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世界喧囂,你自寧靜!深入聆聽5款主動降噪無線耳機

上一期剛剛結束對2017年音訊行業的年終盤點, 新年第一期雜誌是不是應該呈現更多反映音訊行業發展趨勢的報導?沒錯, 延續我在年終盤點中所說的, 目前音訊行業的一大發展趨勢就是廠商針對各個細分市場, 不斷推出滿足消費者細分需要的新品。 這樣的細分市場很多, 其中主動降噪無線耳機是我比較看重的。 它不是新鮮玩意兒, 但以往參與的廠商和產品數量並不算多。

然而隨著近年來無線耳機的迅速發展與普及, 伴隨著無線功能的主動降噪(消噪)技術(因不同廠商在宣傳時降噪、消噪兩種提法都有,

所以本文從方便閱讀的角度考慮, 在正文中統一稱為降噪)也被越來越多的廠商應用到新品上, 並作為一項重要的賣點。

Bose QuietComfort 35 Ⅱ

Bose的QuietComfort系列(後文簡稱QC)主動降噪耳機一直就是這個市場的金字招牌。 在2016年, 該系列產品更新到QC35, 並順應時代需要升級為無線設計。

根據以往該系列升級的節奏, 我本以為之後迎來的會是“QC45”, 卻沒想到在發佈QC35一年多之後, Bose帶給消費者的卻是QC35的第二代產品——QC35 Ⅱ。

產品資料

降噪技術:主動式和被動式降噪技術

特色功能:降噪等級可調

無線技術:藍牙及NFC

電池類型:內置鋰電池

電池使用時間:20小時(無線模式)

音訊連接線:1.2m

USB連接線:30.5cm

尺寸:180mm×170mm×81mm

重量:310g

參考價格:2888元

外觀:多了一個按鍵

從價格來看, 在電商上的Bose旗艦店中QC35售價為2868元, 而QC35 Ⅱ的價格則是2888元, 後者的價格正好是它上市前QC35的價格, 也就是說QC35 Ⅱ上市後QC35的價格調低了20元。 其實僅僅從售價來看, 多少已經可以判斷出QC35 Ⅱ是QC35的“小改款”。

開箱後QC35 Ⅱ給我的感覺確實跟我此前試用過的QC35在外觀設計上沒什麼區別, 依舊是橢圓形耳罩加上包耳式的設計, 其中耳罩、支架、頭梁的前半段都採用了差不多的啞光磨砂處理工藝, 整體性比較強。 當然要一眼分清楚它們仍有辦法, QC35 Ⅱ左耳罩一側多出了一個按鍵, 它也正是QC35 Ⅱ相比QC35最大的變化—降噪等級調節鍵。 以往的QC系列產品只有開啟降噪和關閉降噪之分,

而在QC35 Ⅱ上, 它的降噪能力分為三檔, 使用者可以通過降噪等級調節鍵進行調節, 選擇最適合當下使用情境的降噪等級。

▲左耳罩一側的降噪等級調節鍵是QC35 Ⅱ上最大的變化。

▲右耳罩上的電源開關承擔著藍牙模式和降噪功能的開啟。

▲音量控制和播放/暫停鍵位於右耳罩一側,佩戴時用手盲操作沒有問題,此外用於充電的MicroUSB介面也在這個位置。

QC35 Ⅱ自然延續了藍牙無線技術,內置鋰電池的設計通過MicroUSB介面進行充電。電源開關與藍牙功能整合在了一起,開機後默認降噪和藍牙功能同時開啟。音訊線介面得以保留,使用者也可選擇有線方式使用,此時如果打開開關它會處於單純的降噪模式,在耳機沒電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用有線的方式聆聽音樂,只是沒辦法開啟降噪功能。

佩戴舒適度及降噪體驗

QC35 Ⅱ的耳墊由細膩的皮革包裹,內部填充記憶海綿,觸感非常舒服。頭梁的外層採用了與耳墊一樣的皮革材質,內層與頭部接觸的位置卻是不一樣的翻毛皮材質,並填充了軟性材質,質感同樣出色。耳機的耳罩被半圓形的框架所固定,允許上下小幅度轉動的同時也擁有90°前後轉動的轉軸,耳罩並不是垂直固定,有一定的傾斜角度,能更好地貼合臉部。

除了旋轉以外,QC35 Ⅱ還可以折疊,在收納時只需將耳罩放平,彎曲頭梁支架即可將其放入便攜包內,不會佔用太大空間。佩戴QC35 Ⅱ時的整體舒適度不錯,它的頭梁不會太緊,耳罩也給耳朵留下了足夠的空間,同時不管是對於耳朵還是頭部,QC35 Ⅱ所帶來的壓力都不大,適合長時間佩戴。

QC35 Ⅱ本身的被動降噪能力也還不錯,開啟降噪功能後,QC35 Ⅱ把周圍環境噪音過濾得相當乾淨,但保留了人聲。我也在不同場景下體驗了它的三種降噪等級,在較安靜的辦公室中,選擇最低檔的降噪等級就可以了,而如果是在公眾場合,選擇最高檔的降噪等級則足以應付,在需要掌握外部環境情況時,則可以關閉降噪功能,這樣就不需要直接關機了。在切換降噪模式時,耳機都會有語音提示。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該功能只有在無線模式下才有效,在有線使用時則沒辦法進行調節。

音質表現

QC35 Ⅱ在開啟降噪功能前後的音質不像是同一個耳機。在關閉降噪功能時,QC35 Ⅱ的聲音表現並不好,就像缺少耳放,低音部分有些渾濁,人聲也不夠抓耳。打開降噪功能後耳機的音質水準瞬間提升不止一檔,三頻都變得飽滿起來,特別是低頻部分,變得彈性十足,量感和深度也有顯著提升。同時人聲的飽滿度和細節相比之前好了很多。聲場有一下子開闊了,位置感也變得清晰。在聽一些快節奏的音樂時,如果在未開啟降噪功能時聽會缺少動感的氛圍,開啟後則讓人有跟著打拍子、抖腳的效果,讓聽者更投入。高音方面QC35 Ⅱ沒有走極致解析力的路線,聲音圓滑耐聽,極高頻部分的聲音不幹不燥,整體依舊是Bose一貫的風格。

MC點評

QC35 Ⅱ這一“小改款”,改變真的挺小的,不過這也說明QC35已經是一款相當成熟且頗具實力的產品了。增加的降噪等級調節有一定實用性,同時Bose也在QC35 Ⅱ上改進了動態均衡技術,將三頻均衡調整到更好的狀態。更重要的是,它的降噪能力依舊是最出色的那一檔。所以雖然變化不大,但畢竟它也只比QC35貴20元,多花這麼一點就能獲得一些升級,還是值得的。

外觀設計:★★★

佩戴舒適度:★★★★☆

降噪效果:★★★★★

其他功能:★★★

音質表現:★★★★☆

FIIL DIVA2

因為汪峰的緣故,FIIL從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一個品牌要受到消費者的認可,還是要靠產品的實力來說話。在2017年,FIIL對它原有主推的DIVA系列進行了更新,推出了DIVA2系列,而我收到的就是其中的FIIL DIVA2。

