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何乾隆一生寫詩4萬卻不及康熙1個字?

乾隆皇帝興趣十分廣泛

他喜歡字畫, 喜歡題字, 喜歡巡遊

也喜歡到處留情

但乾隆最大的愛好無疑是寫詩

據統計, 乾隆一生寫了43630首詩

4萬多首詩是什麼概念呢

中國規模最大的詩歌總集《全唐詩》

共收錄了2千多位詩人的4萬多首詩

乾隆皇帝一人的“產量”

就抵得過《全唐詩》

儘管乾隆寫了這麼多首詩, 但是二百多年來, 沒有一首被後人記住或傳誦, 任何版本的中國詩歌史, 也從來沒有把這位皇帝列入其中, 說來也算是一個奇跡。

在這一點上, 乾隆就比他的祖父康熙帝差遠了。

康熙皇帝一生雖然酷愛書法, 卻很少題字, 所以康熙御筆是清朝歷代皇帝中流傳最少的, 以至於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

在今天的北京城內, 除公文外, 經考證的康熙題字只有3個, 可以說, 每一個都是價值連城。 而其中最珍貴的, 要屬“天下第一福”了。

祖孫情深 康熙為祖母“請福續壽”

康熙帝八歲登基, 九歲喪母, 由祖母孝莊皇太后一手撫養長大, 祖孫二人的感情非同一般。 幾位輔政大臣之間相互爭鬥, 唯有太皇太后是小皇帝最大、最可靠的支持者。

影視劇中孝莊太后與少年康熙的形象

在祖母的幫助下, 康熙帝擒鼇拜、平三藩, 開創出一番盛世景象。

然而, 就在康熙帝意氣風發的時候, 孝莊皇太后卻重病纏身, 太醫們也束手無策。 康熙帝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請福續壽之說, 意思是真命天子是萬福萬壽之人, 可以向天父為自己“請福續壽”, 遂決定為祖請福。

影視劇中孝莊太后與康熙的形象

在沐浴齋戒三日之後, 康熙帝化孝心於筆鋒, 一氣呵成了震爍古今的“福壽”聯體字, 並加蓋了“康熙御筆之寶”印璽, 取意“鴻運當頭、福星高照, 鎮天下所有妖邪”。

康熙御筆“天下第一福”

也許是康熙帝的孝心真的感動了上蒼, 自得到了這“福”字後, 孝莊皇太后的身體竟奇跡般康復了!

有感于皇帝的一番苦心和孝心, 也為了永久保存這世上獨一無二的“福”字, 孝莊皇太后命人將其刻在石碑上, 日夜撫摸, 祈求多福。 十五年後, 她以75歲的高齡離世, 民間俱稱這是康熙“請福續壽”帶來的福緣。

唯一不可倒掛的“福”字

康熙所書的這個“福”字,不同於一般的福字飽滿方正,字形窄而狹長,為瘦(諧音“壽”),民間稱之“長瘦福”,即長壽之福。俗語說“有福必有壽,有壽必有福”。

但是,由於“福”、“壽”二字字形差異太大,自古以來還沒有哪個書法家可以把“福”“壽”二字合為一字書寫。而此福字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蘭亭序》中“壽”字的寫法,成為現存歷代墨寶中唯一將“福”“壽”寫在同一個字裡的福字,被民間稱之為“福中有壽,福壽雙全”。由於其上加蓋了“康熙御筆之寶”的印璽,因此也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唯一一幅不可倒掛的“福”字。

天下第一福,究竟有多少玄妙

更讓人叫絕的是,此福與民間稱作“衣祿全、一口田”的福字截然不同,其間包括了數個漢字。

右上角的筆劃像個“多”字,下邊為“田”,而左偏旁極似“子”和“才”字,右偏旁像個“壽”字,故整個“福”字又可分解為“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巧妙地構成了福字的含義,極富藝術性,且意味深長,是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五福”合一之“福”字。

康熙福拆解——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

由於其中的“田”部尚未封口,因此是鴻福無邊、無邊之福。孝莊太后稱其為“福之本源”,民間則稱其為“五福之本、萬福之源”。

受福之人得福,送福之人受益

康熙一生政績卓著:裁撤三藩、收復臺灣、與俄國精確邊界、兩次親征准葛爾,開疆拓土,正合“多田”之兆;一生有子數十,恰應“多子”之端;與孫乾隆帝各執政逾一甲子,均以高夀善終,正是“多壽”之人;康乾盛世長達一百多年,國富民強,為“多才(財)”、國泰民安則是萬民“多福”。

這“多子多才多田多福多壽”的福字,不僅讓受福之人得福頗厚,更令康熙這請“福”送“福”之人受益終生,因此民間稱此福為“請福聚福、送福得福”。

多虧了周總理,福字碑才能重見天日

正因為有如此多的奧秘,這塊福字碑一直被視為皇家至寶,珍藏在紫禁城之中。 然而,福字碑傳至乾隆時期,卻神秘失蹤了!

