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生平上坐有幾回?獨中三元的明朝宰相商輅軼事

作者:史遇春

引言

禮儀的目的, 說白了, 其實很簡單, 就是要維護秩序。

僅維護秩序的功能而言, 禮儀在各個社會階段、不同歷史時期都是必須存在的。

以往的社會, 為了維護統治者的權威, 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劃分等級之後, 人便有了尊卑。 這一種尊卑的存在, 體現在禮儀上, 是更嚴格的等級。

社會之中, 秩序時時處處都需要維護, 所以, 禮儀便處處時時都要體現。

禮儀體現的其中一個方面, 便是座次的安排。

不要說是在舊時的社會中, 人們重視座次, 就是在所謂人人平等的現代社會裡, 很多人對座次還是很在意,

還是要小心謹慎、畢恭畢敬地安排。 具體事實, 隨處可見, 稍微留心, 便十分明瞭, 此處不贅。

原本, 坐在哪裡, 就“坐”這件事的本質來說, 是不打緊的。 可是, 因為坐的過程中, 陳舊思維的遺毒還在、維護威權的用心還在、內化至骨子裡面的尊卑觀念還在、自覺不自覺把人劃分等級的心理還在……所以, 坐在哪裡, 座次的安排, 似乎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就世界發展的形勢看, 座次的存在, 可能還會持續下去。 至於會持續多久, 目前, 還無法預測。

今天的人, 看重座次, 舊時的人, 更是看重座次。

這裡, 來說一個古人的故事。

說這個故事的目的, 不是要宣傳等級, 也不是要肯定尊卑, 而是想要說一點為人處世的道理。

至於讀者看完之後, 會怎麼理解,

只能各自隨緣了。

話入正題。

清人朱克敬在《瞑庵二識》卷一中, 記述了一段關於座次的事情。 事件的主人公, 是商輅[lù]。

既然主人公是商輅, 那麼, 就先來說商輅其人。

商輅, 生於明成祖永樂十二年(西元1414年), 卒于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西元1486年), 享壽73春秋;字弘載, 號素庵, 浙江淳安人;自幼天資聰慧, 才思過人;明宣宗宣德十年(西元1435年)鄉試第一名(解元), 明英宗正統十年(西元1445年)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第一名(狀元);郕王(郕王是明代宗朱祁鈺登基之前的封號)監國時, 進入內閣, 參與機務;景泰(明代宗年號, 西元1450年~西元1457年, 前後共八年)中, 官兵部尚書;明英宗復辟後, 被削籍除名;明憲宗成化三年(西元1467年)二月, 再度入閣, 官兵部侍郎、吏部尚書;後被汪直所譖,

上疏辭職告退;曆仕英宗、代宗、憲宗三朝, 官至少保、吏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等職;為人平粹簡重, 寬厚有容, 面臨大事、決定大政時果敢剛毅, 不為他人所動, 時人稱“我朝賢佐, 商公第一”;逝後獲贈太傅, 諡“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筆塵》, 纂有《宋元通鑒綱目》等。

接著, 說說商輅獨中三元一事。

根據《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商輅傳》載:

“舉鄉試第一。 正統十年(西元1445年), 會試、殿試皆第一。 終明之世, 三試第一者, 輅一人而已。 ”

不過, 資料顯示, 明朝276年【明太祖洪武元年(西元1638年)至明思宗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清世祖順治元年。 也有說明朝319年的, 時間從朱元璋建立西吳政權(西元1364年)到明鄭臺灣被清軍攻佔(西元1683年)】之間,

還有一名三試第一的黃觀。 似乎黃觀更厲害, 他是縣考第一、府考第一、院考第一、鄉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第一, 號稱“六首狀元”。 時人讚譽黃觀, 有句雲“三元天下有, 六首世間無”。 若黃觀事屬實, 那麼, 由此也可以看出, 即便是官方組織修撰的正史, 如《明史》, 也有疏漏的地方。