產品資料

降噪技術:混合式主動降噪技術

無線技術:藍牙4.1

單元:32mm

頻率回應:15Hz~22kHz(無線模式)、10Hz~40kHz(有線模式)

電池使用時間:28小時(音樂/通話,中檔音量)

重量:約215g

參考價格:1199元

外觀:延續極簡設計

對於產品設計,我偏好極簡設計,不光是對耳機的審美,其他方面亦是如此。DIVA2延續了其家族一直以來的設計風格,極簡的耳罩設計怎麼看都不過時。啞光耳殼沒有任何多餘的修飾,只有FIIL的Logo。Logo設計為開機後有背光,背光的實際視覺效果挺不錯的,絕不是那種幾十塊遊戲耳機的廉價光效。

退一步來說,即便不喜歡光效的用戶也可以選擇關閉它。極簡設計要保證好的效果,必須體現出質感,這一點DIVA2做得不錯。整個耳機拿在手裡有種扎實的感覺,蛋白絲皮質搭配慢回彈記憶海綿的耳墊和頭墊,扎實金屬材質的頭梁伸縮骨架……都加強了它所傳遞出的這種質感。

▲蛋白絲皮質搭配記憶海綿的耳墊很厚實,柔軟度不錯。

DIVA2同樣將很多功能整合在了耳機上,但它在側面卻只有兩個按鍵,多功能按鍵和有兩檔可調的MAF智慧調噪開關。其中前者的功能可不少,它整合了開關機、播放/暫停、 通話接聽/掛斷、開關背光燈、語音助手等功能,通過按鍵的次數與時間來實現不同的功能。剛上手時得對著說明書多操作兩次,需要一定上手熟悉的時間。此外它的右耳罩正面也整合了常用的功能,如音量調節和選曲,通過手指在耳殼上的觸控、滑動實現,實際操作的靈敏度不錯,不容易發生誤操作。

▲右耳罩上集中了所有按鍵和介面,側面包括了多功能按鍵、3.5mm介面、MicroUSB介面以及MAF智慧調噪開關。

▲右耳罩正面是觸控式的操作面板,能實現音量調節、選曲等操作。

佩戴舒適度及降噪體驗

DIVA2採用的是壓耳式的設計,要確保佩戴舒適度,就對它的耳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採用了蛋白絲皮材質的耳墊外層,內部的記憶海綿填充得比較飽滿。不僅如此,耳罩中間部分採用了柔軟材質的鏤空式連接體,可以自我調整調節面部和耳朵的夾角。同時頭梁內側覆蓋的厚實海綿範圍很大,包裹的蛋白皮同樣很細膩。實際佩戴感覺的舒適度高,不會有明顯夾頭的感覺,同時耳墊壓在耳朵上的感覺也不錯,並沒有給耳朵帶來太大壓力,同時兼具了佩戴穩定性。但是要長時間使用的話,舒適度還是不如包耳式的產品。

DIVA2應用的是名為MAF的智慧降噪技術,MAF提供了降噪、兼聽、開放、風中四種降噪模式,使用者在不同的場景下可根據實際需求選擇適合的降噪模式。我實際對比了四種模式的降噪效果,降噪模式對於環境噪音的過濾是最徹底的,同時它還對人聲進行了一定遮罩,能聽到,但是聽不太清。

在需要保留人聲的使用情境下,使用者可以開啟兼聽模式,這時對環境噪音的過濾沒有變化,但是能更清楚地聽到周圍的人聲,在戴著耳機的時候需要與其他人交流可以使用該模式。風中模式有點意思,我在開車時將窗戶打開,本來會有風噪,在風中模式下則被降低不少,當然我覺得該功能還是在乘坐公共交通時使用更為適合。開放模式則能聽到周圍的環境音,其主要用途是用戶在過馬路等環境下不用摘下耳機。

音質表現

DIVA2的調音風格比較正,實際聽感不偏不倚,三頻表現較為均衡。低音部分的特點在於擁有足夠的量感,下潛能到達一定的深度,節奏感好。稍顯不足的地方在於回彈有些偏慢,這點在大多數流行音樂中聽上去並不明顯,但當聆聽節奏較快,同時鼓點較多的音樂時,會感覺有些悶。

人聲部分DIVA2偏重對聲音細節的刻畫,解析力還不錯,同時調音痕跡不明顯,更多是還原錄音時的狀況。歌者的位置居中,長時間聆聽也不會讓人感覺壓迫,比較耐聽。高音部分足夠清亮,並且具備一定的延伸性,和人聲部分一樣是那種乾淨清爽的聽感。

DIVA2的聲音有著一定的空間感,具備較準確的定位,同時聲音的密度和結像感都達到了一定的水準,在聆聽交響樂時能帶來不錯的包圍感和穩定性。在試音時我還留意到DIVA2的一個功能,就是在摘下耳機後音樂會自動暫停,當再次戴上耳機的時候音樂便會繼續播放,能起到省電的作用。

MC點評

FIIL DIVA2的主動降噪能力不錯,特別是提供的針對多種情景模式的不同降噪模式選擇,足見其用心。雖然整體降噪水準相比Bose仍有差距,但考慮到它們售價的巨大差異,DIVA2完全能吸引到更多看重產品性價比的消費者。何況其極簡設計很符合當下潮流,加上相比其他產品更為小巧輕便的設計以及更好的便攜性,DIVA2會是一款高性價比的出街利器。

外觀設計:★★★★

佩戴舒適度:★★★☆

降噪效果:★★★★

其他功能:★★★★

音質表現:★★★★

JBL EVEREST ELITE 750NC

哈曼旗下的幾個品牌在主動降噪耳機上的推廣一直是走在前面的,從有線到無線產品都有覆蓋。今天我要試聽的就是來自哈曼旗下JBL的主動降噪無線耳機新品—EVEREST ELITE 750NC(後文簡稱750NC),一款包耳式的產品。

產品資料

降噪技術:主動降噪技術

無線技術:藍牙4.0

單元:40mm

頻率回應:10Hz~22kHz

靈敏度:92dB@1kHz,1mW

內置電池容量:850mAh

電池使用時間:15小時(降噪藍牙開啟下的音樂播放)

重量:280g

參考價格:2499元

外觀:設計與質感並重

750NC在設計上給我的第一感覺是相當時尚,和以往我體驗過的JBL耳機粗狂的美式風格不同,在750NC上JBL嘗試了更前衛的設計風格。對於這種改變我是持肯定態度的,它的耳罩採用了類似懸浮的雙層設計,同時沒有繁複的線條,而是通過圓潤且整體感很強的設計帶來了出眾的視覺效果。同時在配色上,它選擇了三種金屬味很濃的顏色——銀、灰、藍,啞光磨砂的工藝與金屬質感碰撞出的火花值得稱道。僅僅從外觀上我就會先把750NC推薦給喜歡出街使用的消費者,吸睛度一流。