乾隆一生最為嘆服的人就是祖父康熙,對“康熙禦福”的失蹤自然無法釋懷。若干年後,當嘉慶向乾隆詢問“康熙禦福”之事時,乾隆沉默良久後只說了八個字:“布衣之相,福澤萬民”。關於此碑的去向,從此成為了一個巨大的謎團。

恭王府福字碑

新中國成立後,文物保護部門決定重修恭王府。1962年,周恩來總理和一批專家視察恭王府時提出:要將恭王府保護好,將來有條件時對社會開放。

後來,進行清查整理工作的文物工作人員在後花園滴翠峰的秘雲洞內,意外發現了一塊福字碑。後經多方考證,驗明這正是乾隆年間神秘失蹤的“康熙禦福”石碑。至於這塊福字碑為何會出現在恭王府花園,至今仍是一段歷史懸案。

不論福字碑是怎樣走進恭王府的,“天下第一福”的名聲卻從此不脛而走。一時之間,眾多海外名流紛紛慕名前來求福,以拓印掛軸孝敬長輩。外國訪華元首政要也紛紛前來景仰“天下第一福”;“福”字碑的碑拓也成為贈與海內外貴賓的國禮之一。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一定要關注恒達源農業

康熙所書的這個“福”字,不同於一般的福字飽滿方正,字形窄而狹長,為瘦(諧音“壽”),民間稱之“長瘦福”,即長壽之福。俗語說“有福必有壽,有壽必有福”。

但是,由於“福”、“壽”二字字形差異太大,自古以來還沒有哪個書法家可以把“福”“壽”二字合為一字書寫。而此福字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蘭亭序》中“壽”字的寫法,成為現存歷代墨寶中唯一將“福”“壽”寫在同一個字裡的福字,被民間稱之為“福中有壽,福壽雙全”。由於其上加蓋了“康熙御筆之寶”的印璽,因此也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唯一一幅不可倒掛的“福”字。

天下第一福,究竟有多少玄妙

更讓人叫絕的是,此福與民間稱作“衣祿全、一口田”的福字截然不同,其間包括了數個漢字。

右上角的筆劃像個“多”字,下邊為“田”,而左偏旁極似“子”和“才”字,右偏旁像個“壽”字,故整個“福”字又可分解為“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巧妙地構成了福字的含義,極富藝術性,且意味深長,是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五福”合一之“福”字。

康熙福拆解——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

由於其中的“田”部尚未封口,因此是鴻福無邊、無邊之福。孝莊太后稱其為“福之本源”,民間則稱其為“五福之本、萬福之源”。

受福之人得福,送福之人受益

康熙一生政績卓著:裁撤三藩、收復臺灣、與俄國精確邊界、兩次親征准葛爾,開疆拓土,正合“多田”之兆;一生有子數十,恰應“多子”之端;與孫乾隆帝各執政逾一甲子,均以高夀善終,正是“多壽”之人;康乾盛世長達一百多年,國富民強,為“多才(財)”、國泰民安則是萬民“多福”。

這“多子多才多田多福多壽”的福字,不僅讓受福之人得福頗厚,更令康熙這請“福”送“福”之人受益終生,因此民間稱此福為“請福聚福、送福得福”。

多虧了周總理,福字碑才能重見天日

正因為有如此多的奧秘,這塊福字碑一直被視為皇家至寶,珍藏在紫禁城之中。 然而,福字碑傳至乾隆時期,卻神秘失蹤了!

乾隆一生最為嘆服的人就是祖父康熙,對“康熙禦福”的失蹤自然無法釋懷。若干年後,當嘉慶向乾隆詢問“康熙禦福”之事時,乾隆沉默良久後只說了八個字:“布衣之相,福澤萬民”。關於此碑的去向,從此成為了一個巨大的謎團。

恭王府福字碑

新中國成立後,文物保護部門決定重修恭王府。1962年,周恩來總理和一批專家視察恭王府時提出:要將恭王府保護好,將來有條件時對社會開放。

後來,進行清查整理工作的文物工作人員在後花園滴翠峰的秘雲洞內,意外發現了一塊福字碑。後經多方考證,驗明這正是乾隆年間神秘失蹤的“康熙禦福”石碑。至於這塊福字碑為何會出現在恭王府花園,至今仍是一段歷史懸案。

不論福字碑是怎樣走進恭王府的,“天下第一福”的名聲卻從此不脛而走。一時之間,眾多海外名流紛紛慕名前來求福,以拓印掛軸孝敬長輩。外國訪華元首政要也紛紛前來景仰“天下第一福”;“福”字碑的碑拓也成為贈與海內外貴賓的國禮之一。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一定要關注恒達源農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