崗位在初期時並不存在(或者剛剛出現),所以預測未來25年會有哪些新崗位也只能靠猜。在一份有關人工智慧的報告中,奧巴馬政府認為自動化有可能在AI監督、新系統的維護修理以及類似無人車這樣的進展的基礎設施整改方面創造就業。不過報告作者指出,“預測未來工作增長極其困難,因為它依靠的是今天還沒有存在的技術。”

自動化未必就要淘汰人

2013年,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估計美國約一半的職業都有可能被自動化掉,這激起了公眾對機器人革命的恐懼。但3年之後,麥肯錫得出了一個非常不同的數字。在對830種職業進行分析後,該諮詢公司得出結論說只有5%的職業可以被完全自動化。

這兩項研究顯然觀點相悖。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評估了職業在10、20年內被完全自動化的可能性。但自動化更有可能替代部分而不是整份工作。Amazon在部署倉庫機器人的時候,目前並不是把所有的工人都替換掉,而是把從不同的貨架上面取貨這部分工作自動化掉。類似地,當我的同事利用人工智慧轉錄一次採訪時,,我媽並不會炒他魷魚;因為還有其他工作需要他去做。麥肯錫研究人員的模型並沒有試圖把工作分成“可替代”和“不可替代”,而是相反把它們放到一系列自動化可能性的範圍之內。

幾乎麥肯錫考察的每一個職業在某些方面都可以被自動化。該分析發現,即便是CEO這項工作內部也有25%的任務可以自動化。但很少有工作是可以完全自動化的。

麥肯錫的結論是,機器並不會取代所有的工作,而是相反,“更多的職業會發生改變而不是被自動化掉。”比方說,如果人工智慧可以更有效地得出結論的話,我們的CEO不會花時間去分析報告,而把空出來額時間更多地放在教育自己的團隊上面。

樂觀主義者理論的這一部分認為,如果人類沒有陷入到常規任務當中的話,他們就會去找更好的事情去做。紡織工人會學習操作機器的新工作。因為不需要對採訪筆錄進行整理,我的同事會寫更多的文章。因為不需要在貨架之間跑來跑去收集待打包的物品,倉庫工人每個人都可以打包更多的包裹。

Aaron Levie是企業軟體公司Box的CEO,也是一位自動化的樂觀主義者,他說:“我們看到在歷史上的任何時候發生了自動化,大家都不會突然就失去了創造力,而是想去做有趣的新事情。我們只是不想做太多重複、過時的工作。”他指出,這方面的潛在例子包括自動化的排程或者自動化調研服務。他說:“為什麼我們不能騰出那部分時間去做我們一直在做的下一組活動呢?我認為自動化做的事情就是讓世界運轉更快。”

這樣的世界會什麼樣的呢?Sodexo負責企業服務的CEO Sylvia Metayer給出了一個例子。她說自己所在的這家外包公司的建築維修力量已經開始在3個地方利用無人機來調查屋頂情況以滿足維護需求。在採用無人機之前,他們需要人爬上屋頂去查看情況,現在人可以呆在更安全的地面上。她說:“服務本身沒有改變,客戶還是需要有人來維護自己的屋頂。如果我們用無人機來做的話,那個之前要爬上屋頂的人就有更大的價值了,現在他可以跟客戶交流該幹什麼了。”

後臺辦公室的自動化也有例子。Blue Prism是一家説明客戶服務、會計等工作自動化的軟體公司,其CEO Alastair Bathgate說:“就我們在基層、在實際的商業運營看到的實際情況而言,我們幾乎看不到有崗位損失。”有一家銀行是他的客戶,該銀行訓練自動化軟體查看客戶的其他帳號存款是否能抵消當前帳號的支付來判斷客戶是否存在透支情況,然後做出反應。這個過程人是絕對做不了的,因為整個過程太單調乏味且代價高昂。另一家銀行則利用該軟體來讓客服代表引導信用卡被盜客戶到自動化系統,讓後者輸入資訊關閉帳號。那些客服代表現在做什麼呢?Bathgate說:“這讓他們可以接聽下一個電話。”減少的是等待接聽的時間,而不是人頭數。

我們也許需要自動化

隨著許多國家的出生率下降,工作人口的占比也會下降。為了保持今天的GDP,這些工人每個都要比今天的工人更有生產力,他們還將需要比過去更快的改進率。即便生產力繼續以過去50年相同的速度(電腦和互聯網成為主流工具的情況下)改進下去——這樣的改進幅度仍不足以維持GDP。自動化技術可能是該問題的答案。據麥肯錫的分析,自動化最多可以把全球生產力提高0.8到1.4個百分點——前提是人還得繼續工作。