▲750NC的耳墊很厚實,舒適度一流。

JBL在750NC上的設計功力還體現在細節上。它的控制按鍵都位於右耳罩的下方,包括電源開關、播放暫停鍵、音量鍵、藍牙以及降噪按鍵,此外還有一個MicroUSB充電介面。雖然和很多產品一樣,750NC的按鍵數量並不少,但是它的按鍵一來很窄,二來剛好處於耳罩邊緣過渡之處,所以很好地兼顧了隱藏性,並不會對整體視覺效果帶來影響。當然有舍有得,按鍵雖然有定位點,但由於按鍵間隔和體積較小,所以實際操作時要快速盲操作還是有困難。

▲控制按鍵都位於右耳罩的下方,包括電源開關、播放暫停鍵、音量鍵、藍牙以及降噪按鍵,此外還有一個MicroUSB充電介面。

▲左耳罩只有一個3.5mm耳機線介面,依舊是無線、有線皆可的設計。

佩戴舒適度及降噪體驗

750NC的便攜性不錯,耳罩可以折疊旋轉,放到贈送的硬殼便攜包中很容易帶出去。它的重量控制得比較好,只有280g,所以實際佩戴時它給我的第一感覺是比較輕的,佩戴穩定性好卻不夾頭。這當然也得益于它厚實的耳墊和頭梁頂部的軟性材質包裹。

耳墊的內部填充物很厚,皮革包裹下的柔軟度一流,在設計上採用的是符合人體工學的塑形,確實能在緊緊包裹耳朵的同時不對它產生明顯壓力。從整體佩戴舒適度來看,750NC會是一款適合長時間聆聽而不容易讓人感覺疲勞的產品。

750NC採用名為“自我調整主動降噪技術”,除了通過耳機上的開關控制,它還實現了通過智慧移動設備上的App進行降噪控制。這款“My JBL Headphones”App目前提供了對iOS設備的支援。在它之中用戶可以打開或關閉降噪功能,還可以選擇低,中、高三檔環境感知預設,甚至可以自訂左耳或者右耳的降噪是哪種等級的降噪。

在實際降噪效果的體驗中,我覺得對於絕大多數使用情境而言,開啟最高一檔,讓耳機處於高感知環境音的工作狀態下是最為適用的,基本能夠很好地消除周圍的環境音,降噪效果不錯,同時對於人聲是得以保留的,讓用戶在避免環境噪音的干擾下還是能保持與外界的暢通。

音質表現

750NC應用了名為“TruNote”的自動校音技術,它可以根據耳罩貼合度來調整750NC的音效。這一過程是自動的,只需佩戴上耳機,並在App中進行相應操作,很快就能完成校準。在實際試聽中,750NC擁有讓我印象深刻的低頻表現—不錯的彈性和結實的低音,氣勢也比較足,大動態下有不錯的解析力,要說不足可能就是量感少了一些。

在普通的流行音樂中這樣的低頻表現自然綽綽有餘,就算實在依靠低頻帶動聽感的電子音樂中它也足以應付。人聲部分則擁有比較好的結像感,位置略靠前,同時偏暖的聲音很討喜,很容易抓住聽者的耳朵。高頻部分的延伸度與密度不錯,小提琴的聲音特別乾脆,線條銳利,瞬態從容自如,即便在爆發力很強的音樂中也能表現出不錯的解析力,有著乾淨、明亮的聽感。

MC點評

身為JBL旗下主動降噪耳機系列中最新的旗艦款,750NC的實際降噪效果算得上是目前市面上主動降噪耳機中的第一陣營,自我調整主動降噪技術所帶來的降噪效果讓人滿意。從價位段來看,750NC的競爭對手自然少不了QC35 Ⅱ,前者的優勢在於更時尚潮流的外觀設計,指導價格也要便宜400元,同時更輕的重量帶來了更好的佩戴舒適度,這幾點應該是它吸引消費者的利器。

外觀設計:★★★★☆

佩戴舒適度:★★★★☆

降噪效果:★★★★☆

其他功能:★★★★

音質表現:★★★★

飛利浦SHB8850NC

以往一提到主動降噪耳機,大家往往第一反應會覺得價格門檻很高,隨隨便便一款產品都在千元上下,國際品牌的產品更是經常超過2000元。這其實在無形中也讓很多消費者在選購耳機時,沒有往主動降噪這一方向去考慮。其實目前市面上主動降噪耳機越來越多,價格也涵蓋到更多普通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區間。比如飛利浦SHB8850NC,就是此次我體驗的5款產品中價格最低的一款。這款目前售價不到500元的產品,曾在海外媒體的評選中獲得過100英鎊以內最佳降噪耳機的稱號,這讓我對它的表現充滿了期待。

產品資料

降噪技術:ActiveShield主動降噪技術

無線技術:藍牙4.0、NFC

單元:32mm

頻率回應:10Hz~22kHz

靈敏度:105dB@0dBFS

阻抗:16Ω

最大輸入功率:30mW

電池使用時間:15小時(通話)/16小時(播放)/45小時(待機)

尺寸:160mm×180mm×38mm

重量:232g

參考價格:499元

外觀:潮范兒十足

SHB8850NC屬於那種第一眼就會讓人注意到的耳機,亮銀色的耳罩是最主要的原因。細看會發現它採用的是小方格且內凹的設計,同時整體看起來還呈現出同心圓拉絲的視覺效果,但整體來看塑膠感還是略強。頭梁上的修飾條採用了與耳罩相同的處理,有所呼應。同時頭梁支架和耳罩邊緣通過高亮與啞光這兩種不同質感的處理工藝,帶來了更加豐富的視覺層次。由於採用的是壓耳式的佩戴方式,SHB8850NC比包耳式耳機小一圈,更適合出街使用。

SHB8850NC的按鍵很多,主要集中在右耳罩一側,包括了電源開關、藍牙鍵、音量調節及選曲控制鍵,其中藍牙鍵還可以實現靜音功能。右耳罩除了這兩組按鍵,正面還有一個圓形按鍵,用來實現播放控制以及接聽電話的功能。從視覺效果來看,這邊耳罩上的按鍵有些偏多,特別是正面的圓形按鍵對於整體視覺效果多少有些影響,其實可以考慮優化縮減一些按鍵來提升耳機的整體性。

▲SHB8850NC的按鍵集中在右耳罩一側,包括了電源開關、藍牙鍵、音量調節及選曲控制鍵,其中藍牙鍵還可以實現靜音功能,耳機孔則將兩組按鍵分開。

▲右耳罩正面還有一個圓形按鍵,用來實現播放控制以及接聽電話的功能。

左耳罩在這點上就要好很多,因為它只有一個主動降噪按鍵。SHB8850NC可以通過藍牙無線使用,不過依舊保留了耳機孔,在沒電的情況下使用者可以選擇傳統的有線方式聆聽音樂。

▲左耳罩的設置則比較簡單,只有一個主動降噪功能按鍵,使用者可以一鍵開關該功能。

佩戴舒適度及降噪體驗

SHB8850NC的耳墊設計得非常厚實,柔軟度很高,這應該與其壓耳式設計有關,更厚的耳墊能減少佩戴時對耳朵的壓迫。在實際佩戴中,雖然它確實比我以前用過的壓耳式耳機要更舒服一些,但耳朵依舊會感受到一定的壓力,相比包耳式還是有差距。

