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文化|安徽有“八寶“,第一寶就來自蕪湖無為縣!

清末民初流傳的《安徽八寶歌》, “紗燈籠皓魂, 宣紙載煙雲。 徽墨文房寶, 潛簟凝寒冰。 摺扇青陽好, 巢魚席上珍。 懷榴鑲醉玉, 祁茶天下聞。 ”

這第一寶說的便是無為紗燈,

並被安徽省志列為皖地八大特產之一。

無為剔墨紗燈

無為剔墨紗燈, 又名宮燈。 是康熙年間由無為人蔡竹國首創, 選用薄似蟬翼絲質絹紗作畫, 並獨創“剔墨”技法, 獨樹一幟。 初于明, 盛於清, 已有300餘年歷史。

1894年, 光緒為慈禧太后操辦60壽辰,

特派統領官專程來無為征選紗燈。 “萬壽慶典”宮殿內外處處紗燈高懸, 觀賞者無不稱奇, 被譽為“宮燈”。

剔墨紗燈的藝術特色

無為剔墨紗燈是在借鑒吸收歷代流行的蔑紮、紙糊、染色“彩燈”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將木工、雕刻、漆工和繪畫藝術融為一體,

經過加工、成型、油漆、繪畫、剔墨等項工藝製作而成。

“剔墨紗燈”形狀一般為六角和四方形, 框架取料檀木或紅椿, 並用龍頭鳳頭、象鼻、虎腳裝飾, 燈壁四周鑲罩紗絹, 選用薄似蟬翼絲質絹紗作畫, 繪以花卉、山水、人物等形象, 經剔墨工藝和點睛手法,

畫面人物眼睛, 在燭光穿射下頻頻閃眨, 栩栩如生。

剔墨紗燈揚名和傳承

1912年民國初, 無為剔墨紗燈參加南京全國博物展覽, 獲得榮譽獎狀, 一時名噪海內外。 更在國慶十周年代表一方特色大展風采。

然而無為紗燈製作和傳承很快遇到瓶頸。紗燈工藝繁瑣,一對紗燈一個人至少需要20天到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價格昂貴,導致無為紗燈製作漸趨衰敗,會製作的工匠越來越少。

朱曉鐘是目前無為剔墨紗燈唯一的傳承人。

2004年,中央電視臺準備拍攝無為的剔墨紗燈,卻未能找到一對完整的剔墨紗燈。為了延續即將消逝的傳統工藝,朱曉鐘經過近3個月的努力,獨自製作的一對剔墨紗燈終於完成。

後來,朱曉鐘通過收集整理,研究開發,熟練掌握了無為剔墨紗燈各項製作工藝流程,並搜集、整理、保存了有關無為剔墨紗燈的一整套完整資料,使得無為紗燈這一傳統工藝得以傳承下來。

讓我們為朱曉鐘這樣

努力傳承傳統工藝的匠人們點贊!

無為廣電融媒體中心出品

然而無為紗燈製作和傳承很快遇到瓶頸。紗燈工藝繁瑣,一對紗燈一個人至少需要20天到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價格昂貴,導致無為紗燈製作漸趨衰敗,會製作的工匠越來越少。

朱曉鐘是目前無為剔墨紗燈唯一的傳承人。

2004年,中央電視臺準備拍攝無為的剔墨紗燈,卻未能找到一對完整的剔墨紗燈。為了延續即將消逝的傳統工藝,朱曉鐘經過近3個月的努力,獨自製作的一對剔墨紗燈終於完成。

後來,朱曉鐘通過收集整理,研究開發,熟練掌握了無為剔墨紗燈各項製作工藝流程,並搜集、整理、保存了有關無為剔墨紗燈的一整套完整資料,使得無為紗燈這一傳統工藝得以傳承下來。

讓我們為朱曉鐘這樣

努力傳承傳統工藝的匠人們點贊!

無為廣電融媒體中心出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