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展現真實自由的那些摩托老片兒丨侃趣

上一篇文章《趁著天冷, 窩在家裡回顧一下那些銀屏經典丨侃趣》發佈之後, 賤賤身邊刮起了一股老電影的風潮, 很多機械粉兒在後臺追著跟賤賤要文中電影的高清連結。 看到各位機械粉兒對摩托題材電影如此熱衷, 正好趁著《天籟夢想》的上映, 賤賤就再跟大家絮叨幾部老片兒, 一起追憶一下那些年的經典之作。

飛車黨 1953.12

提起《飛車黨》這部影片, 不管你是車迷還是影迷, 大概都會感覺如雷貫耳, 鮮有人不知。 大多數認識馬龍·白蘭度的影迷可能是在《欲望號街車》或者《教父》中接觸到他, 但其桀驁不馴、頑劣偏執的反叛形象卻在《飛車黨》中演繹的淋漓盡致, 馬龍·白蘭度的水手帽、皮夾克和重機車的壞小子形象也成為當時眾多青年的模仿樣本。

《飛車黨》是第一部表述沒提過非法機車團夥的電影, 被譽為“摩托公路片始祖”, 演繹了一個二戰後無所事事、年輕易怒的機車團夥, 在小鎮中尋釁滋事隨即發生的一系列鬥爭。 由於精准的刻畫了其時美國青年的乖戾和好鬥的形象, 《飛車黨》被認為“喊出了美國青年一代的心聲”, 同時白蘭度的機車、電吉他和嬉皮風一起被刻上了反叛的烙印。

由於影片描述的內容太過反逆, 即使被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白蘭度, 也被保守的審判團Pass掉, 哈雷公司也因為劇情的原因拒絕贊助車輛道具, 迫使劇組不得不放棄這一充滿美式風格的重機車, 為白蘭度挑選了英國凱旋6T作為座駕, 上映後橫掃全球的票房銷量使得哈雷白白喪失了一次宣傳機會。

《飛車黨》在戰後的和平年代定義了一個教科書般“壞小子”的形象, 但那股放蕩不羈的性格和追逐自由的心性, 卻伴隨著摩托這一偉大機械, 繼續影響著每一代年輕人。

極速酷客 2002.07

縱觀汽車影壇,《速度與激情》、《極品飛車》等街頭飆車主題電影數不勝數,甚至連給小朋友的《賽車總動員》也出了不止一部,但認真刻畫兩輪賽車的電影卻相形見絀。而《極速酷客》則是其中很精彩的一個。

《極速酷客》又譯為《極速飛車》,上映於2002年。作為和《速度與激情》同時代的飆車題材影片,成功的把摩托的賽車畫面展現的引人入勝。在其中一場公路飆車中,劇組找來了一千多輛摩托車和數百個熱情的騎士前來助陣,讓這一宏大場面沒有添加任何CG特效,所有的車輛都是貨真價實的機車,觀眾也都在場竭力歡呼,特技演員們也趁機露了一手真本事。

影片中最值得說道的是,劇組找來了一台Y2K終極戰車前來助陣。這台使用勞斯萊斯Allison 5O-C18渦輪噴氣發動機的陸地飛行器曾肩負著“地表最快、最昂貴摩托車”的稱號,手筆之大,令人稱歎。

另外一個少有人知道的是,《極速酷客》的製片人尼爾·莫瑞茲也是《速度與激情》和《極限特工》等動作電影的製片人,由此也不難理解《極速酷客》的成功由來。

摩托日記 2004.09

《摩托日記》講述了兩個耐不住平凡的年輕人:醫學研究生格瓦拉和生物化學家阿爾伯托,拋棄生活,駕駛一台諾頓500,從阿根廷開始了為期八個月的拉丁美洲穿越之旅。

他們從起初的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激情,逐漸經歷了愛情、苦難、貧瘠等各種人情世故的遭遇,在智利遭遇了被地主剝削的流浪者,在秘魯碰見麻風病人的隔離區……這一切讓兩個“先進社會”來的年輕人的價值觀和對世界的看法徹底轉變,種種親身經歷讓兩人逐漸看穿了人與社會所具有豐富而複雜的"本質"及根源。

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變,參考了阿根廷醫學研究生切·格瓦拉在1951年與好友阿爾伯托騎摩托在南美洲的旅途。影片根據原型格瓦拉醫生的日記,並且攝製組用了兩年的時間重走了當年兩人的旅行之路,還拜訪了仍然在世的80多歲高齡的阿爾伯托。

《摩托日記》不像上次提到的幾部影片那樣,以摩托為主角,充滿了刺激的飛車鏡頭。本質上《摩托日記》是一部紀實的自傳影片,但通過摩托進行的一場偉大的旅程,記載了一個年輕人對人生看法的轉變,也讓包括賤賤在內的眾多觀眾,跟隨著格瓦拉的車輪,體會到摩托帶給我們的自由,與真實。

荒野大飆客 2007.03

《荒野大飆客》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和描寫西部牛仔的“鏢客三部曲“之一《荒野大鏢客》混淆。

影片介紹了四個處在中年危機的老友,面對各自窘迫的生活,決定組隊開啟一場不計後果的冒險之旅。四個兄弟穿好皮衣,紮上頭巾,開始了一次穿越新墨西哥州的哈雷旅行。

一路上,“野豬”車隊狀況百出,但在一次次的遇見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四個老男人逐漸找回了久違的樂趣和自我…..

或許因為年齡和閱歷的原因,賤賤對於中年危機的生活窘態並不能感同身受的融入劇情,但追尋自我和發現樂趣,正是摩托帶給我們每一位騎士的禮物不是麼?!