包裹耳墊的材質比較薄,我有些擔心它長時間使用後是否容易掉皮。頭梁擁有不錯的強度,整體包裹皮革,內側頭墊位置則有海綿。伸縮部分的阻尼適中,內側還有刻度,方便精確調整頭梁的長度。頭梁的力度比較足,符合它適合外出的特質,不過長時間佩戴我覺得會有些累。

SHB8850NC本身的物理降噪表現我覺得不錯,它的壓耳式設計讓我剛戴上它就感覺周圍安靜了不少,開啟主動降噪功能後除了人聲部分得到些許保留之外,其他部分的噪音得到了明顯減弱,不過我在室外的工地附近體驗,其中機器發出的低頻噪音沒有完全消除。另外有一點是它在開啟降噪功能之後,會聽到一些電子電路所產生的“嘶嘶”聲。不過這個聲音只有在停止播放音樂時才能聽到,對於聽音的影響倒是微乎其微。

音質表現

SHB8850NC整體的聲音表現給我的感覺是比較全面的。低音部分的量感雖然不算多,但是聽感緊湊,不會有“悶”的感覺,中低音部分的銜接自然,同時有著不錯的解析力。人聲部分的風格偏中正,聽男聲的感覺會更好,如果是偏好女聲,多少會感覺不夠潤。SHB8850NC的高音雖然略有偏暗,但它追求的是內斂順滑的聲音表現,在大動態下有比較好的控制力,更加耐聽。

在開啟降噪功能後,聲音的過渡很平滑,除了周圍細碎的噪音一下降低不少之外,音質並不會有什麼變化。如果非要說有什麼區別,只能說開啟後的聲音略有收縮,但是只有在不斷的A-B對比下,才能捕捉到那麼一點點變化,並不明顯。總體而言,SHB8850NC的音質不會受到降噪功能的影響,在環境本身就比較安靜的情況下,不開啟降噪功能也能獲得其真實的音質表現。

MC點評

如 果從此次體驗的5款耳機來看,飛利浦SHB8850NC不論是設計做工,還是功能的豐富度以及主動降噪方面的表現都不算出眾。那麼它值得推薦嗎?當然!畢竟不到500元的價格就能買到帶主動降噪功能的無線耳機。對於預算有限,但同時又對主動降噪功能有需求的消費者來說,SHB8850NC正是他們能夠在市場中找到的不多的選擇。就SHB8850NC的整體表現,用那句來說就是“還要啥自行車?”

外觀設計:★★★

佩戴舒適度:★★★☆

降噪效果:★★★☆

其他功能:★★★

音質表現:★★★

繽特力Voyager 8200 UC

作為此次體驗的5款主動降噪無線耳機中最貴的一款,繽特力Voyager 8200 UC的定價比Bose QC35 Ⅱ還要貴上400多元。是什麼讓它如此有底氣?試過之後自然會有答案。

產品資料

降噪技術:主動降噪技術

無線技術:藍牙4.1、NFC

單元:40mm

電池使用時間:24小時(音樂)、20小時(通話)、1個月(待機)

重量:289g

參考價格:3299元

外觀:商務也不失潮流風格

繽特力對於Voyager 8200 UC的定位是一款“主動降噪商務藍牙耳機”,這“商務”二字從外觀上就能體現一二。它提供了黑白兩種配色,設計項目簡單不繁複,特別是黑色版本,即便是用戶穿得西裝革履,使用起來也絕不突兀。倒是我收到白色版本,耳罩中央的木紋裝飾配上一圈乳白色類膚材質,加上頭梁、耳墊上所包裹的象牙白皮革,很貼近如今流行的簡約、冷感的北歐風格。

我發現提供了主動降噪功能的無線耳機在按鍵數量上往往很多,好的設計可以讓這些按鍵不會對耳機的整體觀感帶來太大影響,Voyager 8200 UC就屬於這類產品。這主要是因為它負責播放控制和音量調節的按鍵融入到了耳罩正面的設計中,所以真正讓人注意到的按鍵並不多。

▲左耳罩一側提供了降噪開關,滑鍵設計,提供了兩檔可調。

▲左耳罩上的這個木紋面板可不光只是裝飾,它還是一個三維按鍵,提供了前後選曲和播放暫停的功能,而圍繞這個三維按鍵的一圈密集小點部分可以旋轉,用來控制音量大小。

▲右耳罩一側可以看到它提供了單獨的電源/藍牙滑動開關,旁邊則是一個麥克風靜音按鍵,通過不同顏色和操作方式進行了區別。

另一個特別之處在於,繽特力在Voyager 8200 UC的按鍵上採用了各種不同的操作方式,包括按、撥、旋轉等等,這種設計的好處是我在盲操作時能很容易地上手,因為只需要記住操作方式就能很快想起來它所負責的功能。

如果僅僅是外觀設計,當然還稱不上是專為商務人士打造的產品。Voyager 8200 UC在功能上有一些我在其他主動降噪無線耳機上所沒看到的。比如它提供了一個型號為BT600的藍牙適配器,就是為了方便商務人士在電腦上實現企業級網路電話的應用。而與之配套的是它在通話功能上的用心。

Voyager 8200 UC採用四麥克風波束成形技術,能夠檢測和放大揚聲器的聲音,同時增加兩個麥克風來檢測和阻止環境雜音以達到清晰的通話環境,而左右兩個耳罩上的無杆式麥克風則能夠確保靜音模式下的通話品質,同時它還提供了語音控制以及語音提醒的功能。

佩戴舒適度及降噪體驗

繽特力Voyager 8200 UC採用全包耳式設計,不論是內部填充物,還是包裹在外的皮革材質,都很厚實。此外在耳墊的內側採用了橙色進行修飾,帶來了更具層次以及跳躍的視覺效果。絕大部分頭梁都包裹著和耳墊一樣的皮革,內側與頭部接觸的地方則採用了打孔處理,質感頗佳。

實際佩戴時感覺Voyager 8200 UC耳墊對耳朵的包裹性不錯,同時對於用戶頭部的貼合度是較高的,剛戴時會感覺頭頂有些緊,習慣後感覺還行,出街使用時的佩戴穩定性不錯。得益於它不到300g的重量,Voyager 8200 UC佩戴起來對頭部的壓力處於正常範圍,能夠滿足用戶在較長使用時間中的舒適體驗。

在沒開啟降噪功能時戴上Voyager 8200 UC,其耳罩出色的包裹性已經帶來了還算不錯的隔音效果。開啟降噪功能後,它將大多數環境噪音都過濾掉了,特別是此前室內風管機所產生的巨大噪音減輕了很多,但並沒有完全消除,而周圍的人聲和鍵盤敲擊的聲音則基本上沒有變化。

此外仔細聆聽,Voyager 8200 UC有不算明顯的電子電路產生的底噪。它的降噪功能分了兩檔,在辦公室下我調整到MID模式就足夠了,而如果是來到室外,則需要將它提高到HIGH模式才能把各種嘈雜的環境噪音消除掉。