繼續, 說說商輅的最高職位。

查相關資料, 商輅在明代宗朱祁鈺朝(年號景泰, 西元1149年~西元1457年)、明憲宗朱見深朝(年號成化, 西元1464~1487年)任宰相。

關於明朝有沒有宰相, 肯定會有人有跳出來說話。 那麼, 就一併講說清楚。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西元1370年), 為防止大臣爭權, 朱元璋廢除了丞相一職。

不過, 時事變遷, 明世宗朱厚驄(嘉靖帝)以後, 內閣成為獨立的、淩架於六部之上的中樞機構,

大學士成為實際上的宰相。

另外, 明、清時期, 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

所以, 說明朝有宰相, 並不是什麼錯謬。

據明史《商輅傳》記載:

“《宋元通鑒綱目》成, 改兼文淵閣大學士。 皇太子立, 加太子少保, 進吏部尚書。 十三年(西元1477年, 明憲宗成化時期)進謹身殿大學士。 ”

根據以上, 說商輅為明朝的宰相, 並無不妥。

最後, 說說關於商輅上坐的軼事。

在說之前, 大家可以想一想, 這一生, 自己坐上座的機會有幾回?

明朝的宰相商輅, 告朝歸家之後, 沒有什麼事情做。 他就想著, 出去教教小朋友讀書, 用以消遣時日, 也算是為國育才了。

主意拿定之後, 為了隱蔽身份, 商輅就變換名姓, 到離家稍遠一點的地方去謀教席。

有一富戶人家, 為自己的小兒子聘師, 商輅去應聘。去了之後,他被那位人家的富翁選中了。

和商輅同在那一富家坐館的,還另有三人。這三個人呢,都是孝廉(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

商輅應聘時,大概只說自己就是一秀才而已。

因為身份上的差異,加之其他原因,那三位孝廉對商輅有些看不上眼,還一起擠兌他。同時,授館的主人家也對商輅十分輕蔑,較為鄙視。

那三位同館授書的孝廉,常常同出同進,故意不和商輅一起。似乎和商輅一起,就會降低他們孝廉的身份。

有一次,正趕上那富戶家主的母親壽辰,那富翁為示慶賀,便大宴賓客。

同館四人,那富翁請了三位孝廉參加宴席,獨獨落下了商輅。

商輅不知主人請了同館的其他先生而未及自己。猜想,即使知道,以商輅的人生閱歷來說,他也會毫不在意。

可是,商輅的小學生、那富翁的幼子,很為老師憤憤不平。他跑過去對商輅說:

“老師,老師,我家祖母明天生日,我父親請了其他三位先生參加宴席,為啥不請您啊,這太不公平了!”

商輅一想,請不請,自己倒是無所謂。只是,學生年紀小,不應該讓他有什麼心理負擔,讓他覺得自己的老師不如別人。

第二天,商輅整理好衣冠,穿戴整齊之後,來到那富戶人家的宴客之處。

進了主人家的廳堂之後,那富翁見商輅人都已經來了,也不好說什麼,不得已,只能請他入座,並忍著內心的不悅,請他喝酒。

商輅來到桌邊,見上座無人,他就徑直入上座坐定。大家見商輅這樣不客氣,心中都很是不高興。

商輅坐穩,悠然地和大家一起吃菜喝酒,並沒有任何不自然的神情

這時,桌上有一人大概是實在忍不住了,他就開口問商輅道:

“請問先生,您生平在上座上坐過幾回啊?”

問話那人的言下之意是,商輅大概從來就沒有上坐過,不懂得規矩;或者是說,商輅一輩子沒坐過上座,見了上座就著急,不請自入。

商輅笑了笑,然後,他屈指邊數邊說:

“不多,不多,也就五回吧!”

“我還記得,年少的時候,娶親之後,在岳父家喝酒,這是我第一次上坐。”

這話說完之後,眾位賓客哄堂大笑。

新婿至岳家,入席上坐,此話不假。眾人大笑,不是笑商輅說了大實話,大概是在笑商輅的傻吧!