羅馬假日 1953.08

最後要說的這部影片,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摩托戲份,但其對摩托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是前幾部加起來都無法企及的,那就是不朽女神奧黛麗·赫本的經典之作:《羅馬假日》

為什麼說它沒有摩托戲份,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一部敘述摩托的電影,一輛Vespa作為女神的座駕,連配角都算不上,甚至堪堪叫做“龍套”,但卻正式這個龍套角色,讓比亞喬將Vespa這個品牌徹底打響,眾多不是摩友的觀眾雖然叫不上其名字,但只要看到這個造型,就會脫口而出“這是赫本騎過的車”。

強行將這部描述愛情的文藝影片併入到摩托主題,賤賤也是糾結了很久。但Vespa骨子裡的浪漫色彩卻讓賤賤條件反射似的將這兩者關聯起來。如果說電影對摩托的影響的話,恐怕也莫過於此了吧~

聊了這麼多,其實在觀影的過程中最讓我們動情的,不是刺激的飛車鏡頭,不是誇張的場面,而是劇中人物和摩托之間千絲萬縷的交流與情感。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從電影中得到的體會是不同的,但對摩托的那份熱愛,確是每一個摩友觀影時最純真的流露。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自由機械!

縱觀汽車影壇,《速度與激情》、《極品飛車》等街頭飆車主題電影數不勝數,甚至連給小朋友的《賽車總動員》也出了不止一部,但認真刻畫兩輪賽車的電影卻相形見絀。而《極速酷客》則是其中很精彩的一個。

《極速酷客》又譯為《極速飛車》,上映於2002年。作為和《速度與激情》同時代的飆車題材影片,成功的把摩托的賽車畫面展現的引人入勝。在其中一場公路飆車中,劇組找來了一千多輛摩托車和數百個熱情的騎士前來助陣,讓這一宏大場面沒有添加任何CG特效,所有的車輛都是貨真價實的機車,觀眾也都在場竭力歡呼,特技演員們也趁機露了一手真本事。

影片中最值得說道的是,劇組找來了一台Y2K終極戰車前來助陣。這台使用勞斯萊斯Allison 5O-C18渦輪噴氣發動機的陸地飛行器曾肩負著“地表最快、最昂貴摩托車”的稱號,手筆之大,令人稱歎。

另外一個少有人知道的是,《極速酷客》的製片人尼爾·莫瑞茲也是《速度與激情》和《極限特工》等動作電影的製片人,由此也不難理解《極速酷客》的成功由來。

摩托日記 2004.09

《摩托日記》講述了兩個耐不住平凡的年輕人:醫學研究生格瓦拉和生物化學家阿爾伯托,拋棄生活,駕駛一台諾頓500,從阿根廷開始了為期八個月的拉丁美洲穿越之旅。

他們從起初的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激情,逐漸經歷了愛情、苦難、貧瘠等各種人情世故的遭遇,在智利遭遇了被地主剝削的流浪者,在秘魯碰見麻風病人的隔離區……這一切讓兩個“先進社會”來的年輕人的價值觀和對世界的看法徹底轉變,種種親身經歷讓兩人逐漸看穿了人與社會所具有豐富而複雜的"本質"及根源。

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變,參考了阿根廷醫學研究生切·格瓦拉在1951年與好友阿爾伯托騎摩托在南美洲的旅途。影片根據原型格瓦拉醫生的日記,並且攝製組用了兩年的時間重走了當年兩人的旅行之路,還拜訪了仍然在世的80多歲高齡的阿爾伯托。

《摩托日記》不像上次提到的幾部影片那樣,以摩托為主角,充滿了刺激的飛車鏡頭。本質上《摩托日記》是一部紀實的自傳影片,但通過摩托進行的一場偉大的旅程,記載了一個年輕人對人生看法的轉變,也讓包括賤賤在內的眾多觀眾,跟隨著格瓦拉的車輪,體會到摩托帶給我們的自由,與真實。

荒野大飆客 2007.03

《荒野大飆客》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和描寫西部牛仔的“鏢客三部曲“之一《荒野大鏢客》混淆。

影片介紹了四個處在中年危機的老友,面對各自窘迫的生活,決定組隊開啟一場不計後果的冒險之旅。四個兄弟穿好皮衣,紮上頭巾,開始了一次穿越新墨西哥州的哈雷旅行。

一路上,“野豬”車隊狀況百出,但在一次次的遇見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四個老男人逐漸找回了久違的樂趣和自我…..

或許因為年齡和閱歷的原因,賤賤對於中年危機的生活窘態並不能感同身受的融入劇情,但追尋自我和發現樂趣,正是摩托帶給我們每一位騎士的禮物不是麼?!

羅馬假日 1953.08

最後要說的這部影片,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摩托戲份,但其對摩托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是前幾部加起來都無法企及的,那就是不朽女神奧黛麗·赫本的經典之作:《羅馬假日》

為什麼說它沒有摩托戲份,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一部敘述摩托的電影,一輛Vespa作為女神的座駕,連配角都算不上,甚至堪堪叫做“龍套”,但卻正式這個龍套角色,讓比亞喬將Vespa這個品牌徹底打響,眾多不是摩友的觀眾雖然叫不上其名字,但只要看到這個造型,就會脫口而出“這是赫本騎過的車”。

強行將這部描述愛情的文藝影片併入到摩托主題,賤賤也是糾結了很久。但Vespa骨子裡的浪漫色彩卻讓賤賤條件反射似的將這兩者關聯起來。如果說電影對摩托的影響的話,恐怕也莫過於此了吧~

聊了這麼多,其實在觀影的過程中最讓我們動情的,不是刺激的飛車鏡頭,不是誇張的場面,而是劇中人物和摩托之間千絲萬縷的交流與情感。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從電影中得到的體會是不同的,但對摩托的那份熱愛,確是每一個摩友觀影時最純真的流露。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自由機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