音質表現

Voyager 8200 UC的整體聽感偏中下走向,特別是低音,量感算是同類耳機中比較足量的,彈性不錯,聽感緊湊有力,不過如果是在低音本身就很多的音樂中,有時會感覺略悶。

中音部分它有向暖厚風格的方向進行了調音,特別是人聲的聽感顯得溫暖圓滑,風格討喜,屬於聽第一耳朵就容易被吸引的類型,並不偏重解析力。高音部分追求的是內斂順滑的表現,整體的銜接流暢,同時在大動態下有比較好的控制力,但仔細聆聽會感覺有些偏暗。

值得一提的是,Voyager 8200 UC也具有智慧感測器,可以在取下耳機後自動靜音並暫停播放音樂。跟前面有些產品類似,它開啟降噪功能前後對於音質的影響不大。

MC點評

在體驗Voyager 8200 UC之前,我就提到了它的售價,從繽特力對它的宣傳與定位來看,一直都有強調它的商務屬性以及對企業、專業、商務用途的消費者的覆蓋。從Voyager 8200 UC的設計到功能上,我都不難看出這點。就拿它提供的藍牙適配器來說,這是其他無線耳機上很少見到的配置,可見它對於自身所定位消費群體的細分使用需求是研究得比較透徹的。同時它的質保也不錯,不但提供了兩年質保,還承諾只換不修,讓消費者使用起來更安心。

外觀設計:★★★★

佩戴舒適度:★★★★

降噪效果:★★★★☆

其他功能:★★★★

音質表現:★★★☆

▲音量控制和播放/暫停鍵位於右耳罩一側,佩戴時用手盲操作沒有問題,此外用於充電的MicroUSB介面也在這個位置。

QC35 Ⅱ自然延續了藍牙無線技術,內置鋰電池的設計通過MicroUSB介面進行充電。電源開關與藍牙功能整合在了一起,開機後默認降噪和藍牙功能同時開啟。音訊線介面得以保留,使用者也可選擇有線方式使用,此時如果打開開關它會處於單純的降噪模式,在耳機沒電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用有線的方式聆聽音樂,只是沒辦法開啟降噪功能。

佩戴舒適度及降噪體驗

QC35 Ⅱ的耳墊由細膩的皮革包裹,內部填充記憶海綿,觸感非常舒服。頭梁的外層採用了與耳墊一樣的皮革材質,內層與頭部接觸的位置卻是不一樣的翻毛皮材質,並填充了軟性材質,質感同樣出色。耳機的耳罩被半圓形的框架所固定,允許上下小幅度轉動的同時也擁有90°前後轉動的轉軸,耳罩並不是垂直固定,有一定的傾斜角度,能更好地貼合臉部。

除了旋轉以外,QC35 Ⅱ還可以折疊,在收納時只需將耳罩放平,彎曲頭梁支架即可將其放入便攜包內,不會佔用太大空間。佩戴QC35 Ⅱ時的整體舒適度不錯,它的頭梁不會太緊,耳罩也給耳朵留下了足夠的空間,同時不管是對於耳朵還是頭部,QC35 Ⅱ所帶來的壓力都不大,適合長時間佩戴。

QC35 Ⅱ本身的被動降噪能力也還不錯,開啟降噪功能後,QC35 Ⅱ把周圍環境噪音過濾得相當乾淨,但保留了人聲。我也在不同場景下體驗了它的三種降噪等級,在較安靜的辦公室中,選擇最低檔的降噪等級就可以了,而如果是在公眾場合,選擇最高檔的降噪等級則足以應付,在需要掌握外部環境情況時,則可以關閉降噪功能,這樣就不需要直接關機了。在切換降噪模式時,耳機都會有語音提示。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該功能只有在無線模式下才有效,在有線使用時則沒辦法進行調節。

音質表現

QC35 Ⅱ在開啟降噪功能前後的音質不像是同一個耳機。在關閉降噪功能時,QC35 Ⅱ的聲音表現並不好,就像缺少耳放,低音部分有些渾濁,人聲也不夠抓耳。打開降噪功能後耳機的音質水準瞬間提升不止一檔,三頻都變得飽滿起來,特別是低頻部分,變得彈性十足,量感和深度也有顯著提升。同時人聲的飽滿度和細節相比之前好了很多。聲場有一下子開闊了,位置感也變得清晰。在聽一些快節奏的音樂時,如果在未開啟降噪功能時聽會缺少動感的氛圍,開啟後則讓人有跟著打拍子、抖腳的效果,讓聽者更投入。高音方面QC35 Ⅱ沒有走極致解析力的路線,聲音圓滑耐聽,極高頻部分的聲音不幹不燥,整體依舊是Bose一貫的風格。

MC點評

QC35 Ⅱ這一“小改款”,改變真的挺小的,不過這也說明QC35已經是一款相當成熟且頗具實力的產品了。增加的降噪等級調節有一定實用性,同時Bose也在QC35 Ⅱ上改進了動態均衡技術,將三頻均衡調整到更好的狀態。更重要的是,它的降噪能力依舊是最出色的那一檔。所以雖然變化不大,但畢竟它也只比QC35貴20元,多花這麼一點就能獲得一些升級,還是值得的。

外觀設計:★★★

佩戴舒適度:★★★★☆

降噪效果:★★★★★

其他功能:★★★

音質表現:★★★★☆

FIIL DIVA2

因為汪峰的緣故,FIIL從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一個品牌要受到消費者的認可,還是要靠產品的實力來說話。在2017年,FIIL對它原有主推的DIVA系列進行了更新,推出了DIVA2系列,而我收到的就是其中的FIIL DIVA2。

產品資料

降噪技術:混合式主動降噪技術

無線技術:藍牙4.1

單元:32mm

頻率回應:15Hz~22kHz(無線模式)、10Hz~40kHz(有線模式)

電池使用時間:28小時(音樂/通話,中檔音量)

重量:約215g

參考價格:1199元

外觀:延續極簡設計

對於產品設計,我偏好極簡設計,不光是對耳機的審美,其他方面亦是如此。DIVA2延續了其家族一直以來的設計風格,極簡的耳罩設計怎麼看都不過時。啞光耳殼沒有任何多餘的修飾,只有FIIL的Logo。Logo設計為開機後有背光,背光的實際視覺效果挺不錯的,絕不是那種幾十塊遊戲耳機的廉價光效。

退一步來說,即便不喜歡光效的用戶也可以選擇關閉它。極簡設計要保證好的效果,必須體現出質感,這一點DIVA2做得不錯。整個耳機拿在手裡有種扎實的感覺,蛋白絲皮質搭配慢回彈記憶海綿的耳墊和頭墊,扎實金屬材質的頭梁伸縮骨架……都加強了它所傳遞出的這種質感。