商輅又徐徐說道:

“在鄉試中拔得頭籌,赴鹿鳴宴,這是我第二次上坐。”

眾人聽言,顏色為之稍動。

沒想到,這老秀才還曾經是鄉試的解元。

所謂鹿鳴宴,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起於唐朝,明、清兩代沿用,在鄉試放榜次日,宴請新科舉人和內外簾官等,宴飲之中,先奏響《鹿鳴》之曲,隨後朗讀《鹿鳴》之歌,以活躍氣氛,昭示才華,故稱“鹿鳴宴”。

《鹿鳴》出自《詩經·小雅》: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諶。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詩共三章,每章的頭一句分別是“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呦呦鹿鳴,食野之芩。”其意為:鹿子發現了美食不忘夥伴,發出“呦呦”叫聲,招呼同類一塊進食。古人以此舉為美德,遂有鹿鳴之宴。

說完鹿鳴宴,商輅繼續說道:

“考中進士之後,赴瓊林宴,位列榜首,這是我第三次上坐。”

大家聽完,已經非常驚詫了。

清人王士禛《分甘餘話》卷二有《瓊林宴》:

“今新進士賜宴謂之瓊林宴。瓊林,宋京城西御苑之一。《石林燕語》:‘瓊林苑、金明池,每二月命士庶縱觀,謂之開池。歲賜二府從官宴于此,進士聞喜宴亦在焉。’自明代相沿至今,猶唐之題名雁塔也。”

商輅接著說:

“赴恩榮宴,這是我第四次上坐。”

皇帝于禮部賜宴殿試讀卷官以下各考官及新科進士,謂之恩榮宴。明宣宗宣德八年(西元1433年),設恩榮宴於禮部,始著為令。(有人解釋,說是恩榮宴就是以前瓊林宴,不知是否?)

聽商輅這麼一說,大家都要驚呆了。

商輅的話還沒有說完,他藉前言道:

“去年春天,天子宴請朝臣,老夫是領班大臣,這是我第五次上坐。”

聽完商輅的話,富翁趕忙站了起來,眾位賓客也紛紛跟著離席起立。

富翁一再向商輅道歉,說是自己安排不周,多有失禮之處,還望先生海涵。

商輅笑笑,安慰富翁說,沒什麼事。

因為身份暴露,商輅再也無法在富翁家裡任館職,過了一日,他就辭館歸家了。

因為喜歡富翁幼子的聰慧,商輅就讓那孩子跟著自己學習。

後來,那個孩子也考中了進士。

生平上坐有幾回?

既有此載、又有其人,還有這事,大家看一看,想一想,甚或笑一笑就好,其他的,千萬不要糾結!

(全文結束)

商輅去應聘。去了之後,他被那位人家的富翁選中了。

和商輅同在那一富家坐館的,還另有三人。這三個人呢,都是孝廉(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

商輅應聘時,大概只說自己就是一秀才而已。

因為身份上的差異,加之其他原因,那三位孝廉對商輅有些看不上眼,還一起擠兌他。同時,授館的主人家也對商輅十分輕蔑,較為鄙視。

那三位同館授書的孝廉,常常同出同進,故意不和商輅一起。似乎和商輅一起,就會降低他們孝廉的身份。

有一次,正趕上那富戶家主的母親壽辰,那富翁為示慶賀,便大宴賓客。

同館四人,那富翁請了三位孝廉參加宴席,獨獨落下了商輅。

商輅不知主人請了同館的其他先生而未及自己。猜想,即使知道,以商輅的人生閱歷來說,他也會毫不在意。

可是,商輅的小學生、那富翁的幼子,很為老師憤憤不平。他跑過去對商輅說:

“老師,老師,我家祖母明天生日,我父親請了其他三位先生參加宴席,為啥不請您啊,這太不公平了!”