成為自動化的樂觀主義者並不意味著就要忽視自動化導致的失業問題

工業革命最終導致的是普通工人生活水準的空前提高。

不過這在繁榮並不是馬上實現的。有一段時間勞動階級在工廠內部的生活是是悲慘的。這包括了工資低、可怕的工作條件以及童工等。

今天,在世界經濟論壇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進行期間,即便是樂觀主義者也預計會出現短期的勞動力替代、工資滯漲,以及對於一些工人來說會出現陣痛的問題。就拿一個行業來說吧,奧巴馬政府估計會有將近310萬人因無人車而失去工作。其他板塊可能會隨著這些工作的消失而創造出新的工作,但失去駕駛工作的人未必就具備新工作的技能。這可是件大事。

樂觀主義者與悲觀主義者的區別在於,他們傾向于認為經濟作為整體會從這一短期調整中恢復過來。

悲觀主義者認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從這次工業革命中,以上次工業革命相同的、令普通工人生活標準提高的方式受益。在過去20年的時間裡,生產力提高大部分的回報都跑到了企業主而不是工人身上。過去幾十年全球的不平等情況一直在惡化。

但自動化樂觀主義者認為,在技術發展以外還發生了很多事情,比如工會的衰落,勞動法的弱化,有利於富人的稅法,以及沒有跟上世界變化的教育政策——這些屬於政策問題,我們應該修訂政策而不是把問題歸咎於技術。

不過想無視一點並不容易。悲觀主義者指出,創新的節奏也是原因之一,他們認為這次技術的進展將比過去更加殘酷地影響到工作。阿斯彭研究所經濟學家Ethan Pollack對於自動化的態度介乎樂觀主義者與悲觀主義者之間,他說:“在過去出現顛覆的時候,經濟會調整然後工作在其他地方被創造出來。在不久的將來,如果每一次顛覆發生得都那麼快(注:指數增長定律)以至於永遠都無法恢復會怎樣?”

究竟誰對?

Tesla和SpaceX CEO Elon Musk最近在迪拜舉行的全球治理峰會上說:“機器人做得不如人好的工作會越來越少,”隨後他提出有必要設立普遍基本收入。不過即便談到了自動化技術對工作的威脅,他仍然講到了積極影響的一面。他說:“與自動化隨之而來的將是富足。幾乎一切東西都將變得非常便宜。”

樂觀主義陣營這邊對於自動化的影響往往也有著類似喜憂參半的感受。Box CEO Levie在Twitter上寫道:“AI似乎是反烏托邦,因為描述現有工作消失要比想像從未存在的行業出現容易。”他沒有否認自動化技術會導致部分工作過時——只是把焦點放在了前找出的長期的、宏大的機會上面。

雙方通常都同意應該採取手段來減少自動化對工作替代的影響,比如為失業人員績效技能改造的教育計畫。只是有一方對此後發生的事情觀點更加黑暗一點罷了。

那麼究竟誰的看法正確呢?如果可以史為鑒的話,都對。

1930年代,經濟學家凱恩斯杜撰了一個非常出名的詞“技術性失業”。不那麼出名的是他當時提出的一個觀點。它的觀點不是說迫近的技術註定會導致社會發生曠日持久的大規模失業,而是認為對新技術的反應既不應該是認為世界末日就要到來,也不應該拒絕承認世界已經發生改變。他在《我們子孫後代的經濟可能性》一文中是這麼說的:

普遍性的世界性大蕭條、在一個充滿貧困的世界裡產生的異常巨大規模的失業、我們曾犯下的災難性錯誤,所有這些都使我們失去了洞察力,對於在表面現象下正在發生的一切視而不見,對於事物發展趨勢的真實解釋置若罔聞。悲觀主義有兩種相反的論調:一種是革命者的悲觀主義,他們認為事態已惡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只有進行激烈的變革才有一線生機;另一種則是反動分子的悲觀主義,他們認為我們的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平衡已是如此岌岌可危,因此不能再冒險進行任何嘗試。

奧巴馬政府在一份有關自動化將如何影響工作的報告中建議,要通過投資教育對自動化做出回應,為因自動化技術被取代的司機等工人建立培訓計畫,並且強化社會保障體系。蓋茨建議我們應該像對人的收入納稅那樣對機器人生產力納稅,以便為再培訓計畫以及人類適合的工作如照看等提供資金。其他人則建議提供工資補貼以及提供直接政府就業計畫。這些建議的解決方案跟1964年詹森總統提出的那些並沒有太大的不同,當時的提案裡面就包括有“建設我們的教育體系的大規模計畫”以及“對稅收結構的重大調整”。

即便如此,此後至今在讓國家對自動化取代工作表現得更有彈性方面的進展寥寥。大學教育的成本越來越高。對建立一個有效、機會公平的再培訓計畫,作為社會,美國並沒有表現出堅定的承諾。不公平還在加重。特朗普當局迄今為止關注的是防止企業把崗位外包給海外而不是修復自動化對經濟的影響。這種方案是不夠的。

2014年MIT的Erik Brynjolfsson以及Andrew McAfee出版了一本討論自動化對經濟影響的書,書名叫做《第二次機器時代》。他們在書中認為:“我們這一代人所繼承的變革世界的機會比任何人都要多。這是值得樂觀的緣由,但唯有我們審慎作出自己的選擇才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