▲蛋白絲皮質搭配記憶海綿的耳墊很厚實,柔軟度不錯。

DIVA2同樣將很多功能整合在了耳機上,但它在側面卻只有兩個按鍵,多功能按鍵和有兩檔可調的MAF智慧調噪開關。其中前者的功能可不少,它整合了開關機、播放/暫停、 通話接聽/掛斷、開關背光燈、語音助手等功能,通過按鍵的次數與時間來實現不同的功能。剛上手時得對著說明書多操作兩次,需要一定上手熟悉的時間。此外它的右耳罩正面也整合了常用的功能,如音量調節和選曲,通過手指在耳殼上的觸控、滑動實現,實際操作的靈敏度不錯,不容易發生誤操作。

▲右耳罩上集中了所有按鍵和介面,側面包括了多功能按鍵、3.5mm介面、MicroUSB介面以及MAF智慧調噪開關。

▲右耳罩正面是觸控式的操作面板,能實現音量調節、選曲等操作。

佩戴舒適度及降噪體驗

DIVA2採用的是壓耳式的設計,要確保佩戴舒適度,就對它的耳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採用了蛋白絲皮材質的耳墊外層,內部的記憶海綿填充得比較飽滿。不僅如此,耳罩中間部分採用了柔軟材質的鏤空式連接體,可以自我調整調節面部和耳朵的夾角。同時頭梁內側覆蓋的厚實海綿範圍很大,包裹的蛋白皮同樣很細膩。實際佩戴感覺的舒適度高,不會有明顯夾頭的感覺,同時耳墊壓在耳朵上的感覺也不錯,並沒有給耳朵帶來太大壓力,同時兼具了佩戴穩定性。但是要長時間使用的話,舒適度還是不如包耳式的產品。

DIVA2應用的是名為MAF的智慧降噪技術,MAF提供了降噪、兼聽、開放、風中四種降噪模式,使用者在不同的場景下可根據實際需求選擇適合的降噪模式。我實際對比了四種模式的降噪效果,降噪模式對於環境噪音的過濾是最徹底的,同時它還對人聲進行了一定遮罩,能聽到,但是聽不太清。

在需要保留人聲的使用情境下,使用者可以開啟兼聽模式,這時對環境噪音的過濾沒有變化,但是能更清楚地聽到周圍的人聲,在戴著耳機的時候需要與其他人交流可以使用該模式。風中模式有點意思,我在開車時將窗戶打開,本來會有風噪,在風中模式下則被降低不少,當然我覺得該功能還是在乘坐公共交通時使用更為適合。開放模式則能聽到周圍的環境音,其主要用途是用戶在過馬路等環境下不用摘下耳機。

音質表現

DIVA2的調音風格比較正,實際聽感不偏不倚,三頻表現較為均衡。低音部分的特點在於擁有足夠的量感,下潛能到達一定的深度,節奏感好。稍顯不足的地方在於回彈有些偏慢,這點在大多數流行音樂中聽上去並不明顯,但當聆聽節奏較快,同時鼓點較多的音樂時,會感覺有些悶。

人聲部分DIVA2偏重對聲音細節的刻畫,解析力還不錯,同時調音痕跡不明顯,更多是還原錄音時的狀況。歌者的位置居中,長時間聆聽也不會讓人感覺壓迫,比較耐聽。高音部分足夠清亮,並且具備一定的延伸性,和人聲部分一樣是那種乾淨清爽的聽感。

DIVA2的聲音有著一定的空間感,具備較準確的定位,同時聲音的密度和結像感都達到了一定的水準,在聆聽交響樂時能帶來不錯的包圍感和穩定性。在試音時我還留意到DIVA2的一個功能,就是在摘下耳機後音樂會自動暫停,當再次戴上耳機的時候音樂便會繼續播放,能起到省電的作用。

MC點評

FIIL DIVA2的主動降噪能力不錯,特別是提供的針對多種情景模式的不同降噪模式選擇,足見其用心。雖然整體降噪水準相比Bose仍有差距,但考慮到它們售價的巨大差異,DIVA2完全能吸引到更多看重產品性價比的消費者。何況其極簡設計很符合當下潮流,加上相比其他產品更為小巧輕便的設計以及更好的便攜性,DIVA2會是一款高性價比的出街利器。

外觀設計:★★★★

佩戴舒適度:★★★☆

降噪效果:★★★★

其他功能:★★★★

音質表現:★★★★

JBL EVEREST ELITE 750NC

哈曼旗下的幾個品牌在主動降噪耳機上的推廣一直是走在前面的,從有線到無線產品都有覆蓋。今天我要試聽的就是來自哈曼旗下JBL的主動降噪無線耳機新品—EVEREST ELITE 750NC(後文簡稱750NC),一款包耳式的產品。

產品資料

降噪技術:主動降噪技術

無線技術:藍牙4.0

單元:40mm

頻率回應:10Hz~22kHz

靈敏度:92dB@1kHz,1mW

內置電池容量:850mAh

電池使用時間:15小時(降噪藍牙開啟下的音樂播放)

重量:280g

參考價格:2499元

外觀:設計與質感並重

750NC在設計上給我的第一感覺是相當時尚,和以往我體驗過的JBL耳機粗狂的美式風格不同,在750NC上JBL嘗試了更前衛的設計風格。對於這種改變我是持肯定態度的,它的耳罩採用了類似懸浮的雙層設計,同時沒有繁複的線條,而是通過圓潤且整體感很強的設計帶來了出眾的視覺效果。同時在配色上,它選擇了三種金屬味很濃的顏色——銀、灰、藍,啞光磨砂的工藝與金屬質感碰撞出的火花值得稱道。僅僅從外觀上我就會先把750NC推薦給喜歡出街使用的消費者,吸睛度一流。

▲750NC的耳墊很厚實,舒適度一流。

JBL在750NC上的設計功力還體現在細節上。它的控制按鍵都位於右耳罩的下方,包括電源開關、播放暫停鍵、音量鍵、藍牙以及降噪按鍵,此外還有一個MicroUSB充電介面。雖然和很多產品一樣,750NC的按鍵數量並不少,但是它的按鍵一來很窄,二來剛好處於耳罩邊緣過渡之處,所以很好地兼顧了隱藏性,並不會對整體視覺效果帶來影響。當然有舍有得,按鍵雖然有定位點,但由於按鍵間隔和體積較小,所以實際操作時要快速盲操作還是有困難。

▲控制按鍵都位於右耳罩的下方,包括電源開關、播放暫停鍵、音量鍵、藍牙以及降噪按鍵,此外還有一個MicroUSB充電介面。

▲左耳罩只有一個3.5mm耳機線介面,依舊是無線、有線皆可的設計。

佩戴舒適度及降噪體驗

750NC的便攜性不錯,耳罩可以折疊旋轉,放到贈送的硬殼便攜包中很容易帶出去。它的重量控制得比較好,只有280g,所以實際佩戴時它給我的第一感覺是比較輕的,佩戴穩定性好卻不夾頭。這當然也得益于它厚實的耳墊和頭梁頂部的軟性材質包裹。

耳墊的內部填充物很厚,皮革包裹下的柔軟度一流,在設計上採用的是符合人體工學的塑形,確實能在緊緊包裹耳朵的同時不對它產生明顯壓力。從整體佩戴舒適度來看,750NC會是一款適合長時間聆聽而不容易讓人感覺疲勞的產品。