商輅一想,請不請,自己倒是無所謂。只是,學生年紀小,不應該讓他有什麼心理負擔,讓他覺得自己的老師不如別人。

第二天,商輅整理好衣冠,穿戴整齊之後,來到那富戶人家的宴客之處。

進了主人家的廳堂之後,那富翁見商輅人都已經來了,也不好說什麼,不得已,只能請他入座,並忍著內心的不悅,請他喝酒。

商輅來到桌邊,見上座無人,他就徑直入上座坐定。大家見商輅這樣不客氣,心中都很是不高興。

商輅坐穩,悠然地和大家一起吃菜喝酒,並沒有任何不自然的神情

這時,桌上有一人大概是實在忍不住了,他就開口問商輅道:

“請問先生,您生平在上座上坐過幾回啊?”

問話那人的言下之意是,商輅大概從來就沒有上坐過,不懂得規矩;或者是說,商輅一輩子沒坐過上座,見了上座就著急,不請自入。

商輅笑了笑,然後,他屈指邊數邊說:

“不多,不多,也就五回吧!”

“我還記得,年少的時候,娶親之後,在岳父家喝酒,這是我第一次上坐。”

這話說完之後,眾位賓客哄堂大笑。

新婿至岳家,入席上坐,此話不假。眾人大笑,不是笑商輅說了大實話,大概是在笑商輅的傻吧!

商輅又徐徐說道:

“在鄉試中拔得頭籌,赴鹿鳴宴,這是我第二次上坐。”

眾人聽言,顏色為之稍動。

沒想到,這老秀才還曾經是鄉試的解元。

所謂鹿鳴宴,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起於唐朝,明、清兩代沿用,在鄉試放榜次日,宴請新科舉人和內外簾官等,宴飲之中,先奏響《鹿鳴》之曲,隨後朗讀《鹿鳴》之歌,以活躍氣氛,昭示才華,故稱“鹿鳴宴”。

《鹿鳴》出自《詩經·小雅》: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諶。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詩共三章,每章的頭一句分別是“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呦呦鹿鳴,食野之芩。”其意為:鹿子發現了美食不忘夥伴,發出“呦呦”叫聲,招呼同類一塊進食。古人以此舉為美德,遂有鹿鳴之宴。

說完鹿鳴宴,商輅繼續說道:

“考中進士之後,赴瓊林宴,位列榜首,這是我第三次上坐。”

大家聽完,已經非常驚詫了。

清人王士禛《分甘餘話》卷二有《瓊林宴》:

“今新進士賜宴謂之瓊林宴。瓊林,宋京城西御苑之一。《石林燕語》:‘瓊林苑、金明池,每二月命士庶縱觀,謂之開池。歲賜二府從官宴于此,進士聞喜宴亦在焉。’自明代相沿至今,猶唐之題名雁塔也。”

商輅接著說:

“赴恩榮宴,這是我第四次上坐。”

皇帝于禮部賜宴殿試讀卷官以下各考官及新科進士,謂之恩榮宴。明宣宗宣德八年(西元1433年),設恩榮宴於禮部,始著為令。(有人解釋,說是恩榮宴就是以前瓊林宴,不知是否?)

聽商輅這麼一說,大家都要驚呆了。

商輅的話還沒有說完,他藉前言道:

“去年春天,天子宴請朝臣,老夫是領班大臣,這是我第五次上坐。”

聽完商輅的話,富翁趕忙站了起來,眾位賓客也紛紛跟著離席起立。

富翁一再向商輅道歉,說是自己安排不周,多有失禮之處,還望先生海涵。

商輅笑笑,安慰富翁說,沒什麼事。

因為身份暴露,商輅再也無法在富翁家裡任館職,過了一日,他就辭館歸家了。

因為喜歡富翁幼子的聰慧,商輅就讓那孩子跟著自己學習。

後來,那個孩子也考中了進士。

生平上坐有幾回?

既有此載、又有其人,還有這事,大家看一看,想一想,甚或笑一笑就好,其他的,千萬不要糾結!

(全文結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