750NC採用名為“自我調整主動降噪技術”,除了通過耳機上的開關控制,它還實現了通過智慧移動設備上的App進行降噪控制。這款“My JBL Headphones”App目前提供了對iOS設備的支援。在它之中用戶可以打開或關閉降噪功能,還可以選擇低,中、高三檔環境感知預設,甚至可以自訂左耳或者右耳的降噪是哪種等級的降噪。

在實際降噪效果的體驗中,我覺得對於絕大多數使用情境而言,開啟最高一檔,讓耳機處於高感知環境音的工作狀態下是最為適用的,基本能夠很好地消除周圍的環境音,降噪效果不錯,同時對於人聲是得以保留的,讓用戶在避免環境噪音的干擾下還是能保持與外界的暢通。

音質表現

750NC應用了名為“TruNote”的自動校音技術,它可以根據耳罩貼合度來調整750NC的音效。這一過程是自動的,只需佩戴上耳機,並在App中進行相應操作,很快就能完成校準。在實際試聽中,750NC擁有讓我印象深刻的低頻表現—不錯的彈性和結實的低音,氣勢也比較足,大動態下有不錯的解析力,要說不足可能就是量感少了一些。

在普通的流行音樂中這樣的低頻表現自然綽綽有餘,就算實在依靠低頻帶動聽感的電子音樂中它也足以應付。人聲部分則擁有比較好的結像感,位置略靠前,同時偏暖的聲音很討喜,很容易抓住聽者的耳朵。高頻部分的延伸度與密度不錯,小提琴的聲音特別乾脆,線條銳利,瞬態從容自如,即便在爆發力很強的音樂中也能表現出不錯的解析力,有著乾淨、明亮的聽感。

MC點評

身為JBL旗下主動降噪耳機系列中最新的旗艦款,750NC的實際降噪效果算得上是目前市面上主動降噪耳機中的第一陣營,自我調整主動降噪技術所帶來的降噪效果讓人滿意。從價位段來看,750NC的競爭對手自然少不了QC35 Ⅱ,前者的優勢在於更時尚潮流的外觀設計,指導價格也要便宜400元,同時更輕的重量帶來了更好的佩戴舒適度,這幾點應該是它吸引消費者的利器。

外觀設計:★★★★☆

佩戴舒適度:★★★★☆

降噪效果:★★★★☆

其他功能:★★★★

音質表現:★★★★

飛利浦SHB8850NC

以往一提到主動降噪耳機,大家往往第一反應會覺得價格門檻很高,隨隨便便一款產品都在千元上下,國際品牌的產品更是經常超過2000元。這其實在無形中也讓很多消費者在選購耳機時,沒有往主動降噪這一方向去考慮。其實目前市面上主動降噪耳機越來越多,價格也涵蓋到更多普通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區間。比如飛利浦SHB8850NC,就是此次我體驗的5款產品中價格最低的一款。這款目前售價不到500元的產品,曾在海外媒體的評選中獲得過100英鎊以內最佳降噪耳機的稱號,這讓我對它的表現充滿了期待。

產品資料

降噪技術:ActiveShield主動降噪技術

無線技術:藍牙4.0、NFC

單元:32mm

頻率回應:10Hz~22kHz

靈敏度:105dB@0dBFS

阻抗:16Ω

最大輸入功率:30mW

電池使用時間:15小時(通話)/16小時(播放)/45小時(待機)

尺寸:160mm×180mm×38mm

重量:232g

參考價格:499元

外觀:潮范兒十足

SHB8850NC屬於那種第一眼就會讓人注意到的耳機,亮銀色的耳罩是最主要的原因。細看會發現它採用的是小方格且內凹的設計,同時整體看起來還呈現出同心圓拉絲的視覺效果,但整體來看塑膠感還是略強。頭梁上的修飾條採用了與耳罩相同的處理,有所呼應。同時頭梁支架和耳罩邊緣通過高亮與啞光這兩種不同質感的處理工藝,帶來了更加豐富的視覺層次。由於採用的是壓耳式的佩戴方式,SHB8850NC比包耳式耳機小一圈,更適合出街使用。

SHB8850NC的按鍵很多,主要集中在右耳罩一側,包括了電源開關、藍牙鍵、音量調節及選曲控制鍵,其中藍牙鍵還可以實現靜音功能。右耳罩除了這兩組按鍵,正面還有一個圓形按鍵,用來實現播放控制以及接聽電話的功能。從視覺效果來看,這邊耳罩上的按鍵有些偏多,特別是正面的圓形按鍵對於整體視覺效果多少有些影響,其實可以考慮優化縮減一些按鍵來提升耳機的整體性。

▲SHB8850NC的按鍵集中在右耳罩一側,包括了電源開關、藍牙鍵、音量調節及選曲控制鍵,其中藍牙鍵還可以實現靜音功能,耳機孔則將兩組按鍵分開。

▲右耳罩正面還有一個圓形按鍵,用來實現播放控制以及接聽電話的功能。

左耳罩在這點上就要好很多,因為它只有一個主動降噪按鍵。SHB8850NC可以通過藍牙無線使用,不過依舊保留了耳機孔,在沒電的情況下使用者可以選擇傳統的有線方式聆聽音樂。

▲左耳罩的設置則比較簡單,只有一個主動降噪功能按鍵,使用者可以一鍵開關該功能。

佩戴舒適度及降噪體驗

SHB8850NC的耳墊設計得非常厚實,柔軟度很高,這應該與其壓耳式設計有關,更厚的耳墊能減少佩戴時對耳朵的壓迫。在實際佩戴中,雖然它確實比我以前用過的壓耳式耳機要更舒服一些,但耳朵依舊會感受到一定的壓力,相比包耳式還是有差距。

包裹耳墊的材質比較薄,我有些擔心它長時間使用後是否容易掉皮。頭梁擁有不錯的強度,整體包裹皮革,內側頭墊位置則有海綿。伸縮部分的阻尼適中,內側還有刻度,方便精確調整頭梁的長度。頭梁的力度比較足,符合它適合外出的特質,不過長時間佩戴我覺得會有些累。

SHB8850NC本身的物理降噪表現我覺得不錯,它的壓耳式設計讓我剛戴上它就感覺周圍安靜了不少,開啟主動降噪功能後除了人聲部分得到些許保留之外,其他部分的噪音得到了明顯減弱,不過我在室外的工地附近體驗,其中機器發出的低頻噪音沒有完全消除。另外有一點是它在開啟降噪功能之後,會聽到一些電子電路所產生的“嘶嘶”聲。不過這個聲音只有在停止播放音樂時才能聽到,對於聽音的影響倒是微乎其微。

音質表現

SHB8850NC整體的聲音表現給我的感覺是比較全面的。低音部分的量感雖然不算多,但是聽感緊湊,不會有“悶”的感覺,中低音部分的銜接自然,同時有著不錯的解析力。人聲部分的風格偏中正,聽男聲的感覺會更好,如果是偏好女聲,多少會感覺不夠潤。SHB8850NC的高音雖然略有偏暗,但它追求的是內斂順滑的聲音表現,在大動態下有比較好的控制力,更加耐聽。

在開啟降噪功能後,聲音的過渡很平滑,除了周圍細碎的噪音一下降低不少之外,音質並不會有什麼變化。如果非要說有什麼區別,只能說開啟後的聲音略有收縮,但是只有在不斷的A-B對比下,才能捕捉到那麼一點點變化,並不明顯。總體而言,SHB8850NC的音質不會受到降噪功能的影響,在環境本身就比較安靜的情況下,不開啟降噪功能也能獲得其真實的音質表現。

MC點評

如 果從此次體驗的5款耳機來看,飛利浦SHB8850NC不論是設計做工,還是功能的豐富度以及主動降噪方面的表現都不算出眾。那麼它值得推薦嗎?當然!畢竟不到500元的價格就能買到帶主動降噪功能的無線耳機。對於預算有限,但同時又對主動降噪功能有需求的消費者來說,SHB8850NC正是他們能夠在市場中找到的不多的選擇。就SHB8850NC的整體表現,用那句來說就是“還要啥自行車?”

外觀設計:★★★

佩戴舒適度:★★★☆

降噪效果:★★★☆

其他功能:★★★

音質表現:★★★

繽特力Voyager 8200 UC

作為此次體驗的5款主動降噪無線耳機中最貴的一款,繽特力Voyager 8200 UC的定價比Bose QC35 Ⅱ還要貴上400多元。是什麼讓它如此有底氣?試過之後自然會有答案。

產品資料

降噪技術:主動降噪技術

無線技術:藍牙4.1、NFC

單元:40mm

電池使用時間:24小時(音樂)、20小時(通話)、1個月(待機)

重量:289g

參考價格:3299元

外觀:商務也不失潮流風格

繽特力對於Voyager 8200 UC的定位是一款“主動降噪商務藍牙耳機”,這“商務”二字從外觀上就能體現一二。它提供了黑白兩種配色,設計項目簡單不繁複,特別是黑色版本,即便是用戶穿得西裝革履,使用起來也絕不突兀。倒是我收到白色版本,耳罩中央的木紋裝飾配上一圈乳白色類膚材質,加上頭梁、耳墊上所包裹的象牙白皮革,很貼近如今流行的簡約、冷感的北歐風格。

我發現提供了主動降噪功能的無線耳機在按鍵數量上往往很多,好的設計可以讓這些按鍵不會對耳機的整體觀感帶來太大影響,Voyager 8200 UC就屬於這類產品。這主要是因為它負責播放控制和音量調節的按鍵融入到了耳罩正面的設計中,所以真正讓人注意到的按鍵並不多。

▲左耳罩一側提供了降噪開關,滑鍵設計,提供了兩檔可調。

▲左耳罩上的這個木紋面板可不光只是裝飾,它還是一個三維按鍵,提供了前後選曲和播放暫停的功能,而圍繞這個三維按鍵的一圈密集小點部分可以旋轉,用來控制音量大小。

▲右耳罩一側可以看到它提供了單獨的電源/藍牙滑動開關,旁邊則是一個麥克風靜音按鍵,通過不同顏色和操作方式進行了區別。

另一個特別之處在於,繽特力在Voyager 8200 UC的按鍵上採用了各種不同的操作方式,包括按、撥、旋轉等等,這種設計的好處是我在盲操作時能很容易地上手,因為只需要記住操作方式就能很快想起來它所負責的功能。

如果僅僅是外觀設計,當然還稱不上是專為商務人士打造的產品。Voyager 8200 UC在功能上有一些我在其他主動降噪無線耳機上所沒看到的。比如它提供了一個型號為BT600的藍牙適配器,就是為了方便商務人士在電腦上實現企業級網路電話的應用。而與之配套的是它在通話功能上的用心。

Voyager 8200 UC採用四麥克風波束成形技術,能夠檢測和放大揚聲器的聲音,同時增加兩個麥克風來檢測和阻止環境雜音以達到清晰的通話環境,而左右兩個耳罩上的無杆式麥克風則能夠確保靜音模式下的通話品質,同時它還提供了語音控制以及語音提醒的功能。

佩戴舒適度及降噪體驗

繽特力Voyager 8200 UC採用全包耳式設計,不論是內部填充物,還是包裹在外的皮革材質,都很厚實。此外在耳墊的內側採用了橙色進行修飾,帶來了更具層次以及跳躍的視覺效果。絕大部分頭梁都包裹著和耳墊一樣的皮革,內側與頭部接觸的地方則採用了打孔處理,質感頗佳。

實際佩戴時感覺Voyager 8200 UC耳墊對耳朵的包裹性不錯,同時對於用戶頭部的貼合度是較高的,剛戴時會感覺頭頂有些緊,習慣後感覺還行,出街使用時的佩戴穩定性不錯。得益於它不到300g的重量,Voyager 8200 UC佩戴起來對頭部的壓力處於正常範圍,能夠滿足用戶在較長使用時間中的舒適體驗。

在沒開啟降噪功能時戴上Voyager 8200 UC,其耳罩出色的包裹性已經帶來了還算不錯的隔音效果。開啟降噪功能後,它將大多數環境噪音都過濾掉了,特別是此前室內風管機所產生的巨大噪音減輕了很多,但並沒有完全消除,而周圍的人聲和鍵盤敲擊的聲音則基本上沒有變化。

此外仔細聆聽,Voyager 8200 UC有不算明顯的電子電路產生的底噪。它的降噪功能分了兩檔,在辦公室下我調整到MID模式就足夠了,而如果是來到室外,則需要將它提高到HIGH模式才能把各種嘈雜的環境噪音消除掉。

音質表現

Voyager 8200 UC的整體聽感偏中下走向,特別是低音,量感算是同類耳機中比較足量的,彈性不錯,聽感緊湊有力,不過如果是在低音本身就很多的音樂中,有時會感覺略悶。

中音部分它有向暖厚風格的方向進行了調音,特別是人聲的聽感顯得溫暖圓滑,風格討喜,屬於聽第一耳朵就容易被吸引的類型,並不偏重解析力。高音部分追求的是內斂順滑的表現,整體的銜接流暢,同時在大動態下有比較好的控制力,但仔細聆聽會感覺有些偏暗。

值得一提的是,Voyager 8200 UC也具有智慧感測器,可以在取下耳機後自動靜音並暫停播放音樂。跟前面有些產品類似,它開啟降噪功能前後對於音質的影響不大。

MC點評

在體驗Voyager 8200 UC之前,我就提到了它的售價,從繽特力對它的宣傳與定位來看,一直都有強調它的商務屬性以及對企業、專業、商務用途的消費者的覆蓋。從Voyager 8200 UC的設計到功能上,我都不難看出這點。就拿它提供的藍牙適配器來說,這是其他無線耳機上很少見到的配置,可見它對於自身所定位消費群體的細分使用需求是研究得比較透徹的。同時它的質保也不錯,不但提供了兩年質保,還承諾只換不修,讓消費者使用起來更安心。

外觀設計:★★★★

佩戴舒適度:★★★★

降噪效果:★★★★☆

其他功能:★★★★

音質表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